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現有意義的語文實踐

2024-04-17 07:16凌虹沈晨蕓沃彭飛
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 2024年3期
關鍵詞:跨學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研

凌虹 沈晨蕓 沃彭飛

【摘? ?要】為探究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實踐路徑,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展開項目式教學研討,回溯教研歷程:首先要認真解讀教材,厘定教學目標;再在此基礎上重點聚焦跨學科學習“用什么學”“怎么學”“學得怎么樣”這幾個關鍵問題;最后從“學”和“教”兩方面進行反思,梳理后續研究的要點與路徑。如此,可把握基于教材資源的跨學科學習邏輯與實施要點,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做好準備。

【關鍵詞】跨學科學習;教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跨學科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在各類學習和生活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形成跨學科學習思維與能力。為探究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實踐路徑,我們圍繞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進行項目式教學研討,設計與實施跨學科學習。陳瑤、沈靜、沃彭飛三位教師分別執教《紙的發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課例。本文將回溯這一教研歷程,重點聚焦跨學科學習“用什么學”“怎么學”“學得怎么樣”這幾個關鍵問題,探討基于教材資源的跨學科學習邏輯與實施要點。

一、解讀教材單元,厘定學習目標

本單元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選編學習材料,以單元內嵌入的形式,分階段安排綜合性學習,并提示具體的活動內容、活動途徑、成果交流方式等,充分體現綜合性、開放性。

立足單元整體,如何實施跨學科學習?解讀、梳理教材后,首先需要尋找教材與跨學科學習之間的黏合點。根據單元的編排特點,我們通過研討,確定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演”為主題組織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完成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任務,實現學科的育人價值。

通過梳理、整合,我們厘定單元學習目標,主要指向以下幾個方面:(1)閱讀課文,能根據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通過多種方式梳理內容,落實單元語文要素。(2)在閱讀過程中,能邊讀邊記錄了解到的信息,多形式展示學習成果,能選擇其中感興趣的內容向同伴或參觀者進行介紹。(3)根據單元活動提示,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嘗試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感興趣的優秀傳統文化,能提煉、表達、呈現學習成果,并能借助評價量規對學習伙伴(小組)的成果展示作出評價,提出建議;初步掌握問題探究的基本步驟和方法。(4)通過單元學習,進一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責任意識。

二、聚焦關鍵問題,探究學習要義

教學研討中發現,教師設計、實施跨學科學習方案時,對跨學科學習“用什么學”“怎么學”“學得怎么樣”等實操性問題,缺少解決的方法。

(一)探究“用什么學”:跨學科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建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跨學科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诖?,設計本單元跨學科學習方案時,應在用好、用足教材的基礎上,通過聯系生活、聯系相關學科知識、融合地域資源等方法進一步開發、利用學習資源。比如,結合校園中的傳統文化活動,選用互聯網中的相關圖文、音像素材,融合當地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場館的活動,增強跨學科學習的綜合性和開放性,引導學生通過實地參觀、網絡瀏覽、制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名片、展示分享學習成果等主題活動,獲得多樣的文化體驗(見表1)。

以《紙的發明》一課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聯系生活,關聯相關學習經驗,交流在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書寫材料。比如,學生談到在美術課、書法課上欣賞過竹簡,從書籍和影視作品中看到過帛書,在博物館里參觀過甲骨文文化展。教師結合信息科技學科的相關知識,向學生展示從線上博物館獲取的有關古代不同書寫材料的圖片、文字資訊,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紙的發明過程。課后,教師帶領學生通過訪學活動,走訪非遺文化活動場所,實地制作再生紙。就這樣,融通課堂內外,融合相關學科知識,在閱讀、視聽、參訪、實踐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利用學習資源。

