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運明教授治療腰痛經驗擷菁 *

2024-04-14 14:32李華南鄧昌茂邵子晨鄧運明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年4期
關鍵詞:正氣腰痛腰部

程 凌 熊 偉 李華南 鄧昌茂 邵子晨 鄧運明,3

(1.江西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6;2.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康復醫學科,江西 南昌 330000;3.江西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科,江西 南昌 330006)

腰痛是當代常見之頑疾,其主癥可見腰部疼痛,伴隨腰部酸脹、重著,患者可有下肢放射痛,甚則腰部劇痛、下肢拘攣麻木屈伸不能,行走、坐、臥皆有不便,又名“腰背痛”“腰腿痛”“腰痛病”。中醫的腰痛涵蓋了現代醫學的腰椎間盤突出、急性腰扭傷、腰椎小關節紊亂、腰肌勞損、慢性下背痛等疾?。?]。其他疾病亦可引發腰痛癥狀,應當與本病鑒別,如腎結石、慢性腎盂腎炎等[2]。

旴江醫學名家鄧運明教授,為全國第四、五批名老中醫學術思想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西省國醫名師,江西省名中醫,行醫40余載。鄧老臨床經驗豐富,且因人施治,醫道嚴謹而治法靈活,師古而不泥古,融通中西之術,其法宗于旴江并博采眾長[3]。鄧老治療腰痛經驗獨具特色,筆者為鄧老弟子,常年跟診鄧老,受益良多?,F將鄧老診治腰痛的臨證經驗整理成文,以饗同道。

1 腰痛源流

關于腰痛,中醫經典中論著頗豐,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其中《素問·刺腰痛論》詳述諸脈腰痛異同,而《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闡釋腰腎之關系。西漢的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出“腎著腰痛”,認為寒濕、虛勞為腰痛發病主因。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記載“卒腰痛候、久腰痛候、腰腳疼痛候”,以證候為綱,深析腰痛之病因、病機。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曰:“凡腰痛有五:一曰少陰,少陰腎也……五曰取寒眠地,為地氣所傷,是以腰痛。痛不止,引牽腰脊,皆痛”,敘述腎虛、寒濕、損傷等病因與腰痛的關聯。北宋王懷隱的《太平圣惠方》曰“夫腎主于腰腳,若腎虛損,而為風冷乘之,故腰痛也”,以腎虛為腰痛之本,風寒等外邪為標。當代醫家之《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內科學》均列有“腰痛”一病,并與現代醫學之腰部疾患相對應。從歷代醫家典籍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古代醫家認為腰痛多為虛證導致。

2 診治思路

2.1 失中理論歷代醫家認為腰痛多虛,但現代人飲食充裕,營養較古人豐富,為何腰痛發病不降反升?鄧老結合古人觀點,從多年診療經驗出發,提出現代人虛的狀態不同于古人,可稱為“失中”。何謂失中,中華、中庸、中焦、中醫其核心皆為中字,“中”是指和諧統一的狀態。人亦有中,脊柱貫穿人體,是人體之中軸;腰部連接上下,位于人體之中;中焦脾胃,亦是人體之中。中在人體是指正氣周流、陰陽平衡、內外和諧?,F代社會,工作生活的特點就是多食、多飲、多思、少眠、少動,多食易傷脾胃、多飲多勞易傷肝腎、少眠則精神不足、少動則筋骨遲廢,導致現代人營養豐富,雖身體看似強于古人,卻失去中正平和,正氣不充、陰陽失衡、內外失和,謂之“失中”。失中之人,臟腑雖盛不能外達于筋骨,筋骨雖強卻無內臟之基礎,經絡瘀滯不能溝通內外;而腰部為人體之中上下關聯,內通脊柱,更易受外邪侵襲或損傷。因此,鄧老認為古籍中描述虛是腰痛的主要病因,在現代社會腰痛表現出來的并不是單純的虛證,而是失去中正平和、陰陽平衡、正氣周流之后表現出來的局部的虛證,與單純虛證并不完全相同;且這類患者多出現于工作生活壓力大的青中年人群,生活工作習慣導致內在失衡、偏離中道,加之風寒濕等外邪侵襲或跌撲損傷,從而易致腰痛發生。

