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軟知識服務與評價視角下社會科學科研管理

2024-04-14 18:20葛新權
知識管理論壇 2024年1期
關鍵詞:價值理性科研管理社會科學

摘要:[目的/意義]國家高質量發展、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科學技術發展與繁榮社會科學發展都需要科學的社會科學科研管理。[過程/方法]針對實際中偏重理科思維、忽視文科思維的社會科學科研管理問題及其內卷式表現,分析個人—組織選擇原理、規則—道德選擇原則,以契合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的需要。將基于價值理性的文科思維的社會科學科研與基于工具理性的理科思維的自然科學科研進行比較分析,探討文科思維在社會科學科研管理中的作用。[結果/結論]以軟知識作為管理核心與抓手,從研究人員、研究過程、研究成果和人才培養服務與評價方面轉變觀念,依據社會科學及其科研的特點,回歸文科思維,提出基于軟知識服務與評價的社會科學科研管理思想與方法,將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科學科研文化氛圍,發揮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助力社會科學科研出成果、出思想、出人才,既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與科學技術發展,又服務于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關鍵詞:價值理性;文科思維;軟知識;服務與評價;社會科學;科研管理

分類號:G252

引用格式:葛新權. 軟知識服務與評價視角下社會科學科研管理[J/OL]. 知識管理論壇, 2024, 9(1): 2-15 [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373/. (Citation: Ge Xinqua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ft Knowledge Service and Evaluation[J/OL].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um, 2024, 9(1): 2-15 [cite date]. http://www.kmf.ac.cn/p/373/.)

1? 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的意義/ Significance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所謂科學是分科之學。目前,狹義上,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社會科學;廣義上,自然科學包括工程技術科學,社會科學包括人文藝術。實際中,通常理科是指自然科學,工科是指工程技術科學,理工科是指廣義自然科學,文科是指廣義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除特別說明外,本文中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理科與文科都是指廣義的界定。

鑒于科學與技術的不同,嚴格地講,科學是發現原理,技術是應用原理解決問題。自然科學發現自然現象的規律,技術科學發明相關人類生活、生產與生態活動中的技術及其原理,人文藝術提煉呈現人間的真善美,社會科學則揭示社會現象與發展特征與趨勢規律。

科學發展與人們觀察仿生自然現象以及人們從事社會經濟生產與生產活動密切相關,自然科學發現的科學原理為技術科學中的技術研發設計以及人們真實地認識客觀世界奠定了理論基礎;技術科學中的技術設計應用科學原理和技術原理,創造產品(服務)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人文與藝術創作的產品(服務)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社會科學科研創新成果,既為技術研發設計創造產品提供如金融等知識產品(服務),又為科學原理發現、技術研發設計創造和人文藝術創作提供良好的有關理念、機制、制度、政策、管理、文化與環境的知識服務體系,還引導、引領和彰顯社會價值、文化與文明??梢?,社會科學作為知識服務體系,在科學技術、社會領域以及人類生活、生產與生態活動中,已經成為廣義營商環境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科研活動“營商”環境,具有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1]。

毫無疑問,在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價值、文化與文明進步中,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我國第二個百年目標奮斗中,對于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設中國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實現共同富裕、人與自然諧和共生來說,自然科學決定并支撐國家長遠的基礎科學與未來發展和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卡脖子”技術的“瓶頸”問題,技術科學和人文藝術決定并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不斷增長的物質與精神產品以及“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需求,社會科學則具有基礎、全局而深遠的作用。首先,社會科學科研承載著繁榮社會科學,引導、引領和彰顯社會價值、文化與文明的作用,如大學的功能定位,決定了社會科學在大學人才培養中,尤其是價值、精神、責任、志向、自律、思考、認知以及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幸福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它關系著人與社會經濟發展、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共生以及社會進步;最后,它為自然科學發展營造良好的科學文化環境,提供有利于培育創新的“土壤”??梢?,社會科學繁榮發展任重道遠,需要通過發現、收集、評估來自社會的證據進行研究,更好地理解社會(經濟)活動,揭示其趨勢規律,賦能社會文明和諧發展。因此,對社會科學科研活動進行科學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重要的是,如何實施并實現科學的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簡單地說,科學就是實事求是,科學的價值就是提供智慧與思辨,不斷地重新認知世界,以及人與社會經濟發展、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趨勢規律。但在實際的管理中,存在著有的個人或組織不顧或忽視社會科學及其科研特點,打著“科學價值”大旗、站在“科學管理”的道德制高點上,選擇理科思維,甚至工科思維進行社會科學科研管理。顯然,這是違背科學的,尤其突顯了“文無第一”埋下的“文人相輕”,進而放大“同行是冤家”的負向作用。此時,個人選擇的影響是不大的,因為個人的選擇可以通過組織的正確選擇消除掉。例如在同行匿名評審中,個人的選擇是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是一票否決,但這取決于組織的選擇規則。然而,當組織做出錯誤的選擇時,結果就是所謂“科學管理”的失效,不僅助長個人的錯誤選擇,且放大了錯誤的后果,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選擇,還影響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社會由蕓蕓眾生的個人組成。同時,社會又是一個由不同層級、不同類型、不同通道的組織所構成的三維組織網絡體。層級低的組織服從于層級高的組織,不同通道的組織是指個人實現層級上升或類型轉變的渠道,而每個人至少歸屬于某一組織。例如,家庭就是最基本、最特殊的組織,不同于社區、企業、學校、醫院、研究院所以及政府部門、非政府、非贏利組織等。進而,筆者提出“個人—組織選擇原理”,其核心觀點是,任何選擇(決策)都是一個由個人選擇集成到組織選擇的全過程,并且個人如何選擇都沒有錯,但組織如何制定規則以及如何進行選擇就很重要,并決定了最終的選擇。選擇規則包括選擇原則、機制、標準與程序。顯然,選擇標準是核心,但它基于選擇原則與機制,按選擇程序依據選擇標準進行選擇。德魯克認為,領導力就是把一個人的視野提到更高的境界,把一個人的成就提到更高的標準,錘煉其人格,使之超越通常的局限[2]。因此,組織的領導者的領導能力就很重要,其決定了組織的選擇。一旦組織選擇錯了,會產生很嚴重的后果?,F實中,選擇既會依據“規則”這種共同性、剛性的硬要求,往往還會考量“道德”這種差異性、柔性的軟要求。因此,選擇就會面對一個選擇中是先(重)規則,還是先(重)道德的悖論?;趥€人,尤其特殊的個人不完美的異質性特征,筆者認為,在選擇中要把道德的基本底線和紅線作為規則,應堅持“規則—道德選擇原則”,即“先講規則,后講道德”,而不是相反“先講道德,后講規則”,實現剛柔相濟。此時,“先講規則,后講道德”體現出“兩權相害取其輕,兩權相利取其重”,并利好于“先講道德,后講規則”,進而有利于不拘一格選人才、用人才,有利于創新,特別還有利于防止白左式的“道德綁架”,這是由規則與道德不同的本質內涵與價值導向所決定的??梢?,組織的選擇,尤其選擇指導思想、機制與規則是至關重要的。

