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化農業中小麥種植技術應用關鍵與多種病蟲害防治手段

2024-04-14 18:20張俊剛
種子世界 2024年3期
關鍵詞: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小麥

張俊剛

摘 要:小麥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既能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又能滿足國家對糧食的需求。小麥的生產過程受到氣候、陽光、水分、土壤等多種因素影響,若不能對小麥病蟲害及時控制,小麥品質和產量就會降低。種植人員應增強對栽培技術的了解,同時針對其在生長期間可能出現的常見疾病,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控制,促進小麥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綠色植物;病蟲害防治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由于種植人員所掌握的小麥種植技術比較落后,沒有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小麥遭受嚴重的病蟲害侵蝕,阻礙其正常生長,嚴重影響種植效益。因此,種植人員要掌握好種植技術要點,強化對小麥病蟲害的控制,提高其產量和品質。

1小麥種植技術要點分析

1.1科學選擇品種

要想確保小麥產量,最重要的是做好品種的選擇,從目前情況來看,市面上可供選擇的小麥品種較多。在挑選小麥品種時,要考慮到一些關鍵因素,保證品種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首先,在選擇小麥品種時,要考慮到當地的氣候特征,比如氣溫、降水等自然條件都會對其生長發育造成較大影響。如果當地的自然條件與小麥的生長環境不匹配,其產量和品質會降低。因此要在分析自然因素的基礎上,認真對待小麥品種的選擇。

其次,土壤是小麥生長發育的關鍵,分析土壤成分,實行科學的品種篩選,明確不同小麥品種對土壤的需求,做出正確選擇。根據播種時期的不同,可以把小麥分為春小麥和冬小麥兩類。在不同季節,小麥種植所使用的品種有所不同,要考慮到不同小麥品種的耐熱、抗寒能力,保障其生產品質。

最后,在選擇小麥品種時,要著重考慮當地植物種植中易發生的病蟲害問題,增強小麥對病蟲害的抵抗力,減少病蟲害問題所帶來的影響,避免造成經濟損失。在選擇品種時,也要講究合理布局與組合,通常來說,先選用一種主糧品種,再選擇一兩個配套品種,保障小麥產量。

1.2提高播種質量

播種時機對小麥生長的環境有較大影響,在播種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在目前全球變暖的情況下,按照傳統的播種方式進行播種,可能會因為環境因素而影響到小麥的產量。在對播種時間進行選擇與分析時,如果土壤適合種植,則可在上一次作物收割后對其深耕處理,然后再進行小麥種植。但當土壤肥力不夠時,則需要推遲播種。要根據小麥的品種和當地的氣候對種植時間適當調整,冬小麥的種植時間比半冬性小麥要更早一些。種植人員要控制好播種時間,使自然環境與小麥的生長條件相適應,保證產量。要根據日平均氣溫和小麥生長的需要,合理選擇播種時期。

種植人員要合理控制種植密度,種植密度過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個麥田的通風和采光,限制其生長發育,種植密度較小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在遇到惡劣天氣時,小麥的產量會受到極大影響。對于播種密度與面積的確定,應綜合考慮播種時期、小麥品種及土壤肥力等多方面因素。此外,還要考慮到中大穗型品種的成穗率情況,在確定播種密度時加以考慮[1]。

實施整地工作能為小麥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保證小麥的產量。在播種前通常要進行翻耕、深松和旋耕等工作。一般來說,犁田并不一定要一年一次,耕作的效果可以持續兩三年,故可在三年內執行?,F階段的小麥生產主要是以機播作業為主要方式,這種方式能夠更好地確保種植的效率與品質。在播種工作開始前,專業人員要對機械設備進行調試處理,確保其正常運轉。要根據小麥的種植密度要求,對播量進行適當的控制,確保播種的均勻性。此外,還要控制好播種深度,將播種深度控制在3~5cm之間,確保播種深度相同。在播種時,要注意防止重播或者漏播,播種完成后要做好場地邊的補齊工作。播種后要進行適當的壓實處理,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在此過程中,可以采用秸稈還田、旋耕等鎮壓方法對土壤壓實,同時進行播種與壓制,播種后進行二次壓實,增強固土效果,確保小麥的抗旱抗寒能力。

1.3加強田間管理

種植人員要對出苗后的小麥及時查苗補苗,對缺苗斷苗的情況進行分析,一旦發現缺苗情況,應立即進行補苗。確保苗全、苗勻是小麥生產的關鍵,需要引起種植人員的重視。在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應確保種植的小麥與以往種植品種相同,種植后可以用藥劑拌苗或者選用包衣種子對其處理,再根據土壤承載能力來決定是否需要對其澆水。還要定期進行劃鋤工作,在降雨或者澆水后適時劃鋤,提升土壤的承載能力,在早春化凍后,更要重視落實劃鋤工作。為防止雜草吸收土壤中的營養物質,要進行合理除草。