在開發與運用跨學科學習資源時,還需注意將其與日常教學中的“提供資料”等形式進行區分,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學習資源自建意識與能力?!墩n程標準》在第二學段“學業質量描述”中對跨學科學習能力作如下描述:“樂于觀察、提問、交流,能參與簡單的活動策劃、組織工作;能根據不同學習活動主題搜集、整理信息和資料,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睆闹锌梢灾?,在跨學科學習中,活動的策劃組織、資料的搜集整理等能力,應是學生通過實踐需要形成的關鍵能力。因此,可引導學生共同參與資源建設,根據活動內容思考需要哪些學習資源,嘗試請教父母、相關學科的任教教師和專業人士,聽聽他們的建議。比如,本單元學習中,學生在“親歷中華傳統節日”這一板塊的實踐活動中,圍繞活動主題,逐步了解如何開展調查活動,如何收集、整理信息,如何在生活中體驗傳統節日習俗,等等。通過這一板塊的學習,學生初步形成跨學科學習的意識與經驗,并將其遷移運用到后續幾大板塊的學習、實踐中。

借助課例,我們梳理了基于教材進一步開發利用學習資源的具體方法和路徑。需要注意的是,在特定的學習場域構建中,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生成的資源真正能為學生解決問題所用,使其初步形成跨學科學習思維。

(二)探究“怎么學”:立足語文學科的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

跨學科學習重在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經歷完整的語文實踐活動。如何立足語文學科,運用多學科知識來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教研過程中,教師結合具體課例,緊扣“跨學科學習”的“跨”,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

教師1:跨學科學習鼓勵學生積極探索不同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整合分散在相關學科中的知識點。教學《紙的發明》時,在開展“制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名片”這一實踐活動時,通過邀請其他學科教師制作微課資源、開展跨學科聯讀活動等方式,將相關學科知識嵌入語文課。比如,聯結信息科技、美術等學科,向學生展現古代不同時期的書寫材料,幫助學生了解紙的發明過程。學生在梳理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步驟后,體驗“制作再生紙”的樂趣,再向伙伴介紹自己的制作步驟和感受。就這樣,從語文問題出發,“跨出去”,融匯相關學科知識,再回到語文實踐運用,達成“收回來”的目標。

教師2:“跨出去”是為了構建更廣闊的語文實踐空間,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笆栈貋怼笔菫榱嘶貧w語文學科的學習,回歸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在《趙州橋》一課的教學中,制作完成的趙州橋的名片應作為學習支架,助力學生把趙州橋介紹清楚。如果過于關注名片的美觀、精致,將大量精力用在修改完善名片上,會影響“把趙州橋介紹清楚”這一重點目標的達成。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以真正發揮跨學科學習的價值。

教師3:語文學科的跨學科學習具有鮮明的語文特性。在實施跨學科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立足整體,探索從語文學科“跨出去”,融合多學科知識,再回到語文學科中來。比如,在“經典名畫”活動中,引導學生全景式運用多學科知識,用好“四結合”:結合信息科技學科,線上欣賞書畫展,豐富對古代文化成果的感性認知,產生強烈的學習期待;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名片”這一學習支架,梳理《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中的關鍵信息;結合《清明上河圖》仿真畫卷,建構真實場景,開展講解活動;結合美術、音樂學科,欣賞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繼續完善名片。待形成、積累更多成果后,帶領學生一起布展,展出名片,講解經典名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提高了語用能力、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提升了文化自信。

通過具體課例研討,可以明確跨學科學習要從語文學科本位“跨出去”,更要“收回來”,回到語言文字運用上。對多學科知識,可采用“嵌入式”“支架式”“全景式”等方法進行運用。

(三)探究“學得怎么樣”:跨學科學習過程中的有效評價

本單元的跨學科學習周期較長。如何針對主要學習環節和關鍵能力來開展表現性評價,以此指導學生學習?

《課程標準》指出,跨學科學習評價要關注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因此,探究“學得怎么樣”,首先應確定需要評價的關鍵能力。統編教材在本單元中首次編排了綜合性學習板塊,收集整理資料、小組合作交流、呈現活動成果等至關重要,為學習經驗的遷移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確定收集資料能力、整理資料能力、小組合作能力、成果展評能力等是本單元跨學科學習的關鍵能力。

