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誠信仰譜寫新世界凱歌

2024-04-15 00:44徐健
歌劇 2024年3期
關鍵詞:張國燾歌劇革命

徐健

“一只強勁有力的大手,從崩裂的石塊中伸出,扣動著直指蒼穹的步槍的扳機?!蹦喜艘黄鹆x紀念館序廳正中,名為“石破天驚”的圓雕,以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形象語言,呈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不畏強暴,沖破白色恐怖,在南昌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的歷史壯舉。凝固的藝術表達背后,是重大歷史轉折的先聲,是堅不可摧的革命意志。

同樣是傳達“先聲”與“意志”,同樣是表現這一“石破天驚”的重大歷史事件,江西省歌舞劇院、南昌市文化藝術中心創作演出的民族歌劇《八一起義》,則將重心聚焦于手握步槍的那一只只“大手”,以及賦予其力量的人,借助穩健的歷史敘事和多元的藝術表達,再現了“石塊”崩裂直至扣動“扳機”的全過程。不僅從縱向的層面實現了對這一歷史事件的主題推進與敘事拓展,而且在橫向層面打開了此類題材舞臺藝術作品的視野格局,讓歷史敘事與今天的時代精神、審美有了更多的呼應與契合,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民族歌劇創作提供了新經驗、新路徑。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創作,經常會面對同一歷史事件被反復書寫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難度,不在于角度怎么選、結構怎么立,而在于如何協調好同題書寫、人物塑造與“規定動作”之間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是否能在“規定動作”的范圍之內,實現主題表達與藝術創作上的“雙推進”?!澳喜鹆x”就屬于被反復書寫的重大革命歷史事件。

對于這一題材內容的表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戰士劇社排演的四幕話劇《南昌暴動》(又稱《八一》)。新中國成立后,各地又依次出現了話劇、京劇、電影、電視劇等不同藝術類型的相關作品。這些作品雖然創作的時代背景各異,但無一例外都體現了鮮明的政治性,都在以嚴格、嚴謹、嚴密的黨史筆法表現大主題、駕馭“大政治”、塑造大人物,也都是在遵循、恪守重大歷史題材“規定動作”的過程中,完成相關的現實訴求與藝術創造。

由此而言,就題材本身來看,歌劇《八一起義》的創作并非開啟式的,甚至同樣受到“規定動作”的約束。但黃定山率領的主創團隊卻迎難而上,深入挖掘這一題材隱含的時代和藝術價值,緊緊抓住“歷史事件中的人”與“人在歷史大勢面前的抉擇”這兩個核心要素,以人帶史、以情塑人、以點帶面,讓這一表現重大歷史事件的作品,有了更多情感、心靈、精神層面的支撐,進而為歌劇表現重大革命歷史事件找到了獨特而新穎的切入點和呈現方式。

《八一起義》在創作觀念上遵循的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創作原則,秉持的是對歷史的負責任的書寫和對真實歷史事件的嚴肅再現。但它沒有延續過去同類作品資料展覽式的講述方式,將與起義相關的歷史敘述、人物回憶原封不動地搬上舞臺,而是聚焦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下由豐富的性格、綿密的情感、赤誠的心靈組成的人物上。通過他們的命運、性情、決策、選擇、獻身等,把起義前后“命懸一線”“趕盡殺絕”的政治處境,以及復雜尖銳、險象叢生的政治較量,熱血澎湃、視死如歸的政治斗爭,形象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同時,也通過這些身處特殊歷史情境、站在革命十字路口的人,實現對那段歷史的再現與重述。在這些性格鮮活的人物中,既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葉劍英等中共領導者的形象,也有景蕓、啞巴等基層的普通士兵形象。創作者將他們巧妙地設置、布局在了一個個充滿緊張懸念感的歷史情境之中,融入了一段段文質兼美的唱詞之內,以這些人物構成了濃墨重彩的歷史本身,成為歷史敘事的主角。從寫事到寫人,《八一起義》實現了重大主題舞臺創作觀念的一次轉變。而在人物塑造上,“情感戲”和“斗爭戲”的反常規書寫,更體現出該劇的敘事創新與智慧。

