?

從馬克思到當代:社會主義觀具體化的邏輯進程

2024-04-14 09:50宋朝龍
理論探討 2024年1期
關鍵詞:列寧資本主義馬克思

◎宋朝龍

北京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80

現實事物都是一般與特殊的統一。所謂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是指在社會主義一般規定的基礎上,附加上符合特定歷史條件的特殊規定,并使這些特殊規定和一般規定有機地統一起來。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就是探索社會主義一般規定在特定時空條件下借以實現的具體形式,也就是確定特定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的具體制度形式。社會主義觀具體化一定要依據唯物主義辯證法,從現實關系中攝取規定,確定現實社會主義社會中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反映現實社會主義關系的豐富性和具體性,反映在一段歷史時期內相對穩定的、由各方面相互連接而形成的社會制度。

一、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中包含社會主義觀具體化的邏輯線索

雖然馬克思明確了未來社會主義的制度原則,探索了未來社會主義中可能存在的資本主義以及半資本主義要素,但是馬克思沒有具體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思想,也就是說,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還沒有具體化。

第一,馬克思對社會主義一般本質的論述。社會主義的一般本質體現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也即勞動分工形式和所有制形式。一方面,從生產力即勞動分工形式方面看,社會主義社會以社會聯合勞動代替分散的私人勞動,超越工廠范圍實現了勞動在社會范圍內的聯合,也即以勞動的直接社會聯合取代以交換和貨幣為媒介的、間接的勞動聯合。社會聯合勞動意味著個人勞動直接作為社會勞動起作用,每一個人的勞動從一開始就成為直接的社會勞動。在社會聯合勞動中,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商品、價值、價值形式也自然都隨之消亡了,產品中所包含的社會勞動量不必采用價值這一迂回的中介來加以確定。另一方面,從生產關系即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方面看,社會主義實行生產資料的社會聯合所有制、公有制,并在此基礎上重建勞動者生活資料的個人所有制。只有這種個人所有制,才能克服所有權關系中的異化關系、對立關系,才是與個人自由、個人發展相適應的所有制。社會主義作為上述分工形式和所有制形式,也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的統一,就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生產方式、社會形態、文明形態。馬克思的這種從一般本質上規定的社會主義,可以看作純粹的社會主義,這種純粹的社會主義需要經過一個很長的過渡時期也即“大過渡”才能達到。

第二,社會主義觀具體化的必要性。社會主義的具體形式不能先驗地來決定,而應該由現實的歷史條件來決定,應該由社會主義的現實起點來規定。馬克思在分析當時最發達的國家英國的一系列政論文章中,確認了當時英國的統治階級是金融貴族集團,其中包括大工廠主、鐵路所有者、大銀行家和大土地所有者。馬克思不僅指出了金融貴族統治的新事實,還初步區分了中心國家的金融貴族集團和后發國家的金融貴族集團。馬克思認為,英國是中心國家,相比于英國,法國是落后國家。革命不太容易發生在中心國家,卻比較容易發生在落后國家。馬克思把英國比喻成心臟,而把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大陸比喻成四肢,并認為心臟地帶容易從四肢獲得回血,不容易發生革命,而四肢地帶卻容易發生革命。在分析當時相對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時,例如在分析法國政治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馬克思指出當時起決定作用的是三大勢力,即金融貴族、土地貴族、軍事官僚。社會生活的公共條件被這些勢力壟斷起來,變成了剝奪社會的手段。中等工商業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勞動階級來消滅三大勢力。只有以工人階級為主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聯合小資產階級、工商業資產階級,才能推翻三大勢力。這種由無產階級領導的統一戰線的革命,是新型的民主革命。這種新型的民主革命,實質上也是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因為無產階級在這個由幾個階級組成的革命陣營中占主導地位。同時,這種無產階級革命又不是完全的無產階級革命,在革命中,無產階級必然要和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中等工商業資產階級聯合起來,也即要和自己未來的潛在對手聯合起來,還要和中小資產階級自身所要求的革命結合起來,也就是說,這種無產階級革命是把中小資產階級所要求的革命作為自身的必要部分的無產階級革命。這種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以推翻三大勢力為目的的新型民主革命,既奠定了社會主義的基礎,也對小生產者、中等工商業資產階級有利。推翻這三大勢力的革命,既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又是有利于中小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革命,還是包含資本主義要素的特殊社會主義革命。從徹底消滅私有制那樣一種理想的社會主義觀向包含利用資本主義現實的社會主義觀的轉變,體現了社會主義觀具體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第三,社會主義觀具體化的邏輯線索。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形式既要適應價值生產、價值革命,也要引領價值生產的革命。社會主義要在社會聯合勞動和公有制形式的矛盾運動中向前發展。社會聯合勞動有其一系列發展階段。社會勞動的具體實現,仍然需要從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分析當中來借鑒具體的組織形式。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大壟斷資本對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過程時,講到了信用制度、股份公司、貨幣資本的動員和配置等,在分析大資本的內部結構時,又講到了管理職能與所有權的分離,講到了董事會和經理階層的分離,講到了層級管理等。這些都是組織社會化大生產的手段,從中可以尋求一些具體規則用來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大生產組織。如果考慮社會化大生產的具體組織形式,那么,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就要吸收資本主義的某些中性要素,吸收價值形式、價值關系的一些具體的要素。為適應勞動社會化的不同階段,公有制形式也應該隨之發生變化。在現實的社會主義中,社會聯合所有制不可能以完全的、充分的社會聯合所有制實現,而只能以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這種形式實現。對金融資本帝國中心國家社會結構的分析表明,即使在發達國家,如果搞社會主義,也只能搞成公有制占主體地位的社會主義,更別說是在落后國家搞社會主義了。社會主義革命革除了金融壟斷資本,卻推動了中小職能資本的發展,這就使社會主義革命的內涵發生了變化。取代金融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同時還解放了小私有制,推動了中小資本的發展。小生產者、中等工商業資本家、商業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經濟成分,也可以作為輔助手段運用于社會主義。之所以利用多種所有制形式,是因為價值生產還不能革除,適應價值形式必然要利用多種所有制形式。

