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問題研究

2024-04-15 01:59
南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工匠應用型培育

李 玉 恒

(南陽師范學院 學生發展中心,河南 南陽 473061)

1 工匠精神的內涵和發展

工匠精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莊子》中的庖丁解牛,“道也,進乎技矣”,體現的就是用心制作、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和態度。隨著歷史的演變,工匠精神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神圣性的敬畏態度、“以道馭術”的職業規范、精益求精的職業操守和堅守傳承的職業理想。新的時代特征賦予了工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黨的十九大號召全國人民大力發揚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營造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社會風氣。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1]。習近平總書記曾要求“領導干部對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善于在精細中出彩”[2]。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工匠精神是指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3]。具體體現為:注重傳承、尊師重道的敬畏精神;敬業樂業、執著專注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質精神;創新創造、勇于探索的開拓精神。

2 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學生培育工匠精神的意義

工匠精神助力國家經濟轉型。中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模式以來,“中國制造”逐漸成為國家名片,走進了世界各國。然而中國制造產量大、收入高、利潤和產值雙低的困境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4]。對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能夠助力國家經濟從大到強的轉型,實現從世界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飛躍。在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釋放中國人力資源“紅利”,而應用型高校則承擔著促進“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重任。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注重價值信仰的確立,讓工匠精神成為大學生的普遍追求,將大學生培養成專業技能與職業道德兼具的綜合性人才,助推我國高質量發展[5]。

工匠精神助力高校升級。當前,應用型高校培養模式單一,過分強調培養知識型人才,沒有發揮實踐教學能效,導致大學生知識和能力培養與生產實踐脫節,畢業生缺乏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無法為企業提供即時生產力。工匠精神培育從高校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校企合作、提升產學合作入手,與企業協同育人服務地方,重視育人實效性,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適應性。提升大學生“技術”“能力”水平[6],磨礪大學生開拓創新精神,拓寬大學生未來就業創業的道路,有利于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升級。

工匠精神助力學生成才。當前大學生專業自信心不強,專業自尊心較低,專業認同度不夠,理論基礎不夠扎實,實踐技能匱乏,更沒有在專業思維下以知識為基礎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7]。工匠精神培育過程能夠鑄就學生精益求精的品質、嚴謹細致的作風,提升個人核心素養,讓堅定的人生價值信念幫助學生在浮躁的商業化社會中找到自我認同[8]。工匠精神會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和潛能,強調知行合一和創新創造,能促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注重高標準、高要求的社會責任、職業道德、職業素養,涵養學生專注的匠心,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鋪就職業發展之路。

3 應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問題

3.1 社會對工匠的刻板印象誤導了大學生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很多優秀經典的精神內容,但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偏見和歧視,尤其是對于“工匠”的認識。傳統的官本位、“學而優則仕”等觀念對當代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仍然影響較大。據中公教育數據,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總人數近291.4萬人,較2023年同期增加近41萬人,首次突破290萬人,創下歷史新高。而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研究發現,大學生中希望成為職場精英的占58%,僅有15%的學生希望成為專業領域內的一流專家。自古以來,“士農工商”的職業排序使人們對一線工人心存偏見,認為工匠是干體力活的,社會發展和社會地位遠低于社會管理層。雖然中國已經進行了40年的改革開放,社會文化和思想日益開放包容,但是工作階層觀念在學生心中根深蒂固。每年驚人的公務員考試競爭比例背后所折射出的是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家長也都把孩子成為公務員視為有面子、有出息的象征。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多數大學生都只關注“高薪職業”或者公務員這種“鐵飯碗”,很少有人愿意成為一線工人,更不用說愿意去條件艱苦的地區工作,這是當前工匠精神培養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因此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觀念和認識,對他們進行價值觀引領就愈發重要。

3.2 專業課程育智不育心的教學設計亟須改進

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專業課教學環節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對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培育力度不夠,沒有將工匠精神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課程教學中教師以專業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為主要教學目標,未能充分考慮專業課程中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引導對專業學習的積極作用。自2018年教育部要求開展課程思政工作以來,高校教師逐步意識到全方位育人與專業能力提升之間的相互關系,但仍需提升相應思政意識與能力。否則,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雖然牽強地聯系了工匠精神的內容,但是專業課程學習和工匠精神培養成為“兩張皮”,相互脫節。這樣的課程設置和教學過程,使得學生在四年學習之后,僅僅知曉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卻并未領會工匠精神的內涵,更不會將工匠精神與現實工作合二為一。

3.3 校園文化缺失工匠精神內容

校園文化環境是師生生活學習的小社會。根據社會心理學的觀點,社會環境對個人的認知、情感和態度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校園文化中所包含的各類廣告宣傳材料、校園紀事、廣播新聞等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傾向。對當代大學生而言,課堂上所接受的知識影響了他們的社會認知,而校園環境中各類宣傳內容也影響著他們的潛意識情感。當前校園文化中所體現的明星生活、娛樂音樂等內容確實迎合了社會潮流,但是作為大學生的精神樂園,在校園文化中對家國情懷、民族認同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氛圍營造還不夠。這些內容在提升校園文化的內涵層次、引領當代大學生升華價值觀上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學生通過耳濡目染的工匠精神文化熏陶,逐漸形成固有的專業品質和專業責任感,今后走進工作環境中,也能自然而然發揚這種優秀文化。

