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郁芝運用益氣活血行水法治療腎性水腫經驗

2024-04-16 05:32王婧趙志琴馬嘉劉光珍
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腎性氣滯益氣

王婧 ,趙志琴 ,馬嘉 ,劉光珍

1.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2.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3.山西省中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水腫是組織間隙有過多液體積聚,當超過體質量的4%~5%時可表現為顯性水腫,是各種急、慢性腎臟病的常見臨床表現,有時甚至是腎病的首發癥狀,與各種急、慢性腎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密切相關。水腫特點較為明顯,首先出現于眼瞼、顏面等皮下組織較疏松的部位,然后出現于下肢,常從踝部開始,多為指壓凹陷性水腫,嚴重者可發展至全身,引起胸水、腹水、心包積液。水腫與體位有明顯關系,也有部分腎病患者水腫不明顯[1]。

孫郁芝教授為全國首屆名中醫,全國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腎病臨床研究工作60余年,擅長治療各種急、慢性腎臟病,臨床經驗豐富。臨床中大部分腎病患者水腫癥狀突出,常為難治性、頑固性水腫,孫老運用益氣活血行水法治療腎性水腫經驗豐富,臨床療效頗佳。筆者有幸侍診孫老左右,將其治療腎性水腫經驗整理如下,以饗同道。

1 認識現狀

水腫可由多種原因引起,由腎臟疾病引起的水腫稱為腎源性水腫,常見于腎病綜合征、腎小球腎炎等腎病。腎性水腫對應的西醫病名即為腎源性水腫。不同原因引起的水腫具有不同特征,腎源性水腫典型特征為:水腫常從眼瞼或足部開始,多為可凹性水腫,發展迅速,可伴有胸腹水、高血壓、尿量減少等臨床表現,輔助檢查可見血尿、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臨床需排除其他全身性水腫(如心源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內分泌性水腫等)及局限性水腫才能明確診斷,且由于部分腎病臨床表現特異性較低,須進行腎穿刺活檢才能明確病理分型,從而進一步明確病因,制定治療計劃。但多數患者對有創性腎穿刺活檢接受度較低,因此許多患者腎病診斷不明確,病理類型不明,西醫治療只能依據經驗用藥。且常規治療方案中激素、免疫抑制劑及降壓藥、利尿劑的依從性欠佳,導致水腫癥狀反復,病情進展加劇,并發癥相繼出現,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來,中醫藥對于各種急、慢性腎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水腫等療效明顯,與西醫治療比較,中醫藥治療不良反應較少,復發率及各種并發癥發生率較低[2-4]。因此,對于中醫藥治療腎性水腫的研究十分重要。

2 病因病機

水腫屬中醫學“腎性水腫”“水腫”“水氣病”范疇。一般是由于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水液潴留,泛濫肌膚所致?!端貑枴ぶ琳嬉笳撈诽岬健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素問·水熱穴論篇》中“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景岳全書·腫脹》指出“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可知水腫的病位在肺脾腎三臟?!兜は姆āに[》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指出“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孫郁芝教授認為,腎性水腫常以脾腎兩虛癥狀多見,時有氣滯、瘀血夾雜,以陰水多見?!督饏T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將水氣病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腎性水腫可采用其證型歸屬進行分類,其病因病機各有不同,但均與脾虛、腎虛、瘀血等密切相關[5-6]。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孫郁芝教授認為,腎性水腫病因多見于感染外邪、久病體虛、飲食失調、勞倦過度等,病位以脾腎兩臟為主,病機以脾腎兩虛為主,兼夾氣滯濕阻、瘀水互結。

