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方非遺文化的“兩創”研究

2024-04-14 18:18陳萱陳芳娌陳琪王雅馨
北京文化創意 2024年1期
關鍵詞:傳統技藝兩創創新性發展

陳萱 陳芳娌 陳琪 王雅馨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支脈。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如何通過推動地方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帶動促進鄉村振興是值得持續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本文以中國鄉村非遺傳統技藝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鄉村非遺傳統技藝的價值挖掘、“兩創”現狀及趨勢分析,探討地方非遺文化實現“兩創”,帶動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為地方非遺傳承創新和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助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 非物質文化遺產 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 傳統技藝

一、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思想,而在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上,需要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①,其中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帶動和支持尤為關鍵。作為中華文化資源中的瑰寶,地方非遺文化代表著不同的傳統技藝、民俗習慣等地方特色,承載了中華民族豐富悠久的歷史記憶和社會文化。然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地方非遺文化面臨著失傳、瀕危等諸多問題,鄉村傳統技藝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為了合理保護并活化地方非遺文化,促進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其中的重要課題,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因素。本文將結合中國鄉村傳統技藝的相關案例,對地方非遺文化的“兩創”發展路徑進行深入探討,以期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方非遺文化的“兩創”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為鄉村傳統技藝的活化和振興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背景及研究現狀

(一)研究背景

1. 鄉村振興戰略與地方非遺文化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提出的,意在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②而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全面且穩步推進,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闡明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③。2023年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文件中在“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板塊中提到“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推動鄉村民宿提質升級?!雹苡纱丝梢?,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及文化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非遺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擁有獨特非遺文化的某些鄉村,地方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則在推動促進鄉村振興目標實現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保護

若對非遺這一概念進行溯源,在國際社會上,日本最早提出“文化財”①(即文化遺產),并提出將其活化為重振地方文化經濟的一種資源,與此同時,歐美國家也長期致力于非遺的活化利用。對于我國而言,非遺是傳統文化多樣性和豐富性的載體與傳播媒介。歷史上,非遺始終處于變化之中,且在諸多典籍中均有所記載,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今日仍然具有重大作用。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出臺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技能培訓為抓手,幫助鄉村群眾掌握一門手藝或技術。支持具備條件的地區搭建平臺,整合資源,提高傳統工藝產品設計、制作水平,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地方品牌”的具體方針②,這表明了文化產業、非遺在我國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被進一步強調,特別是在文化和經濟發展層面。非遺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鄉村經濟發展的潛在動力,體現出文化和經濟之間的辯證關系: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不僅有助于保持社會的文化多樣性,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能。通過保護和活化鄉村非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強社區的文化自信,從而形成文化與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3.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如何對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下簡稱“兩創”)。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4.鄉村振興與地方非遺文化的協同發展現狀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兩創”方針的指導下,地方非遺文化因此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國的鄉村振興進程也與地方非遺文化“兩創”的發展緊密相連。

目前,在地方非遺文化的“兩創”推進與鄉村振興的進程中面臨一些挑戰。例如:許多地方非遺文化技藝的傳承人存在普遍的年齡斷代情況,年輕一代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和參與度相對較低;地方非遺文化在鄉村振興進程中可能面臨過度商業化和價值扭曲的問題,需要找到其中的發展平衡點,確保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地方非遺文化的創新和發展需要與其他領域進行合作與交流,目前國內較為缺乏有效的合作與交流機制等。③

因此,基于新時代的歷史環境下,非遺文化的“兩創”不僅成為地方非遺文化價值的關鍵,還能為鄉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嶄新活力。這種活力不僅體現在經濟增長上,更在于它能夠增強鄉村地區的文化自信和社會凝聚力,促進鄉村地區的全面發展。解決好地方非遺文化“兩創”問題,才能推動中國鄉村振興進程與地方非遺文化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非遺與“兩創”研究現狀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將“雙創”思想與“雙百”“二為”方針并提,指出“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④;《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為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優質載體?!雹?;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①多項國家方針政策均呈現出“兩創”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

在鄉村振興與非遺文化領域,黃永林(2019)提出在鄉村振興中,精神振興的動力大多將來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精神文化,并總結兩個大方向為用非遺文化振奮鄉村文化精神和發展鄉村文化產業②。同時,國內學者在研究該領域時大多提倡以產業化、市場化的方式促進非遺文化轉型創新及可持續發展。

