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文化振興視域下農村文化研究維度與思維模式的轉變

2024-04-15 20:11鐘彬張涵
關鍵詞:鄉村文化振興農村文化思維模式

鐘彬 張涵

[摘要]從傳統意義上的農村文化建設到新時期的鄉村文化振興,不僅涉及到了研究的維度和內容,而且涉及到了思維方式和思路的轉變。鄉村文化的振興,以“鄉風文明”為主體,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是滿足廣大農民總體需要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也是解決目前新農村建設面臨的諸多矛盾的重要一環。在此基礎上,運用相關理論、實證研究等方式,能夠實現對農村文化的整體性重構,進而推動農村文化研究維度與思維模式的轉變。

[關鍵詞]鄉村文化振興;農村文化;研究維度;思維模式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0292(2024)01-0045-05

[收稿日期]2023-11-15

[基金項目]天津市教委重大項目“天津市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培育路徑研究”(2023JWZD27)

[作者簡介]鐘彬,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哲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張涵,天津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引言

農村文化是鄉村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和靈魂,同時也是推動鄉村整體振興的精神力量。如果不能很好地實現鄉村文化的可持續運作和創造性轉換,那么很難全面推進與實施鄉村振興,同時,鄉村文化振興成果將直接影響到當前我國的現代化進程。要想實現文化的全方位振興,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同樣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宣傳,創新與優化農村文化,都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戰略部署,基于此,本文就鄉村文化振興對推動農村文化研究維度與思維模式轉變的情況進行分析,以期促進農村文化的整體發展。一、鄉村文化振興視域下農村文化的理論與實證價值探析(一)不同的理論框架豐富鄉村文化振興的科學內涵

1.精神動力學說體現鄉村文化根基與文化發展路徑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內容,也是新時期農村文化產業繁榮、鄉土民風培育以及鄉村自治文化管理等農村農業問題的新指示和新戰略,為新時期構建并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促進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推動力。一些學者也提出,鄉村文化振興作為新時期鄉村居民精神面貌的一項系統工程與鑄魂之基,有利于群眾在文化創新和特征之間構建起溝通橋梁,從而促進農村文化的借鑒和繼承、保護和發展,這是在當前文化投入和人民群眾關系的基礎上,拉近彼此距離的里程碑[1]。把握好發展的向度和坐標,即文化福利事業與產業發展的關系,這不僅是農村振興的根基和靈魂,更是農村發展的不竭動力。有些學者則將中國農村文化的復蘇視為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一次中國化發展。在農村現代化進程中,農村文化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力量,它是推進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關鍵環節。農村文化的復蘇使農村社會文明得到了恢復,對農村的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繼承,加強了農村的文化人才培養,讓農村居民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強,同時也使得思想道德得到了鞏固,從而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這對農村居民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振興戰略的實施是農村文化轉型的必經之路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振興鄉村文化,并非偶然的戰略選擇。新時期以來出現的“文化-生態”、“代際沖突”、“場域嵌入”等理論,對農村文化的建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國新時代農村文化的構建,是從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制度層面、行為層面上,以農民最根本的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全方位推進鄉村振興[2]。在新的歷史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城鄉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這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具體來說,就是要促進全民文化事業的融合,推動發展文化產業,完善文化協作機制。同時,還要加強文化活化資源的共享,讓各個參與者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保障村民的文化權益,有效地防范文化安全隱患。鄉村文化振興在“接點”的同時,也在“嵌入”鄉村的文化價值觀,促進鄉村文化的全面治理,為鄉村文化的“新生”提供了可能,對保證農村文化的主體性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3.基于農民建設本能構建鄉村文化的“智慧源泉”