由于社會科學科研中“文無第一”鮮明的特征,以及社會科學肩負著基于道德底線和紅線制定規則與引領價值、文化與文明的重擔,對社會科學科研管理更應兼容并包,如德魯克認為,管理是一門真正的博雅藝術。[2]然而,一方面,因為“文無第一”為“文人相輕”埋下客觀上的“伏筆”,理科思維又加劇“文人相輕”的負向影響及其程度,而文科思維則能減弱或消除“文人相輕”的負向影響及其程度。另一方面,現實中,尤其組織忽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對象、內容、目的以及分析思維、邏輯與方法等方面上存在的顯著差異性特征,導致對社會科學及其科研認識上的偏差,進而在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研究過程、研究成果以及人才培養、考核獎勵晉升等管理上一味或偏重采用理科思維,甚至工科思維,結果事與愿違,不能不說這是影響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為此,需要溯本求源,應用軟知識,從文科思維視角思考如何對社會科學科研活動進行科學的管理。

2? 科研中的理科思維與文科思維/ Science thinking and liberal arts think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2.1? 社會科學科研的特點

理科思維與文科思維,分別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特征決定。筆者認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科研的成果都是知識。與自然科學相比,社會科學科研有著顯著不同的特征。具體如下:①從研究對象、內容與目的來說,基于“個人—組織選擇原理”的客觀基礎和價值體現,社會科學科研涉及每一個人和組織,與人的生活、生產、生態等社會活動有著直接而密切的關系,即從主體和客體上都是人為了實現人與社會、自然生態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研究人在社會活動中的思想、動機、手段、行為與結果,揭示社會現象的趨勢規律,化解社會問題,追求各主體利益與各客體方面的綜合、相對、動態的平衡,呈現巨大的復雜性。特別地,“黑天鵝”“灰犀?!爆F象出現以及蝴蝶效應發生等,都是由人的社會活動的復雜性決定的。但自然科學科研面對與人無關的客觀現象或事物,并揭示其規律,呈現簡單性。②任何社會活動中的現象或問題不會消失,因此對社會活動現象或問題認識的社會科學科研具有綜合性、相對性、動態性與平衡性。因而,重復研究尤其是在不同時間、情景下對相同現象或問題進行研究是有價值的。但自然科學的現象或事物是遞進累計的,即一旦獲得對某一自然科學現象或事物的認知,再研究這個現象或事物就毫無意義。③社會科學科研都是不可規劃的,不是用錢就能出思想的,如孫冶方在監獄中完成《社會主義經濟論稿》;楊小凱在監獄里10年自學成為享譽世界的經濟學學者;方立天教授“板凳坐得十年冷”[3],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佛教學家、宗教學家。自然科學,尤其以數學作為基礎科學的研究也是如此,如數學家張益唐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攻克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等所經歷不可預知的曲折與意外。但技術發展常常是可規劃的,創造或發明新技術沒有錢是不行的。如潘建偉的量子通信和多光子糾纏操縱的系統性創新以及著名的摩爾定律——芯片上晶體管的數量每隔一年半就翻番,這是英特爾公司執行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計劃。④社會科學科研過程是個性化且趨于“發散”的,其研究手段選擇必要的減法,解決問題是有利于應對信息超載而事半功倍,其成果形成的過程是不可循、非邏輯、“無序”的,其成果獲得是不可預期的,且因相關性和因果性區分難度大,誤判概率也大。這足以說明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功底與能力以及持續堅守功夫的重要性。但自然科學科研過程是同質化且趨于“收斂”的,其研究手段選擇必要的加法,解決問題是有利于應對信息超載而事半功倍,其成果形成的過程是可循、符合邏輯、“有序”的,其成果獲得是相對可預期的,以及因區分相關性和因果性難度小,誤判概率也小,甚至對任何一個很小的、意想不到的細節的正確判斷,都可能是突破的機會。⑤社會科學科研的成果具有差異性,即不同的人,特別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情景下研究同一現象或問題會得到不同的成果。但對自然科學來說,不同的人研究同一現象或事物會得到相同的成果。特別地,如果結果與“常識”沖突,此時能否突破“凌門一腳”取決于研究者捕捉意外的能力和是否能秉持堅毅執著地長期思考。⑥社會科學科研需要社會科學科研成果,但不一定需要自然科學成果,還需要長期的經歷、洞悉與思考,更需要良好的創新文化、“土壤”與環境。但自然科學科研中一定需要自然科學成果,同時還需要社會科學科研為其提供諸如良好的創新機制、制度以及文化、“土壤”與環境等成果。⑦社會科學成果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良好的軟投入,就能起著長期而間接的作用,呈現“潤物無聲”隱性。但自然科學成果只要有時間和足夠的硬投入,就可以起到短期而直接的作用,呈現“立竿見影”顯性。⑧對社會科學成果評價中,因涉及多主體、多方面、多層次、多目標,古德哈特定律影響大。但自然科學成果的評價單純,古德哈特定律影響小,正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所言。

2.2? 社會科學科研中的價值理性與文科思維

基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同的特征,它們在科研活動中形成了各自認知的理性及其規律或規則。所謂思維是指理性認識的過程,邏輯是指思維的規律和規則。根據韋伯提出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設定,自然科學科研有確定的目的,遵循資本邏輯,而社會科學科研并無確定的目的,但思考和行動本身就具有價值,遵循人文邏輯。

