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水燈的源與流

2024-04-14 12:04
東方論壇 2024年1期

姜 守 誠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放水燈是近世中國社會十分流行的宗教儀軌與民俗活動。放水燈又稱“放河燈”“放江燈”,通常在瀕臨江河、湖海、溪澗、池塘等處采用漂流或燃放等方式,將紙、竹等材料糊制成的各式燈燭推送入水、逐波而去,藉此照亮幽路、接引溺斃于江河湖海中的水下孤魂,亦包含禳災祈福、敬奉水神等功用。宋代以降,放水燈被各階層人士所接受,并在基層群體中廣泛傳播,堪稱是宗教信仰演變為社會民俗的一個經典案例。

一、放水燈的濫觴與流傳

燃放水燈的做法,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1101)酬答其弟蘇轍(字子由,1039—1112)的《中秋見月和子由》詩中有“何人艤舟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之句,且自注曰:“是夜,賈客舟中放水燈?!雹偬K軾:《蘇東坡全集》卷十七,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年,第417 頁。詩文描述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的晚上,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附近的汴水(即汴河)沿岸,眾多商賈??看?、施放水燈,多達千盞。這些商人施放水燈的用意,想必是為了禳災祛害、祈求平安,財源廣進、人船順遂。

到了南宋,放水燈則成為中元節的活動內容,并與佛、道二教的普度施食、濟幽度亡的宗教儀式建立起聯系。南宋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四“解制日(中元附)”條談道:每當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都城臨安的諸多宮觀、寺廟廣設普度醮或盂蘭盆會,薦拔孤爽?;实圪n錢并差遣內侍前往龍山(今杭州市淳安縣境內)“放江燈萬盞”,地方州府也委派官員赴浙江稅務廳設斛施食以祭祀沉溺于江海中的亡魂:

其日又值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諸宮觀設普度醮,與士庶祭祓宗親。貴家有力者,于家設醮飯僧薦悼,或祓孤魂。僧寺于此日建盂蘭盆會,率施主錢米與之薦亡家?!巳斩汲侵?,有就家享祀者,或往墳所拜掃者。禁中車馬出攢宮,以盡朝陵之禮,及往諸王妃嬪等墳行祭享之誠。后殿賜錢,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州府委佐官就浙江稅務廳設斛,以享江海鬼神。①闞海娟校注:《夢粱錄新校注》卷四,成都:巴蜀書社,2015 年,第53—54 頁。

萬盞水燈漂流于錢塘江面上,堪為一時之盛舉、美談!正得益于皇家、官方的支持與提倡,中元日放水燈習俗在民間社會迅速得到普及和推廣。

盡管如此,中秋節施放水燈以祈福供養的傳統仍得以保留。宋末、元初周密(1232—1298 或1308)撰《武林舊事》卷三“中秋”條談道:八月十五日的傍晚,錢塘江燃放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猶如繁星璀璨、蔚為壯觀,吸引眾人駐足觀賞。當地人相信,燃放水燈乃系取悅江神,并非僅為了世人觀賞。茲抄錄原文如下:

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蛑^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②四水潛夫輯:《武林舊事》卷三,杭州:西湖書社,1981 年,第44 頁。

此外,周密撰《癸辛雜識》續集下“四圣水燈”條又談道:位于京城臨安(今杭州)西湖孤山的四圣延祥觀前,每日傍晚有一盞燈搖曳于水面上,從施食亭往南漂浮到西陵橋返回。這盞水燈為青紅色,遭逢風雨時燈光尤為明亮,月光明朗時稍微黯淡,雷電交加時燈光閃爍、與電爭光。時人金一之居住在積慶山巔長達二十多年,每晚必看此燈,燈影搖紅,別具風味。

西湖四圣觀前,每至昏后有一燈浮水上,其色青紅,自施食亭南至西陵橋復回。風雨中光愈盛,月明則稍淡,雷電之時,則與電爭光閃爍。金一之所居在積慶山巔,每夕觀之無少差,凡看二十余年矣。③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續集下,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第206 頁。

需要說明的是,西湖四圣觀前的這盞水燈并非為召引水中孤魂而設,乃系為夜行的船舶指明航向,屬于航標燈、燈浮標之類物品。嚴格說來,此水燈不屬于本文探討的范疇。

元代道士張雨(1283—1350)撰《西湖放燈》詩中也描述了作者在西湖上泛舟、放水燈的觀感體驗:

共泛蘭舟燈火鬧,不知風露濕青冥。如今池底休鋪錦,此日槎頭直掛星。爛若金蓮分夜炬,空于云母隔秋屏。卻憐牛渚清狂甚,苦欲燃犀走百靈。④陳衍輯撰,李夢生校點:《元詩紀事》卷三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第763 頁。

入唐以后,各地盛行上元節放燈之習俗,通常的做法是在街衢、廣場上張掛彩燈。然而,嘉陵江沿岸的民眾則燃燈后放逐于水中。元代張之翰(1243—1296)撰《西巖集》卷十一《詞》收錄《南鄉子·元夜嘉陵江觀放燈后作》云:

燈夕在江陰,緑酒紅螺不厭深。醉眼清江江上看,更沉。放盡春風萬炬金,流到碧波心。小竹連舟盡自禁,此夜此情誰會得。如今,都付青崖馬上吟。①張之翰:《西巖集》卷十一,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4 冊,集部一四三(別集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第449 頁。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燃放水燈還具有禳除海難、船災之功效。元代汪大淵(1311—?)撰《島夷志略》“靈山”條云:“舶至其所,則舶人齋沐三日。其什事,崇佛諷經,燃水燈,放彩船,以禳本舶之災,始度其下?!雹谕舸鬁Y著,蘇繼庼校釋:《島夷志略校釋》“靈山”條,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第223 頁。靈山位于越南中部最東端的華列拉岬(Cape Varella),即今越南富慶省檳檜灣達約港。由此可知,燃水燈、放彩船以禳災的做法,至遲元代時就盛行于地處南中國海的越南靈山等地。有關靈山“燃放水燈彩船”的記載,亦見于明人所著文獻中。明代張燮(1574—1640)于萬歷四十五年(1617)撰《東西洋考》卷九《舟師考·西洋針路》“靈山”條引明人費信撰《星槎勝覽》曰:

與占城山連接,峻嶺而方,有泉下繞如帶。山頂一石塊似佛頭,故名靈山。往來販舶于此樵汲,崇佛誦經,燃放水燈彩船,以禳人船之災。③張燮撰,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卷九,第174 頁。此外,明代陸楫編《古今說?!肪硎摺墩f選》引《星槎勝覽》卷一“靈山”條云:“其處與占城山地連接,其山峻嶺而方,有泉下繞如帶,山頂有一石塊似佛頭,故名靈山?!鶃碡湶?,必于此樵汲。舶人齋沐三日,崇佛誦經,燃放水燈、彩船,以禳人船之災?!标戦帲骸豆沤裾f?!肪硎?,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5 冊,子部一九一(雜家類),第357—358 頁。

洪武五年(1372)正月,明太祖朱元璋特賜蔣山太平興國禪寺建廣薦法會,十四日敕令近臣在都城南京的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枝,次日(上元節)夜半方畢。明初翰林學士宋濂撰《蔣山寺廣薦佛會記略》詳細敘述了原委,并附《跋》曰:

(正月)十四日甲午大風晦,雨雪交作,至午忽開霽。上悅,勅近臣于秦淮河燃水燈萬枝。十五日夜過半,竣事,還宮,隨有佛光五道從東北貫月燭天,良久乃已。④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十五,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9 冊,史部一六七(雜史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第191 頁;王圻撰:《續文獻通考》卷二四七,《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767 冊(史部·政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119 頁。

由此可知,本次“燃水燈萬枝”屬于蔣山寺廣薦法會的一部分,當是為了配合普度設斛以享江海鬼神而進行的。無獨有偶,明太祖還曾詔令高僧釋夷簡(又稱南洲法師)在龍灣(今南京市下關寶塔橋一帶)普放水燈,后者撰有《詔于龍灣普放水燈賦》(又稱《應詔于龍灣放水燈因賦》《應詔放水燈因賦》)留存于世。⑤葛寅亮撰,何孝榮點校,濮小南審校:《金陵梵剎志》卷三,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年,第157 頁。

相傳,永樂十三年(1415)乙未科進士第一名的陳循(1385—1464)未發跡前、尚為秀才時曾作醮度幽、放水燈,一漁翁在前日夜半聽聞江中孤魂稱其為“陳狀元”。⑥《明狀元圖考》卷一“狀元陳循”條云:“(陳)循家作醮度孤,有漁翁夜半聞云:‘明夜,陳狀元家放水燈,我軰去看?!瘽O翁開蓬,寂無人。次早,果有陳秀才來呌漁船放水燈。漁翁言其事?!鳖櫠Τ迹骸睹鳡钤獔D考》卷一,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年,第65 頁。有趣的是,祝允明(1461—1527)撰《祝子志怪錄》卷五“放水燈”條講述了河面下的幽靈伸手取燈、食飯的情節:

王經說其外母大言:頃因鄰家作佛事,夜半僧放水燈,母親見有一人手從河面上伸出,取燈并草把上飯食之,但不見其身首耳。①祝允明:《祝子志怪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46 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 年,第587 頁。

這則鬼故事雖不足信,卻真實反映了民眾對放水燈功用的理解:沉淪水中的孤魂滯魄,在燈光的指引下獲取食物,從而順利實現了施賑拔亡之目的。

明代中葉以后,中元節燃放水燈儼然成為重要的民俗節慶活動之一。嘉靖時人田汝成(1503—1557)撰《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介紹說:杭州地區的僧侶在中元節建盂蘭盆會,并在西湖及其周邊的塔上、河中燃放燈燭。此舉稱為“照冥”,亦即照亮幽冥地府、接引孤爽之義。如謂:

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俗傳地官赦罪之神,人家多持齋誦經,薦奠祖考,攝孤判斛。屠門罷市,僧家建盂蘭盆會,放燈西湖及塔上、河中,謂之“照冥”。官府亦祭郡厲邑厲壇。②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320 頁。

田汝成之子田藝蘅(1524 ~?)撰《香宇集》初集《拾遺稿·詩》著錄有一首《七月十五與美人泛月西湖觀放水燈》,描述了作者在中元節的夜晚泛舟西湖、觀看放水燈的情景。這些文人騷客基于親身見聞,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客觀敘述了中元節放水燈的場景,亦折射出此風俗在各地之盛行,可謂是不分貴賤、雅俗共賞。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放水燈外,紹興府(今浙江紹興市)民眾還在中元節時燃燈于樹或壘瓦塔燃燈。據《(萬歷)紹興府志》卷十二《風俗志》記載:

七月十五日,古謂中元節,俗謂之鬼節。僧舍營齋供閭里,作盂蘭會,祀先以素饌。浮屠燃燈,人家或燃燈于樹,或放水燈間,喧以簫鼓,兒童則壘瓦塔然燈。③蕭良干修,張元忭、孫礦纂,李能成點校:《萬歷〈紹興府志〉點校本》,寧波:寧波出版社,2012 年,第266 頁。

不過,天啟年間發生的一件宮廷秘事,有力佐證了施放水燈對于超度溺斃者的重要性。晚明太監劉若愚(1584—?)撰《酌中志》卷十《逆賢亂政紀畧》記載:天啟五年(1625)五月十八日,明熹宗朱由校在方澤壇祭祀儀式結束后巡幸西苑,并與宦官高永壽、劉思源等人泛舟戲水。忽然,風起舟覆,悉數落水。熹宗獲救,高、劉二人溺死。當年中元節,熹宗命在皇家道場大高玄殿做法事超度二人,放河燈追薦亡魂。閹首魏宗賢親赴壇場瞻禮。④劉若愚:《酌中志》卷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52—53 頁。該書還談道:萬歷年間,每年中元節時,內府道經廠、漢經廠均會依例進行法事活動,并在位于干明門西邊的玉河橋燃放河燈。⑤《酌中志》卷十七《大內規制紀略》云:“其石梁如虹,直跨金海,通東西往來者,曰玉河橋。有坊二,曰金鰲、玉蝀。萬歷年間,凡遇七月十五日,道經廠、漢經廠做法事,放河燈于此。橋之中,空約丈余,以木坊代石,亦用木闌桿?!眲⑷粲蓿骸蹲弥兄尽肪硎?,第141 頁。與此同時,皇家園林西苑亦舉辦追薦道場、施放河燈,京城各寺院皆做盂蘭盆并在臨河處放燈。⑥《酌中志》卷二十《飲食好尚紀略》云:“(七月)十五日中元……西苑做法事,放河燈,京都寺院咸做盂蘭盆追薦道場,亦放河燈于臨河去處也?!眲⑷粲蓿骸蹲弥兄尽肪矶?,第181 頁。

此外,明代劉侗(約1593—約1636)、于奕正(1597—1636)撰《帝京景物略》,卷一《城北內外》“水關”條描述了嘉靖年間北京城內各寺院僧人在中元節晚上舉行盂蘭會、放花燈的景況:

歲中元夜,盂蘭會,寺寺僧集,放燈蓮花中,謂燈花,謂花燈。酒人水嬉,縛煙火,作鳧、雁、龜、魚,水火激射,至萎花焦葉。是夕,梵吹鼓鐃,與燕歌弦管,沉沉昧旦。①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年,第19 頁。

此外,該書卷二《城東內外》“春場”條言及京城的兩處最佳放燈地點是水關和泡子河:

(七月)十五日,諸寺建盂蘭盆會,夜于水次放燈,曰放河燈。最勝水關,次泡子河也。②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第69 頁。

事實上,北京地區的庵觀寺院及世俗百姓在中元節建盂蘭會,燃放河燈、超度孤幽,明季以降蔚然成風,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國。除京城以外,放水燈習俗還在南北各地廣為傳播,日漸熾盛、深入人心。這從當時的民間戲劇、文學創作中略見一斑?!端疂G傳》《金瓶梅》《拍案驚奇》《醒世姻緣傳》《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等小說多次出現設孤說法、施食放燈的場景描寫。

需要指出的是,明末、清初張岱(1597—1680)撰《夜航船》卷一《天文部·春》“元夕放燈”條談到上元、中元、下元均有放燈的活動,但三者的名稱、內涵及燃放方式卻存有差異:正月十五日是天官生日,放天燈;七月十五日是水官生日,放河燈;十月十五日是地官生日,放街燈。③張岱撰,李小龍整理:《夜航船》卷一,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第21 頁。如此一來,“放燈”便成為祝壽三官之舉,“放河燈”專為歡慶水官生日而設。這種說法并非空穴來風,當是宋元時期流行的放燈祈福傳統之延續。

放水燈習俗在民間社會傳播過程中也產生了流變,滋生出各種地方性信仰。最為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廣東海豐(今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民眾將水燈與生育聯系起來:當地人在元宵節(上元節)紛紛到江邊施放水燈,并爭相撿拾之。若撿到白色水燈就是生男的喜兆,拾取紅燈者為生女之兆。誠如明末、清初屈大均(1630—1696)撰《廣東新語》卷九《事語》“拾燈”條介紹說:

海豐之俗,元夕于江干放水燈。競拾之,得白者喜為男兆,得紅者謂為女兆?;蛴性娫疲骸霸Ω艉K?,紅燈女子白燈男。白燈多甚紅燈少,拾取繁星滿竹籃?!雹芮缶骸稄V東新語》卷九,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第300 頁。

海豐地區流行的元夕拾燈以占驗子嗣風俗,其形成或許與施放水燈接引溺亡孤魂轉世投胎的宗教理念有關,也是濟幽度亡觀念的世俗化表達。一盞盞水燈,寄托了生者對逝者的哀悼,亦飽含著人們對新生命的渴望。這一放、一拾之間,隱喻了生死輪回的終極命題。

二、清代臺灣的放水燈習俗

清代,放水燈之習俗傳遍大江南北,相關史料不勝枚舉。就臺灣地區而言,普度的當晚或前夜,通常會燃放水燈??滴鯐r人鄭大樞撰《風物吟》收錄一首描述臺灣民眾中元普度的詩詞中有“紙燈夜靜散波瀾”之句,并附解說:“至夜,以紙為燈千百種,頭家捐番錢或減半藏第一盞內,燃放水中;漁船爭相攫取,得者一年主順利”。⑤余文儀主修:《續修臺灣府志》卷二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21 種,臺北:臺灣銀行,1962 年,第984 頁。雍正二年(1724),黃叔璥撰《臺海使槎錄》,卷二《赤嵌筆談·習俗》介紹了臺灣府城(今臺南市)七月十五日盂蘭會放水燈的情況:

更有放水燈者,頭家為紙燈千百,晚于海邊親然之;頭家幾人,則各手放第一盞,或捐中番錢

一或減半,置于燈內。眾燈齊然,沿海漁船爭相攫取,得者謂一年大順。①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卷二,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1957年,第41—42頁。

前述引文描繪出一幅熱鬧非凡的場面:頭家作為盂蘭會的輪流召集人,需要提前置辦成百上千個紙燈,夜晚拿到海邊燃放。幾位頭家各自親手點燃第一盞紙燈,并將一枚番錢或減半藏于第一盞燈內。紙燈全部點燃后,漂泊于水面上。沿海的漁船爭相搶奪頭燈,若能獲得就意味著可在一年中福佑康順。