第四,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意味著社會主義的階段化。對社會主義一般規定的具體化、現實化,也就意味著對社會主義一般規定的實現過程進行階段化。雖然馬克思的社會主義還不是一個具體概念,但可以在現實化的過程中具體化為不同的階段。作為一般規定的社會主義,是一個內涵較少的屬概念;由社會主義的一般規定和特殊規定相統一所獲得的具體社會主義概念,是一個內涵較多的種概念。概念的內涵愈少,外延就愈大,適用范圍就愈寬;概念的內涵愈多,外延就愈小,適用范圍就越窄。這就是所謂的種屬概念之間的“反變律”?,F實社會主義只相當于社會主義一般規定借以實現的一個特定階段,既然如此,那么社會主義一般規定的實現就還有其他階段。

第五,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意味著過渡時期觀的具體化。社會主義觀的現實化,不但發展了社會主義理論,也發展了過渡時期理論。根據現實化、具體化了的社會主義觀,社會不僅要經歷過渡時期的一定階段,才能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而且特定階段的社會主義也處于向更高階段社會主義的過渡中。過渡時期就有社會主義的成分、部分和因素,而社會主義中還有需要過渡的要素。通過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我們可以區分兩種過渡:一是從社會主義因素不占主導地位向社會主義因素占主導地位的過渡;二是社會主義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過渡。前者是新的經濟制度取代舊的經濟制度,后者是同一制度下的新階段代替舊階段;前者是為社會主義的建立創立基礎,后者是社會主義自身的發展過程;前者是劇烈革命的質變,后者是逐步推進的量變。不可能一切條件都讓資本主義發展好了,再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只要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不充分,這種條件就會影響過渡道路和現實的社會主義形態。隨著社會主義革命起點的提前,許多歷史任務不斷地向后順延。革命前需要準備起來的條件會順延到過渡時期,而過渡時期的問題又會順延到社會主義的不同發展階段。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確定了兩條邏輯線索:一是馬克思確立了個人經濟解放、徹底消滅階級所需要的條件,這里蘊含一種純粹的社會主義觀,與此相聯系的過渡時期理論是“大過渡”的理論;二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現實起點,即反對金融貴族、土地貴族、軍事官僚勢力的革命民主主義,這里蘊含一種現實的社會主義觀,與此相聯系的過渡時期理論是“小過渡”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表現為純粹的社會主義觀向現實的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以及“大過渡”理論向“小過渡”理論的具體化。在這種具體化的過程中,純粹的社會主義觀并沒有消失,而是作為一般規定繼續存在于現實社會主義觀中,而“大過渡”的理論也沒有消失,而是具體化為從革命民主主義向現實社會主義過渡以及現實社會主義自身繼續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兩類過渡理論。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馬克思自身理論中包含對社會主義觀進行具體化的起點、路徑和方向,但是馬克思并沒有、也不可能聯系著社會主義現實起點的變化來論述現實的、具體的社會主義制度;雖然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概念,但那不是一個反映具體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概念,“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否定商品生產、價值關系和價值形式的,是否定私有制、階級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一個一般概念,沒有反映現實社會主義的特殊歷史條件和特殊規定,沒有涉及社會主義一般規定和特殊規定的統一。在馬克思那里,社會主義的一般規定和特殊規定沒有、也不可能具體地統一起來,用以反映現實的社會主義,這是可以理解的。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馬克思不可能討論現實社會主義的內部關系。社會主義觀和過渡時期理論的具體化,是在后來蘇俄尤其是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實現的。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主義認識論出發,認為對尚未成為具體現實的社會主義談得越具體、越仔細,空想的成分越多。在馬克思看來,現實“是直觀和表象的起點”[1]18,因而“主體,即社會,也必須始終作為前提浮現在表象面前”[1]19。在馬克思那里,所能浮現在表象面前的是資本主義的現實而不是社會主義的現實。