在過去長期發展中,基于資本邏輯的工具理性所主導的“人類中心論”,造成了全球資源、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帶來了排放污染、地質氣象災害與病毒病菌等,導致地球滿目蒼夷、不堪重負。人類已經把自己置于生命生存與安全危機的邊緣,唯有拯救自己才是出路。為此,基于科學“公器”和利益“私器”沖突關系,需要徹底擯棄“人類中心論”,建立基于人文邏輯的價值理性主導彰顯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必然的選擇。如前所述,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日本東京大學吉見俊哉教授首次提出的“有用”的兩個維度[4]:自然科學具有的完成目的有用性和社會科學具有的創造價值的有用性。自然科學“在目標已經明確的情況下,找到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優解”,對應的是基于工具理性的理科思維,適合分析具有確定性的現象或事物;社會科學是“審視原有的價值尺度或是創造出新的價值尺度”,對應的是基于價值理性的文科思維,適合分析具有不確定性的現象或問題。這正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同的有用性特征形成各自秉承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并決定各自科研中的理科思維和文科思維。理科思維主要具有認知性、個體分析性、邏輯性、推理(演繹)性、確定性等特征,通過實驗,利用數據、資源以邏輯推理認知事物,求真相,揭示其規律;文科思維主要具有倫理性、整體綜合(歸納)性、直覺性、形象性、不確定性等特征,利用直覺、感受、想象認知事物,求平衡,并揭示其趨勢規律。

鑒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尤其當科學不能解決自身的問題時,人文對科學的控制和駕馭就顯得尤其重要。當然,在社會科學科研中并不排除合適地借鑒理科思維,尤其在利用數據和算法上對研究事實精準認識上需要理性工具,但需要根據具體情形合理地把握邊界。反之,在自然科學科研中亦亟需基于價值理性的文科思維,正如從自然科學發展歷史中看到的自然科學及其科研規律,以及經驗教訓與啟示告訴我們的那樣,如今全球科學發展與技術革命改變了世界,改變了社會,甚至改變了一切,但社會科學發展滯后造成遍及全球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正困擾著焦慮、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的人類。這已經成為自然科學科研中引入價值理性的文科思維迫在眉睫的必然選擇。

但現實中,人們往往偏重理科“直接之用”,甚至認為“文科無用”,顯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理科是在實施技術主義過程中確立了自身地位,其有用是直接之用。文科則對技術主義進行制約,在對其價值進行質疑中確立自身地位,并保持距離對其主導地位持批評態度,其有用為間接之用[5]??梢?,隨著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社會科學“間接之用”反倒是“無用之(大)用”,如莊子的“乃為大用”。退一步講,由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同且互不替代的特性,即使自然科學是“紅花”呈現直接之用,社會科學是“綠葉”呈現間接之用,但綠葉死了,紅花還能活多久?可見,社會科學不僅有用,還有大用。關鍵是,如何權衡選擇文科思維與理科思維?基于社會科學是不斷且發散的追問,自然科學是連續且有序(遞進)的推演,因此,在自然科學科研管理中需要理科思維,借鑒文科思維,而在社會科學科研管理中更需要文科思維,合適有度地借鑒理科思維,才能有利于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才能實現大用。否則,將會影響社會科學發展。如重回韋伯,就是重新審視價值理性在社會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并利用這種作用,轉換或更新工具理性原有的作用[6]。

2.3? 基于價值理性的文科思維的作用

基于“創新、協調、綠色、共享、開放”,在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低碳循環可持續社會中,既需要基于工具理性的理科思維,更需要基于價值理性的文科思維。特別地,我們越來越看到,“文科才是所有意義世界的母胎”[5]。語言、理性、邏輯以及以史為鑒是思考,尤其批判性思維形成新思想的基本要素,文哲史確實很重要,如丘成桐所言,文以載道,氣象萬千[7]。

