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赤霉病發生規律與制定針對性防治策略

2024-04-14 12:28高仕朋
種子世界 2024年3期
關鍵詞:綜合防治技術赤霉病小麥

高仕朋

摘 要:小麥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農業種植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安徽地區小麥赤霉病發生概率較高。小麥赤霉病作為一種常發性病害,對于小麥種植的整體產量、品質、安全性具有一定影響。對此,本文針對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與防治技術要點展開分析,結合實際種植情況,加強對小麥赤霉病發生規律的研究,掌握實際生產問題,制定針對性的病蟲害防治方案。綜合提升種植經濟效益的同時,提升小麥單產水平、品質,為我國的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關鍵詞:小麥;赤霉??;綜合防治技術;病蟲害治理

赤霉病作為小麥主要病害之一,不僅會對小麥產量造成一定影響,同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麥的品質,影響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在發病期間,不僅頻率較高,所造成的危害也較大,種植農戶應嚴格遵守“預防為主”的原則,加強對赤霉病的防控。在切實落實各項植保方針的基礎上,掌握赤霉病的流行原因,在此基礎上,通過選育抗病品種、科學選擇藥劑、科學施藥治理、加強土地深翻與科學防控、合理使用秸稈還田與一噴三防技術,推動小麥種植增產增收。

1小麥赤霉病概述

小麥赤霉病作為一種常見病害,俗稱麥穗枯,實際發病范圍具有廣泛性。安徽省固鎮縣屬于亞熱帶以及暖溫帶過渡帶氣候,為赤霉病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發病過程中,由于赤霉病的實際特征,首先會對小麥的麥穗小花進行感染,在不斷加重的情況下,會慢慢侵蝕整個麥穗。多發于小麥抽穗初花期或者灌漿期,在借助子囊孢子的作用下,擴大病害傳播范圍,通過殘留在病害小麥植株的殘體之上,等待新的寄主,生命力較為頑強[1]。

從根本上來說,小麥赤霉病屬于一種氣候性病害,受溫度以及環境的影響較大。當小麥處于抽穗揚花初期時,如果遇到陰雨天氣,小麥赤霉病則會迅速傳播,在小麥病株殘體中的病菌會逐步擴散,進而造成大面積的危害。在不斷持續種植的背景下,小麥病株殘體會逐漸增多,待小麥生長至灌漿期時,一旦降雨頻發,病害的發生概率則會隨之增加,造成種植農戶的經濟損失。數據顯示,2022年固鎮縣小麥實際播種面積達到106.4畝,總產量達到56.9萬噸,單產、總產均比往年有所增加。為避免小麥產量受損,應結合近些年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原因進行綜合分析,在了解發生特點的基礎上,制定相應防治方案,提高防控效果。

2小麥赤霉病的流行原因

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當地氣候條件作為一項主要因素,能夠直接導致小麥赤霉病的流行蔓延。通常情況下,該病主要在每年的4~5月頻繁發生,此時安徽地區陰雨天氣較多,空氣與土壤中的含水量不斷上升。小麥生長環境中的濕度較高,且小麥處于揚花期,實際生命力較弱,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赤霉病的發生概率。并且與孢子的釋放高峰期比較接近,同時,赤霉病菌在危害期間具有極強的繁殖力以及傳染力,需要種植農戶展開行之有效的田間管理工作,降低赤霉病的蔓延速度[2]。

在秸稈還田工作中,種植農戶如果沒有做好田間排水工作,降低田間管理的科學性,則會為赤霉病的發生創造機會。小麥品種作為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相關人員應提升重視程度,避免盲目播種。優先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品種,促進經濟效益與小麥品種的協調統一。另外,應避免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影響土壤肥力,造成環境污染。在降低小麥抗病性的同時,加大了赤霉病的防治難度,化肥農藥的不正確施用不僅不會消除赤霉病,甚至會降低小麥產量,導致當地農業無法穩定運行。部分種植農戶一味追求高產,對小麥種植區域過量施用氮肥,這進一步加重發病程度。據統計,正常施肥種植區域的平均赤霉病病穗率為5.7%,而大量施用化肥的種植區域,其實際病穗率達到了19.29%,因此,應不斷增加對種植理論知識的學習,有效增強小麥種植的科學性。

3小麥赤霉病防治技術要點

3.1選育抗病品種

為切實預防小麥赤霉病的流行蔓延,種植農戶應選育抗病品種,從根本上增強小麥對于病害的抵抗能力,以此為其正常生長提供保障。在實際種植期間,應注重小麥品種的選擇,實施混合種植,在不斷推行多種抗病品種共同種植的背景下,避免因品種單一性而增加赤霉病的發生概率。目前,在選育品種期間,應注重培育抗病、優質且豐產穩產的多抗小麥品種,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符合安徽省麥區種植的品種,優化小麥生產布局,確保小麥生育期的整齊度,有效降低赤霉病的流行風險。例如,煙農1212、瑞華麥520等,種子作為小麥種植的芯片,應逐步加大良種的推廣力度,推動固鎮縣小麥種植提質增效[3]。

