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駝鈴聲近 中國與西亞的文化交流

2024-04-15 20:18柳三更
東方企業家 2024年4期
關鍵詞:故宮博物院蜻蜓

柳三更

“歷史之遇”展廳一角? ? 圖/故宮博物院網站

乳突玻璃杯,利雅桑邦遺址 吉蘭省,薩珊王朝,公元5至7世紀? ? 圖/故宮博物院網站

米納伊彩獅身人面對獸紋釉陶碗,雷伊風格,塞爾柱王朝晚期至伊利汗國,公元12至13世紀? ? 圖/故宮博物院網站

光芒閃耀在金杯上

伊朗地處西亞,西接阿拉伯半島,東連亞洲大陸,北隔里海與俄羅斯相望,南臨波斯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公元前6世紀,輝煌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也就是人們所知的波斯帝國便矗立在這片大地上,大流士一世在此留下不朽的威名,將波斯帝國發展為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波斯為亞歷山大所滅后,又被帕提亞人所占領,在這里建立起帕提亞帝國,也就是古人所稱的“安息帝國”。而后薩珊波斯再度推翻安息帝國,并建立自己的統治,但在這塊兵家必爭之地,薩珊波斯的統治最終仍為阿拉伯人所終結。隨后塞爾柱突厥人、蒙古人紛至沓來,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薈萃,形成了今天獨特的伊朗文明。

嵌瑪瑙金手鐲 ,喬巴吉遺址 胡齊斯坦省,新埃蘭時期,約公元前585至前539年 圖/故宮博物院網站

展廳正中擺著的是著名的金翼獅來通杯,杯身由黃金打造,高25厘米,前端是威風凜凜的獅子坐像,獅子背上延伸出張開的兩翼附在杯身的兩側,杯身整體呈倒三角的錐形。因其酒液流通的特性,被譯為“來通杯”。

來通杯是一種形狀特殊的酒器,不同于從上側杯沿飲酒的中國傳統酒器,來通杯的液體出口在其底部,因為形狀上大下小,可以利用水壓自上而下使酒液從底部呈一線注入飲酒者口中。因其酒液狀似源源不斷,來通杯也有著豐饒的寓意,在祭祀的場合中,借用來通杯將酒一飲而盡也是對神明表達敬意的方式,據說其也有防止中毒的功能。展覽中的黃金獅子來通杯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的文物,到了薩珊王朝時期,可能是由于王室的宗教信仰,來通杯上甚至被裝飾上了人像。

鑲金獸首瑪瑙杯? ? 圖/陜西歷史博物館

金翼獅來通杯? ? 圖/故宮博物院網站

單柄玻璃罐,吉蘭省,福魯吉藏品,薩珊王朝,公元3世紀? ??圖/故宮博物院網站

來通杯最早出現于公元前15世紀的希臘,后來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地區,而后也傳播到了中國,據說是由熱愛飲酒的粟特人將之與西域飲酒文化一起傳入了中原地區。最典型的器物便是唐代出土的何家村鑲金獸首瑪瑙杯(見上圖),這件器物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的何家村,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杯長15.6厘米,利用玉石的紋理雕刻出牛獸的形狀,但角部則以較長的羚羊角形出現,或許是為了符合中國的飲酒習慣,下部的酒液出口則以黃金塞子合上,這件器皿形制上普遍認為是源出西方的“來通杯”,是珍稀的東西方文明交流的見證。

有獅子裝飾的淺浮雕,德丹·沙特國王大學發掘出土,公元前6—前4世紀,砂巖,33×46×15厘米? ? 圖/故宮博物院網站

文字遺留在巖壁上

埃爾奧拉坐落于沙特阿拉伯的西北部,以沙漠中的綠洲聞名,德丹人、利哈尼亞人、納巴泰人和羅馬人都曾統治過這一地區。納巴泰王朝時期,這里憑借著在以色列“香料之路”上的關鍵地位而逐漸富裕起來。

關于納巴泰人的來源現難以考證,有學者認為他們是阿拉伯人,也許最早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他們努力適應了荒漠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對周遭的威脅,充分利用周邊的資源來保衛自己,逐漸從游牧民為主的社群變成了一個農業商業發達的民族。尤其是他們的首都佩特拉,留下了輝煌的歷史。佩特拉位于今天的約旦境內,由于它位于紅海海灣和死海之間的半程路上,這里成為位于阿曼的世界文化遺產——“乳香之路”的重要中轉點,一些重要的調味品和修補船只的瀝青也從這里出發,運往各地,他們逐漸建立起了一個繁榮的商業帝國。

地圖、碑文搜集等文獻資料展示? ? 圖/故宮博物院網站

到了公元前4世紀,納巴泰人已經有了文字,借用近東地區的阿拉姆語及阿拉伯語的語法結構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體系,對現代阿拉伯語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一地區除了納巴語,希臘語的使用也十分廣泛。商業的中心也必然是語言交匯的中心,展覽中就展示了一件納巴泰—阿拉伯語的銘文,隨著納巴泰商業貿易網絡的發展,他們的語言也被傳播到各地??粗鴰r壁上遺留的墓葬銘文,仿佛能看見納巴泰人如何一步步走向現代的阿拉伯,如同羅塞塔石碑一般,文字的演變與交匯正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