2.2 癥狀體征鄧老認為腰痛病發病時,患者兩側肌肉多有一松一緊,脊柱多出現一側偏歪;若有下肢癥狀,亦多發于一側肢體。這都是“失中”理論在軀體上的具體表現,患者腰部筋肌骨失去了內在平衡,表現出外在的異常。腰痛患者體征上出現“失中”的現象,舌質脈象也會有“失中”的現象,表現為虛實夾雜、內外癥狀迥異。以常見的四型腰痛舉例:(1)寒濕阻絡型腰痛,患者舌苔白膩,但舌體邊尖部又可見散在點刺的熱象,寸脈滑數而尺脈細數無根;患者自覺腰部冷痛,重著纏綿,但額頭見汗上身燥熱。(2)濕熱蘊結型腰痛,患者舌苔厚膩,但舌體干燥偶見裂紋舌質偏老舌,寸脈沉關脈尺脈滑數;患者自覺腰部灼熱全身困重,卻口渴喜飲。(3)瘀血痹阻型腰痛,患者舌質紫黯苔薄白,卻可見舌體胖大,寸脈、關脈澀而尺脈虛弱;患者自覺腰部痛劇下肢竄麻,但氣短懶言精神不振。(4)氣滯血瘀型腰痛,患者舌質紅苔白,但兩舌邊見有泡沫,寸脈關脈尺脈弦澀;患者自覺腰部走竄疼痛活動困難,同時有常常太息,情志郁郁不舒。上述僅為部分臨證所見,實際較之更為復雜。鄧老認為,現代人患病存在的癥脈不一、四診與病史不吻合的情況,實際上是由于患者內在“失中”,導致疾病既有外在病邪的表現又有身體內部偏向的改變,故臨證診察時應當仔細詢問患者的工作生活習慣,觀察其表現的癥狀體征改變,診察舌脈,綜合探尋發病本質。

2.3 治則治法元代名醫危亦林是古代旴江醫學的杰出代表,他所著的《世醫得效方》曰:“人之有生,血氣順則周流一身,脈息和而諸疾不作,氣血逆則運動滯澀,脈息亂而百病生”。從該理論出發,鄧老提出“內治肝脾腎,外治筋骨肌,內外同治,法求致中”的腰痛治療原則。

鄧老治療腰痛,內治擬方藥補腎健脾湯,以補腎,健脾、疏肝,使正氣周流、內臟致中;外治使用“字門”傷科推拿術,使經絡調和、筋骨致中;輔之字門樁功練功之法,以培元固本、調和正氣、圓融致中。

2.3.1 方藥鄧老認為,正氣周流、內臟致中是藥物治療腰痛的要點,肝脾腎三臟為內臟致中之要點。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腎主一身之陰陽,三臟是人體中調節樞紐,三臟致中則內臟正氣周流,故鄧老擬補腎健脾湯以調理肝脾腎三臟,以求內臟致中[3]。該方為鄧老綜和《世醫得效方》腰痛主方,以獨活寄生湯[4]及八味丸為基礎方,綜合創立。主方如下:黃芪30 g,茯苓20 g,甘草6 g,陳皮15 g,白術15 g,肉蓯蓉20 g,杜仲15 g,牛膝10 g,川芎10 g,柴胡15 g,枳殼15 g,續斷10 g。水煎服,日1劑,取汁400 mL,分2次服用。方中將黃芪、茯苓、甘草作為組方角藥,以健脾助運、補氣固中;黃芪可健脾補中、補氣升陽,茯苓可益脾和胃、寧心安神,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該角藥藥食同源、毒副作用低,具有久服不易損傷正氣的作用,以此為核心調理脾臟,強化脾作為后天之本的功能;脾強則運化有度,正氣生化有源,是法求致中的基礎。陳皮、白術用以健脾祛濕,輔佐核心角藥,增強脾胃運化之力;肉蓯蓉、杜仲、牛膝用以補腎益精、逐瘀通絡,助腎氣調控一身之陰陽,腎強則陰陽歸中;川芎、柴胡、枳殼用以活血行氣、疏肝解郁,助肝臟疏泄條達,肝舒則氣機周流不滯;續斷用以定經絡、調血脈,輔助諸藥提升療效。