在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是一種構建本能和認識途徑,其正是由于農民的積極參與,才使其“鄉愁”意識發生了轉變,這是一種創新和智慧的源泉,也是農民自己的自主文化創造的覺醒。一些學者把鄉村文化的復蘇看作是中國新時期社會主義鄉土文化的一種有意識的覺醒,正是從新世紀開始,鄉村的文化產業、人才、生態文明乃至文化機構的發展得以運轉,同時還為促進鄉村道德建設、探尋鄉村居民綜合發展之路、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加強鄉村文化生產保障提供了智慧源泉[3]。鄉村文化振興對“培土”農業生產、科技和節俗文化具有積極的作用,是鄉村傳統文化的積淀與傳承之基,它所蘊涵的人文思想,主要體現在對自然的尊重、對土地的保護、對人的綜合塑造等方面。它不僅反映了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相互獨立又彼此融合,也深刻展現出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作為農村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源泉,終將生生不息。另外,振興農村文化,有利于挖掘農村歷史文化,推動區域文化的融合,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播和嵌入,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和綠色發展,是強化文化強國和文化富裕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農村文化建設的科學發展主題

1.重新確立農耕文明的現代化地位

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都市文明,這是文明發展基本的軌跡。正確地挖掘農耕文化的優秀傳統、生活智慧和人文情懷,重建農業文明的當代尊嚴,它是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根本理念。根據目前農村文化復興的基本構想,要不斷地把文化建設同政、經、情等相互配合,以改革為核心,層層遞進,推動調整和提升供給側結構,并由此大大提高農村和城市居民的文化購買力和素質。例如,可以通過修建鄉村博物館等措施完善文化建設體系,從國家振興鄉村文化的戰略高度,主動推進理論、體制和實踐的創新,建設一個獨特的鄉村博物館,將傳統農業文化的歷史記憶串聯起來,從而更好地反映出“活在當下”的優秀傳統,體現出人生的智慧,體現出人文精神。

2.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交融與發展

過去對于鄉村文化的研究,盡管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學科劃分,但是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與思想。根據振興農村文化的戰略,要加強傳統文化、現代公共文化,甚至是思想道德在“多元化的社會關系”中價值體現。2018年2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鄉村文化振興要強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開展繼承與發展;要加大對鄉村公益性文化的投入;要大力推進“移風易俗”的開展[4]。然而,隨著時代與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要想將上述層次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有新的想法和理論。中國農村社會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而且是一個復雜的、帶有歷史向度的場域。它承載著人民的感情、文化傳統、社會記憶、集體意識等。因此,“空間”與“場域”是有區別的。在知識理論視野中,場域是由多種社會關系構成的,有著特定的結構、相互作用和運作邏輯,它是一個集合,之間一定有“互嵌”關系,如交、并、子集等,而對自然、社會、文化三個領域進行劃分,其實就是要通過對一個或幾個具體子集的研究,來更加完整地理解集合體或者場域的內部結構。在“場域嵌入”的分析框架下,傳統文化、民間文化、外來文化、現代文化等不同文化現象之間,都會產生一種新的關聯,使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實現交融和發展,從而消除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偽命題”的懷疑,并為之后的方法論研究打下“合理性”的依據。二、鄉村文化振興視域下農村文化的研究維度更新(一)空間維度:地理格局下“鄉土”的發展

鄉村文化的發展史,首要體現在“鄉土”這一實體空間中,這一場域包含了自然景觀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建筑設備等?!墩f文解字》中有這樣的解釋:“鄉,國離邑人所封之鄉”、“土為地之生”?!班l土”二字結合起來,是一種特定的觀念。中國史是從中國鄉土開始的,原始社會的元謀人自170萬年前就繁衍生息于這片遼闊的土地上,黃河、長江兩大水系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我國作為古老的農業國家,自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建立以來,5000年的歷史便已經奠基于這片土地之上。費孝通是著名的社會學家,其所著《鄉土中國》是一部優秀的社會學著作,費先生在其中將中國社會定義為“鄉土”,同時指出“鄉土”具有社會引領效能[5]。中國的社會文化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它深刻地影響著整個國家,更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念。而鄉土的隔離與聚集也對地區建筑樣式的聚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一個行政區中,常常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建筑類型,并突破了行政區劃的界限,表現出與鄰近地區相融合的特征,這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有較強的體現。