目前,與非遺文化“兩創”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則較為欠缺,現有文獻主要針對個案進行分析,缺少宏觀層面對我國整體非遺文化普適性的發展建議。在2020年11月舉辦的“新時代非遺保護與學科發展論壇”上,與會學者對于非遺文化“兩創”的實施進行了多角度、多層面的討論,針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創新的協同性發展總結了因地制宜的方針體系,但未對如何推動非遺文化“兩創”進程的路徑進行系統性總結。

為此,本文旨在探索中國鄉村非遺手工藝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著重分析其在資源價值、實踐路徑、發展策略等方面的現狀和潛力,系統性地梳理我國鄉村非遺傳統技藝及其“兩創”的應用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探討其如何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和經濟體系,以及如何有效地傳承和保護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三、中國鄉村非遺傳統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非遺傳統技藝資源的價值挖掘

我國國務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共計1557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統計后共計3610個子項。國家級名錄將非遺分為十大門類,分別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③本文選擇重點講述“傳統技藝”這一門類,共計629個子項,數量在非遺門類中占比最大,高達17%。

非遺傳統技藝的成果一般以實體器物的形式體現,通過繁復而精細的制作工藝生產出工藝品,并憑借其功能化身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所用之物”。但由于部分傳統技藝生產出的成品形式守舊、單一,往往難以滿足當代消費者多樣化的審美需求,這種現狀導致許多工藝品在市場上難以被消費者接受,從而面臨滯銷的困境。這不僅影響了生產者的盈利,也對傳統技藝行業造成嚴重傷害,進而威脅到傳統技藝的傳承。為了保護和發展鄉村非遺傳統技藝,先要對這一部分文化資源進行解構,并充分挖掘其價值,才能實現工藝品在審美性、實用性上的統一,從而有針對性地實現地方非遺文化的“兩創”。

1. 技術價值:傳統技藝制作過程

傳統技藝過程包括從其原始起源,到工具、材料的選擇與運用,及實踐使用的加工手法、工藝流程等的全流程技法,注重對傳統工具的運用,強調手工操作和傳承人技藝的熟練程度,是非遺傳統技藝代代相傳的核心。

以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石鼓鎮的石鼓油紙傘為例,其工藝技術主要分為3大方面:一是包含零部件及傘面制作、組裝等約80道制傘工序;二是竹骨銅頂,柿子漆熬制,桐油調配等五項特色工藝;三是關于傘面坡度的經驗性技術總結。①這些制傘工序及特色工藝都是非遺傳統技藝傳承的基礎,技術價值因此得以充分凸顯。

2. 社會價值:地方凝聚與個體認同

對于當地居民及傳承者來講,非遺傳統技藝是一個地區或民族獨特的文化標志,深深扎根于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價值觀中,傳承非遺傳統技藝有利于保持當地文化記憶的連續性,從而推動地方社區凝聚。而對于非該區域的其他個體來講,在了解、接觸或傳承非遺傳統技藝的過程中,能夠深入其中涉及的歷史背景、典籍故事、社會習俗和傳統價值觀,加深對于當地文化的了解,促進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與進步。由此可見,非遺傳統技藝資源的社會價值體現在方方面面,合理利用這些資源有助于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不同個體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和身份歸屬。

3. 文化價值:歷史見證與現代交融

非遺傳統技藝作為歷史傳承的見證物,承載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記憶和歷史傳統,融合了世代相傳的技藝、故事和價值觀念,代表著特定地區的文化特色和人民的智慧。同時,經過一代代傳統技藝傳承人的不斷研究和創新,工藝制作過程在融合了新的思想、原材料和設計方式的基礎上,不斷產生新穎獨特的藝術效果,使得非遺傳統技藝品具有獨特個性、精湛工藝和高品質成品,保證其在具有歷史感和現代感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文化價值的再創造。

(二)非遺傳統技藝的文化發展現狀

中國鄉村的非遺傳統技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載了當地豐富的文化積淀與傳統技藝者的智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部分鄉村非遺技藝在一定程度上與現代社會需求、審美觀念產生了差距。一些鄉村非遺傳統技藝在產品設計方面仍然保持了最原始傳統的手工技藝和樣式,缺乏與新時代前衛創新元素的融合。這使得非遺傳統技藝的產品設計顯得十分陳舊,無法吸引年輕人和現代消費者的關注,這也是限制鄉村非遺傳統技藝的文化發展和市場開拓的重要原因,加劇了中國鄉村傳統技藝面臨的傳統觀念與時代內涵之間的沖突,在新工藝及機械復制技術的沖擊下,我國不少非遺傳統技藝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和市場競爭。