鄧老以補腎健脾湯為主方,達到法求致中的治療理念,再隨患者癥狀加減。若患者主訴腰部感冷痛,重著不適,搖轉不能,且平臥休息痛癥不能緩解,逢陰雨寒涼則癥狀加重,嚴重者下肢亦可感寒涼,舌質淡潤,苔白或白膩,脈濡緩或沉緊,則屬寒濕腰痛,于方中加入桑寄生20 g,獨活10 g,以祛寒除濕、強筋健骨。若患者主訴腰間灼熱,腿腳酸軟無力,且有腰部灼熱感,或可見下肢灼熱感,運動后疼痛反見減輕,口渴黏膩,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數或濡數,則屬暑熱腰痛,于方中加入秦艽10 g,蒼術15 g,薏苡仁15 g,以清熱燥濕。若患者主訴腰部扭傷,起病急促,腰痛固定,上下攻竄,或可見脅肋部疼痛不舒,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則屬氣滯腰痛,于方中加入煅乳香、煅沒藥各10 g,延胡索10 g,以行氣止痛。若患者主訴腰痛日久,反復發作,腰部刺痛劇烈,痛處固定拒按,動則痛甚,且有下肢竄麻感,舌質紅,邊可見瘀斑,苔薄白,脈弦澀或弦緊,則屬瘀血腰痛,于方中加入桃仁10 g,紅花10 g,蜈蚣1條,以活血通絡止痛。

2.3.2 字門推拿術鄧老改良創新的“字門”傷科推拿術源于旴江傳統拳術“字門拳”。民間又稱字門拳為五百錢,于江西宜春、南昌、豐城一帶廣為流傳,素有“江湖之秘術,推拿之絕學”的贊譽[5]。雖字門傷科推拿術于江西民間有近500余年的傳承底蘊,但該推拿術為古時秘傳,推拿之部位、手法、功法與各中醫傳統推拿流派均有差別,因此僅傳于民間,鮮有見于官方文獻。鄧老自幼得字門拳傳承,深諳字門拳理論;后經多年系統中西醫學習,對字門拳理論中的中線理論理解更加深刻。他認為人體以脊柱為中線,左右偏斜、筋骨失中都是病態的表現,腰痛的出現與筋肌骨的失中關系密切。

經鄧老總結的字門推拿術,強調經絡調和、筋骨致中,點按字門穴等身體特殊敏感部位,以字門手法中的“托、摩、點、拍、?、搖、擦、壓、按、推、拿、伸屈、彈拿”等,沿點、線、面、體乃至周身施術,打通穴道。鄧老運用字門推拿術治腰痛,以摩、按、推三法,按壓命門、腎俞、大腸俞三穴;其后順膀胱經行彈拿之法,調順經絡之氣血;再以托法,托住踝、膝、髖部,行屈伸、搖抖、扳拉各關節,松解外周關節絞索;之后行臥位旋轉扳法,以復位腰椎小關節紊亂;最后以拍、?、點法,沿字門穴位鳳尾、內彎子、外彎子等處拍打、?揉。鄧老強調,運用字門推拿術時,瘀滯者運用推按、松弛者運用彈拿、關節處運用屈伸搖?,張弛有度,使患者腰部恢復平衡筋骨致中乃是最終目的。

2.3.3 字門練功法《呂氏春秋·盡數》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鄧老認為,患腰痛者多為缺乏運動、長期久坐之人,長此以往筋骨疲憊,正氣匱乏。故腰痛者病愈之后,當授功法,令其勤習不輟,以達到固本培元之功效。

鄧老總結“字門拳”中“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拳術思想,形成“字門”功法,認為鍛煉時應“體隨意動、形神合一”,醫者指導之時當強調精神與動作協調統一,以保證練功有效。同時,鄧老認為練功當明辨輕重緩急,急性腰痛當配合休養,避免過勞,以服藥、手法扶正祛邪,使病體復原;復原后方可令患者適量鍛煉,引導經絡,循行氣血,促進患者痊愈;痊愈后可令其適當增加練功頻率和強度,以強健體魄、培元固本,避免患者再度發病。對于體質較差,肝、脾、腎虧虛較重者,鄧老令其行字門樁法,以習練字門拳拜樁為主,弓背坐腰松垮,收肛提臀維持尾閭中正,兩腿前后“不丁不八”,虛實交替,以強筋骨、補虛損、健腰背;對于體質較強,臟腑虛損較輕者,鄧老在教導樁法的同時,指導其習練擰腰轉胯,可放松肌肉,滑利腰椎關節;對于部分X線下可見滑脫或腰背曲度異常者,鄧老令其練習改良蹲墻功法,患者面向墻壁,一人立于身后做保護,習練者頭面、雙膝、足尖緊貼墻壁緩慢下蹲,期間收腹提臀,可增進腰背部核心肌群肌力,有助脊柱復位。