二、列寧對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

列寧根據金融資本帝國支配的世界體系下落后國家的現實,實現了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列寧真正對社會主義觀進行調整、提出新的規定,是在新經濟政策后期。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根據蘇俄實際探索了合作社和國家資本主義等現實社會的特殊規定,并在這些特殊規定和社會主義一般規定的具體統一中,對社會主義觀進行了初步的現實化。列寧對社會主義觀具體化的貢獻在于:社會主義在電氣化計劃和以公有制為前提的基礎上對價值形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所有制形式的利用,即對商品、貨幣、資本、國家資本主義等進行利用。

第一,電氣化計劃與直接過渡。列寧直接以金融資本為核心概念來批判資本主義現實。金融資本是由希法亭從《資本論》的邏輯中發展出來的一個概念。金融資本是在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的融合中產生的、支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總資本。希法亭的缺點是對金融資本的寄生性缺乏認知。列寧對金融資本概念的內涵作了擴展。金融資本除支配生產、流通和信用以外,還支配地產、國債、公共部門和國家機器,金融資本表現出剝奪性和寄生性。金融資本不僅支配著發達國家的生產關系,而且支配著后發國家的具體生產關系。不僅如此,金融資本在后發國家中的形態要更落后、更反動。對金融資本的改造,只能靠社會主義,而社會主義要取代金融資本,就一定要掌握社會化大生產的核心部門?;诖?列寧特別強調電氣化對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列寧把電氣化計劃看作俄共的第二個黨綱,由此可見其基礎地位。為了推動電氣化計劃的實現,俄共組織了大量專家、諸多部門參加,制訂計劃,創造條件。利用電氣化計劃直接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這是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舉措。

第二,迂回過渡。電氣化計劃是直接過渡措施,而利用資本主義經濟成分來輔助電氣化的實現,則是間接過渡措施。在革命勝利之后,蘇俄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被廢除?!?918年初……決定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生產和分配……這種構想是錯誤的,是同我們以前關于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的論述相抵觸的”[2]574。1921年3月,蘇俄開始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經濟政策。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列寧對過渡時期的合作社、商品交換、租讓制等進行系統的規劃。