例如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在早期傳播中有“傳男不傳女”的要求,還有年畫行業的“固定性”“封閉性”等特點。而且,在新的社會環境和現代房屋結構中,木版年畫嚴重缺少四合院、雙扇門等此類應用場景。同時,越來越多的人也不再將祈福消災的門神年畫作為“保平安”的必備之物,因此木版年畫正在逐漸消失于生活中。②

(三)我國非遺傳統技藝的創造性轉化策略

1. 傳統技藝應用邊界的拓寬

隨著文化消費的普及及思想觀念的轉變,人們不再將非遺傳統技藝的應用局限于傳統生產的工藝品這種單一的形式上,而是引入眾多新穎的設計理念,包括與其他行業或領域進行合作,從而創造出新型的表達形式,實現將傳統技藝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中。

以我國傳統的儺雕工藝為例,儺面具原本用于宗教祭祀,祈求驅邪避災,祈福佑吉。但隨著社會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的進步和發展,宗教祭祀這部分需求已顯著減少。因此,各地的儺文化區為了保護和傳承儺雕工藝都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以拓寬儺雕工藝的應用邊界。例如:從1990年開始,江西省南豐縣每年11月舉辦儺舞藝術節,并將之作為該縣的藝術節日,并逐步發展為儺文化展演展示活動,包含非遺進景區展演、踩街活動、儺文化展示等環節,表演者佩戴不同類型的儺面具、表演不同流派的儺舞,既提供了儺雕作品、儺舞文化的展示平臺,更為年輕一代提供了了解儺文化的歷史和傳統的機會;2021年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中,斬獲銀獎的STITCH①冷感冰巾在設計中融入儺文化的元素,增加其藝術感和獨特性,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得以彰顯,這正是將儺文化與日常生活用品結合的典型案例。

2. 非遺傳統技藝與數字技術的雙向互動

在我國非遺保護與傳承項目工作中,各地都開展了大規模的非遺傳統技藝數字化轉化與數據庫構建工作。在利用現代數字技術手段的基礎上,實現了對非遺傳統技藝更高效全面地記錄、分類和保護。其次,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掌握數字技術運用能力的非遺傳統技藝傳承人才數量呈現增長趨勢,數字技術與傳統技藝的跨界融合近在咫尺。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藏品發行平臺多達38家,非遺產品發售數量約456萬份,總發行價值超過1.5億元②,由此也可看出對非遺手工藝進行數字化轉化是當前時代非遺傳統技藝創造性轉化的一大趨勢。

同樣以儺雕工藝為例,2023年5月福建省福州市舉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邵武儺舞文創產品發布會,發布會上呈現了靈感源于儺舞面具并應用區塊鏈技術創作的《開路神》《白蛇》儺舞非遺數創畫作。從科技角度講,非遺文化的助力使得科技在文化層面的發展愈加全面;從文化角度考量,“科技+非遺”的形式使傳統手工技藝煥發出新的活力,助推了非遺與科技的融合與雙向互動。

3. 傳統工藝品與現代文創和數字經濟的融合

基于淘寶非遺店鋪、天貓老字號等數據及調研問卷,《2022非物質文化遺產消費創新報告》指出淘寶平臺非遺店鋪數為32853家,較2020年增長9.5%,非遺交易額較2020年增長11.6%。其中,2022年,淘寶天貓上成交過億非遺產業帶由上年的14個增長到18個。其中包含德化陶瓷產業帶、景德鎮陶瓷產業帶、曲陽石雕產業帶等。③而成交額前三名產業帶均屬于傳統技藝的非遺范疇。由此可以窺見基于種種政策及文化發展下,通過新媒體平臺和新技術手段賦予傳統工藝品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形成了規?;?、產業化的工藝品生產鏈條,從而推動鄉村振興進程。

作為較為成功實現非遺傳統工藝創造性轉化的案例,福建省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展示了一種可行的模式。龍潭村有著豐厚的傳統技藝基礎,并且還擁有紅粬制作與黃酒釀造技藝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④。由于長期受到地理位置等條件的制約,紅粬制作與黃酒釀造技藝傳承困難,2017年文創旅游減貧項目啟動,當地村民和新移民推出黃酒文創項目,并結合時代特征、傳統農耕文化以及詩意生活理念,設計了符合數字時代審美的產品外包裝和廣告詞,并通過互聯網和電商渠道進行營銷。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提升了黃酒的市場價值,而且促進了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成為龍潭村文創旅游減貧的重要內容。⑤