3.4 工匠精神教育缺乏實踐體驗

不論是知識教育還是思想教育,都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進而影響情感,最終改變態度。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強調“一技之長”,在日常教學中過多強調理論教育,理論和實踐能力結合不夠,造成學生雖然理論知識積淀較為扎實,但缺少社會實踐經驗;在進行畢業要求設計和課程設置時,能力目標仍然更多停留在以培養學生“識記和理解”能力,“應用、分析和評價”階段內容設計不足。這導致工匠精神缺乏良好的實踐培育環境,學生情感體驗較少達到真正的認同,工匠精神的培育流于形式。而具備良好的專業認同與實現個人人生價值是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高?!傲⒌聵淙恕备救蝿盏木唧w體現。除了課堂教學以外,在校外實習、見習過程中,很多學校沒有與行業企業有效合作,沒有將學校的理論與真實環境中的生產相結合,實習見習多流于形式、走過場,達不到預期的培養效果,從而無法讓學生體驗工匠精神的內涵。

4 應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4.1 思政課程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

工匠精神是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思政課程不僅是構建價值觀的有效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形勢政策”等課程中,有效提升課程親和力和實效性,引導大學生領悟工匠精神精髓,自覺傳承工匠精神,在學習、實踐和生活中積極發揚工匠精神,最終達到涵養學生匠心的目的。在思政課程教學中,可結合現實案例、大國工匠事跡、中國工業發展成就和中國科技發展中的歷史瞬間、國內外政治經濟發展態勢,將人生態度、人生目標、人生價值、職業道德、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與工匠精神相融合,讓他們認識到工匠精神的基石是愛崗敬業,表現是保持專注,追求是精益求精,未來是勇于創新;認識到工匠精神是自我完善與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不竭的動力,是通過個人價值的加成來實現國家強國戰略的內在支撐,個人發展和價值實現同國家富強民族強盛緊密相連;充分強化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認同感和責任感,深切體會工匠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至關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一定要做到會講故事、講好故事,這是要強調的一點。讓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教師必須注重講好“工匠故事”,充分展現出生產實踐中凝聚而成的、可貴工匠精神的勞動之美、精神之美、時代之美,讓學生從大國工匠身上感受到勞動的光榮、精神的魅力。

思政課程還可設置實踐環節,如實地考察、社會調研、文化傳承等項目,讓學生親身體驗觸摸工匠精神的實際應用和社會意義,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敬業樂業和追求卓越的態度。

4.2 專業課程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依托

工匠精神促進專業素養,專業素養涵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和學生專業素養密不可分,相輔相成。按照學校特色、專業構成和就業方向,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結合“課程思政”,將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程是工匠精神培育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之一,其核心就是在教學內容中深入挖掘、充實專業知識和技術體系中蘊含的工匠精神教育元素。

另外,學校需要構建新的課程體系,根據專業課特點,將專業教學和工匠精神培養有機整合,更多設置實踐和創新創業課程,并采取豐富的案例教學和團隊合作等方式,突出加強實踐環節教學?!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同時重視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學生才能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為增強工匠精神培育實效性,德國開發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將學習領域與職業緊密結合,強調知識技能培養和工作實踐活動的整體性,將學習內容和教學情境系統化,強調典型工作情景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9]。

在支持系統上,首先要不斷打造具有“匠心”的“雙師型”教師團隊,使其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對學生進行示范引導、因材施教和實踐鍛煉。其次需提供充足的實踐教學設施和資源,如實驗室、工作室和實習基地,以便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和技能訓練。最后還需完善評價機制,將與工匠精神相匹配的衡量指標納入評價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評價和反饋,激勵學生不斷強化工匠意識。

4.3 校園文化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

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立德樹人的功能,營造尊重勞動、崇尚創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結合自身發展特色和學校實際,在校園環境布置中引入崇尚工匠精神的元素,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用型本科高校應有機融入工匠精神元素,著力搭建多樣文化平臺,豐富文化生活,彰顯文化育人特色,讓學生處處感受工匠文化氣息,時時涵養工匠精神。首先是建設一批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文化載體,如工匠精神主題館、工匠精神文化長廊、工匠精神文化節等,營造濃厚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圍。其次是加強工匠宣傳教育,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時代文化教育,通過開展主題活動,舉辦講座、展覽等形式,宣傳弘揚工匠精神,如組織學生觀看《大國工匠》,讓他們認識工匠級、大師級人物,深化對工匠精神理解,深切感受行業傳承之力量。再次是引導學生參與工匠精神活動,如手工制作、社會志愿、第二課堂的“互聯網+”“挑戰杯”等一系列比賽,讓學生在實踐路徑中更好深化工匠精神。最后是建立工匠精神激勵機制,對表現出色的學生進行表彰和獎勵,用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4.4 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平臺

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實踐教學和考核各環節中,應開展多元化校企合作,將專家學者、技能大師、大國工匠等行業領域的專業人才引入,充分使學生在“師傅”和“榜樣”的感染下,自覺將“工匠精神”納入綜合素質提升范圍。

應用型本科高校要深層次激活教育資源,邀請行業內優秀專家、工匠到校授課指導,這是匠人融入人才培養最簡捷的途徑[10]。首先,學校聘請企業技術人才到校指導學生實踐課程、創新創業類競賽及項目運行,將工匠精神與“雙創”合格主體統一于精益求精、堅守和創新拼搏等價值理念之中。其次,致力于校企合作共建,積極完善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實際工作場景,讓他們感受企業文化,增強入職適應能力。再次,廣泛開展校企合作項目,讓學生參與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工藝改進,學習借鑒企業實踐經驗并體驗真實的職場。最后,大力開展工匠技能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傳遞工匠精神,切實推動以賽代練成效。

5 結語

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離不開工匠精神,應用型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離不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當今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資源和強大精神動力。應用型本科高校有責任通過培育和傳承,把工匠精神塑造成為一種民族信仰,形成一種社會文化,進而推動中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社會文化持續進步,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根本改觀,最終助推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猜你喜歡
工匠應用型培育
90后大工匠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工匠風采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第8講 “應用型問題”復習精講
工匠贊
基于應用型的成本會計教學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