第三,國家資本主義。列寧是在“國家支配著一切大的生產資料,無產階級掌握著國家政權”[3]362的條件下討論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的。關于生產合作社,由于受到公有制和無產階級國家政權的制約,其性質完全不同于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合作企業。在列寧看來,合作社之內的、合作社之外的流通的性質也不再等同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流通。列寧把新經濟政策下農民的流轉自由稱為“個體商品交換”[2]455,把國家工廠之間的交換叫作“產品交換”,把國家工業品與農民糧食的交換叫作“商品交換或產品交換”[2]533,用以表示它介于前二者之間。列寧認為,在這個交換中“用來交換農民糧食的國家產品,即社會主義工廠的產品,已不是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商品,決不單純是商品,已不是商品,已不再是商品”[4]。因而,社會主義工廠和小農之間的交換關系,是非商品和商品的交換、是非商品性的商品交換關系等。列寧的這些論述表明:他正在調整商品這一概念的內涵,使之反映發展的社會現實。列寧不為概念所束縛,從現實關系出發來發展和豐富概念的內在規定。列寧是在與馬克思不同的語境和背景下討論合作社問題的。關于合作社,馬克思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或者是在合作社同社會主義的一般規定相比還不夠純粹的意義上展開討論的,而列寧則是在合作社與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因素相互聯結的背景下展開討論的。馬克思既沒有在與社會主義主導因素的相互關系下來討論合作社等問題,也沒有討論公有制主導條件下的商品、合作社等問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勞動者組成的合作社或合作工廠雖然能夠在內部消除對雇傭勞動的剝削,積極地揚棄資本與勞動的對立,但是由于各個合作社都分別對自己的生產資料和產品具有獨占權,因而在外部,合作社還必須服從商品生產和競爭的規律,于是就會“到處都再生產出并且必然會再生產出現存制度(按指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缺點”[5]。在社會主義因素占主導地位的條件下,不僅合作社和小生產者的流通性質發生了變化,而且由租借和租讓加強起來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資本主義經濟成分既不占主導地位,也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國家資本主義”這一中介受到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制約。

第四,新社會主義觀。在過渡時期的一定階段,在社會主義的成分、部分和因素取得主導地位時,就可以看作進入社會主義了,只不過這樣的社會主義還有附屬的、非純粹的因素。一旦通過電氣化計劃和國家資本主義建成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可以看作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通過大工業的直接建設以及國家資本主義的配合,就可以建成社會主義,這種社會主義是包含國家資本主義作為必要補充的社會主義,是一種不同于原來設想的社會主義。列寧認為,在社會主義因素占主導地位的前提下,合作社和國家資本主義等,或者是和社會主義直接統一的,或者是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這表明:只要社會主義因素占主導地位,那么社會的總體性質也就由社會主義來決定了,這實際上就是對社會主義觀進行了具體化。列寧指出,“在我國現存制度下,合作企業……與社會主義企業沒有區別,如果它占用的土地和使用的生產資料是屬于國家即屬于工人階級的”[3]366,“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無產階級取得階級勝利的條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會主義的制度”[3]365,“在我國的條件下合作社往往是同社會主義完全一致的”[3]366,“合作社的發展也就等于……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3]367。列寧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說:“為了作好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準備……需要經過國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些過渡階段……在這個小農國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橋梁,通過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否則你們就不能到達共產主義,否則你們就不能把千百萬人引導到共產主義?!盵2]570“通過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中的社會主義是指包含社會主義工業和國家資本主義在內的社會制度。這種社會主義觀已經是一種形成中的新社會主義觀,它兼有社會主義的一般規定和過渡時期的特殊規定的雙重特征。社會主義的一般規定是否定商品、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而現實社會主義則可以存在商品、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只不過商品、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受社會主義主導因素的制約,因而其性質也發生了變化。社會主義的一般規定表明資本主義的內在揚棄,而現實的社會主義還包含承認和利用資本主義的局部發展的內容;社會主義的一般規定意味著對資本主義的直接否定,而現實社會主義必須在與資本主義的并存發展中達到自己的目的。有一種觀點認為,只要存在資本主義或國家資本主義,就不能叫作社會主義,需要再對國家資本主義加以改造才能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實際上還是把社會主義理解為抽象的、純粹的社會主義。這種觀點不理解:在公有制基礎上實現電氣化計劃之后,資本主義只是整個經濟體系中從屬性的一環,而國家資本主義已經是對資本主義的一種改造。因此,不一定需要再對國家資本主義實行新的改造才能叫作進入社會主義。在討論列寧的社會主義觀時,我們一定要把握住:這里的社會主義觀,是關于一個社會整體的性質的觀點。有學者在討論過程中,把列寧的社會主義觀換成是例如列寧關于國家資本主義是不是社會主義的觀點,或者列寧關于合作社是不是社會主義的觀點。這兩個要素的性質只有放到社會整體下才能被判斷?!傲袑帉ι鐣髁x看法的改變,不是從馬克思‘社會所有的社會主義’改變為‘合作社的社會主義’,而是從‘社會所有的社會主義’改變為‘公有制為主體的、包含合作社的社會主義’”[6]。在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國家資本主義既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也具有半資本主義性質,但半資本主義性質不影響社會的整體性質。