肥水管理是保證小麥正常生長的關鍵,科學施肥能使小麥吸收到足夠的營養,提高其產量和品質。從肥料管理角度來看,小麥在不同生育時期對營養元素的需求量不同。在小麥分蘗期,可以施用尿素,控制氮肥總量,適當增加所施化肥中磷鉀元素的含量。在小麥返青期、拔節期和孕穗期,追施返青肥、孕穗肥。在選擇肥料時,要根據小麥的不同生長時期來考慮,根據土壤的具體情況,對其科學控制和有效選擇。澆水方面也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小麥的生長需要,對澆水的頻率和澆水量進行科學調節。通常情況下,小麥抽穗期的儲水量是最大的。冬天澆水過多易造成土壤凍結,進而導致小麥枯死。夏天澆水過少,土壤就會太干,進而影響小麥生長。澆水要在小麥拔節和開花時進行,種植人員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對澆水的次數適當調整。

1.4創新推廣方式

要提高綠色小麥的覆蓋率,加強對廣大農民的宣傳。有關部門要以現代化的新型通信技術和宣傳方式為中心,與傳統的宣傳技術相結合,構建更加立體的宣傳結構,達到推廣綠色小麥的目標。相關部門應借助現代化的網絡,建立線上和線下共同連接的宣傳體系,這既能通過線上直播等方式傳播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同時也可以在線下發布圖文并茂的宣傳手冊,以激發農戶的興趣,提高其種植效果和質量[2]。

1.5建設示范基地

小麥栽培技術比較復雜。相關部門和單位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選擇當地先進的區域開展試驗,建立示范基地,快速開拓當地的種植市場。在建立示范基地之后,引導試驗地區的農戶參加,同時讓周圍地區的農戶觀摩、學習。相關部門要保證在示范區內全程由專家進行指導教學,提高農戶對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認識。要引導農戶正確使用和維護先進的農業設施,讓其能夠直觀體驗機械化種植的便捷性,科學使用化肥,為以后的種植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1.6制定地方政策

為了保證綠色小麥技術的推廣效果,各地部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根據國家政策制訂出有針對性的綠色小麥推廣方案。相關部門機構需要出臺惠民政策,消除農戶顧慮,對農戶進行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補貼和獎勵,解決在技術應用中遇到的資金問題,激勵更多農戶應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

相關部門應該圍繞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對當地農戶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其整體素質。通過對現代機械化種植技術的學習,農戶將掌握更多的綠色小麥種植技術,促進我國綠色小麥栽培技術的現代化發展。

2小麥病蟲害防治

2.1農業防治

為了有效防止病蟲害侵害,提高小麥的種植品質和產量,在播種之前要對種子進行嚴格篩選,篩選出抗病、高產的優質小麥品種,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播種前要先把待播種子與防治藥劑拌勻,對小麥種子中的微生物、有害生物及蟲卵進行初篩,確保其發芽率。在正式播種前,要實施秸稈還田,對種植地多次翻耕,耙細、平整,深耕25~30cm,減少地下有害生物和蟲卵的數量,改善土壤疏松程度,改善土壤肥力,有利于小麥的生長。

種植人員要注意土壤的pH值,使其處于6~8之間,邀請相關專家對土壤中的養分進行化驗處理,嚴格控制土壤中的微生物。為了確保小麥高產,播種時的溫度也是至關重要的,要注意病蟲害防治,把握好關鍵時期,盡早采取防治措施。播種之后,要注重對小麥的水肥投入,采用先進的、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水肥管理。在小麥生長發育中后期,注意增加氮肥的施用量,保證小麥的正常生長。在成熟階段,為了確保小麥產量,需要施用含磷、磷等多種養分的有機肥料,以確保籽粒飽滿,減輕病蟲害的侵害,有效增強小麥的抗病能力,使其生長茁壯[3]。

我國地域廣闊,地貌多樣,不同地區的小麥面臨著不同的氣候條件。秋季降雨多,土壤容易變硬,土壤透水性變差,這不利于小麥種子對土壤中氧氣的吸收,農戶可結合當地條件,對土壤進行整改處理。為了確保小麥在冬季生長過程中保持充足的水分供應,還應給小麥及時補充水分。

2.2化學防治

采用藥劑防治小麥病蟲害要根據發病情況分期施藥。小麥病蟲害的暴發并非只發生在返青期、拔節期、孕穗期、揚花期等特定時段,而是在一定時間內都有可能發生各種病蟲害,如紋枯病、莖基腐病、白粉病、蚜蟲等。小麥孕穗期至揚花期較易發生赤霉病、吸漿蟲等病蟲害,同時也有麥蚜、白粉病、條銹病等病蟲害的發生,而小麥揚花期至灌漿成熟期則較容易發生麥蚜、白粉病、條銹病等病蟲害。

在對小麥進行病蟲害化學防治時,要針對其不同生長時期的主要目標,選用不同的藥劑,例如,在小麥返青期到拔節期,選用戊唑醇、丙環唑、烯唑醇、噻呋酰胺、井岡霉素等,對小麥進行有效控制。在小麥返青期至拔節初期,當田間紋枯病病株率達到10%時,建議進行藥劑防治。