劇中的情感戲主要體現在周恩來與鄧穎超、景蕓與啞巴這兩對人物關系上——這是典型的革命加愛情的敘事模式。只是該劇沒有為了表現革命刻意渲染愛情,而是把情感的表達與人物的信仰、選擇結合在一起,展現的是心心相通之下共同的事業理想與奮斗目標,這就為該劇增添了革命浪漫主義的底蘊。比如,第五場女聲獨唱《每次見面都是別離》,在“所有的別離都為再次相會”與“我們在一起就不怕天黑”的傾訴中,抒發了鄧穎超對革命前途的堅定信念和與周恩來共同戰斗的堅強意志。緊接著的男女聲二重唱《相伴一生》,以充滿象征色彩的“晚風”“星空”“大?!钡纫庀?,將周恩來、鄧穎超這對革命伉儷忠貞不渝的愛情,建立在了患難與共、無私無畏的精神世界和共同理想上。正是因為有了信念的永恒,才讓他們的愛情變得恒久。這段抒情的唱段此后又出現在第八場和第十一場兩次關鍵性抉擇的思緒中,成為推動甚至影響周恩來做出決策的重要動因。這樣的敘事手法是比較大膽的,它不僅嘗試打開一個革命領導者的內心世界,更主要的是表現了革命理想的純粹與執著。

不同于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情感書寫,該劇對景蕓與啞巴愛情的表達既含蓄又悲壯。他們的愛情建立在兩人相私的身份和命運基礎上,共同的革命目標讓他們彼此接近,也因為共同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第十二場,景蕓抱起炸藥包,接替啞巴完成他未盡的任務前,一段飽含淚水與憧憬的女聲獨唱《雷火中的笑容》,既是戰火中的青春之歌,是對革命必勝的信念,是對深愛的人的承諾,更是無數的年輕的革命者的縮影——是他們用綻放的生命、美好的愛情換來了光明的未來。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里,“斗爭戲”“會議戲”是比較難寫也難出彩的,創作中往往會注重表現政治路線斗爭的外在沖突而忽視了人物本身?!栋艘黄鹆x》中,展開的人物眾多,且大都是革命的領導者,藝術虛構的自由度有限。如此一來,如何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通過情節和唱詞的藝術創造,把不同人物的個性特點、內心世界表現出來,把起義前決策較量、斗爭過程,乃至一次次會議討論寫得揪心、動人,無疑成為創作者需要攻克的難題。在這一方面,全劇第八場的處理給出了精彩的答案。這是全劇內容最豐富、矛盾最集中的一場,也是關乎整個起義能不能按時舉行乃至成功與否的重要節點。

劇作從焦灼等待寫起,以男聲六重唱《等待張國燾》渲染了起義前的士氣與決心。然而,張國燾帶來的消息卻是“再議”,是對起義信心的嚴重打擊,這一下子引發了指揮層面巨大的意見分歧。全力合圍、追問之下,張國燾依舊固執堅持“推遲”起義的決定。起義究竟能不能按時進行,如何說服張國燾?就在眾人的不滿情緒達到頂端之時,周恩來的一聲“休會”,讓討論暫告一段落。上半場的會議,周恩來沒有參與到大家的爭論中,而是以“休會”的方式,試圖緩沖雙方的矛盾,也給自己留出思考的時間,體現了他沉穩冷靜、處亂不驚的政治定力。