三、斯大林向抽象的社會主義概念回歸

斯大林沒有從金融資本帝國時代落后國家的實際出發對社會主義的一般規定進行自覺的具體化,其指導思想中的社會主義概念實際上還是抽象的一般社會主義。

斯大林對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是從過渡時期的一定質變開始的。斯大林指出,1918年叫作“過渡時期”,1930年也叫作“過渡時期”,但是在1918年,社會主義成分還很弱小,而在1930年,社會主義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斯大林把社會主義經濟已掌握了國民經濟主導權的過渡時期新階段說成“進入了社會主義時期”[7]。斯大林指出了其判斷的根據,即社會主義成分掌握著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一切經濟杠桿。斯大林的社會主義是國家、兩種公有制、商品形式繼續存在的社會主義。

斯大林對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是不自覺的,其社會主義觀不僅停留在社會主義一般規定的抽象形態上,還受一般社會主義原理的抽象理念的支配。斯大林把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和“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具體化聯系起來了。1936年11月,斯大林在《關于蘇聯憲法草案》中指出:“我們蘇聯社會已經做到在基本上實現了社會主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者又稱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的制度。這就是說,我們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盵8]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談到“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給它的規定是在社會勞動的基礎上實現按勞分配。為了批判拉薩爾在平等問題上的知性形而上學觀點,馬克思指出,平等具有歷史性,哪怕按勞分配這樣的平等權利,如果按照另一個尺度即“按需分配”來衡量,那就變成了不平等。按勞分配所體現的這種不平等,只有到了實現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才能被克服。從《哥達綱領批判》中只能看出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屬于共產主義的不同發展階段,不能看出共產主義會具體經歷哪些階段?!肮伯a主義第一階段”,在馬克思那里不是一個具體概念,如何使之具體化,如何引入具體規定,這取決于現實條件。根據不同情況,雖然可以有不同的引入方式,但都是與“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這個概念相融的。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概念,是一個沒有充分具體化的一般概念。按勞分配是作為唯一的分配方式,還是作為主導的分配方式實現的?是在統一的社會所有制的基礎上,還是也在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實現的?是在一個地區,還是在全球同時實現的?馬克思的作為一般概念的社會主義是有發展潛力的概念,如果把它弄成一個具體概念,它就無法發展了,變得僵化了。斯大林沒有注意到馬克思“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概念的特點,沒有把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概念理解為一個一般性的、有待具體化的概念,而是把這一概念看作已經具體化了的概念,并以此為基礎來指導蘇聯社會主義的實踐。

斯大林在對“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理解上存在唯心主義獨斷論的色彩。具體真理就是一般與特殊的統一,一般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但是唯心主義獨斷論卻把作為事物本質的一般性理解為特殊事物之外的獨立存在,即獨立于特殊事物之外的理念。這樣,一般性也就不再是一般性,而變成了一個完美的特殊了。雖然可以把一般性理解為一種完善的特殊事物,但如果把一般理解為完善的特殊,一般也就不是一般,它就不能在該類事物的低級形態中發揮性質決定的作用了,因而這種理解實際上割裂了一般與特殊的辯證關系,堵住了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可能性。雖然完善的特殊最能體現一般,但一般并不局限于完善的特殊,因而不能把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這個概念下弄成一個完全的具體的概念。

根據唯心主義的邏輯,理念作為最完美的特殊,它使不完美的現實事物來模仿自己、趨向自己,這就構成了具體事物運動的動力和方向。這種外在目的論的、倒立著的發展觀是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一般傾向。這種傾向不是從事物自身的內在條件來尋找事物發展的動力,而是以某種完美的外在目的作為事物發展的根據,因而這種傾向總是貶低事物的個性和特殊性。按照這種觀點,不是一個事物的基本性質表現為由低到高的不同發展形態,而是只有一個事物發展到最高形態,才獲得自己的基本性質。這種觀點認為,只有社會主義的一般規定得到純粹體現的社會狀態才是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觀上,斯大林具有同樣的傾向。斯大林堅持了抽象形態的社會主義,導致其在實踐上把社會主義引向超階段建設的歧路。因為一般原理是純粹的,如果把一般原理所描述的社會狀態當作眼前的目標來實現,必然會把現實中和一般原理不吻合的特殊要素迅速消滅掉。而只是在有些特殊要素——例如兩種所有制、國家的對外政治職能等——實在消滅不了的情況下,斯大林才不得不承認它們必須存在于現實社會主義中。