(四)我國非遺傳統技藝文化內涵創新性發展的策略

1. 非遺傳統技藝歷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

從歷史角度說,我國鄉村傳統技藝的歷史淵源、傳承方式和文化內涵都是其作為非遺文化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些傳統文化,我們應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通過對非遺傳統技藝的歷史性文化進行準確把握,在不改變其核心文化內涵的前提下進行激活,力求實現與現實需求的融合發展與“活態傳承”。正如原文化和旅游部項兆倫副部長曾說:“所謂的原汁原味的傳承,如果強調過頭,不僅不符合文化傳承的歷史實際,也會把鮮活的文化傳承變成僵化的木乃伊?!雹贋閷崿F這一目的,可以通過加強對非遺手工藝人才的培養,注重培養其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現代管理能力,借助創新、科技和人才培養,使鄉村非遺手工藝在保有優秀文化內涵和光韻(aura)②的前提下,滿足大眾消費者的現實需求,實現市場競爭的持續發展。

2. 非遺工藝品生活化與創意化的融合發展

在“兩創”的指導思想下,傳承者應深入了解當前社會和消費者對生活美學的追求,注重現代創意靈感與工藝傳統的融合,尋找非遺工藝品與現代生活場景的相交點。非遺工藝品與現代生活需求相結合,不僅能拓展其文化內涵范疇,還能通過個性化和創意設計的方式加強與文化創意產業、文旅產業的合作,從而推動工藝品和非遺傳統技藝的宣傳推廣,提高其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和影響力。以福建匯益家居為例,從福州木雕、壽山石雕、西園軟木畫等閩都藝術流派中汲取靈感,“這款海絲茉莉軟木雕,就是從茉莉花中汲取靈感,設計師選取福州特有的軟木雕作為作品載體,運用浮雕、透雕等技法,呈現茉莉花圖案,顯得古色古香、韻味悠長”③,從而實現將非遺傳統技藝生活化、創意化,使非遺工藝品逐漸從僅僅作為文化傳承的象征,轉變為融入現代生活、滿足現代需求的實用品。

四、地方非遺文化“兩創”與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一)大力挖掘和轉化鄉村傳統非遺文化資源

1. 梳理鄉村傳統非遺文化資源:通過開展全方面、各角度的田野調查,了解鄉村中存在的各個門類的傳統非遺文化資源,并對這些資源進行詳細的整理和歸檔,借助數字化技術建立非遺文化的線上線下資源庫,為非遺文化資源的挖掘和保護提供依據。

2. 組織各鄉村非遺傳承人的培訓與交流:通過組織研討會、培訓實踐等活動,著力培養鄉村傳統非遺文化的傳承人才。通過邀請國家級非遺大師和專家前往不同鄉村進行技藝傳承的巡講,使傳承人和鄉村居民有機會參與交流和學習,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促進鄉村傳統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通過以上措施,基于對非遺文化和傳承人的考量,大力挖掘鄉村傳統非遺文化資源,實現地方非遺文化“雙創”與鄉村振興的同步發展。通過建立數據庫、培養傳承人、開展研討會等多方面的努力,保護和發展鄉村非遺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二)創新傳統非遺文化的鄉村實踐機制

1. 建立非遺鄉村實踐交流平臺:在鄉村社區或特定場地建立非遺實踐交流平臺,諸如非遺工作室、實訓基地、傳統工藝展示館等,由政府或企業提供場地、設備和資源支持,為非遺傳承人、鄉村居民提供創業機會,為來訪游客提供實踐和體驗傳統非遺技藝的服務,旨在鼓勵大眾積極參與鄉村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 推動鄉村非遺傳統技藝產品的產業化:將非遺文化與當地優勢產業相結合,鼓勵鄉村居民結合自身資源和特色,創新設計和工藝手法,從而開展非遺創業項目。通過在產品中引入非遺元素,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促進鄉村產業的革新與升級。同時,也應將非遺傳統工藝打造成獨特的產品品牌,注重其市場化運營和品牌建設,通過產品包裝、品牌故事等手段,依托新媒體技術和平臺,提升非遺傳統工藝的形象和知名度,從而以鄉村非遺之力拉動其產業經濟發展。

3. 開發與推廣以鄉村非遺為基石的文旅產業:利用非遺文化資源作為鄉村旅游的特色和亮點,開展非遺文化旅游開發和推廣工作。組織非遺文化展覽、表演和體驗活動,在吸引游客的同時,實現鄉村經濟的發展和鄉村居民的增收。

