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重點、任務與路徑

2024-04-16 20:51任保平王子月
西安財經大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新質中國式生產力

任保平,王子月

(1.南京大學 數字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163;2.西北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從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來看,人類歷史上經歷了三次大的現代化浪潮,每一次現代化浪潮都是生產力推動的結果。因此,生產力是推動現代化發展的動力,以生產力進步為核心推動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數字經濟發展、高新技術驅動的背景下,傳統生產力也隨之發生了質變,“新質生產力”應運而生。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1]。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再次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2]。12月11—12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因此,在數字化浪潮中,新質生產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發展新動能,需要將更多目光轉向新時代下生產力的變化與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一、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

(一)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馬克思現代化理論認為,現代化發展與現代社會的發展可以被看作一個有機整體。人類歷史上要經歷五種社會形態的更迭,形成從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演進路徑[3]601,因此,現代化發展的最終趨勢也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生產力就是其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在歷史唯物主義框架下,馬克思將生產力定義成一個由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構成的客觀物質系統[4]169,代表著人類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生產能力,它的發展也能夠反映出人類社會的演進規律。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解放。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得手工勞作轉向機器大工業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了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的過渡,第三次工業革命普及了信息技術。這三次大的技術進步在引領生產力變革的同時,也推動了人類社會從低級向更高級的現代化演進[5]。

除了生產力本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組矛盾的發展也影響著現代化進程。馬克思在概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時指出,生產關系同時表現為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4]438-441,在認識現代化發展規律時需要考慮到這種雙重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辯證統一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會反作用于生產力,這往往也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相配合,共同推動現代化。人類歷史上的技術革命同樣帶來了生產關系的調整,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率先開展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完成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加速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對殖民地的爭奪,使它們快速步入帝國主義階段,同時也催生出了無產階級,在兩大階級相互對立的背景下,工人運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現代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則影響到了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結構,現代產業結構呈現出非物質化和智能化的趨勢,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帶來新的機遇。

因此,無論是從生產力本身還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來看,生產力不僅能夠反映出當下的社會發展水平,同時也能夠轉化成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重要動力。

(二)新質生產力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生產力的躍遷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發展的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6]53。其中,工人的熟練程度主要與勞動者個人能力相掛鉤,決定于勞動者接受培訓的程度,而土地肥沃程度等自然條件則是客觀存在的,很難依靠人力改變,二者對提高生產力質量的作用有限,相較而言,改進勞動的社會力才是更有效的方式。

改進勞動的社會力在傳統工業時代主要表現在資產階級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工業革命,通過機器的應用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在數字經濟時代,要素生產力的地位下降,組合生產力的地位則進一步提升,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在生產中經過產業化轉化為生產力,使其發生根本變革,進而提升生產力質量[7],孕育出新質生產力。

所謂新質生產力,就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它代表著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生產力的躍遷,既保持著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屬性,又將創新驅動作為關鍵,實現“新”和“質”兩個層面上的突破。其中,“新”是指新質生產力具有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的內涵,主要涉及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實體性要素以及科技、管理和教育三大滲透性要素[8],強調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構建數字化平臺,鼓勵新興產業發展。在“質”上的突破則是指相較于傳統的依賴于大量能源消耗和資源投入的生產方式,新質生產力更強調對資源的高效利用,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的客觀需求。

(三)新質生產力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生產力基礎

新質生產力以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是新的高水平的現代化生產力,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生產力基礎,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需要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1.新質生產力以新的生產要素賦能中國式現代化

與現代化進程相對應,生產力基礎要素會隨著時代發展發生改變。在工業化時代,物質生產力占主導地位,生產力基礎要素表現為勞動、資本和土地三種生產要素,其中,資本和勞動力被視為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而在數字經濟時代,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以及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變革,產生出了包括數字勞動、數字技術在內的更復雜多元的新型生產要素。一方面,數字經濟網絡性和共享性的特點改變了原有的勞動模式,勞動的劃分更多地關注創造性和非創造性勞動之間的區別,并且在勞動的主體形式、勞動過程中的耗費、勞動價值決定量這幾方面顯示出與傳統勞動截然不同的特征[9]。新質生產力要求培育一批具備創新思維、跨學科知識和適應性強的人才,以適應數字經濟時代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數字技術作為新的生產基礎要素也深入影響著經濟發展,其具有的網絡化和信息化特點不僅可以在微觀上緩解信息不對稱的矛盾,減少交易過程中的搜索成本、復制成本、運輸成本、跟蹤成本和驗證成本[10],還能夠在宏觀上協助政府的宏觀調控,優化資源配置。因此,新質生產力中新的生產基礎要素能夠充分滲透到數字經濟背景下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賦能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2.新質生產力以新的生產模式賦能中國式現代化