特別地,在解決卡脖子技術方面,文科思維將發揮著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國家的重視和大量資源的投入成就了院士等高端人才以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但為什么還存在這樣多的卡脖子技術呢?筆者認為,之所以這樣,有眾多原因,但重視理科的工具理性、輕視文科的價值理性,尤其偏重理科思維的社會科學科研管理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它導致社會科學科研不能滿足自身繁榮發展,更不能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尤其為自然科學科研與發展提供良好的機制制度,以及創造價值、創新土壤與創新文化環境的需要。我國眾多人口中,肯定不缺具有獨特的潛質與強大的潛力、有志與有望成為高端人才的人,尤其年輕人,正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首先,關鍵是,如何通過一個科學、合理、有效的選拔機制、制度與政策把這些人,即使他們自身還有這樣或那樣的瑕疵或“短板”,選拔出來,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選人才”。其次,如何通過一個科學、合理、有效的使用機制、制度與政策為選拔出來的人創造并提供“無后顧之憂”的機會、資源以及良好的創新條件與環境,充分發揮他們的智慧和創造力,在“干中成長”。第三,如何通過一個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與獎勵機制、制度與政策,對于他們科研及其成果做出科學、合理、真實、準確、寬容的評價。無疑創新會有失敗,但失敗乃成功之母。不可否認,他們中一定有人能取得重大成果、做出重大貢獻,成為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高端人才??陀^上,因“武無第二”,選擇如此理科人才的難度相對文科人才來說不是很大的??梢?,要做好這關鍵的三點,都需要社會科學科研提供管理與評價知識服務,進而需要用文科思維,摒棄偏重理科思維的社會科學科研管理,同時在自然科學科研管理中引入價值理性與文科思維,充分發揮社會科學應有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從知識作為創新的結果來看,哈耶克把知識劃分為硬知識和軟知識。硬知識是指能用諸如語言、文字、數字、圖表、公式等方式表達和傳播的知識。軟知識是指沒有辦法用語言、數字、文字、圖表公式等方式表達和傳遞的知識,如訣竅、直覺、感覺、悟性、靈感、靈光以及好奇心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張益唐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是小鹿光臨時的靈光一閃,更是他苦苦追求多年的厚積薄發”所賜;陳潤生院士所言“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教育,總有些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就是一個人升華凝練后的東西。就像賞鑒文物,要到一定境界,才能品出滋味兒”。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科研來說,研究者之所以取得重大成果與其擁有的硬知識及其對硬知識理解融會貫通與得心應手的能力有關,但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其擁有獨特的軟知識,如他們的好奇心、靜心、熱愛執著,以及敏銳力、洞察力、感悟力、天馬行空式評判思維與嚴謹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等。例如,基于物理學中特殊的“思想實驗”[8]軟知識,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發現廣義相對論,楊振寧和李政道發現宇稱不守恒。又如,大數學家蘇步青在一般曲面研究中發現了四次(三階)代數錐面而被譽為“數學之王”,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又如,中國四大發明中,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欒大發明的指南針、孫思邈發明的火藥、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再如,四大國學大師中,梁啟超著有《中國史敘論》等,被譽為百科全書式人物;陳寅恪因其倡導“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并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等,被譽為“中國三百年來學術第一人”;王國維著有《人間詞話》等,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趙元任著有《中國語言詞典》等,成為名聞世界的語言學家??梢?,古今中外的大科學家、大學者、大師與大國工匠之所以成功,能對科學和技術做出巨大貢獻,都足以說明他們長期形成的軟知識,尤其一瞬間的靈感、覺悟和頓悟會不經意地青睞造訪長期經歷思考的人,從而成就了他們。即便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大師大家,他們的文哲史底蘊都是很深厚的。如丘成桐所言,優良的科學家需要人文的訓練[9],大物理學家楊振寧在其文集第一頁用中英文引用了杜甫的兩句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大數學家蘇步青、丘成桐,大科學家錢學森,教育家楊叔子等都有著深厚的國學功底??梢?,做學問,尤其在社會科學科研中,時間是最公正公道的,從歷史中挖掘發現真知灼見(知識),語言的素養以及語言文字的功夫是重要的。如前,在自然科學科研中需要軟知識,同時還需要社會科學科研提供基于價值理性構成的有關機制、制度、政策、文化以及經驗、點子、主意、計策等成果(知識)。按照哈耶克的劃分,這些社會科學成果僅因可以用語言、文字、數字、圖表、公式等方式表達和傳播被稱為硬知識,但其形成過程、特點和作用與硬知識截然不同,而與軟知識相同。因此,從客觀和主觀上講,知識還有能否表達與愿意不愿意表達的選擇,這類社會科學成果從哈耶克硬知識中被分離出來稱為廣義軟知識,如上面的“個人—組織選擇原理”以及組織制定的選擇規則都是廣義軟知識。因而,筆者把知識劃分為硬知識、廣義軟知識和軟知識。因此,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科研中需要硬知識,但更需要廣義軟知識和軟知識。特別地,在解決卡脖子技術上,需要自然科學的硬知識和軟知識,更需要社會科學的廣義軟知識和軟知識,同時還需要社會科學硬知識,體現技術與生態、環境、資源、文化的有機交叉融合。對于研究者來說,一方面他們需要深厚的文史哲底蘊,這樣才能做到華羅庚先生所言的“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才能具備相應的學習力、思考力、理解力、知識發現(挖掘)能力,進而在長期學習科研工作經歷中形成敏銳的洞察力、思考力、邏輯推理與判斷力,沉淀靈感、感悟、訣竅等軟知識,如中國詩詞大師顧隨先生上課時,寫四個字或者幾個字,與詩完全無關,然后就從這幾個字開始發揮,上天入地,隨地觸發,見物起興。這與他的文史哲功底和形成豐富獨特的相關詩詞研究的軟知識密切相關;另一方面,他們需要對科學技術發展前沿的把握,以及在長期學習科研活動經歷中形成的經驗、見識見解、咨詢建議等廣義軟知識。歷史上的大科學家、大學者、大師與大國工匠,在軟知識與廣義軟知識形成與應用方面成為后世的典范。并且,社會科學科研比自然科學更需要軟知識。鑒于伯樂與千里馬、導師與研究生、合作導師與博士后、師徒都是軟知識傳承的最直接最重要渠道,但不可否認,軟知識的傳承是很難的,正如需要較長期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可見,相比而言,理性價值與文科思維具有普適性。作為廣義軟知識和軟知識來源,社會科學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實現我國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進程中,既需要自然科學,更需要社會科學;既需要工具理性,更需要價值理性;既需要理科思維,更需要文科思維,尤其是工具理性不能僭越于價值理性,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與解決卡脖子技術的瓶頸,并由文科思維的普適性所決定的。因此,自然科學科研管理中需要植入文科思維,加強人文邏輯和價值理性。鑒于社會科學科研比自然科學更需要軟知識,社會科學科研管理中應適當地借鑒而非過度依賴理科思維,回歸本源選擇文科思維,以滿足繁榮社會科學發展的需要。

3? 基于軟知識的社會科學科研管理的思考/ Thinking of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based on soft knowledge

如前,社會科學科研是一項肩負著繁榮社會科學使命的艱巨而重要的長期任務。社會科學科研管理是對社會科學科研活動的全方位、全方面、全過程的科學管理,要以科學的方法研究、分析及解決科研中相關管理的問題,營造有利于科研的文化與環境,激發和釋放研究者創新潛能,促進出成果、出思想、出人才,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社會科學知識服務的需求,實現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但管理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繁榮社會科學發展,如“以正確的動機、行為做正確的事”;也可能阻礙社會科學發展,如“以正確的動機、行為做錯誤的事”或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以錯誤的動機、行為做錯誤的事”?;凇皞€人—組織選擇原理”,管理就是通過組織制定規則并依據“規則—道德選擇原則”進行選擇。因此,考慮社會科學及其科研的特征,以及規則制定與選擇做錯誤的事的機會與空間可能性大,基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唯有組織選擇以文科思維作為“利器”進行科學的社會科學科研管理。