斯大林既然受一般社會主義原理的抽象理念的支配,那么他放棄迂回過渡、向直接過渡道路回歸也就是自然的了。列寧的貢獻在于對價值形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所有制形式的利用,即對商品、貨幣、資本、國家資本主義等進行利用,而斯大林基本否定了這些思想。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列寧沒能對自己的新社會主義觀進行系統闡述。列寧對社會主義觀的變通雖然具有世界歷史意義,但因為這種思想尚未來得及系統闡發,因而斯大林在社會主義觀上就沒有充分理解列寧的這些思想,放棄了新經濟政策。列寧實際上對社會主義觀進行了具體化,但由于當時電氣化計劃尚未實現,社會主義因素的主導地位尚不穩固,列寧對社會主義觀具體化的理論工作也就沒有完成,也就是說,列寧尚未把對社會主義觀具體化的成果以鮮明論斷的形式確定下來。在實踐中,金融資本帝國體系下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的特質和特點并沒有充分表現出來。例如,新經濟政策時期的迂回過渡就既可以理解為是由落后國家所處的世界歷史背景所決定的必然道路,也可以理解為是為了緩解政治危機而實行的暫時退卻政策。如果不是從列寧思想發展的內在線索來分析,那么列寧對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確實容易被忽略掉。

斯大林所論述的社會主義中還存在商品交換,還存在兩種公有制之間的商品交換,這種交換利用了價值的內容,卻沒有利用價值的形式。與此問題相聯系的,還有對政治經濟學中“價值”概念的理解問題。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指出,個人勞動直接作為社會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勞動不再表現為價值。馬克思的價值概念,是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關系的概念,表示的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私人勞動是獨自進行的,是否符合社會需要,要靠交換檢驗,而在交換中表現出來的、在交換中被社會承認的社會勞動量,就是產品的價值。而蘇聯社會中存在的價值范疇,在內涵上和馬克思所談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范疇是不同的。蘇聯社會的價值范疇,是等量勞動等量實現的表現形式。

“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一個一般概念,是一個可以根據附加上不同的從屬規定從而使其和不同的現實形態的社會主義相對應的一個概念。雖然列寧也曾聯系著《哥達綱領批判》中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概念來理解社會主義,例如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把馬克思講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定義為“社會主義”,而把“高級階段”定義為“共產主義”,但是在十月革命后,面對現實,列寧對社會主義概念進行了發展。列寧說:“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如果一個國家大工業占優勢……而且農業中的大生產也很發達,那么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是可能的?!盵2]464在這兩個論斷中,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是作為同一個概念使用的。在談到給專家們較高的獎金、國家制度等問題時,列寧提出了“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完全的共產主義”“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了的社會主義社會”“完備形式的社會主義”“完全建成的社會主義”等概念(1)引文可參閱《列寧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頁;《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129-130頁;《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頁;《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9、521、727-728頁。。這些概念都是在社會主義之前加上了限定詞,實際上是確定社會主義這個一般制度的特殊狀態、特殊階段,是使社會主義這個概念特殊化、具體化、階段化。

斯大林否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1956年后,毛澤東多次指出,矛盾無所不在、無時不在。斯大林則不肯承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這種“不肯承認”并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和辯證法。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毛澤東再次強調指出,說社會主義社會沒有任何矛盾,“是不符合實際的天真的想法”[8]204。

斯大林偏離了列寧對社會主義觀具體化的邏輯線索。第一,斯大林沒有看到迂回過渡的戰略意義;第二,斯大林沒有把握社會主義與非社會主義規定之間的辯證關系;第三,斯大林沒有認識到社會主義自身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社會主義自身也存在多個階段。

四、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

金融資本帝國體系下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觀的具體化,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中又獲得了新的發展。