4. 數字化互動促進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將鄉村傳統非遺文化與現代技術進行融合,創造新的表現形式和實踐方式,例如利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將傳統非遺技藝數字化,開發出虛擬互動的非遺文化體驗,從而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在非遺文化資源的廣告營銷層面,傳承人、村民可以通過探索利用互聯網平臺、社交媒體等手段進行非遺文化的宣傳、推廣與交流。

(三)實現鄉村傳統非遺文化的時代認同

1. 強化鄉村非遺文化與當今時代的聯系:在傳承鄉村非遺文化并對其進行“雙創”的同時,注重將其與當代社會聯系起來,使其成為現代社會文化內涵的一部分,包括但不限于通過創新設計和現代表達方式,將傳統非遺文化與時尚、藝術、科技等現代元素結合,增強其現代感和時尚性,在符合現代審美的基礎上實現大眾對非遺文化的時代認同。

2. 助力鄉村非遺文化的教育與傳播: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加強鄉村非遺文化的教育和傳播工作,培養更多受眾的非遺文化意識和認同感。例如,開設非遺文化課程、舉辦講座和展覽,并通過各種媒介媒體傳播鄉村非遺文化與時俱進的內涵和價值觀,讓更多人了解、尊重和傳承鄉村傳統非遺文化。

五、結語與進一步探討

(一)鄉村振興戰略、地方非遺文化傳承、“兩創”三者的一致性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鄉村振興戰略地方非遺文化傳承、“兩創”三者之間是存在方向一致性的。首先,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地方非遺文化傳承和“兩創”都是促進鄉村地區發展和保護其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手段和方向;其次,鄉村振興戰略致力于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地方非遺文化傳承和“兩創”都可以為其實施提供動力支持。因此,這三者都與鄉村地區的發展和振興,尤其是鄉村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兩創”可以為農村地區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創新型企業和新興產業,從而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活力;同時,鄉村振興戰略強調保護、傳承和創新地方非遺文化,地方非遺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地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兩創”的理念指引下對其進行挖掘和發展,從而為鄉村地區帶來嶄新的文化創意、特色產品、文旅產業等,提升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階段性成果實現。

(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下地方非遺文化“兩創”發展的路徑總結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方非遺文化“兩創”的發展路徑包括大力挖掘和轉化鄉村傳統非遺文化資源、創新傳統非遺文化的鄉村實踐機制和實現鄉村傳統非遺文化的時代認同。通過對鄉村傳統非遺文化資源的開發和轉化,為鄉村地區帶來經濟增長點,同時保護傳統非遺文化的傳承;創新傳統非遺文化的鄉村實踐機制則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從文化資源的角度推動農村地區的創新創業;實現鄉村傳統非遺文化的時代認同是讓鄉村文化與現代審美及理念相結合,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活力。除了這些主要的實現路徑外,還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引導、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生態等,這些方面相輔相成,實現推動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文化保護和社會進步的共同目標,從而共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三)不足與展望

非遺文化資源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合理地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于實現鄉村振興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囿于研究視角的局限性,本文僅從地方非遺文化的宏觀視野角度出發,結合中國鄉村傳統技藝案例闡述其“兩創”的方法和策略,其中對更系統全面的路徑歸類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補充。例如可更細致地結合多種非遺文化資源、多元化參與主體分析鄉村非遺文化“兩創”的模式及現狀,并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驗證。

作者:

陳萱,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

陳芳娌,廣州新華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產業,文化貿易

陳琪,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

王雅馨,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化經濟

(責任編輯:曹翊鈞)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ow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local non-heritage culture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takes Chinese rural non-heritage traditional skill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non-heritage traditional skills in achieving “double cre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value excavation of rural non-heritage traditional skill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s of “double creation”. This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support and resonance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non-heritage innov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Skills

猜你喜歡
傳統技藝兩創創新性發展
經典教育與傳統文化的“兩創”(上)
探究“互聯網+”模式下傳統技藝文化創意產業
從《百鳥朝鳳》談中國傳統技藝的囹圄
“兩創”背景下推行中小企業社保差異化征繳方式研究
嘉定竹刻傳統技藝研究
沒有出路的“最后一個”悲劇
傳承·揚棄·創新
資本市場是推動“兩創”發展的重要保證
社會轉型期中國傳統誠信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高校外事工作管理的思考與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