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種植中土壤培肥的意義及主要方式深入分析

2024-04-14 13:50高建剛
種子世界 2024年3期
關鍵詞:農業種植

高建剛

摘 要:現階段,在人們生活質量持續上升的背景下,食品質量越來越受到重視,綠色化、科學化種植作為現代農業種植的主要趨勢,種植人員應對其加強重視。運用土壤培肥技術,從根本上改善土壤質量,在為種植作物提供營養的基礎上,有效降低化肥帶來的危害。本文針對農業種植中土壤培肥技術展開分析,在明確土壤培肥各項方式的同時,合理運用培肥技術,改變土壤結構,逐步縮減化學農藥的用量,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來推動農業種植活動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業種植;生物培肥;培肥技術;酸性土壤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土壤能夠直接影響農作物的質量,長期使用化肥不僅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甚至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污染。為有效解決農業發展中的各項土壤問題,種植人員應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應用生物代謝培肥、生物培肥、礦物培肥、有機培肥等方式,降低土壤有害物質的殘留,幫助土壤恢復自身綜合質量與功能。通過合理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培肥、酸性土壤培肥等技術,合理優化種植模式,幫助種植人員實現增產增收。

1農業種植中土壤培肥的意義

現階段,由于我國大力倡導低碳減排的戰略目標,并且人們日益追求高品質生活,對于農業種植活動的綠色化、有機化產生了新的要求。作為一種新興的農業種植技術,通過土壤培肥來有效降低土壤破壞程度,從根本上實現綠色、環保發展。種植人員通過改變土壤結構,不僅滿足了農作物的實際需求,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利用培肥技術的過程中,可以切實強化土壤肥力,作為農業種植的核心因素,有效增加農作物的產量。

農業種植活動的開展需要參考多方面因素,其中,對土壤實施培肥,可以確保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能夠吸收足夠的養分,綜合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為種植人員的經濟效益提供保障。在實施過程中,科學使用有機肥,在充分代替化肥的基礎上,可以切實降低化肥的污染,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避免影響人們的健康,有效增強農產品食用的綠色性、安全性。在增強農產品商品功能的同時,推動我國農業發展,進一步種植無污染的優質產品。

2農業種植中土壤培肥的主要方式

2.1生物代謝培肥

生物代謝培肥主要是家畜、人、動物的糞便,屬于農家肥,在經過特殊手段對其漚制之后,能夠為土壤補充大量的有機質,與其他肥料相比,具有極高的營養水平。在施肥期間,由于肥料制作的特性,可能會產生特殊的氣味,并且農作物在生長期間無法直接吸收肥料中的營養。對此,需要借助微生物的作用,在其充分分解之后,可以強化農作物的吸收能力,具有持久性、穩定性的施肥優勢。

在制作過程中,需要種植人員收集糞便以及秸稈,由于制作方式具有復雜性,應增加對細節方面的重視。在將秸稈充分粉碎之后,浸泡在水中,在原材料準備好之后,可以進行堆肥。采用一層肥料、一層秸稈的方式,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對其內部添加水分,確保其能夠達到濕度標準。通常情況下,濕度應為65%~70%,在堆肥期間,可以結合實際需求,選擇不同的方式。地坑漚肥,或者直接在地面進行,對于后者而言,應將實際高度控制在2m。在這期間,應注重對肥料進行檢查,在腐熟完成之后,可以對其測試,將其裝入袋子中,根據袋子的鼓起狀態可以直接判斷漚肥情況。

2.2生物培肥

生物培肥主要是借助蚯蚓、微生物等提升土壤的肥效,作為一種新型的培肥方式,能夠充分發揮生物的特性。對于蚯蚓培肥而言,在利用蚯蚓飲食方面特性的基礎上,將土壤中的有機質實施全面分解,確保其能夠為植物提供一定的營養。一般情況下,應放置25kg的蚯蚓,在每畝地中,使其能夠加快有機肥的轉化過程,在與農家肥共同施用的前提下,可以強化種植效果。同時,在蚯蚓養殖期間,其糞便作為一種高營養肥料,能夠良好改善土質,為種植活動的高質量提供保障。

從根本上來說,蚯蚓在種植活動中扮演著分解者的角色,在其成年之后,還可以將其制作為動物蛋白質肥料,具有多功能性。另外,微生物肥料主要是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通過將定量的有機廢棄物放置在特定的環境中,在經過一段時間發酵之后,所得到的肥料內部富含微生物以及有機質,將其應用于土壤之中,可以強化土壤的抗病性。在促進土壤微生物代謝的基礎上,可以促進生物生長。并且其內部還包括一定的有益細菌,對于土壤中的有機污染物能夠進行溶解,進而增強農作物的質量[1]。

2.3礦物培肥

在農業種植過程中,由于農作物種類的多樣性,對于肥力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異性,在土壤培肥的過程中,應注重此類問題,運用無機礦物質,有效滿足農作物生長期間對于土壤的要求。作為農作物生長不可缺少的關鍵肥料,能夠幫助農作物有效形成蛋白質、葉綠素等物質,并且,由于其內含有磷、鉀、硫等物質,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種植效率。在實際應用中,種植人員應結合農作物的種類,合理種植,通過為其制定科學的施肥方案,強化土壤質量。