具體地,社會科學科研管理主要包括對社會科學科研中的研究人員、研究過程、研究成果與人才培養進行管理。結合實際管理中違背文科思維等主要問題及其各種內卷式表現,需要把管理定位為,通過制定實施彰顯價值理性的規則以及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對研究人員、研究過程、研究成果以及人才培養提供軟知識服務與評價,以滿足人才、項目、論文以及考核獎勵晉升的需要,激發和釋放研究人員的創造活力與價值,繁榮社會科學。①管理就是對具有不確定性的事情或現象或問題進行管理。對于有規律的不確性,所謂管理就是通過揭示并依據規律進行管理;對于無規律的不確性,只能依據積累的經驗進行管理?;谏鐣茖W規律具有趨勢(概率)特征,對其不確定性“度”的把握更為重要,亦更難于把握,進而需要道德、倫理、文化上的考量。因此,需要文科思維,而不是理科思維對社會科學科研活動進行管理。②管理的特征就是服務,服務是管理的前提與核心,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因此,服務的內容以及質量水平就很重要。本著依據社會科學及其科研特點“不折騰、不添亂”的原則,應以文科思維而不是理科思維提供有關科研機會、條件、環境與文化等方面上優質的服務。③科學有效管理的前提是進行正確的評價。一方面,評價是指揮棒,評價標準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抓手,很重要,如同用一只上品的碗才能識別出另一只上品的碗,而用一只次品的碗是挑不出上品的碗的。另一方面,評價是雙刃劍,人們既離不開評價又擔心評價失準,因而不能因噎廢食,需要秉持“學問,評不出來;評出來的,不是學問”的理念,把握評價的“趨利避害”尺度,破解“學問評價”悖論。因此,需要以文科思維而不是理科思維制定評價標準,進行科學的評價。鑒于社會科學科研的差異化特點,制定評價中的標準需要慎之又慎,應選擇關鍵的少而精的定量指標,同時輔之對具有特色或優勢的特殊事例的判斷,以體現共性指標與個性事例的平衡。

由于組織在對社會科學科研活動中研究人員、研究過程、研究成果、人才培養等管理方面偏重理科思維,因而需要回歸文科思維進行科學的管理,實施服務與評價,即需要從研究人員、研究過程、研究成果、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服務與評價等軟知識創新,以服務于社會科學科研管理。

(1)對研究人員的服務與評價。一方面,為研究人員營造良好的學術文化氛圍,提供寬松和諧、干凈的學術環境的同時,在關心他們身心健康、解決“后顧之憂”以及成長方面提供切實的服務。尤其對有特殊“長板”且專注深耕專長的研究人員,應摒棄功利,著眼長遠,包容他們的“短板”和“短期無成果”,為他們的創新、成長提供研究機會、環境和資源。特別是我國研究人員眾多,不缺有“長板”的,如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人類的“聰明才智”從來不只一種,每個人都擁有“過人之處”[8]。關鍵是如何用文科思維,精準地把他們選擇出來,實現“天生我材必有用”。

特別地,一方面,對于研究人員在人才稱號、成果獎評定以及考核獎勵晉升中,應摒棄“項目、經費”導向的評價,針對專著、論文和咨詢報告等社會科學科研的主要成果,制定一套科學、公開透明的機制、標準、程序與辦法,提供公開公平公正的優質的評價服務。另一方面,對研究人員的相關領域的理論與專業等硬知識進行評價,對其研究素養、潛質與能力,以及敏銳、洞悉、文獻、思維與邏輯分析、判斷能力等軟知識進行評價,尤其是要對其對研究領域關注的現象或問題和相關文獻了解掌握、分析、洞悉等方面的硬知識與軟知識進行評價。顯然,軟知識的評價很難,既受研究人員的“傳達”能力、方式與透明尺度,以及是否愿意“表達”的影響,又受評價人員的“接收”能力與偏好影響。

(2)對研究過程的服務與評價。一方面,基于社會科學科研特點,應通過有關文獻資料和數據的保護與共享、付費與免費等制度設計,甚至法律法規,使研究人員通過實地調查和文獻查詢得到所需數據,尤其通過營造提升公眾關心社會、履行社會義務與責任的意識,使其愿意接受訪談與如實填寫問卷,達到訪談效果與提高問卷調查收回率,保證調查真實性、可靠性與有效性等,為研究人員提供有效的服務。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科研過程具有理科思維,即全過程通過對實驗設計與結果進行邏輯分析與理論推演,如技術科學中的研發設計,尤其是加工制造工序的邏輯關系不可逆,前一道工序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道工序。但在社會科學科研過程中,同樣有著有序的前后環節“工序”關系,但這種關系大體是可逆的,如博士論文的開題、研究、預答辯、答辯環節,只要滿足基本的要求,就可以進入下一環節。撰寫論文中的選題、文獻分析、理論設計、方法采用或模型構建、實證分析、結論等內容環節上也是如此。鑒于社會科學科研過程具有差異性、可逆性,因此,對社會科學科研過程的服務應依據文科思維,如制定管理辦法時,應杜絕一味不可逆的安排,允許過程中的環節及其內容的反饋前后印證,有利于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另一方面,一般來講過程決定結果,但好的過程未必有好的結果,這就是一個概率問題。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的科研過程大概率如此,但社會科學的科研過程未必如此或者未必大概率如此,恰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況且其研究成果不具有預期性。因此,對社會科學的科研過程的評價,應保護社會科學這種獨特的“天馬行空”思考機會與時空的“紅利”,寬容對待過程,以充分釋放出“過程溢價”所產生的“紅利”。

(3)對研究成果的服務與評價。一方面,對于研究成果,通過建立成果編輯、發布平臺,提供成果交流服務;通過搭建與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以及企業需求對接的平臺,提供促進成果推廣與轉化服務。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學術與學位論文、專著和咨詢報告等。因此,在項目申請、論文發表、專著出版、成果獎申報,以及研究人員考核獎勵晉升中都離不開對成果的評價。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不同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成果,因而在評價中應規避理科思維,秉承文科思維,注重思想性、新穎性與價值性。論文和專著側重學術性(專著尤其強調理論體系),咨詢報告側重應用性。同時,評價結果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受評審人員主觀因素影響。不同的人、不同時間、不同情景,甚至同一人不同時間、不同情景的評價都可能是不同的。關鍵是如何對待不同的個人評價,甚至相反的評價結果,以及評價組織制定怎樣的規則做出組織的綜合評價。因此,對于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評價的結果,應采取寬容的態度,既尊重個人評價與組織綜合評價,尤其組織評價結果,又對評價結果的使用,尤其對“差”的評價結果的使用采取謹慎的態度,除非發現明顯的表現出“治學態度不端正、不認真,學術不端行為”的成果,不要輕易下結論“貼標簽”?;跁r間作為檢驗標準,筆者認為,在純學術討論,沒有利益選擇取舍下,如文獻綜述,對同一成果可以在不時間上評價,同樣不能進行“貼標簽”等隱性或顯性“處罰”;但有利益選擇取舍下,對同一成果在不時間上只能評價一次。如果對論文重復評審,就是論文重復檢驗難題,且不說“自己否定自己”的合規性,這將導致與結果相比的范圍選擇錯誤,即陷入基率謬誤的統計陷阱。失敗乃成功之母,應包容后來被認為錯誤的知識。只要是實事求是,這種錯誤的知識就是正確的知識的鋪路石,這是知識更新的客觀過程。