如何實施有效評價?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各種學習成果,是師生開展評價的真實依據。借助這些依據,學生可以針對關鍵能力作自我診斷,教師可以據此評估學生的階段性學業水平。在本次跨學科學習過程中,我們嘗試開展表現性評價,提前制訂指向跨學科學習關鍵能力的評價量規。鑒于《課程標準》對成果展評能力有具體的描述,在制訂量規時要緊扣《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嘗試從兩個方面確定能力水平:一是成果形式,如表格、名片、手抄報、微型研究報告、海報、微視頻等;二是展示形式,如朗誦、講述、解說、表演等。量規中的評價描述融入了“能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形成作品進行展示”的跨學科元素。

具體實施評價時,建議在學習活動之初就讓學生熟知評價量規。在活動實踐中,量規既可成為學生形成和展示成果的方法、支架,起到導引的作用,又是學生診斷、評價自身關鍵能力水平的工具。學生依據評價量規中的“優秀”標準,完善成果,豐富形式,或規劃下一步的學習活動,從而形成學習閉環。

教師要探索表現性評價在跨學習學習中的使用策略,通過對跨學科學習關鍵能力的診斷,引導學生反思、提升,不斷提高跨學科學習能力。

三、開展項目反思,推動持續探究

本次跨學科學習引導學生經歷了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同時也引導教師經歷了有意義的教研活動。在此基礎上,我們從“學”和“教”兩方面進行反思,梳理后續研究的要點與路徑。

(一)基于學生學習的反思

通過實踐研討,我們認為后續在推進跨學科學習研究時,還需更加關注跨學科學習的“情境性”“實踐性”與學生學習的“差異性”。

本次學習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活關聯緊密,但離小學生的實際生活仍有一定距離。比如,《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北宋都城汴京的風貌和當時百姓的生活情景,學生完成“結合課文內容和圖畫,向別人介紹《清明上河圖》”這一項任務時感覺難度較大。因此,落實跨學科學習的“情境性”“實踐性”,須“減少距離感,增強體驗感”,努力用好、用足校本資源、地域資源,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參與實踐,獲得多樣的文化體驗。

跨學科學習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學習提升能力。尤其是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跨學科學習時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教師需要特別關注這些學生的學習進程,適時提供有效支架,降低學習難度。教師還需要分層設計,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及興趣自主選擇不同難度的任務進行挑戰,增強自我效能感。評價時,要注意評價標準的擬定,應以鼓勵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次學習為這些學生量身定制評價量規,把水平等級劃分得較細,讓評價描述更具象,引導他們一小步一小步地獲得提升。比如,量規中有“主動找到一個學習伙伴,組成了小組;和學習伙伴一起合作完成了一項作品;去圖書館閱讀,收集了相關資料;和學習伙伴記錄了一次活動的過程”這樣的評價描述,引導學生邊實踐邊根據描述規劃自己的學習行為。實踐證明,學生在一步步自我肯定中,樹立自信,產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正向情緒。

(二)基于教師教學的反思

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師需具備系統思維,綜合考量任務驅動下的學習實踐活動,實現“主題(目標)→驅動性任務(情境問題)→子任務→學習活動”的閉環設計,凸顯內隱的學習邏輯。

本次長周期的教學實踐、研討結束時,教師應有意識地以項目化思維進行反思。

◎對照單元學習目標,進行自我評價,對目標達成度以“五級記分法”進行評定,并記錄評定的要點。

◎記錄本次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教學成果。

本次跨學科學習中,我們努力用好、用足教材資源,積極探索《課程標準》理念下跨學科學習路徑,將閱讀、梳理、探究、交流、展示等多樣態學習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來完成跨學科學習任務。通過教學研討,我們在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過程的展開、學習評價的實施等方面積累了不少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策略。下一階段,我們還將積極回應實踐難點,圍繞跨學科學習情境的建構、學生的差異化發展、評價工具的有效使用等關鍵問題,持續實踐、研討,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學科的育人價值。

(1.浙江省寧波市教育局教研室2.浙江省寧波市實驗小學3.浙江省寧波市奉化龍津實驗學校)

猜你喜歡
跨學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研
研學農谷 產教研學
STEM項目學習要重點關注什么?①
創客課程開發的困境與突破
跨學科學習:真義辨析與實踐路徑①
初中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促進跨學科學習與創新精神培養
新型教研——說題的感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