第一,社會主義的根據。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是在反對金融資本帝國主義及其代理勢力的民族、民主革命中發展起來的。近代中國遭遇重大變局,鴉片戰爭后大清帝國逐漸屈服于西方帝國主義列強。19世紀末,金融資本帝國瓜分了大清帝國,隨后產生新舊各類軍閥割據的局面。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軍閥勢力成為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面對帝國主義及其代理勢力的統治,各種只觸及文化和政治上層建筑的革命都失敗了。一次次革命的失敗要求革命本身的轉型,要求革命和勞動階級的結合,要求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轉向新民主主義革命?!拔逅倪\動,在其開始,是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是當時運動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統一戰線的革命運動……但發展到六三運動時,就不但是知識分子,而且有廣大的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參加,成了全國范圍的革命運動了”[11]700。五四運動以后,中國共產黨成立?!按虻沟蹏髁x的口號……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而土地革命的實行,則是中國共產黨單獨進行的”[11]673。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和國民黨合作,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1927年,國民黨叛變革命,變成代表大地主、大銀行家、大買辦階層的政黨?!爸袊筚Y產階級轉到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反革命營壘,民族資產階級也附和了大資產階級,革命營壘中原有的四個階級,這時剩下了三個,剩下了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包括革命知識分子),所以這時候,中國革命就不得不進入一個新的時期,而由中國共產黨單獨地領導群眾進行這個革命”[11]702。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北伐戰爭之后,又經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新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由于無產階級的領導,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又都具有了社會主義的因素,這一因素并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新民主主義革命打碎了帝國主義支持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政權,推翻了三座大山,對大銀行、大工業和大商業進行了國有化,這奠定了社會主義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又不失時機地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總體上看,社會主義改造是一次偉大的革命,尤其是在土地制度方面,社會主義革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耕者有其田”的基礎上實現了對土地私有權進一步社會主義改造,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第二,對商品、貨幣、生產性資本的自覺利用。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過來的社會主義,不是純粹的社會主義,而是包含對資本主義的必然利用的社會主義。在民主革命時期,“耕者有其田”的主張是一種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主張?!案哂衅涮铩笔前淹恋貜牡刂麟A級手里轉移到農民手里,變為農民的私有財產。之所以要實行“耕者有其田”的主張,是因為農民是無產階級反對帝國主義及其代理勢力的革命的最大同盟軍,是無產階級之外最大的革命民主派,但是自由資產階級的政黨沒有制定堅決的土地綱領。共產黨人則把“耕者有其田” 這項主張貫徹在土地綱領中,并且執行得特別堅決。在具備堅決的土地綱領后,為農民利益認真奮斗因而獲得最廣大農民群眾作為自己偉大同盟軍的中國共產黨人,成為農民與一切革命民主派的領導者。在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將“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改為減租減息政策。這一讓步推動了國民黨參加抗日,使解放區的地主與農民聯合起來反對日本侵略者。在解放戰爭時期,實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達到了“耕者有其田”。新民主主義革命除實現“耕者有其田”的目標以外,還保護民族工商業的發展。1956年12月,毛澤東在同民建和工商聯負責人的談話中指出:“我懷疑俄國新經濟政策結束得早了”,“只要社會需要”,“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盵9]170黨的八大后,生產關系方面按照“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方針進行調整,允許個體經營、自由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步放開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活躍了經濟,推動了社會分工的發展。對多種經濟成分進行利用的內在根據在于:對價值生產、價值形式的利用,是推動自然經濟解體、發展勞動的社會分工的必要途徑。社會化大生產本身也是有形式的,即社會化大生產是與價值生產相聯系的。社會主義之所以在公有制基礎上利用多種所有制形式,是因為價值生產是推動自然經濟解體、把分散的個體勞動者組織起來的重要途徑。

第三,對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的積極引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并不剝奪有利于國計民生的中小資本,而是采取對其引導和規范的政策,采取調節勞資間利益關系的政策。新民主主義政策在允許民族工商業資本發展的情況下,保護工人利益,根據情況的差別實行八小時到十小時的工作制,實行適當的失業救濟、社會保險等政策,支持工會活動、保障工會和工人權利。新民主主義國家采取的經濟政策保證國家企業、私人企業與合作社企業的合理經營和正當贏利,協調勞資雙方的利益,使勞資雙方共同為發展生產而努力。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下,土地制度的改革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在農民自主發揮生產經營積極性的基礎上,新民主主義國家也積極引導農民在自愿原則下逐漸地組織起來,例如組織在農業生產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社之中。在農民個體經濟和農民私有財產的基礎上,組織起集體的、互助的勞動組織,例如變工隊、互助組、換工班之類。這種組織和私人的分散經營相比,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量的增加。這種制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便成為中國解放區的普遍制度。其實,變工隊一類的合作組織是農民自身發現的合作形式,它早已存在,而在解放區,變工隊的形式與內容都發生了變化,它被新民主主義政權積極引導,是農民為了發展生產、爭取富裕生活的表現。1953年7月9日,毛澤東同志在夏季全國財經工作會議的一個文件上的批語中寫道:“中國現在的資本主義經濟其絕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種形式和國營社會主義經濟聯系著的,并受工人監督的資本主義經濟。這種資本主義經濟已經不是普通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即新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它主要地不是為了資本家的利潤而存在,而是為了供應人民和國家的需要而存在……這種新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帶著很大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是對工人和國家有利的?!盵10]88改革開放后,在公有制經濟的主導下,多種經濟成分蓬勃發展。這種發展是在國家大政方針的引導下、在公有制經濟的主導下展開的,和西方金融資本主義主導下的多種經濟成分發展具有不同的邏輯。正如西方的壟斷資本通過市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中小資本的發展一樣,社會主義公有制也可以通過市場來引導多種經濟成分,包括引導跨國公司和國際資本在中國的發展。