(二)生活維度:倫理關系與“鄉族”的架構

農村文化發展史上的第二個研究層次,就是農村人與人之間的“鄉族”,這是一種倫理關系。

“族”,是箭的鋒頭,也是團結的象征?!渡袝虻洹分杏小耙杂H九族”的說法,通俗地講就是血緣關系、親屬關系。不同區域的環境,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都造就了世代居住于此的族群。華夏民族的中國農業文化源遠流長,而華夏民族這個巨大的集群,又可以分為很多個獨立的集團單元,家國彌文,本一體也者,宗也,也就是說“家”與“國”之間存在著一種基本的聯系,即“宗族”。毛澤東同志在他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對宗族權力和政權、神權和夫權并稱為“四權”,由此可以看出,“家族”在中國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傅衣凌先生把家族這一觀念轉換成了“鄉族”,并表示出了宗族在當地的主導地位。傅先生關于“鄉族”的研究,將整體視角放置于社會經濟層面,而本文則更新視角,基于鄉村文化振興,對“鄉族”進行闡釋。在這個意義上,傅先生將鄉村文化振興置于鄉村文化生成過程中加以討論。這一定位有兩層意思:其一,“鄉族”是一個大族群和小家庭在鄉土空間的組合;其二,這種組合通過柔性形式將國家統治靈活地傳遞給基層[6]。同時,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國家的官方行動與民間“鄉族”活動往往互為補充,當正規秩序處于混亂狀態時,民間結語借助“鄉族”之力,達到“官民相得”的美妙局面。鄉土文化并非虛無縹緲的概念,它依附于鄉土人情,依附于“鄉族”,是一種精神生存,其所依賴的是特殊的時間和空間。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農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空間的觀念。我國城市化進程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也使得諸多地方文化受到了不合理的開發與使用,以及缺少有效的管理和保護,已經瀕臨消失。很多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鄉村,缺乏對歷史建筑的科學規劃,無法科學地保護它的文化脈絡,從而導致了對傳統鄉土文化不同程度的損害,并帶來了不可逆轉的損失。

(三)時間維度:基于人文理念的“鄉愁”式記憶

第三個層次是鄉土社會中的人文情結,即鄉愁,鄉土是鄉愁的根源,鄉族是鄉愁的脈絡。鄉愁超越了自然與人文的架構,是對過去的關照以及對當下的生存形態產生的重要影響。鄉愁首先必須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曾子在《論語·學而》中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對先人祭奠是中華人民與他族人民最大的區別,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所傳承下來的一項優秀傳統。宗堂、族譜、祖訓、族規等,都可作為人們對當下傳統價值觀念和現實人生的一種追尋方式。藉由回溯祖先來證實一個人的文化自豪。中國的傳統鄉村社會和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打上了深深的時代印記,這是一種基于時間長河的記憶。時間體系和其理念在傳統和現代錯綜復雜的關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相對空間的創造上,時間的維度更是難上加難?;诖?,在鄉村振興中,應加強年、月、日的時間觀念,構建時間網絡,深化時間現實化、空間化的技術操控。三、鄉村文化振興視域下農村文化思維模式的轉變(一)城市與農村文化的緊密相連、互相貫通彰顯時代價值

1.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文化發展的要求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深入,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斷提高與不均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對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在不斷提高。文化是人類的精神力量,具有鼓舞、啟發和感染的作用。鄉村文化振興有助于形成一種純樸的社會風氣,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增強村民的凝聚力,使人們更容易接受教育。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要有農村文化的滋潤。當前,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多數人口都居住在城市中。大多數農村剩下的僅僅是小孩子和老年人,其對農村的優秀傳統文化沒有較強的保護能力與意識,加之有些傳統文化、工藝、技術由于沒有人繼承而慢慢地消失。精神文化生活的匱乏,使得鄉村文化振興的薄弱環節越來越難填補。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對其中所包含的道德規范、價值理念和思想理念等進行深度的挖掘,這樣才能促進鄉村文化的振興[7]。自新世紀開始,數以億計的村民有著更加廣闊的文化需要,要更好地適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需要,就必須大力振興鄉村文化,主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2.對鄉村文化改革與創新發展的影響