特別地,在項目評審中,通常從選題、論證、前期成果、研究基礎4個維度考量,若將項目申請書類同于投標書進行評審,這顯然是違背社會科學科研規律的。筆者認為,作為科學研究,尤其社會科學科研,幾乎沒有任何研究項目會完全按照預期發展,應破除這種工程“投標書”式思維,以問題為導向進行選題,在論證中發現突破問題的卡點、難點。對有爭議的項目,更需關注選題及其論證中的學術邏輯,并將其標記為“一招制勝”的選項。

(4)人才培養。一方面,人才培養是大學的主要功能。社會科學在大學培養學生發自內心的信仰,尤其是學科或專業興趣與基于思辨自我認知的自信,并在點燃他們走向社會的希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經濟活動關系著人的生活、生存與生命之原本,其活動“鏈條”不能因任何理由,尤其主觀原因而斷裂。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管理學以及經濟學不同于其他社會科學,尤其管理學具有鮮明的技術功能,經濟學作為管理學的基礎,其經濟模型等分析方法與工具亦具有技術性。因此,管理學和經濟學與自然科學中的技術科學一樣,與所有經濟活動有著直接密切的關系,肩負著培養滿足中國現代化及其經濟體系建設尤其是高質量發展需求的經濟與管理人才的歷史使命與重任。無論理(工)科,還是文科人才培養,重要的是成就擁有“共性知識+差異性知識”的社會人,因此每一個畢業的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文科學生更是如此。因此,在人才培養中以“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為底層邏輯是一個要遵循的基本規律,尤其對于文科而言,更是如此。下面主要分析工科大學的工科與管理人才培養。毫無疑問,工科大學以某些工科專業見長。但筆者認為,諸如數理化基礎的理科是一個工科大學的“天花板”,同時技術越先進越需要先進的管理,管理學科與工科互融互補性很強,作為管理學基礎的經濟學與人文學科則是工科大學發展的基本面。因此,一所有特色、有優勢的工科強校體現在,工科學科與專業強,滿足它需要的理科強,支撐的管理學科與專業強,還要有反映工科大學文化底色的經濟與人文學科。如教育家楊叔子所言,“大學教育必須把科學和人文融合起來,大學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養高級人才,而非制造高檔器材?!睂τ诖髮W來說,校長就是大學組織的代理人或最高領導者,他能夠否定大學處長(院長)做出的不正確的選擇。但如果校長不作為,視而不見,聽之任之,將極大傷害師生,導致他們對學校失去信任與信心。但實際中,由于長期的歷史原因,工科大學尤其有工科背景的大學管理者,推崇理科思維,甚至工科思維,輕視文科思維,致使學校在投入支持的選擇上重工科,輕管理、經濟與人文學科,反而在教師考核獎勵晉升中對論文、專著、項目、經費等方面評價上與工科“一刀切”或設置“項目、經費”高門檻,讓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喘不過來氣”,結果管理、經濟與人文學科逐漸成為邊緣學科;學校的工科整體實力亦難以上層次、上水平、上質量;特別地,這個結果對畢業生未來職業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歷史經驗教訓是深刻的。反觀印度工科大學,其工科與MBA融合,其畢業生擅長把握經濟與商業管理中具有不確定性的事情,成就了30%的世界500強公司的CEO。

客觀上,一所普通的工科大學辦工科專業難度很大,財力有限更是難上加難。開設工科專業只有人是不行的,還需要儀器設備等巨大的硬投入,而開設管理、經濟與人文學科專業難度小些,有合適的人就行,需要較少的硬投入。因此,工科大學在工科、管理、經濟與人文學科專業結構上應有“大格局、大視野、大胸懷”,基于社會人才需求匹配規模結構,重視回歸文科思維,適度發展支撐工科專業的管理、經濟與人文學科。值得注意的是,對管理、經濟與人文學科評價不能以“項目和經費”為重,一是因為這些學科的項目和經費不能與工科相比;二是因為項目和經費不是結果,只能體現能力與工作量,更不能與成果劃等號;三是因為過程評價是不公平的,而成果評價才是公平的。當然,更不能只用數據分析的結果,即統計因果、機制來評價決策,而需要以投入產出比值,尤其是數據內容知識的深度分析結果,即理論因果為依據。因此,應以諸如“專著、論文、咨詢報告”成果評價管理、經濟與人文學科教師的學術水平,才能體現社會科學及其科研的特征與規律,才是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

另一方面,有關社會科學的學位論文。在人才培養中,學位論文,尤其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是一個考量培養質量水平的重要指標。如何評價學位論文?應基于學生科學素養、思維與邏輯的培養,尤其是批判性思維以及獨立思考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對學位論文進行評價,既要考量其學術性,也考量學生對學科系統的理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與應用能力、對問題的思考分析洞察能力與邏輯推理分析認知能力,并從學位論文的題目、摘要、三級目錄與參考文獻等方面作出基本的評價。任何工作及其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需要確定是什么性質?是否可以接受?這些都需要在科學的分析之后制定出“治標治本”解決方案。也就是說,不能“視而不見”“聽之任之”,更不能“因噎廢食”。一出問題,就急于解決而快速采取“立竿見影”或“一勞永逸”的措施,甚至極端的措施,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治標不治本”。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對博士學位畢業論文開題、預答辯到答辯全過程進行層級環節細化,且每個環節前后或上下層級都采用匿名評審,評審人員具有同等的否決權,形成層層把關的“通關”流程。只有每一關都過關(通過匿名評審),當年才能獲得準予答辯、通過答辯、獲得學位的資格,即便如此,2年后的再評審(事后評估),也還是有可能被貼上“有問題”論文的標簽。在這個非常嚴謹嚴密的通關流程下,論文質量與水平提高了嗎?由于通關中涉及博士生以及導師、學院、大學和最高管理機構,還有各個層級環節的匿名評審專家等主體,且最高層級的匿名評審具有權威性與決定性,勢必“架空”其他層級環節評審,導致其他評審因“面子文化”壓力或矛盾難以把關,順腳把壓力或矛盾踢給最高層級評審。結果,最高層級評審接手“燙手的山芋”,成為“眾矢之地”,2年后通過再評審又成為反制“秋后算賬”的關卡。導師因處于第一層級淪落為弱勢群體,成為“背鍋俠”。結果,如此的通關,加之評審專家素養、偏好、認知與性格所產生的“運氣”倒逼對論文進行“包裝”,追求有利于通關的外在“完美”的形式,而忽視論文內在“不完美”真實的質量水平,“撿了芝麻丟西瓜”,可想論文質量水平難以提高。一是,這個通關違背了社會科學的“文無第一”特點與社會科學科研秉持的“文科邏輯、價值理性與文科思維”;二是,它違背了正確對待不同人不同時間評價客觀上的差異原則,引起對不同評審的自相矛盾結果的質疑,這種非學術交流的形式在學術共同體內產生不良的影響;三是,它違背了對導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信任原則,尤其學院、大學和最高管理機構對導師的信用提出挑戰,剝奪了導師第一責任人與個性化培養的職責,出現“人人負責,往往人人都不負責”式的“層層節節放水失守”。實際上,導師最了解他的博士生的學位論文,這是常識??陀^上,任何制度都有兩面性,此時“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才是正確的選擇,相信導師,相信大學,相信學院,回歸本源,簡化制度與程序,強化組織的科學的綜合評價,尤其最高層級第一次匿名評審可以加嚴,取消2年后的再評審,反倒會有利于提高培養質量水平。