在小麥生長前期,當紋枯病病株率達到10%時,推薦用240g/L噻呋酰胺懸浮劑15~20mL或250g/L丙環唑乳油30~40mL或18.7%丙環·嘧菌酯懸乳劑30~60mL。害蟲種類不同,其對農藥的要求也不一樣。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會遭遇到各種病蟲害,比如,在小麥的莖、葉、穗等部位,害蟲會吸食這些部位的汁液,影響小麥的光合作用,最終導致小麥產量下降。在小麥灌漿期經常會出現吸食小麥汁液的害蟲、使小麥出現秕粒、空殼的吸漿蟲以及小麥紋枯病[4]。

不能采用相同的化學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要根據病蟲害產生的原因科學合理地應用各種防治技術,避免給自然環境、小麥農作物和農戶生存環境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

2.3綜合防治

小麥病蟲害的控制是一項綜合性工作,要根據其不同的生育時期和外部影響因素,制定相應的防治對策,保證專管專用。達到控制成本、提高防治品質、提高小麥單產、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目的。

在播種前防治小麥病蟲害可實現源頭控制,提高作物抗性,減少成本和資源浪費。將小麥栽培技術和病蟲害控制技術相結合,對土壤耕作指數進行檢測,選擇適宜的小麥品種。在生育期內施入肥料,可使籽粒獲得充足營養,提高其抗病能力。在此期間,種植人員要對試驗田內的雜草進行清除,并按照小麥的生產規律施用農家肥、復合肥等。選定麥種后,將50%辛硫磷乳油兌水拌入麥粒內或用2%立克秀加水后與麥粒拌勻。

種植人員還可以使用涂層法,把混合物包在小麥種子表面,使其在播種過程中形成牢固光滑的藥膜。其在小麥的發芽、出苗和生長等過程中,都會對病蟲害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還可以將藥效傳遞到小麥的不同部位,提高小麥的抗性。

小麥幼苗期是病蟲害高發期。在這一時期,要根據其生長過程中的病毒和蟲害侵入特點,采取針對性防治方法,防止病蟲害大面積傳播。小麥苗期最易發生的病害有銹病、紋枯病和全蝕病等,其癥狀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雨量充沛的時段是小麥銹菌發生的高發期,如果不能對其進行有效防治,較易造成表面型病害問題。在發病高峰期,種植人員可采取噴霧防治措施,控制病害的發生。比如使用農藥,根據農藥使用說明,合理調配藥劑,從各個方向對麥田進行噴灑,控制病蟲害[5]。

紋枯病是一種分布廣泛的病害,對小麥各生育期都有很大影響。該病害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小麥根系和地下部位已經形成病菌侵染場所,癥狀是其莖、葉部位出現斑點。若出現斑痕現象,農戶應對其進行防治。

全蝕病通常發生在小麥出苗后的第三個星期,發病集中。此時可以使用氟硅唑乳油、思科等藥劑,在一定范圍內對其噴霧,提高其抗性,達到多方面防治病害的目的。

綠化期是小麥由苗期向成熟轉變的重要時期,是影響產量和病蟲害發生的重要時期。從自然條件上看,在小麥生長發育過程中,外部的氣候條件是各種有害生物繁衍的場所。在小麥生育期,即出苗期至返青期,其抗病能力相對較差,容易被病蟲害侵襲。在小麥孕穗期的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加強田間巡查的頻次,對可能出現的蟲害密切觀察,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從病蟲發生形態上看,在孕穗期主要發生吸漿蟲、麥蚜和麥蛛。在防治方面,要注意生物藥劑和化學藥劑的聯合應用。

在小麥抽穗揚花期,要以控制吸漿蟲為防治工作的重點。農戶可以使用粉劑來抑制病菌,但是在噴藥時要留意天氣狀況,雨天噴灑會中和農藥的作用,從而導致藥效下降。在施藥時,要注意避開多雨的季節,以免產生藥害。

綜上所述,小麥的品質和產量不僅影響農民的經濟效益,還影響著國家的糧食需求,傳統的小麥栽培技術已不能適應目前的小麥生產要求。因此應加強對小麥栽培技術的創新研究,做好小麥病蟲害的防控工作,保證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幫助農戶增產增收,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興云.綠色小麥種植技術要點與推廣建議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09):198-199.

[2]劉月俊.優質小麥病蟲害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研究[J].種子科技,2023,41(14):106-108.

[3]李翠玲.淺談小麥種植及生育前期病蟲害防治技術[J].河北農業,2023(07):74-75.

[4]李瑞雪.淺談綠色小麥種植及田間管理技術推廣[J].新農業,2023(14):9-10.

[5]耿豐華.綠色植保理念下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03):145-146.

猜你喜歡
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小麥
主產區小麥收購進度過七成
孔令讓的“小麥育種夢”
葉面施肥實現小麥畝增產83.8千克
哭娃小麥
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