新時代下,農村文化振興就是重新啟動“資源-認同-參與”這一文化發展規律,這對于推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它是對物理結構和可視化空間的改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實現對農村文化創新性的改造與發展,就必須有一個合理的指導。鄉村文化的復蘇不僅是人類了解鄉村社會的最重要契機,也對于當前新時代中國鄉村文化內在發展具有邏輯結構的指引。鄉村文化振興的提出,既是解決“文化斷裂”,也是解決文化異化和工具化等問題的途徑,同時,還可以推動農村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創造性地發展。因此要增強農民在文化建設上的“話語權”。農村文化建設是農村文化體制、治理和生產的內生動力,堅持以人民為本,加強農民的文化主體性,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智慧,推動鄉村文化機制制度創新,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要內容,以“活化”為手段,推動農村文化的創造性變革與創新發展。這也是在新時期,為豐富鄉村居民的精神生活而提出的一項重大要求。除此之外,農村文化的振興也要繼承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即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同時,農村文化的振興也有助于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大力傳承和發揚傳統農村文化,營造培育農村文化的情感社區,有利于促進創新發展,完善振興的協同治理機制。

3.公共文化服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首先,聚焦于解決當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面臨的諸多困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機制與模式都需要重新構建。鄉村文化的復蘇是可以擴展、扭轉并且可以多元化發展的,對構建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戰略格局,推進農村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次,鄉村文化建設能夠推動鄉村公共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農村文化的復興是以農村文化為中心的,是通過內在的力量來喚醒人民的文化意識、認同和自信。以推動“開放-整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基礎,破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管理中存在的“質量真空”現象,并在這一基礎上,重建鄉村社會的文化認同,推動城鄉文化融合,為鄉村振興做出應有貢獻。同時,開展“鄉村文化振興”,一方面使得人們完成了輿論導向到文化服務的轉型,另一方面也深刻展現了現代化文化發展“以人為中心”的價值內蘊。簡而言之,鄉村文化振興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轉化和創新,能夠對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8]。

4.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價值體現

第一,符合我國國情的情況下,“三農”的發展逐漸邁入新世紀,鄉村文化也隨之逐步覺醒,這既是新時代億萬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幸福出發點,也是推進鄉村文明轉型的深層次動因。發展鄉村文化,既能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又能為農民創造一個扎實的實踐環境,最終促進文化的發展,提高國家整體的文化軟實力。實現“美好中國”新時代的目標。其次,“美麗中國”是鄉村文化重構和發揮文化自信的內在動力,是推進鄉村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城鄉聯動發展機制,匯聚新時期美麗鄉村文化之力,拓寬鄉村文化振興的創新空間。另外,農村文化的振興可以促進農民的生活走向現代化,重視農民在文化革新中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其主動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中來。通過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實現農民生活的現代化。

(二)黨建引領與價值導向的轉變

1.基層黨組織的精神價值引領

從社會的發展來看,價值觀念在確立組織行為的轉變、構建政治秩序的和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能提升人們的精神品質,鼓舞人們的集體自覺,建立和諧社會秩序,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要注重核心價值的培育與推廣,以其為主要內容。在當前鄉村社會發展模式與文化語境中,有必要對市民的價值觀與文化觀念進行重構,以培育一種強烈的歸屬感。要做好群眾工作,基層黨組織首先要加強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凝聚群眾的力量。使總體的精神價值觀達到最大程度。從理論上分析當前我國農村居民文化認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十分有必要,同時把各種形式的黨員教育活動,放在人民群眾的生活場所,積極開展一系列的公共服務與基層管理工作,以多種途徑營造出一種良好的農村精神和文化氛圍,必須強化對村民進行價值導向和教育,給其以精神上的指引。