馬克思曾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盵4]178-180新質生產力在改變了基礎生產要素的同時,也帶來了生產模式的變化,它作為當今時代特征下的先進生產力,在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時,整合了信息、數據、知識和技術等數字化要素,將它們融入生產過程,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這種特質與傳統生產力以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為核心所具有的特征顯著不同,使得數字化生產模式得以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在應用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生產模式呈現了雙重效應。一方面,通過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而智能化的生產方式不僅能夠提高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還能推動建立現代化經濟結構。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能夠促進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核心的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提高技術含量,更是鼓勵人才培養、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三者之間的有機融合,構建一個人才鏈、產業鏈、技術鏈和機制鏈相互交織的生態系統。這種綜合性的變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為實現高效、可持續、智能化的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新質生產力作為當代經濟發展的引擎,不僅在技術和生產模式上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更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注入了活力。

3.新質生產力以新的發展動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

馬克思曾指出,資本家為追求剩余價值而進行創新,這在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1]204。區別于傳統的大量依靠能源消耗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它依靠創新驅動形成,并且體現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約瑟夫·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強調,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讓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高無上的作用[12]。新質生產力作為當前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正在推動著這樣的變革。一方面,正如梅森在《新經濟的邏輯》中所說,“創新的驅動力是成本最小化、產出最大化,以及資源的利用。它確實帶來日益增長的物質財富,也可以帶來利潤上升”[13],創新可以通過先進技術的應用提高生產率來直接驅動物質財富的創造。另一方面,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的產業體系在歷史舞臺上的作用逐漸遜色于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知識經濟體系和以新興產業為主體的新經濟體系,新質生產力將創新驅動作為關鍵動力,能夠更好地統籌規劃高新技術和智力資源,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14]。

二、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重點

馬克思在論述現代化理論的過程中,特別強調了各國各民族都應該有各自特有的現代化道路,應該呈現出多樣性的狀態。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有著區別于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和國情,因此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需要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黨的二十大在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同時,也結合我國的特點和發展的實際情況,對科技、人才、社會、生態等方面的工作做出了重要安排,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也需要配合相關工作確定戰略重點。

(一)依托新質生產力,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縱觀人類社會的現代化歷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地理大發現時期就通過殖民掠奪獲得了第一桶金,工業革命之后更是長期犧牲底層勞動者的權益來完成資本積累,雖然實現了現代化,但同時也面臨著嚴重的貧富差距,現代化帶來的財富主要集中在固定的階層,并沒有在全社會實現公平的分配,也因此誘發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以及社會動蕩??紤]到我國無產階級領導、人口眾多的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資本主義國家這種繁華之下暗藏隱患的現代化道路顯然并不適用,需要更多考慮到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中國特色的現代化也應該為廣大人民服務、依靠群眾發展、發展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努力實現共同富裕是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個戰略重點。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高水平的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只有創造出與巨大的人口規模相匹配的社會財富,才有可能實現更高效、更公平的發展,使得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新質生產力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作為傳統生產力的一次飛躍,已經成為創造社會財富和優化資源配置的關鍵動力,在經濟發展中不僅能夠實現數量上的增長,創造出與人口規模相適應的巨大財富,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還將智能化的數字技術滲透進生產和服務的各個領域,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產、消費和生活方式,這種變革推動了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經濟增長模式,促進了生產力的全面升級。與此同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深刻影響著資源配置和財富分配,它的優化效應更多地體現在對現有資源的更有效利用上,產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與服務,這種發展趨勢為社會公平和全面發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為實現共同富裕和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對積累財富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國際合作上。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幾十年內創造了經濟迅速發展的奇跡,也因此面臨著眾多來自國際的挑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靠自身力量實現可持續增長成為了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的新質生產力能夠有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參與到國際大循環中的新優勢[15],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持續動力。