乾隆版《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卷六《歲時(附)》談到七月十五日盂蘭會,“是夜頭家為紙燈千百,滿路插之,名曰‘放路燈’;又先制燈盞,沿海浮之,眾燈齊燃,燦若列星,名曰‘放水燈’:亦謂水陸會?!雹趧⒘艰底胼嫞骸吨匦薷=ㄅ_灣府志》卷六,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74 種,臺北:臺灣銀行,1961年,第97—98 頁。這里將中元普度的燃燈分為兩種,分別是“放路燈”和“放水燈”。中元節的當晚,頭家要將準備好的千百個紙燈沿途插在街衢、道路的兩側,叫作“放路燈”;頭家又預先制作若干燈盞,點燃后推入海中、任其漂浮水面上,名曰“放水燈”。因此,中元普度又稱為“水陸會”。

清代臺灣志書文獻中關于放路燈的記載甚少,放水燈則屢見不鮮。乾隆八年(1743)擔任巡臺御史的熊學鵬(1697—1779)撰《即事偶成二律》中的一首詩描述了中元盂蘭會的當晚燃放水燈的情景:

臺俗七月十五日為盂蘭會,至夜分,放水燈;為紀以詩

楚人尚鬼習相仍,高會盂蘭放佛燈。釋氏金蓮三十里,石家銀燭百千層?!鄯断套胼嫞骸吨匦夼_灣府志》卷二五,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105 種,臺北:臺灣銀行,1961 年,第781 頁;盧爾德嘉纂輯:《鳳山縣采訪冊》卷十二,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73 種,臺北:臺灣銀行,1960 年,第441 頁。

此后,董天工撰《臺海見聞錄》卷二《漢俗》“盂蘭會”條亦云:中元節當天的“夜分放水燈,謂‘水陸會’”。乾隆時人孫霖撰《赤嵌竹枝詞》的詩注中也提及中元節普度“燃紙燈于海邊”。嘉慶時人薛約撰《臺灣竹枝詞二十首》中有“??诩t燈燃百盞,中元普度又喧闐”之句。

前述文獻中談及燃放水燈的具體時間,大多是說在中元盂蘭會的當晚。然而,道光年間開始出現在普施前一天夜間放水燈的說法。譬如,道光元年(1821)刊行的《續修臺灣縣志》卷九《風俗志·漢俗·歲時》談到七月間“凡寺廟皆有普施。先期一夜,燃放水燈”。道光十五年(1835)左右成書的《噶瑪蘭志略》卷十一《風俗志·民風》亦云七月超度、普施盂蘭法食,“先一夕,各首事子弟皆捧一座紙燈,上書姓名、鋪號,結隊連羣,金鼓喧闐,送至溪頭,名曰‘放水燈’,謂將引餒鬼以就食也?!痹谄斩鹊那跋?,每位首事(頭家)的子弟皆手捧一座紙燈、上面書寫首事的姓名或鋪號,一行人整齊列隊、莊嚴肅穆,沿途敲鑼打鼓,最后抵達溪邊,將其點燃后放入水中漂流而去,藉此接引餓鬼前來就食、享用供品。事實上,放水燈在普度施食的先期一天夜間進行,在道光以后遂成為臺灣各地的通例。

丁紹儀撰《東瀛識略》卷三《習尚》談到七月間島內各處舉行普度活動,尤以鎮、道、府、廳、縣衙署最為隆重,“日則唪經,夜放焰口,燃水燈。燈以千百計,鑼鼓喧闐,送浮水面,有置錢于中者;漁人得之,謂一年順利?!钡拦馕迥辏?825)至十年(1830)任噶瑪蘭通判的烏竹芳在所撰《蘭城中元》詩中有“明滅燈光隨水轉,輝煌火炬繞街旋”之句。林占梅于咸豐五年(1855)撰《與容談及嵌城妓家風氣偶成》中有詩注曰“各境七月盂蘭會,夜放水燈”。上述作品中描述普度放水燈的場景大抵相同。

道光、咸豐年間的鄭用錫撰有一首七言絕句題曰《盂蘭會》,其中有云:“姓氏編排各一行,先期覺路列燈光。喧天簫鼓魚龍舞,舉國今宵盡若狂?!蔽闹惺拙涫侵杆退疅魰r民眾按照姓氏各自編隊、依序排列。無獨有偶,同治版《淡水廳志》卷十一《考一:風俗考》談到當地在七月期間紛紛舉行普度,“寺廟亦各建醮兩三日不等。惟先一夜燃放水燈。各給小燈,編姓為隊,弦歌喧填,燭光如晝……”。文中談到在施食的前夜慣例會燃放水燈,每戶發給一盞小燈,大家各執己燈,并以姓氏為編隊,有序前往溪頭、海邊,沿途燭光通明,鑼鼓喧天。耐人尋味的是,同治時人吳子光撰《臺灣紀事》卷一“紀臺地盂蘭會”條談到,臺地民眾在普度施食的前一天晚上“放水燈,或送王爺船”。這里所說的“送王爺船”應是針對王醮慶典中的普度施食而言。