同樣,在論文開題的起點上,過度把關也是不合適的,因為社會科學論文“調研、開題、研究、撰寫、完成”過程的邏輯順序,不同于自然科學,更不像產品加工工序是可逆的、可調整的。這是社會科學科研的復雜性所溢出的有利于反復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也有利于前后印證貫通、精心打磨出高水平的論文。但目前這種層級環節通關,如不能正常進入下一環節,則耽誤和等待匿名評審反饋的時間,會導致全過程中研究時間的減少,保守估計達到四分之一。顯然,這種簡單的通關是得不償失、事與愿違的。

再一方面,有關伯樂與千里馬。在人才培養中,伯樂(當今組織是重要的“伯樂”)發現培養千里馬很重要,很多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成為傳世美談,如熊慶來培養出超越自己的學生錢三強、趙九章、華羅庚、嚴濟慈、陳省身等大名鼎鼎的數學家,被稱為“中國數學界的伯樂”。但現實有時很“骨感”,伯樂培養出來的千里馬成為“接班人”,亦可能成為自己的“掘墓人”,這就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寫照?!昂罄税亚袄伺脑谏碁┥稀?,究其原因,一個巴掌拍不響,但千里馬對歷史的“健忘癥”,與“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無感恩之心”有很大關系。對于社會科學科研來說,伯樂更為重要。如中國詩詞大師顧隨先生與其弟子葉嘉瑩先生詮釋了“經師易得,人師難求”, 顧隨先生講課是純以感發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使聆者凝神動容,屏息忘世,得其神髓,將顧先生對詩詞極敏銳感受與深刻理解,以及其學識與修養等特有的軟知識表現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軟知識不像硬知識,有一定的基礎是可以自學的,軟知識是通過長期經歷和言傳身教后感悟方可獲得。特別地,社會科學成果具有廣義軟知識或軟知識屬性,社會科學研究者,尤其(準)伯樂擁有自己獨特的軟知識,因此需要依據文科思維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有效機制、制度、政策與文化,使(準)伯樂愿意把自己的軟知識傳授給(準)千里馬,有利于(準)伯樂成為真正的(準)伯樂。當然,發現選擇準伯樂和準千里馬很重要,這又是一個評價問題,同樣需要依據文科思維,建立一個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與制度。筆者認為,在符合品行、科學素養與學術能力等基本條件的候選人中,應著重考量是否擁有“格局、(境界)視野、胸懷”之行與“感謝、感恩”之心。從社會、個人與組織來說,給予伯樂情感上的關愛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個人,一旦成為千里馬后若忽視歷史,忽略伯樂的貢獻,這種不尊重歷史的行為就會違背實事求是的原則,就是“學術不端”。歷史就是歷史,此時,組織“不忘記歷史”就很重要。無疑,伯樂與千里馬,以及導師與研究生、合作導師與博士后、師徒關系最有利于軟知識的傳承。從宏觀上或長期歷史中呈現“青出于藍勝于藍”現象,但從微觀上或短期歷史中出現“青出于藍勝于藍”,尤其勝于大師是很難的。在社會科學領域更難,有一代傳承都不多見,鮮有二、三代傳承。如蘇步青培養了谷超豪,書寫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絕唱[10]。又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張守一教授培養的學生劉樹成和汪同三都成為首批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足以成為典范與佳話。筆者認為,博士尤其博士后的培養是“伯樂與千里馬”的現代版,重要的是需要傳承合作導師伯樂的軟知識為核心的“衣缽”,并發揚光大,才有可能“勝于藍”。

(5)其他。有關學術論文。固然學位論文具有鮮明的學術特征,但它更偏重培養和考量學生的科學素養、掌握和應用理論與方法的能力與獨立從事科研創新的能力;而學術論文更偏重考量作者做出創新的邊際貢獻?;诂F實發表的學術論文一味突顯的“模型工具與方法”“八股”長文的偏好,這正是工具理性和理科思維所決定的,因此,需要回歸重文科思維,學術期刊尤其頂級學術期刊需要發表以社會科學思想見長的文章,即使達不到像哈耶克那樣的傳世文章的水平,至少應能用“模型工具與方法”印證思想或揭示新思想新觀點。同時,基于文史哲底蘊,在撰寫行文中追求許倬云所言“文字是礦砂,還是鐵坯?是綢緞,是利劍?全看有沒有煉字的淬煉功夫”,力求達到侯日欣所言“為文準確、簡練、美觀三要義”境界,文章做到惜字如金,用詞精當,清爽干脆,信息濃度與美感純度高,景美情美理美,杜絕人為的長文,這才是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的原本。