(二)依托新質生產力,走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通常以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為基礎。這種模式既犧牲了工人的勞動價值,也不計后果地消耗自然資源,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使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演變成了敵對的狀態。這種掠奪性的發展方式是短視的,因為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前提。馬克思曾指出,人類賴以生活的自然界不僅為人類提供生活所需,還為人類生產提供必要的條件。他認識到隨著生產率的提高,自然資源會逐漸減少。自然界不僅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還是生產力的核心組成部分。這意味著任何經濟或社會發展模式都必須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為前提,不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建立一個真正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現代社會。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進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于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環境問題,更是涵蓋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問題。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礎,也是維護國家長遠利益的重要保障。這也要求依托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和生態的協同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代表,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僅是推動經濟轉型和升級的需要,更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舉措。它引入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不僅在助力經濟增長的同時保護和修復自然環境,還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新質生產力在綠色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一方面,借助先進技術幫助傳統產業擺脫高耗能和高污染,改善生產方式和提高生產效率,為傳統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實現綠色化和智能化生產,提升其競爭力和可持續性。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還能夠助力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創新,尤其是推動清潔能源的研發和應用,促使整個產業結構向更加綠色和智能的方向轉變,有效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6]??偟膩碚f,這一生產力的飛躍將使得經濟發展更多地依賴技術創新和科學進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讓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相得益彰。

(三)依托新質生產力,走開放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中,人類對資源需求與資源的稀缺性之間的矛盾成為一個日益凸顯的問題。在資本主義國家早期發展階段,為了積累資本,采取了對外掠奪和對內剝削的手段,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盵4]649當前國際形勢變幻莫測,不同文明間的交融碰撞,戰爭和疾病屢見不鮮,極端恐怖主義也時有發生,但是全球化的深入意味著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孤立自處,在這種背景下,全球范圍內的生態破壞和貧富差距等問題變得更加緊迫。中國積極應對這些挑戰,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方式參與全球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推動全球治理更加合理、公正、有序。中國式現代化更強調不走殖民掠奪、國強必霸的老路,而是選擇和平發展的道路,這在全球治理中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責任擔當。中國式現代化強調開放發展,強調合作共贏,強調國與國之間的互聯互通,它提出了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不局限于經濟增長,更強調環保、可持續性、國際合作等多因素的綜合考量。這樣的發展道路不僅對中國本身發展有益,也在為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這意味著中國需要探索一條與資本主義國家截然不同的現代化路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掘以新質生產力為代表的現代化的新動力。

新質生產力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推動力量,是走開放發展道路的堅實后盾。馬克思曾指出,科技的進步與迭代是驅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發展過程對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的消耗。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在現代化進程中引領著生產方式的革新和提升,使生產更加智能高效,從而減少了對人力和物質資源的消耗。這種發展模式還進一步體現了開放發展的理念,它是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通過改進生產方式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這種轉變讓中國式現代化更加可持續,不會因為對資源的極端消耗而陷入危機,而是依托科技進步和創新實現了資源利用的優化。這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一種更為合理、更具前瞻性的發展路徑,也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三、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任務

中國式現代化在各個領域都以科學技術現代化為基礎,而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的核心。2023年9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再次指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要性,為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一)以新質生產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仡櫲祟悮v史上的幾次工業革命,大都是源于特定產業的技術革新,這些變革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從而使這些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因此,在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來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產業基礎,通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推動未來產業的發展,協調經濟體系更加均衡、高效地運行,為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17]。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核心就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宏觀層面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需要重視技術創新的作用,借助財政激勵、稅收優惠等政策整合資源優勢,將其轉化為新的生產力要素,降低對傳統產業的依賴,合理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微觀層面上,需要充分考慮地方產業的發展特點和區域資源的獨特優勢,發揮資本要素的重要作用,探索人才引進和資源重組等方面的創新性措施,并借助新質生產力創新金融工具,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程中,以新質生產力布局未來產業也同樣重要。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布局方向,它以未來技術為支撐,針對未來需求,著眼于搶占未來空間,能夠充分體現新質生產力的先進性。首先,應以新質生產力為動力,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廣泛接觸市場,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和客戶行為,整合資源并創新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幫助未來產業提前占領市場份額,先人一步獲得競爭優勢,促進未來產業的蓬勃發展。其次,鼓勵科研創新合作,提高生產效率,加快新產品和服務的開發,推動新技術的發展應用,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質量,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未來產業的發展,為經濟提供新的增長引擎。最后,未來產業往往具有較高的附加值,可以通過發展未來產業帶來更多的稅收和就業機會,幫助國家搶占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的動力。