固鎮縣作為小麥主產縣,應重視種子處理工作,在播種之前,為增強小麥種子自身的抗病能力,應在播種之前,對其實施藥劑拌種,在提升小麥整體產量的基礎上,降低赤霉病的危害程度。在拌種過程中,應注重應用增產菌,強化對種子的處理,制定科學的藥劑配比含量。通過對小麥種子全面噴灑,并對其拌種,確保藥劑能夠覆蓋在種子表皮之上。在選取高產且優質品種并拌種的基礎上,合理控制小麥種子的含水量,在經過一段時間晾曬之后,強化種子抗病能力,為其后續順利、健康生長提供保障。

3.2秸稈還田技術

在傳統秸稈還田技術應用過程中,粗放的管理方式導致大量的秸稈在沒有充分腐熟的情況下殘留在種植區域。數據顯示,玉米秸稈上產生的子囊殼相較于水稻秸稈,會多出140%~180%,這嚴重增加了赤霉病的發生風險。同時,赤霉病菌本身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在未腐爛的秸稈上會快速分生孢子,極大幅度地增加菌源數量。對此,種植農戶應引用秸稈深埋的方式,對土壤深翻,確保秸稈被充分掩埋在地下土層,通常情況下,以20cm為佳。結合腐熟劑,進一步加快秸稈腐熟分解的速度,在有效降低菌源數量的基礎上,促進秸稈資源化利用,結合土壤情況,減少繁殖基質。

針對赤霉病的防治而言,由于實際防治適期較短,且組織防控難度相對較大,農業相關部門應加大調查力度。通過對病源基數進行調查,對小麥生長發育進度實施綜合考量,同時,合理關注天氣情況,結合實際需求,與氣象部門進行及時溝通以及協商,在深入分析發生動態的基礎上,加強小麥病情的監測預警。在準確發布預警信息的背景下,可以緊抓預防控制的最佳時期,逐步引導種植農戶開展適期防治。在防治的過程中,加強對赤霉病菌抗藥性的監測。明確預警抗性的實際發展趨勢,有效指導農戶展開防治工作。在科學選擇藥劑的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的抗藥性治理預案,實現對病害的科學防控。

3.3科學施藥治理

赤霉病作為一種農作物病害,實際危害程度較大,安徽省作為重發區域,對于小麥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為確保小麥生產的安全,應加強綠色防控增產技術的應用。對小麥齊穗到揚花初期這一階段進行第一次防治工作。堅持“見花打藥”的原則,根據天氣情況,適當開展第二次防治。特別是種植大戶,在小麥揚花期間,如果持續遭受陰雨天氣,則應適當提前首次施藥時間,在抽穗期即可進行施藥。同時,應注意施藥時間,在雨前進行施藥,確保藥效,如果在施藥6小時內,發生降雨情況,則應對其及時補施,避免降低治理成效[4]。

在防治期間,應優先選擇對生物毒素控制作用較強的藥劑,且在第二次防治過程中,應交替使用不同作用的優質藥劑,避免產生抗藥性。針對多菌靈抗性較高的區域,應避免對其使用多菌靈單劑以及復配制劑等藥物。通過施用丙硫菌唑、戊唑·醚菌酯、井岡·蠟芽菌、枯草芽孢桿菌等藥劑實施治理,提高防治效果。結合病蟲害的發生趨勢,應采取分區治理模式,優化施藥技術,在第一次施藥期間,應確保藥量施用的充足性,在提升預防與治理作用的基礎上,有效控制生物毒素。

3.4實施土地深翻

在對小麥赤霉病防治期間,相關農業部門應提高對小麥防治技術的推廣,增強種植農戶對小麥赤霉病的認知,使其在充分掌握該項技術的基礎上,積極學習相關病蟲害防治技術,強化自身農業種植技術水平。通過推廣土地深翻,增強對病菌來源的考量,從根源上出發,注重對傳播條件的控制。由于赤霉病菌主要來源于往年病害秸稈的殘體,在種植活動期間赤霉病子囊孢子充分成熟之后,相對濕度低于95%時,孢子不能夠完全釋放,需要借助風雨實施傳播,種植農戶應增強對麥株殘體的治理。

由于田間秸稈較多,在收割之后,種植農戶應加強旋耕深翻,將秸稈深埋,有效減少赤霉病病菌源的寄主數量,以此降低赤霉病菌的總量。同時,為降低氣候因素的影響,應結合具體需求,適時進行早播。由于抽穗開花主要是在清明期間,在這一階段,降雨量較大,這會增加赤霉病的患病風險。通過適時早播,有效錯開降雨期,實現科學播種。由于小麥赤霉病的防控期較短,應推行統防統治的模式,加強政府引導,提高防治效果,對于小麥穗期的病害實施綜合防治,降低防治成本的同時,實現全面防治。例如,固鎮縣在推廣秸稈還田措施的過程中,通過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促進秸稈資源的市場化發展,在政府的統一調度下,年經濟收益達到5350萬元,人均年增收3.6萬元[5]。