光緒八年(1882)至十一年(1885)間,黃逢昶所撰的一首臺灣竹枝詞描述中元普度場景時有“夜夜燈花繞市闌”之句,其后附注曰:“臺俗:中元家家燈燭輝煌,并結彩燈,多至千萬;笙歌鼓舞,夜夜游街:名放水燈?!雹冱S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灣竹枝詞》,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51 種,臺北:臺灣銀行,1960年,第26—28 頁。唐贊袞于光緒十七年(1891)撰《臺陽見聞錄》卷下《時令·中元》亦云:“臺俗盛行普渡……家家燈燭輝煌,并結彩燈多至千百,笙歌達旦;名曰‘放水燈’?!只螋寮垶闊羧挤?,海邊漁船攫取得者,一年大利?!雹谔瀑澬枺骸杜_陽見聞錄》卷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30 種,臺北:臺灣銀行,1958 年,第147 頁。這里將各家張燈結彩,民眾載歌載舞、游行街市,說成是“放水燈”,顯然有誤,乃系將“豎燈篙”與“放水燈”混淆了。光緒十五年(1889)九月二十九日的《監醮新竹縣都城隍,示貼建醮程序表》逐一臚列出當地城隍廟舉行普度活動的日程安排:

陽月廿二日起,禁止屠宰為先。

一切介鱗畜類,不許排列市廛。

街道張燈結彩,同期降福延年。

廿三黎明進表,道場經懺揚宣。

廿四蓮燈夜放,普照水陸幽泉。

廿五華筵普施,超拔極樂登仙。③《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95 種,臺北:臺灣銀行,1971 年,第6 頁。

這通榜文清楚地表明提前數天懸掛彩燈是為迎接中元慶典而做的準備工作,放水燈則在普施的前一天夜間進行,二者不能混為一談。新竹縣城鄉民眾在七月普度時放水燈的情況,光緒版《新竹縣志初稿》卷五《考一:風俗·歲時》有過專門解說,其描述的場景與前述文獻中所言基本相同,如謂:

先一夜,城莊各結小燈成排,編姓為隊;金鼓喧闐,燈光如晝。其首事各以紙為燈,送之江上,曰“放水燈”。④鄭鵬云、曾逢辰纂輯:《新竹縣志初稿》卷五,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61 種,臺北:臺灣銀行,1959 年,第180 頁。

日據初期的安平縣商業氣氛濃厚,市肆店鋪積極襄助七月普度的活動經費,放水燈的場面也比較隆重。據《安平縣雜記·節令》記載:

作普度前夕,必先豎燈篙,放水燈,請大士(大士俗傳觀音菩薩化身),各鋪戶皆出明燈一對。董事乘轎,皷吹前導,僧俗隨后,到各處請水陸幽魂到廟受享。①(日據初期)佚名:《安平縣雜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52 種,臺北:臺灣銀行,1959 年,第6 頁。

普度的前夜燃放水燈,各家商鋪皆捐出一對明燈。諸位董事乘轎而行,前有吹鼓手奏樂引導,僧人與民眾跟隨其后。一行人在轄境內四處巡行,迎請水陸孤魂到廟享受供品。

三、結論

放水燈始見于北宋,乃系在中秋節夜間舉行的祈福、禳災之行為,屬于節慶禮俗的一部分。后來,隨著普度施食、賑濟幽爽之信仰在民間社會的滲透與流傳,放水燈接引溺亡孤魂的觀念得到不斷加強,遂成為道教普度醮、佛教盂蘭盆會中慣例舉行的宗教儀式,進而演變為中元節民俗活動的重要內容。

清代,放水燈在臺灣島內久盛不衰。這背后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明末、清初以降,福建、廣東等地民眾為了謀生,遠渡重洋、九死一生,抵達寶島,開荒墾殖。無數先民在旅途中遭遇海難,尸骨無存。放水燈作為普度施斛的前導,就是要召請這些在水害、海難事故中遇難而沉淪于水下的男女孤魂。因此,臺灣各地舉行中元普度之前必有放水燈,并采用佛教或道教的儀軌實踐進行展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