2.1 脾腎兩虛

腎性水腫在臨床上多為脾腎兩虛證,主要表現為身腫日久,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尿量減少或反多,納減便溏,神疲乏力,腰酸冷痛,四肢厥冷,甚者心悸胸悶,喘促難臥,腹大脹滿,四肢倦怠,舌質淡或胖、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細弱或沉遲無力。該證屬《金匱要略》水腫之陰水,多因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引起脾腎虧虛、氣化不利所致。該病起病緩慢,多逐漸發生,或由陽水轉化而來,病程較長[7-10]。脾腎兩虛,脾失轉輸,腎失開合,水液運行失常,小便量少或反多,泛溢肌膚,而成水腫;水濕為陰邪,易襲下位,水腫以腰以下為甚;又脾腎氣陽兩虛,無力溫煦水液,則水腫日久難消,消長反復;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則納減便溏;水谷精微不能被機體吸收,則神疲乏力,甚者四肢倦??;腎虛不能溫煦四末,則四肢厥冷;腰為腎之府,腎氣虛衰,則有腰酸冷痛;水腫甚者,水液阻于腸腑,則有腹脹膨滿;腹脹則肺吸納吐氣受阻,心收納血液受阻,又脾腎氣陽兩虛甚者,氣血運化失常,影響心肺,則有心悸胸悶,喘促難臥之癥?!毒霸廊珪?腫脹》云:“水腫證,以精血皆化為水,多屬虛敗,治宜溫脾補腎,此正法也?!薄皽匮a即所以化氣,氣化而痊愈者,愈由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暫愈者,愈出勉強。此其一為真愈,一為假愈,亦豈有假愈而果愈者哉!”孫郁芝教授認為,腎性水腫應以補虛為本,“治病必求于本”,以補腎健脾為主,溫補腎陽,健運脾氣,使水谷精微得以轉輸運化,水液得以蒸騰氣化,水腫得消。

2.2 兼夾氣滯濕阻

臨床上,腎性水腫患者水腫難消,且易反復,常伴有腹脹、腹部膨滿、納呆、胸悶、氣短、喜嘆息等癥。除久病體虛外,還與氣滯濕阻相關。氣能行津,津液輸布和排泄有賴于氣的運動變化,脾腎氣虛,氣無力運轉而成氣滯,氣滯則不能推動水液運行,水液代謝失常,而成水濕痰飲,濕性黏膩,阻遏氣機,氣滯與濕阻互為因果,常導致水腫難消,消長反復;脾腎兩虛日久,則中焦宣降失常,氣機升降受阻,氣機不能調暢,則有氣滯,氣機滯于中焦,致五臟功能失調,脾胃不調,則有腹脹、納呆,肺失宣降,則有胸悶,腎失納氣,則有氣短,肝氣郁滯,則喜嘆息,心氣郁結,則有心悸。孫郁芝教授認為,在臨床治療中,應運用除濕化痰佐以補氣行氣之法,消除水濕痰飲的同時,補脾益氣,調暢氣機,理氣行氣,使氣滯得解,水濕得消。

2.3 兼夾瘀水互結

腎性水腫患者水腫延久不退,腫勢輕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腫,以下肢為主,皮膚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黯、苔白,脈沉細澀,此為瘀水互結證。水濕停于臟腑,泛溢肌膚,而成水腫,水濕停滯日久,蘊結成瘀;脾腎虧虛,氣血津液運行失常,氣無力推動津液、血液運行,血液凝滯,則成瘀血;氣虛氣滯,水濕停滯,血行不暢,久則成瘀。瘀血阻絡,可有皮膚瘀斑;腎絡不通,不通則痛,可見腰部刺痛;腎絡不和,血溢脈外,滲于膀胱,可見尿血;瘀血內停,三焦水道不利,水液運行失常,水腫加劇,延久不退?!端貑?調經論篇》中提到“瘀血不去,其水乃成”,《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中“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血證論》提到“瘀血化水,亦發水腫”,這些論述均表明瘀血與水腫的形成密切相關。孫郁芝教授認為,應在利尿消腫的同時,佐以活血化瘀法治之[11-13]。