由于礦物質肥料具有極強的吸水能力,在種植期間,可以幫助農作物良好固水。并且由于具備離子交換的功能,針對土壤質量不好的區域,可以對其內部的有害物質實施深度吸附,在切實改善土壤營養成分結構的基礎上,為農作物的安全提供保障。另外,種植人員應注重對灌溉量的合理控制,在滿足農作物灌溉需求的同時,避免土壤中積攢水分而造成礦物質流失,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水平[2]。

2.4有機培肥

與傳統化學農藥施肥方式相比,有機培肥作為一項綠色技術,可以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同時,可以消除對農產品安全的風險,在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情況下,切實保障消費者的人身健康。有機培肥具有多樣性,例如,植物性有機肥料的應用。該種肥料主要是在植物廢棄物以及殘渣中提取的,由于其中含有一定的氮、磷、鉀元素,并且具有有機質以及微生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土壤的生命活力,強化土壤結構的功能。秸稈、草木灰、麩皮、綠肥均可以制作植物性有機肥料。

與農家肥相比,由于植物性有機肥料易于存儲,為增加肥料中的養分含量,種植人員可以采用堆肥的方式,提高肥料的穩定性。同時,綠肥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肥料,通過在土壤中增加氮的含量,有效控制病蟲害的蔓延。在為土壤提供可持續養分的同時,增加有機質含量,從根本上殺滅有害物質。

3農業種植中土壤培肥技術分析

3.1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作為土壤培肥中的重要技術,對于土壤肥力的增加具有積極的意義,種植人員應合理運用該項技術,在保證土壤內部營養含量充足的基礎上,逐步減少培肥成本方面的投入,確保自身經濟效益的提升。由于該項技術在操作期間具有一定復雜性,種植人員應不斷深入研究,結合相應理論知識,切實提高農作物產量。

在實施期間,應對土壤養分含量實施檢查,確保農業種植環境的合理性,在判斷其是否符合相應標準的基礎上,應對種植區域的氣候特征實施考察,結合農作物的生長周期以及種植品種,科學選擇肥料的種類。合理制定施肥方案可以有效避免因施肥過度而影響土壤質量,進而降低農作物的產量。由于農業種植活動受種植環境的影響較大,為實現農業的良好發展,應平衡土壤肥力,實現農作物根系的健康發展[3]。

3.2秸稈還田培肥技術

秸稈還田土壤培肥技術的應用具有多方面的優勢,秸稈內部存在有機物,通過將其制作成肥料,能夠良好改良土壤結構,增加有機質含量,并切實強化土壤的疏松程度。在傳統處理過程中,主要是采取焚燒的方式,現如今將其高效利用,可以避免造成大氣污染。數據顯示,秸稈還田技術能夠增強農作物產量,平均增產量能夠達到5%~10%,通過將秸稈放置在耕地中,促進微生物的活動,為農作物吸取營養奠定基礎。

在應用時,可以采用直接還田的方式,將秸稈搗碎,與土壤實施混合?;蛘邔⑵涠逊胚M行漚肥,加快腐爛的速度,在充分腐熟之后,將其均勻地放置在種植區域內。同時,采用沼肥還田的方式,通過將秸稈放置在化糞池中,加強秸稈的綜合利用率,在降低種植成本的同時,強化培肥技術的經濟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種植人員應合理、科學選擇時間,對于秸稈還田的數量實施控制,在還田之后,應迅速對土壤施用速效氮,以強化培肥效果。在完成之后,應定時對田間實施灑水,增加秸稈的濕度,確保達到相關要求。

3.3科學選擇土壤肥料

在土壤結構中,根據有機肥類型的不同,其實際含量標準與作用也具有一定差異性。在施肥期間,應結合農作物的實際需求,科學選擇土壤肥料。農家肥含有大量的氮元素,作為一種具有高度轉化速率的肥料,在追肥階段使用能夠具有良好的效果。為避免其攜帶病菌,應在施肥之前,實施綠色無害化處理。農作物種類具有多樣性,部分農作物較為忌憚氯元素,為避免降低農作物的整體品質,應科學選擇土壤肥料[4]。

例如,在種植辣椒的過程中,受該種農作物的生理特性影響,對其使用農家肥,雖然會增加土壤肥力,但還是會降低辣椒的調味性能。另外,由于農作物自身的結構中具有一定的纖維物質,在采用肥料時,應注重對其進行切碎處理,并結合其他肥料,共同施用。農作物在生長期間對于養分的需求不同,因此,應結合農作物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實際需求,掌握施肥規律。例如,在種植番茄時,由于其在生長期間對于鉀元素具有一定需求,種植人員應結合生長發育規律,科學選擇肥料。