再次返回會場,周恩來成為會場論辯的中心,他與張國燾的四次交鋒,句句尖銳、層層推進。情緒轉換間,革命的堅定意志與決心進一步強化。第一次交鋒,面對盛氣凌人的張國燾,周恩來提出自己可以“辭職”,但是張國燾搬出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教訓,這讓他心頭一沉。一曲《往事重現》的動情吟唱,讓周恩來從憶戰友憶承諾的往事追溯中,跨越悲情,堅定“果斷勇敢”,誓言“沖破羈絆阻攔”。第二次交鋒,張國燾的一句“輸不起”讓周恩來的憤懣難以抑制?!暗谝淮闻牧俗雷印?,不僅是情緒的釋放、主動的出擊,也是整個論辯形勢轉折的開始,他從與毛澤東的歷史約定中,回答了張國燾對共產黨人革命“自信”的質疑。第三次交鋒出現在張國燾拿出共產國際的意見當令牌時,此時的男聲六重唱《不能惟命是從》已讓整個會場的氣勢完全倒向了周恩來一邊,特別是陳延年的出場與一曲《拿起槍去戰斗》,慷慨激昂的歌聲中,既包含著革命慘痛的代價,也吹響了共產黨人覺醒的號角,蘊含著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強意志。第四次交鋒,張國燾再一次提出了“誰來為犧牲負責”“起義能依靠誰”“相信誰”的一連串追問。此時周恩來用進步革命力量的支持和對賀龍的信任做出了回答,這一回答也引出了第十一場最為光彩的唱段——賀龍與眾人共同演繹的《我的入黨志愿書》。楊小勇的演唱娓娓道來、質樸無華,真切的傾訴中,浸透著賀龍對黨的深厚感情和無比崇敬。這是生命的托付、是信仰的堅定、是忠誠的宣言。正是這些忠誠于革命、忠誠于黨的起義參與者,正是他們身上勢不可擋的革命氣勢,譜寫出新世界的凱歌。

四次交鋒,一波三折,抽絲剝繭,環環相扣,雖涉及眾多領導人、政治性分外突出,但人始終是敘事的重心。透過這些人物群像,觀眾不僅可以看到大歷史下的真性情,生死攸關下的審時度勢,還能感受到陽剛雄渾下的柔情似水與烈焰鍛造下的赤膽忠心。

歌劇《八一起義》以南昌為中心,在時空上向縱深拓展,從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寫起,構建起20世紀前30年中國廣闊的歷史大舞臺,并將為什么中國共產黨人要發動起義,起義為什么選擇南昌,又帶來了哪些重大影響等歷史的“追問”貫穿始終,增加了劇作的歷史厚度與現實觀照。

這里首先要提及的是毛澤東的戲。毛澤東并不是南昌起義的實際參與者,但劇作以虛實相結合的方式,增加了第二場毛澤東與周恩來在武漢達成“歷史約定”的一場戲,以及第八場、第十一場兩場周恩來在事關革命前途的危急時刻,反復回想起與毛澤東“歷史約定”的場景。同時,創作者又把劇情的結束落在南昌起義一個月后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上。這條重要情節線的加入富有深意,一方面真實揭示了彼時中國革命的兩條道路、兩種選擇,一個是農村包圍城市,一個是城市武裝暴動;另一方面,通過將毛澤東對革命形勢的判斷與在農村革命道路上的探索的穿插其間,形象傳遞出中國革命從城市向農村轉移的歷史必然,以及“第一個結合”產生的重要歷史基礎,也從另一個視角彰顯了南昌起義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意義。

該劇秉持大歷史觀,將起義的發生融入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中,放在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史的大格局下,努力挖掘歷史事件的內在邏輯。比如,劇中大量出現的文獻材料,作為宏大歷史敘事的基本要素,構筑了全劇敘事走向的根基。再比如,第一場,混聲合唱《怒火在風雨中燃燒》與周恩來的獨唱《拿什么拯救苦難同胞》的交替出現,從“四一二”后“共產黨成待宰羊羔”的艱險處境,引出了共產黨人對黨和國家命運的“五問”。這是處于危急時刻中國革命的必答題,也是身處嚴重危險中的共產黨人的必答題。由此帶出了第二場,毛澤東“槍桿子就是我們的命根子”的著名論斷。應該說,正是這些情節的鋪墊和血的教訓,讓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沒有革命的武裝就無法戰勝武裝的反革命,就無法擔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就無法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就無法改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命運。這也為接下來八一起義和秋收起義的情節展開做了理論的鋪墊。