(二)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新型工業化

黨的二十大將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作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項重要目標,并提出了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重要任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任務。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意味著更多地依賴于技術創新和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更多地注重人才培養和科技引領,恰好與新質生產力的“新”相契合。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將促進工業生產的高效、精準和智能化,進而提高產業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為中國的工業發展提供新的內驅力。

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新型工業化,最重要的是堅持科技創新的核心作用。新型工業化強調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管理創新來促進工業化,強調加快人工智能的發展,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投資于科研和創新領域不僅能夠激發新的科技成果,更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政策環境。保護知識產權、設立技術轉移機構和創新孵化器、推動科研成果的商業化轉化以及鼓勵創新者更多投入到研發工作中,都是為了營造更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氛圍。此外,高素質人才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通過高等教育、職業培訓等途徑培養更多科技人才,并吸引國際人才加入,促進知識和經驗的交流,鼓勵企業內部建立創新文化、激勵員工參與創新并提高創新能力,都有助于培育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新質生產力,形成良性循環[18]。

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新型工業化,還需要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數字技術的崛起對實體經濟的生產方式帶來了深刻的沖擊,也帶來了產業間技術融合的新機遇,進而塑造了新的市場需求格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具有多重益處,一方面,它有助于彌補傳統企業因信息不對稱所引發的供需不平衡問題,這種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廣泛的市場接觸機會,讓傳統企業能夠更快地學習并應用數字技術來優化和提升生產、管理等各個環節,從而提高實體經濟的運行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這種融合也為數字經濟企業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使其更深刻地了解傳統行業的發展歷史和經營經驗,相互學習、優勢互補,進而提升競爭力,為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注入新動能,同時也助推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三)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質生產力作為當今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它所代表的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的生產方式能夠改進傳統生產力當中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部分,不僅對經濟發展有巨大影響,也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創新驅動的特性將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化升級,同時也將為國內市場的鞏固和國際市場的拓展提供更多可能性,通過對內建設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和對外實施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以新質生產力為基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更多優化資源配置和提升效率的手段。創新驅動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對市場經濟的優化資源配置和效率提升有著深遠影響。首先,信息的獲取和傳遞更加高效,增進了市場信息的透明度,從而更精準地做出決策,提高市場的效率和公平性。其次,智能化生產方式和先進的管理模式使企業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競爭力,進而優化了市場資源的利用效率。這些新質生產力的運用優化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更高效地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以新質生產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國內大循環方面,新質生產力助力國內市場形成更加完善的生產體系,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手段,創造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國內市場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同時,新技術應用和智能化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為國內企業提供了更多競爭優勢,助力提升國內產業鏈上的附加值。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方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國內外市場間的互通互聯,利用先進技術和高質量產品不斷拓展國際市場,推動國內企業走出去,在實現國際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也擴大了國內市場需求,使國內外市場互為補充、相互促進,形成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路徑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已經進入一個關鍵期。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需要堅定不移地追求高質量發展,而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則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動力[19]。

(一)堅持人的全面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大規模的人口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在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過程中,社會將會出現質的飛躍,這一進步將惠及數代人。然而,要實現共同富裕,必須首先關注“人”的價值。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探討了勞動的異化和人性的復歸,他指出,工人通過辛勤勞動為資本家創造巨大財富,卻在繁重的工作中無法獲得實質性的生活改善,這種情況導致工人在工作中缺乏幸福感,反而不斷否定自己的存在,將自身與他們親手創造的產品對立起來[20]。在數字經濟時代,人才是發展的最重要資源。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意味著企業要提供優質產品、滿足不斷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需要建立起生產上下游的緊密聯系,完善合理的分配機制,確保每個環節的每位員工都能分享到勞動成果。這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基礎。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更需要重視勞動者福利的匹配和勞動者維權渠道的完善,營造使每個人都能從經濟增長和現代化發展中獲益的環境,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上,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從教育培養、創新引領、人才引進等多個角度全面努力。首先,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一支具備廣泛技能和知識的人才隊伍,通過改革教育體系,強化基礎教育的質量,注重培養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技能,培養出更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人才。同時,注重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以滿足各行各業對于具體技能需求的要求,為不同領域提供更加專業的人才支持。其次,新質生產力催生了創新型產業和科技發展的機遇,重視科研投入、支持創新項目,并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能夠吸引并激發更多優秀人才參與科技創新。同時還需要加強跨學科合作和國際交流,將全球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中國并與國內的優勢相結合,推動科技領域的突破與發展。最后,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更開放的人才政策和多元化的人才引進機制,來吸引全球范圍內的高層次人才和專業人士,并且保障人才的合法權益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使其在中國充分發揮所長。此外,也要支持人才間的流動,鼓勵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人才交流與合作,促進人才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21]。