第四,公有制經濟自身利用價值法則和價值形式來發展自身。公有制經濟如何發展,選擇什么樣的經營體制和機制,這是社會主義本身在實踐發展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從1958年冬第一次鄭州會議開始,毛澤東不斷糾正“左”的錯誤,強調要尊重經濟規律和價值法則,強調要劃清集體所有制與全民所有制、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界限,反對平均主義,強調堅持按勞分配和等價交換。毛澤東把價值法則引入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內部、引入兩種公有制經濟形式之間的關系中,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改革開放之后,順應多種經濟成分的發展,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經營機制也發生了變化。國有企業的獨立核算、成本約束、保值增值、自負盈虧等原則,使國有經濟順應價值生產、遵守價值法則、利用價值形式來經營。社會主義的原則和價值形式相結合、引領價值形式,公有制經濟利用價值形式(貨幣、股份公司、股票等)來發展自身,這既開啟了現實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出了新課題。

第五,新時代的社會主義觀自覺。在新時代,公有制主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黨的建設的全面加強而日益鞏固、日益自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不同于西方金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西方金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使價值法則、價值形式從屬于金融資本的剝奪性積累,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否定價值形式在社會主義經濟體系中的作用,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肯定價值形式的地位,利用價值法則、價值形式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所有制形式來服務社會主義生產和再生產的組織。新時代更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不走西方金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邪路,也不走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使現實的社會主義觀更加自覺。不僅如此,在西方金融資本主義危機和新版大蕭條的背景下,在西方逆全球化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將發揮更大的價值。在西方,金融資本既是價值生產的引領者,又是價值革命、價值生產向社會化大生產過渡的阻礙者。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目的是把社會生產力從金融資本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公有制主導的市場經濟和金融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之間的競爭,關鍵在于誰能更好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誰能更好地解決共同富裕、生態等問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但在根據地的實踐中,利用價值、貨幣、資本等形式服務根據地的建設,而且在開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把價值形式的運用引入公有制經濟自身的運行機制中,從而使社會主義可以充分利用市場,并有能力與國際金融資本展開競爭和博弈,從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21世紀,把社會主義引向新境界。

五、小結

理論應該實現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應該把歷史進程本身逐步呈現出來、作為具體總體的現實社會主義的具體關系揭示出來。概念應該反映具體的真理,這是辯證邏輯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是從對金融壟斷資本的否定開始的。金融資本的剝奪性積累造成世界范圍內的階級對立。對金融資本主義的替代,是從社會矛盾比較集中的落后國家開始的。從落后國家開始的社會主義革命對金融壟斷資本的革除,也還只是局部的,只是在國際金融資本的邊陲地帶發生的。列寧開辟了落后國家的現實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了社會主義觀。列寧確認了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既要積極利用價值形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所有制形式,也要積極利用商品、貨幣、資本、國家資本主義。斯大林中斷了列寧對社會主義觀具體化的邏輯線索,雖然強調在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之間的經濟交換中利用價值規律的內容,但基本否定了對價值形式及其轉化形式的利用。斯大林模式沒有能力與金融資本帝國在世界市場上展開競爭。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局限。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但確認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利用價值形式來服務社會主義建設,而且確認了公有制經濟本身也應該利用價值形式來運行。把對價值形式的利用納入公有制的經濟體系中,這構成了從馬克思的經典社會主義到落后國家的現實社會主義的發展線索,構成了社會主義觀從一般化到具體化的發展的內在線索。

猜你喜歡
列寧資本主義馬克思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列寧晚年意識形態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展趨勢
民意調查:列寧和斯大林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列寧的贈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