3.5加強科學防控

由于小麥赤霉病病菌主要是在秸稈殘體上存活,為實現病害的科學防控,種植農戶應提高農業、化學等方面的防治。針對農業防治活動而言,應有效選擇耐(抗)病的品種,通過錯開雨期出穗來降低病害發生概率。推進健身栽培方法,在不斷增施有機肥等肥料的基礎上適時播種,同時應積極推廣精量以及半精量播種的模式,有效培育壯苗,從根本上增強小麥植株的抗性。另外,應平整土地,結合實際氣候條件,合理挖設墑溝,有效降低田間濕度的同時,避免產生漬害。

為控制赤霉病的可持續發展,應合理運用生物防治技術,運用有益微生物,良好控制赤霉病菌。另外,應注重合理應用化學防治技術,作為一種見效較快的防治手段,長期使用后會增強赤霉病菌的抗藥性。由于小麥病害發生與氣候條件有密切的關系,種植農戶應對天氣情況持續關注,及時施藥防治。積極采取適期防治的措施,實施二次防治。針對生育期參差不齊的區域,應結合種植條件,對其實施第三次防治。在小麥收獲之前的半個月內,為避免影響小麥品質,應對其停止施用。針對農藥而言,應注重選擇復配藥劑,且應用期間滲透性較強,能夠耐雨水沖刷,例如,甲硫·己唑醇以及丙環·福美雙等藥劑。

3.6優化施藥方式

近年來,由于我國農業生產的規?;l展,在對病蟲害防治期間,逐步應用植保無人機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同時與傳統電動噴霧器相比,具有快速、噴施均勻的特點,在不受地形限制的基礎上,具有良好的穿透性,能夠極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在飛行期間,由于無人機自身下旋氣流的作用,能夠減少農藥的漂移問題,在不斷降低各種環境因子對農藥治理效果的同時,實現對赤霉病的高效防治。與人工防治相比,無人機模式的應用能夠具有一定增產效果,一般情況下,每天的實際作業面積能夠達到13~20hm2,顯著高于傳統人工噴霧模式。

從用水量角度出發,無人機每667m2的實際用水量為1~1.5L,人工噴霧模式下每667m2的用水量能夠達到22.5~30L,可以發現,每667m2平均節約用水20L。另外,在使用無人機防治期間,可以避免產生漏噴、重噴的現象,切實降低農藥中毒的風險,實現精準噴霧的同時,降低對農作物的人為損傷,提升防治成效。由于現階段勞動力年齡不斷上升,運用無人機模式能夠降低勞動強度,并對赤霉病防治窗口期較短的問題實現良好解決。種植農戶應優化施藥方式,切實強化防治效果,確保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3.7一噴三防技術

在應用期間,種植農戶應合理應用一噴三防技術,制定技術使用規范,在防治該項病癥期間,運用二次稀釋法,將農藥全面處理,并借助標準計量器,有效控制藥量。在噴灑農藥試劑的過程中,應避免在大風環境下作業進而導致噴藥不均,甚至降低防治效果。結合麥田的實際情況,如果赤霉病已經開始蔓延,種植農戶應對較為嚴重的區域實施混合治理。嚴格遵守隨混隨噴的原則,另外應在噴灑結束之后,對所使用的各項機械設備以及工具實施清理,在充分消毒之后,對于廢水妥善處理,以有效降低對于環境的影響。

為強化一噴三防技術的應用,應逐步加大該項技術的落實力度,當地政府部門應設立專業的推廣小組,結合病蟲害防治的需求,不斷細化工作責任,實現責任到人的同時,服務到家。在不斷宣傳技術優勢以及特征的基礎上,逐步擴大普及范圍。另外,應加強技術管理,對于實際應用情況以及實施效果進行記錄,并安排專業人員深入小麥田間,結合相應的激勵政策,切實激發種植農戶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在小麥生長期間,赤霉病作為最主要病害之一,對其產量以及質量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種植農戶應積極優化種植觀念,轉變田間管理方式,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等因素,不斷優化防治技術。針對小麥的發病特點深入分析,制定針對性的防治策略,切實降低赤霉病的發病概率,通過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切實保障種植農戶的綜合效益,防止病害流行。

參考文獻:

[1]李雷雷,范志業,陳琦,等.漯河地區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原因及化學防治藥劑選擇[J].現代農業科技,2021(21):129-132+135.

[2]李秦.2020年宿州市埇橋區開展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的做法[J].現代農業科技,2021(13):112-114.

[3]丁文浩,劉心怡,陽小牙,等.基于WebGIS的安徽省小麥赤霉病監測預警系統的構建[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31(02):59-63.

[4]張華崇,趙樹琪,閆振華,等.小麥赤霉病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11):20-22+27.

[5]袁松,鄭兆陽.“非常之年”安徽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及思考[J].中國植保導刊,2020,40(09):111-113.

猜你喜歡
綜合防治技術赤霉病小麥
主產區小麥收購進度過七成
小麥赤霉病研究進展
芮城縣:科學預防小麥赤霉病
孔令讓的“小麥育種夢”
葉面施肥實現小麥畝增產83.8千克
哭娃小麥
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殺菌劑應用情況分析
小麥病蟲害防治的誤區及綜合防治技術
桃樹病蟲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
豇豆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