3.4掌握施肥要點與時間

在施肥期間,種植人員應明確肥料對于土壤結構的實際影響。由于土壤結構的各方面特征,對其施用大量的礦物質肥料會導致土壤產生嚴重的板結現象,不僅降低土壤的疏松度與通透性,甚至會影響土壤的保水保肥功能。相關人員應結合實際情況,在施肥之前,對于土壤的pH值進行有效檢測,在參考檢測結果的基礎上,適當調整施肥結構。為進一步加強土壤的緩沖性能,應對其施加一定的弱酸性肥料,優化種植環境,促進農作物的健康生長。

土壤溫度與濕度作為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種植人員應對其加強重視,調整肥料的施用方式,避免有機質產生無法轉化的情況。通過選用微生物菌肥,有效增強土壤肥力。在農作物生長周期內,由于不同肥料的營養物質不同,應正確掌握生長規律,并選擇合適的培肥時間,作為土壤培肥的關鍵部分,應在農作物種植的全周期內進行。在種植前期,應注重運用相關肥料,有效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改良土壤結構。在種植中期,應注重運用生物培肥、生物代謝培肥等方式為作物提供氮、磷、鉀等元素,促進農作物光合作用。在種植后期,應適當施加礦物質肥料,增強土壤的抗病害能力,為農作物實現高產目標提供保障。

3.5科學合理進行耕種

土壤培肥技術作為一種高效的耕作手段,需要種植人員科學合理進行耕種,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特性,運用針對性的種植方法。在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基礎上,為其提供一定的成長空間,增加種植產量。在農業種植期間,可以采用套種或者輪作的方式,合理運用不同農作物的種植特性,通過統一種植,可以為其種植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例如,將玉米與花生實施套種,利用其形態方面的差異,可以增強種植區域的通風性和透光性,在強化土地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改善病蟲害情況。

科學合理的耕種技術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狀況,同時可以促進水肥、溫度以及肥料的三方平衡。通過在種植期間,對耕種層深度疏松,使其能夠為農作物的根部提供一定的發育空間,促使其根部能夠充分向下扎根,加快根部有機質轉化,確保其能夠快速吸收肥料。另外,應注重灌溉技術的科學性,水分作為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受外界影響較大,種植人員應結合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制定灌溉排水方式,輔之對礦物質肥料的應用,促進農作物茁壯生長[5]。

3.6酸性土壤培肥技術

在長期持續種植過程中,土壤內部結構會不斷產生變化,針對交換性氫離子以及氯離子量而言,達到土壤所接受的程度之后,會逐漸導致其堿性鹽基離子的含量產生變化。在土壤結構中堿性降低的背景下,參考酸堿平衡原理,酸性會不斷上升。一旦土壤酸性過高,原有成分之間的平衡性就會被逐漸打破,進而導致土壤酸化。從根本上來說,這作為一種不正常的狀態,對于農作物的健康生長極為不利。通常大量施用肥料、肥料配比不均等行為均會導致土壤酸化,此時,農作物無法充分吸收營養物質,大量的肥料會積存在土壤內部,進而增加土壤的酸性。

在長時間酸化之后,土壤內部微生物種群會發生變化,結構也會遭到破壞,農作物對于自然環境的抵抗能力會逐步降低,農作物整體產量也會隨之降低。因此,種植人員應結合土壤的實際狀態,運用酸性土壤改良培肥技術,有效保證土壤的酸堿平衡。從宏觀角度出發,應注重響應國家的號召,有效控制溫室氣體,降低排放量。避免大量排放而造成酸雨,進而增加土壤內的酸性物質。同時,應合理應用礦物質改良劑,降低土壤的酸度。

綜上所述,為實現農作物高質高量的目標,助力農業種植的有機發展,種植人員應積極運用土壤培肥技術。結合農作物的實際類型以及生長發育情況,對其科學施肥,滿足其生長發育需要。通過運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秸稈還田培肥技術、科學選擇土壤肥料、掌握施肥要點與時間、科學合理進行耕種、酸性土壤培肥技術,切實降低對于環境的污染。種植人員應充分發揮該項技術的價值,促進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豐收,推動農業種植的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少雷,蔣光猛,石磊,等.有機農業種植的土壤培肥技術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17):103-105.

[2]姜小芳.信息化背景下有機種植農業的土壤培肥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08):75-76.

[3]劉琳艷.關于有機農業種植土壤培肥技術的應用分析[J].種子科技,2022,40(19):98-100.

[4]方勝.有機農業栽培的施肥與土壤培肥技術探討[J].種子科技,2022,40(18):73-75.

[5]常銀蓮.山東省有機農業種植土壤培肥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21,15(35):9-11.

猜你喜歡
農業種植
開展校園農業種植,提升生物學核心素養
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研究
如何實現農業種植的預算管理
淺談玉米種植技術
論述農業種植各因素在農業種植結構中的影響
試論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合理運用
現代化新技術在農業種植生產中的應用研究
不同農業種植方式對土壤中硝態氮淋失的影響
淺談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應用
淺析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