(二)堅持創新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經濟效益和環境從來都不是對立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和綠色化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兩個重要趨勢,也是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方向。數字技術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方面,數字化產業能夠通過實時數據采集、處理和分析,全面檢測生產環節,并隨時調整運營方式,這種精準的管理方式大幅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了資源消耗和浪費。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運用還能夠促進生產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的革命性轉變,這種轉變不僅推動了經濟增長,還有效降低了碳排放量,減少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因此,在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需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這在實踐中主要體現在堅持創新驅動戰略。近年來,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仍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難題。其中,諸如建筑、運輸等高能耗行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問題尤為突出。為應對這些挑戰,必須在現有技術基礎上培養新型技術,具備數字化和綠色化雙重屬性,以實現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降低,解決數字化和綠色化相融合的關鍵技術難題[22]。在應對新形勢和任務的同時,必須深入理解全球科技創新的趨勢,并善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這既包括對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的深度挖掘,同時也需要強化新型數據中心的建設,特別是綠色數據中心的推廣和發展,從而促進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此外,還應加強對新型數字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特別是數字化技術在綠色能源開發、環境監測、資源回收等方面的應用。這些技術的創新將有助于更好地實現資源利用的高效化,提升環境保護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水平,積極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在新的發展階段,著眼于構建智慧型社會和綠色經濟,還應當注重綠色數據中心建設的推廣和優化,以提高數據中心能效,減少能源消耗,有效應對不斷增長的數字化需求。這不僅符合綠色發展理念,也能夠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堅持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在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的前提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之一。通過數字化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數字化轉型助力實體經濟升級和通過創新驅動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僅可以提升實體經濟的效率和競爭力,還可以推動中國經濟邁向更加高效和可持續的發展方向,也為全球經濟創造更多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機遇。

首先,新質生產力推動數字技術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這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數字化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不僅改善了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也促進了實體經濟的升級和轉型。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更好地掌握市場需求、優化生產流程和提升產品質量,這種數據驅動的生產方式有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從而加速實體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和物聯網的普及應用,使得傳統行業能夠更好地融入數字化生態系統,實現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的互聯互通,提升整體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其次,數字化轉型是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的關鍵。實體經濟通過數字化轉型,可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品質,進而拓展市場邊界[23]。在實踐中,制造業企業可以借助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實現生產全過程智能化調度,從而實現定制化生產和及時反饋,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而服務業企業也能通過數字化手段與顧客保持更暢通、更密切的聯系,針對個性化的需求,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

最后,創新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核心驅動力,新質生產力需要不斷注入創新元素,促進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政府可以加大對創新產業的支持和投入,推動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同時,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支出的占比,推動技術創新與實踐的結合,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數字化解決方案和新型商業模式。此外,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對接,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使其能夠順利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市場特征。

(四)實施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不僅是適合我國國情的,也是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數字經濟在加速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這一戰略是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整體上,需要繼續推進全方位、高水平、多層次的對外開放,這既能夠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持,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因素。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充分利用自身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取得了生產力的巨大提升。然而,隨著比較優勢逐漸減弱、傳統產業動力不足、全球經濟低迷等因素影響,我國迫切需要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以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造新的國際競爭優勢。一方面,通過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建設國際化科研環境,以此形成國內外融合互惠的開放式創新模式。這樣的狀態將促進科技的跨國流動和共享,從而提升我國的創新水平,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打下堅實的科技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提升創新效率,為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支撐,加速新興產業的發展,從而在國際市場上保持競爭優勢,拓展數字貿易,培育外貿新動能。

具體而言,要堅持以開放促發展的理念,繼續擴大要素型開放,依托我國龐大的市場優勢,將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深度融合,吸引全球資源要素進入國內市場,實現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的聯動,提升貿易投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這意味著需要在國內市場上持續優化資源配置,為國際合作提供更加優越的環境,從而吸引更多外部資源進入中國市場,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快地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吸引全球資源要素進入國內市場,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更好地應對全球經濟變化,加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

猜你喜歡
新質中國式生產力
尋找新質生產力
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先鍛造新質思維
中國式民主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構建訓練傷一體化防治模式 為新質戰斗力生成提質增效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基于體系仿真試驗床的新質作戰能力評估
中國式失敗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展望2014: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