納巴泰—阿拉伯語墓葬銘文,吉爾赫,沙特國王大學發掘出土,公元280年? ? 圖/故宮博物院網站

還愿圣象碑片中的人臉,烏姆代拉季,沙特阿拉伯旅游與國家文化遺產委員會發掘出土,公元前5—前1世紀? ? 圖/故宮博物院網站

但處在紛爭地帶的納巴泰人也難逃戰爭的影響,最終在羅馬的進攻下成了羅馬的屬國,最后為羅馬皇帝圖拉真所吞并。但今天留下的文物與遺跡仍在訴說它未褪色的風采。

蜻蜓眼? ? 圖/故宮博物院網站

波瀾倒映在眼中

在午門正殿展出的則是本次展覽的重頭戲“歷史之遇——中國與西亞古代文明交流展”,其中出現了許多珍稀又頗具風采特色的文物,尤其是這款體積不大但精美非常的“蜻蜓眼”。

展覽中的這件戰國蜻蜓眼玻璃珠,現代的燈光透過它湛藍的清透玻璃體折射進人們的眼中,讓人們不禁為它琉璃般璀璨的色彩所折服?!膀唑蜒邸笔侵冈趩紊Aе樯锨哆M其他不同于母體顏色的玻璃,在母體表面形成圓環狀的紋飾,類似于蜻蜓的眼睛,所以被稱為“蜻蜓眼”。

蜻蜓眼源自埃及、西亞等地,早在公元前10世紀左右,地中海地區就已經能夠生產蜻蜓眼,而后逐漸傳入中國。一般人們認為“蜻蜓眼”的出現源于西方的“惡眼”文化,西方人認為“惡眼”力量強大,能夠驅趕妖魔,佩戴在身上有辟邪的作用,因而蜻蜓眼也作為護身符而流行,也成了一種貴族間流行的隨葬品。中國近半個世紀出土了近千顆蜻蜓眼,主要集中在春秋至西漢時期,尤其是楚文化區為多,光是曾侯乙墓中就出土了一百多顆。

三彩馬,唐? ? 圖/故宮博物院網站

玉石葡萄枝剔紅花卉紋盆景,清? ? 圖/故宮博物院網站

我國很早就有玻璃制品的記載,《離騷》中所提到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便是形容其光彩,琉璃在漢代的解釋正是指流光陸離。由于在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的蜻蜓眼,人們有時也會稱它為“隨侯之珠”。

雖然蜻蜓眼是其他地區傳入的飾品,但傳入中國后,中國在原型的基礎上做了不少創造與加工。除了玻璃制品的琉璃珠,楚人還用陶瓷燒制蜻蜓眼,以淺色搭配厚厚的釉層模仿玻璃的材質。形狀上則在圓形之外獨創管狀蜻蜓眼,在同心圓的基礎上還創造了多星紋、離心圓等不同的紋飾。西方的玻璃制品傳入中國后,與中國文化相結合有了獨特的發展,久遠前,人們在交通遠不如今天便利的時代仍然有著頻繁的交流,我們在如今由蜻蜓眼琉璃般的光彩窺見過去人們交錯的身影。

蜻蜓眼的傳播路徑又被人們稱為“玻璃之路”,一說認為此路經印度入云南,再傳入楚地,其中或經水路借道兩廣地區;另一說此路經歐亞草原、新疆地區由北地傳入楚文化地區。兩條路徑都能看見玻璃制品遺留的痕跡,大同博物館中藏有著名的北魏時期玻璃碗,出土于內蒙古伊和淖爾墓群,相比戰國時期的蜻蜓眼,它的色彩更加明亮,質地也更為清透,足見工藝之高超。本次展覽中還從南越王博物館借來了一件“鎏金銅框玻璃牌飾”,這件牌飾是一塊平板玻璃,呈長方形,平板狀,顏色透藍,材質為鉛鋇玻璃,屬于中國自己加工改造的玻璃工藝,有著與西亞玻璃工藝迥異的風采。

初代南越王趙佗是秦末遺民,南越王四代的統治者見證了秦漢之際兩廣地區融匯四方的獨特文化,其玻璃制造工藝正是其中的一種體現。這充分顯示了絲綢之路更為豐富的形態,在絲綢之路借由張騫鑿空西域不斷發展成形之前,兩地之間早有各種非正式的玉石之路、彩陶之路、青銅之路、黃金之路、玻璃之路、小麥之路、粟黍之路、馬羊之路等等豐富的交流。

本次展覽連亙東西,既有西亞地區特殊的風貌,也有著兩地文化交融的產物,唐代詩人張籍曾在《涼州詞》中寫到“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表達了對和平繁榮的絲綢之路無限的感懷,而今我們借由這些沉淀歷史的文物似乎仍能聽到駝鈴清脆的響動徘徊在耳畔。

猜你喜歡
故宮博物院蜻蜓
《漫話國寶·故宮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話國寶·故宮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話國寶·故宮博物院》第五站(中)
《漫話國寶·故宮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話國寶·故宮博物院》第五站(上)
塞翁失馬
蜻蜓
蜻蜓
蜻蜓點水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禮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