在堅持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劇作注重細節呈現的生動性,充分汲取民間的敘事智慧和藝術滋養,將政治決策、政治較量的過程表現得見物、見人又見情。比如第四場,賀龍、葉挺、葉劍英等在甘棠湖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抵制張發奎命令,奔赴南昌參加起義。創作者在此特別設計了一個充滿田園詩意的場景,將賀龍、葉挺、葉劍英三人的決策過程融入生活場景和美食的討論中,一段男聲三重唱《大魚吃小魚》,俏皮、詼諧、輕松,不僅形象揭露了汪精衛、張發奎的陰謀,寧漢合流的險惡用心,而且進一步明確了他們奔赴南昌、聽從共產黨指揮的決心。其中三重唱中的“我一筷子戳下去,把你腦殼夾稀碎”,將他們三人“魚小膽大天生不信鬼”的革命豪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近些年,黃定山在民族歌劇領域持續耕耘,穩扎穩打,接續推出了《紅船》《沂蒙山》等多部受到業內關注的作品。在歌劇民族化,尤其是重大歷史題材歌劇民族化的探索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此次歌劇《八一起義》的一度、二度創作,既有以往成功經驗的延續,譬如對于大場面的嫻熟駕馭、對戲劇節奏的準確拿捏等,又結合這部作品的人物和內容,賦予了其獨特的時空處理和舞臺表現形式。后者集中體現在對周恩來兩場內心戲的呈現上。從現實時空進入想象時空,從嚴酷的現實斗爭轉向細膩的情感世界,黃定山將周恩來與鄧穎超之間的情感戲處理得自然又妥帖。這是對兩顆永遠在一起的心靈的浪漫表達,更是對革命本身的一次富有詩意的、抒情式的呈現。而以情貫穿、以情感人,也讓這部題材內容上偏硬核、偏陽剛之氣的作品具有了可感可及的溫度與情懷。

感情的飽滿同樣體現在作曲家欒凱為全劇確立的音樂風格上,除了吸收、融入不少江西地方的音樂元素外,整部歌劇的旋律優美動聽、深情婉轉,似溫暖的傾訴。即使是作為主題曲的《我在等待這一刻》,音樂風格也一改過去此類題材作品慷慨激昂、熱血沸騰的強大氣場,更加貼近于劇情表達與人物塑造的需要。

當然,這部作品的成功同樣離不開石倚潔、楊小勇、杜歡、王麗達、黃訓國等優秀藝術家的精彩演繹。這是中國最優秀一代中青年歌劇藝術家的集結。對于他們而言,完成角色的塑造只是歌劇演出成功的一半,更多是要呈現出那一代革命者身上猶如磐石般的意志與力量——那是毛澤東的豪邁氣概,是周恩來的一往無前,是賀龍的赤膽忠心,是陳延年的大義凜然……正是這些在緊要歷史關頭勇毅前行的人,劃破烏云密布的夜空,迸發出催人奮進的耀眼光芒。

經典的形象與杰出的藝術家相遇,不僅在舞臺上重現了一次重大歷史事件,更是一次忠誠與信仰的彰顯與傳遞。而后者也正是歌劇《八一起義》在今天演出的時代意義所在。

(作者系《文藝報》新聞部主任,北京市文聯簽約評論家)

猜你喜歡
張國燾歌劇革命
走進歌劇廳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劇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歌劇在路上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歌劇
張國燾叛逃有新說
讀《革命年代》遐思錄
張國燾也是“豬八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