3 驗案舉隅

患者吳某,男,33 歲,因腰部反復著重疼痛3 個月,2021 年11 月8 日就診?;颊咦栽V2021 年8 月外出勞作時因天氣炎熱,汗出較多,故勞作后立即行冷水浴,如此多日,漸感腰背疼痛不適,于家中貼敷膏藥,未行正規診治;漸感腰部重著不適,俯仰均感乏力,下肢不溫,故就診??淘\:腰背部持續性重著冷痛,俯仰旋轉均受限,左下肢可感冷痛感,沿腰臀部、小腿外側至外踝處;但夏日額頭見汗,上身燥熱,舌質淡白、苔薄白,脈沉緊。查體:左側腰部肌肉僵硬、壓痛明顯,右側肌肉尚可,無明顯叩擊痛;腰部活動不利,俯仰及旋轉功能均受限;左直腿抬高試驗45°陽性;神經系統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檢查:腰椎間盤MR平掃(MR202111081703)示:L4/5、L5/S1 椎間盤突出(左側),相應硬膜囊受壓。診斷:西醫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診斷:腰痛,寒濕阻絡證。治法:補腎健脾,祛寒除濕,通絡止痛。選方:補腎健脾湯原方,輔桑寄生、獨活、秦艽、蒼術。用藥如下:黃芪30 g,茯苓20 g,陳皮15 g,白術15 g,肉蓯蓉20 g,杜仲15 g,牛膝10 g,川芎10 g,柴胡15 g,枳殼15 g,續斷10 g,甘草6 g,桑寄生20 g,獨活10 g,秦艽10 g,蒼術15 g。水煎服,日1劑,取汁400 mL,分2次服用,服用1 周。予以鄧氏字門推拿術,按壓命門穴,以壯命門之火;推按膀胱經,以通經絡氣血;行腰椎板法,以復位小關節、改善神經根周圍卡壓;拍打腰部,以滋補腎氣;初診連行3 d手法。

二診:2021 年11 月15 日,患者訴寒涼感已去大半,腰部活動較前改善,但仍感腰部酸脹不適,上半身仍感燥熱。守原方,減少桑寄生、獨活用量,改為桑寄生10 g,獨活5 g,再服2周。隔3 d行推拿術1次,用法同前。

三診:2021 年11 月22 日,患者訴癥狀已近痊愈,囑患者習練樁功法,以鞏固療效。

3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未見明顯復發跡象。

按語:患者以腰痛及左側下肢疼痛為主癥,結合影像學,西醫診斷可考慮為“腰椎間盤突出”[6]。經詳詢患者之生活、工作,知其為常年久勞之人,本質已虛,加之夏日勞作之后,汗出毛孔大開,立行冷水浴,寒濕之氣侵襲人體,最終發為腰痛,舌脈均為寒濕之象,為寒濕腰痛;但上身燥熱,因患者本為多為體力勞作,平素體質當偏濕熱,二者夾雜,為寒濕兼有濕熱之象,故鄧老選取補腎健脾湯,加桑寄生、獨活,以祛寒除濕、強筋健骨;再加秦艽、蒼術,以清熱燥濕,去除腰痛之外因的同時,以肝、脾、腎為核心,健脾、疏肝、補腎,使正氣周流、內臟致中;運用字門推拿術,使經絡調和、筋骨致中。待二診之時,患者癥狀已去大半,但仍感腰部之酸脹,上身仍燥熱,是以寒濕已去,但濕熱之氣未盡去,此時守方減桑寄生、獨活用量,而秦艽、蒼術不變,再次予以字門推拿術。待三診之時,患者已無明顯癥狀,囑患者遵循字門練功法,培元固本、調和正氣、圓融致中,避免復發。

猜你喜歡
正氣腰痛腰部
夏天養生要先養一身“正氣”
腰痛這個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見病癥怎么處理
怎樣讓腰部得到有效休息
正氣方天祥
藿香正氣真的治療中暑嗎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進展
職業腰痛早防治
清風正氣
老年人鍛煉腰部仰臥屈膝挺髖
中醫護理干預腰痛3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