2.黨組織活動優化與農村文化社群建設的貫通性

要強化黨組織活動優化與農村文化社群建設的銜接。這是因為,黨的基層組織是農村文化社群建設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在新形勢下,要充分發揮黨組織建設的促進作用,以改革創新精神不斷強化文化的發展。首先,要整合現有的農村文化資源,挖掘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風俗,按照不同年齡段、不同主題,不定期舉辦鄉村文化活動,不僅僅是為不同的人群服務,也可以增進村民之間的情感交流,加強農民對鄉村生活的歸屬感。其次,要通過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來創造一種精神氣氛,使農民的行為在文化活動中逐漸地發生變化,對其理念進行約束,使其公共精神得到持續的培育,同時也能切實增強民眾的社會意識。此外,把擁有同樣文化興趣和同等學歷的人聚集在一起,建立不同的社群,在社群的基礎上開展各類農村社會實踐活動,培育居民的自主性。也可以透過社群的文化活動,創造出一種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鄉土社會,無形之中,就可以讓人們聚集在一起,從而高效完成潛移默化地引導、教育,最終讓人文氛圍逐步滲透到人民的生活、生產和行為中去。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政治引領效能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傳統文化現代化建設的一種高度總結,也是當代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價值體現。在國民教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國家提供了精神動力和價值取向;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營造了文明風尚;在文化產品創造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有效傳播、發揮作用的重要保證?,F階段,要結合農村實際,采用適當的方式大力普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和“農村文明建設”等一系列重要項目,激發了廣大農戶的參與熱情,增強其自信心,培養正面心態。強化“三農”工作,以榜樣的力量感染大眾,使社會公德、個人品德教育深入到每一個人,從而推動農村社會風氣的形成。

結語

近幾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逐年提高,但發展進程中,城鄉之間仍有一定的差距與不平衡現象。所以,在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的過程中,必須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提升鄉村的綜合經濟實力。文化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所在。鄉村文化是以農村的社會活動為中心,以農民為主要活動對象的一切活動,包括農村的社會習俗、行為和心理,以及農村社會的價值取向、知識結構等。在鄉村文化振興視域下強化文化建設具有積極意義,因此,各級機關單位不僅要深刻認識到鄉村文化的特征,還要充分利用鄉村振興提供的各種契機,解決目前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對策,促進鄉村文化的整體振興,使其能夠更好地促進農村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陶莉.河南省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實踐與思考——以新密市高溝村為例[J].現代農機,2023(5):41-43.

[2]徐運紅,付雅蘭,陳浩堃,等.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路徑探究——以河南農村地區調研為例[J].村委主任,2022(10):6-9.

[3]卜紅雙,周政.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困境及其應對路徑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4(2):7-10.

[4]尚子娟,陳懷平.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與鄉村振興雙向賦能的價值邏輯和推進路徑[J].中州學刊,2022(11):81-89.

[5]王全.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意蘊與實踐理路[J].公關世界,2023(10):80-83.

[6]雷明,于莎莎.鄉村振興的多重路徑選擇——基于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22(9):1-14.

[7]李晨雁,楊艷.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的邏輯與路徑[J].現代農業研究,2023,29(3):65-67.

[8]張鳳蓮,趙迎芳.文化精準扶貧成果與鄉村文化振興有效銜接的邏輯機理與路徑選擇[J].山東社會科學,2023(3):5-13.

猜你喜歡
鄉村文化振興農村文化思維模式
以鄉村文化建設助推龍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傳統文化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作用研究
廣播媒體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作用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研究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維模式分析
邏輯創新的思維模式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研究
加快農村文化發展 助力新農村建設
語境與英語寫作研究
淺談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構建新農村和諧社會之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