3 益氣活血行水法

孫郁芝教授認為,腎性水腫在臨床上大多以脾腎兩虛證為主,兼有氣滯濕阻、瘀水互結證,主張本病治則以補腎健脾為主,佐以益氣行水、活血化瘀之法,總結為特色療法“益氣活血行水法”。孫郁芝教授臨床多用黃芪、麩炒白術、麩炒蒼術、薏苡仁、砂仁、生姜、炒三仙、黨參、川續斷、女貞子、墨旱蓮、杜仲、桑寄生、狗脊、牛膝等藥健脾補腎。其中,黃芪為君藥,用量一般為15~30 g;黨參健脾益肺效佳,肺氣得增則衛氣漸強,以防外感加重水腫病勢;蒼術、白術配伍,健脾同時又能益氣燥濕,互增療效;杜仲、川續斷、桑寄生、牛膝、狗脊均有補肝腎、強筋骨功效,配伍能增強補益療效;女貞子、墨旱蓮合為二至丸,配伍使用,滋補肝腎療效更佳;薏苡仁、砂仁健脾理氣利濕,炒三仙調理中焦脾胃,共同恢復中焦運化水液功能,佐以生姜溫中散寒,有助水腫消退。孫郁芝教授常用黨參、黃芪、厚樸、香附、砂仁、陳皮、石葦、土茯苓、茯苓、冬瓜皮等藥益氣行水。其中黨參、黃芪取其補氣之效;厚樸、香附取其行氣燥濕之效;砂仁、陳皮理氣健脾燥濕;茯苓、石葦利水滲濕;土茯苓、冬瓜皮利水消腫,諸藥共行益氣行水之效,以消除氣滯濕阻,以利水腫。常用白茅根、小薊、丹參、延胡索、當歸、牛膝等藥活血化瘀。其中,小薊涼血止血、散瘀利尿,消瘀與消腫并行,適用于水腫瘀水互結證;丹參、當歸、延胡索共行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延胡索還具有行氣之功,更助于活血利水;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多用此藥治療血尿[14];牛膝除補肝腎外,還可逐瘀通經,利尿通淋,引血下行,對于水腫日久之瘀水互結功效頗佳。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8歲。2021年3月21日初診,主訴:間斷雙下肢及眼瞼浮腫45 d?,F病史:患者45 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浮腫,就診于山西白求恩醫院,入院后查尿常規:潛血(BLD)++,尿蛋白(PRO)+++,紅細胞沉降率(ESR)56 mm。24小時尿蛋白定量(24 hPRO)5.20 g/24 h。血清蛋白免疫固定電泳:免疫球蛋白(Ig)G.λ +,IgM.k +。生化:白蛋白(ALB)19.8 g/L,血肌酐(Cr)59.9 μmol/L,血脂:總膽固醇(TC)6.10 mmol/L,三酰甘油(TG)1.96 mmol/L;腹部彩超示:膽囊炎伴膽囊單發息肉,左腎中下極囊腫。診斷為腎病綜合征,建議行腎穿刺進一步明確診斷?;颊呔芙^行腎穿刺檢查,故予利尿、補充白蛋白、降壓、減少尿蛋白等對癥治療,雙腿浮腫消退后出院。未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滔拢弘p下肢水腫,按之凹陷不起,眼瞼浮腫,尿中泡沫多,腰酸冷痛,神疲乏力,畏食生冷,食后腹瀉,大便每日4~5次,胸悶,腹脹,納呆,眠欠佳。舌淡黯、苔白,脈細弦。既往史:高血壓病史3年,現口服氯沙坦鉀片每日50 mg,血壓控制尚可。西醫診斷:腎病綜合征。中醫診斷:水腫,證屬脾腎兩虛兼氣滯血瘀證,治以益氣活血行水。處方:黃芪15 g,黨參15 g,麩炒蒼術10 g,麩炒白術10 g,茯苓15 g,杜仲15 g,桑寄生15 g,石韋30 g,薏苡仁30 g,龍骨(先煎)30 g,牡蠣(先煎)30 g,小薊30 g,白茅根30 g,牛膝12 g,冬瓜皮 30 g,萹蓄12 g,烏藥9 g,土茯苓30 g,丹參30 g,炒酸棗仁20 g,川續斷15 g,砂仁(后下)6 g,生姜3片。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

2021年3月28日二診:雙下肢水腫較前稍減,眼瞼浮腫消退,尿中泡沫減少,藥后冷汗,時有咽痛,腰酸冷痛,神疲乏力,食冷腹瀉,大便每日4~5次,納呆,眠可。舌淡黯、苔白,脈細弦。照初診方,黃芪加至20 g,加蒲公英20 g、防風6 g、秦艽9 g、延胡索9 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