有關治學。本無學術不端,只是追逐功利、靜不下來,尤其想當大師,不講實事求是而已??陀^上,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才可能出現大師。能否成為大師,就存在著“生不逢時”,也存在著“既生亮,何生瑜”的無奈。因此,每個研究人員應該踏實認真鉆研,接受順其自然、水到渠成是正確的選擇。特別地,社會科學科研中“造假”空間很大,如果非主觀原因所致的不端行為是可以寬容的,但那種主觀上逐利有意造假的行為,必須懲處。因此,需要倡導“實事求是、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以及“融會貫通、觸類旁通、有機統一”的治學風格。為此,在潤物無聲傳承中形成“獨立人格、獨立思考,孜孜不倦、循循善誘,不能急于求成、急于事功”的治學風氣很重要。例如,梁漱溟秉持的“要有一個追求不放松的態度;要不怕問題牽連廣大;要從容有含蓄,不要性急”的研究態度。又如,厲以寧教授堅守的“一生治學當如此,只計耕耘莫問收”的治學精神與態度。再如,陳平原所言“對于人文學者來說,獨立思考的權力、淡定讀書的心境以及從容研究的時間,最為重要”?;谏鐣茖W引導社會價值,本科生教育作為博雅教育是培養、塑造一個人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進行普及社會科學知識,推崇“個人高尚內在的品德、修養與氣質,有國家、社會與公共意識、責任擔當與情懷”精神很重要。到了碩士博士教育階段,博雅教育將水到渠成,并融入學術研究,不斷提升。毫無疑問,在博雅教育和學術研究中,教師治學中為人師表、率先垂范的作用以及良好的社會風氣都是至關重要的。

4? 結語/ Conclusion

總之,理科思維與文科思維作為特殊的軟知識,如同中華傳統文化中諸如“管中窺豹”與“見微知著”等相反的成語,以及GDP一樣,它們本身沒有錯,只是人的選擇錯了,把它們用在錯誤的時間、地點和事情上。因此,對于社會科學科研管理來說,需要轉變觀念,依據社會科學及其科研的特點,回歸文科思維,基于軟知識服務與評價,加強各層級、各環節組織對社會科學科研活動的科學管理,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科學科研文化氛圍,發揮研究人員的積極性,有利于社會科學科研出成果、出思想、出人才,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成就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參考文獻/References:

葛新權.基于知識管理的廣義營商環境建設與保障[J]. 知識管理論壇, 2021, 6(3): 127-133. (GE X Q. A general business environment building and guarantee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J].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um, 2021, 6(3): 127-133.)

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 許是祥, 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9. (DRUCKER P. The effective executive[M]. XU S X, Trans.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 2009.)

王利明.實事求是永無止境[N]. 光明日報, 2014-12-22(6). (WANG L M. Seeking truth from reality never stops[N]. Guangming daily, 2014-12-22(6).)

吉見俊哉.“廢除文科學部”的沖擊[M]. 王京, 史歌,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2. (YOSHIMI T. The impact of the “Abolition of the ministry of liberal arts” [M]. WANG J, SHI G, trans.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22.)

姜建強.日本學者如何回應“文科無用論”科無用論[EB/OL]. [2023-09-29]. https: //new.qq.com/rain/a/20220824A05V8G00. (JIANG J. How Japanese scholars respond to the “useless theory of liberal arts”[EB/OL]. [2023-09-29]. https: //new.qq.com/rain/a/20220824A05V8G00.)

王錕.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理解韋伯的社會學思想[J]. 甘肅社會科學, 2005(1): 120-122. (WANG K.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understanding Webers sociological thought[J]. Gansu social science, 2005(1): 120-122.)

丘成桐.數理與人文[EB/OL]. [2023-09-29]. https: //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UxMjE1Mw==&mid=2247495458&idx=2&sn=004b18d718eb84547ba5fe9e6f822050&chksm=e862b514df153c02a7d0de4da248cf76c29d9e5e8d022204fe49e56c9773847a40f1c9fc149a&scene=27. (QIU C T. Mathematics and humanities[EB/OL]. [2023-09-29]. https: //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UxMjE1Mw==&mid=2247495458&idx=2&sn=004b18d718eb84547ba5fe9e6f822050&chksm=e862b514df153c02a7d0de4da248cf76c29d9e5e8d022204fe49e56c9773847a40f1c9fc149a&scene=27.)

徐毅.物理學中的思想實驗[J]. 吉林師范學院學報, 1996(5): 27-30. (XU Y. Thought experiments in physics[J].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1996(5): 27-30.)

冷英.加德納的多重智力理論及其啟示[J]. 心理學探新, 2001(1): 33-37. (LENG Y. Gardners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J].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2001(1): 33-37.)

葛新權.知識創新視角下社會科學研究及其成果評價的思考[J]. 知識管理論壇, 2022, 7(1): 2-11. (GE X Q. Thinking about evaluation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sults[J].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um, 2022, 7(1): 2-11.)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ft Knowledge Service and Evaluation

Ge Xinquan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2Beij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Base, Beijing 100192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Nation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odernized economic system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s all require scientific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Process/Methodology] Focusing on the problem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that favored science thinking and ignores liberal arts thinking in practice and its involutional manifestations, 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organiz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inciple of rule-ethical choice were analyzed to fit the needs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based on value rationality of liberal arts thinking with natural science research based o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of science thinking, the role of liberal arts think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s discussed. [Results/Conclusions] Taking soft knowledge as the core and handhold of management, changing the concepts from researchers, research process, research result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service and evaluation, returning to the liberal arts thinking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ciences and their research,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idea and method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based on soft knowledge service and evaluation. It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creation of an excellent scientific research culture, the rising enthusiasm of researchers, and cultivating of talents who can generate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new thoughts. It not only serv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serves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Keywords: value-based rationality? ? liberal arts thinking? ? soft knowledge? ? service and evaluation;? social science? ? research management

Fund project(s): 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 of China special project titled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ience Foundation Supervision System" (Grant No. S1924001).

Author(s): Ge Xinquan, professor, PhD, doctoral supervisor. E-mail: dlg3211@126.com.

Received: 2023-10-08? ? Published: 2024-02-19

猜你喜歡
價值理性科研管理社會科學
《云南社會科學》征稿征訂啟事
《河北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喜報
基于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融合的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養成路徑
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融合中推進新媒體從業人員政治引導
依法治國背景下法律批判之管見
東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論民辦高??蒲泄芾砑顧C制創新
數學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
學前兒童價值觀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社會科學總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