2021年4月11日三診:雙下肢水腫明顯減輕,尿中泡沫明顯減少,畏寒,受冷則便溏,大便每日2~4次,納、眠可。舌淡黯、苔白,脈細弦。復查:尿常規:BLD+,PRO++;24 hPRO 5.16 g/24 h;生化:總蛋白(TP)53.9 g/L,ALB 22 g/L,白球比例(A/G)0.69;血脂:TC 6.05 mmol/L,TG 1.9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6.65 mmol/L;血常規:血小板計數385×109/L。照二診方,黃芪加至30 g,加當歸10 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

2021年4月18日四診:雙下肢水腫消退,胃寒腹脹,大便每日2~3次,出汗較前減少,納、眠可。舌淡黯、苔白,脈細弦。照二診方,黃芪加至30 g,加佛手柑12 g、太子參15 g、當歸10 g、厚樸9 g,去秦艽、冬瓜皮、黨參。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

患者水腫消退,癥狀改善明顯,余癥漸除,后續門診定期復查復診,尿潛血及尿蛋白漸消,血漿白蛋白水平逐漸恢復,水腫未再復發。

按:本案患者西醫診斷為腎病綜合征,首次發病水腫較甚,未行腎穿刺進一步明確診斷,以腎病綜合征行經驗性對癥治療,水腫消退出院后復發,尋求中醫治療時眼瞼及雙下肢腫甚,屬中醫學“腎性水腫”范疇。根據該患者就診時癥狀,畏寒、畏食生冷、食后腹瀉、神疲乏力、腰酸、納呆均為脾腎兩虛之象;胸悶、腹脹,可見其有氣滯;腰酸冷痛、尿潛血陽性、舌淡黯,為瘀水互結之征。其證屬脾腎兩虛兼氣滯血瘀,孫郁芝教授認為,該證應治以益氣活血行水法,予其經驗方藥,治后效佳。初診方用黃芪、黨參、麩炒蒼術、麩炒白術以健脾燥濕[15];杜仲、桑寄生、川續斷以補腎溫陽;茯苓、石葦、冬瓜皮、薏苡仁、砂仁以利水燥濕;烏藥行氣以消氣滯;小薊、白茅根、丹參以活血化瘀利水[16]。二、三、四診中,孫郁芝教授在初診方基礎上,逐步增加黃芪用量至30 g,增益氣之效,以健脾補腎,益氣而增行水之力及活血化瘀之功。因其時有咽痛,或有氣虛以致外感,用蒲公英、防風、秦艽治之;納呆、腹脹,增用延胡索、佛手柑、厚樸行氣之力;胃冷腹瀉,用生姜溫中散寒;用當歸增強活血化瘀之力。以補腎健脾為本,佐以益氣行水、活血化瘀,標本兼治,水腫消退明顯,脾腎兩虛、氣滯濕阻、瘀水互結癥狀改善明顯,患者癥漸輕而水腫不再復發,繼用前方稍作加減,效佳,病情穩定并逐漸恢復。

5 結語

腎性水腫常為腎病首發癥狀,多為難治性、頑固性水腫,治療上西醫依從性較差,孫郁芝教授認為,腎性水腫臨床以脾腎兩虛證為主,兼有氣滯濕阻、瘀水互結證,治療上以補脾益腎為主,佐以益氣行水、活血化瘀,總結為特色“益氣活血行水法”,運用經驗方藥,隨證加減,療效甚佳。

猜你喜歡
腎性氣滯益氣
劉光珍治療腎性蛋白尿臨床經驗
付濱治療腎性蛋白尿經驗及驗案舉隅
身痛逐瘀湯敷貼治療氣滯血瘀型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
從五禽戲論治肝郁氣滯型功能性便秘
脾胃氣滯多因肝胃不和
逍遙散加減聯合果酸治療肝郁氣滯型黃褐斑的療效觀察
特拉唑嗪聯合貝那普利治療腎性高血壓的臨床觀察
益氣溫陽通便方治療老年性便秘31例
1例糖尿病合并腎性高血壓患者的藥學服務
益氣化瘀解毒湯治療冠心病PCI術后再狹窄3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