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雄風》的音樂特征、情感動員與跨代際傳播功能研究

2024-04-17 12:38譚力周光煜
藝術評鑒 2024年1期
關鍵詞:音樂特征

譚力 周光煜

【摘 ? 要】通過文獻梳理、曲式分析等方法對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進行研究后發現,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音樂特征鮮明”“情感動員與跨代際傳播特點顯著”,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具體來說,其音樂特征主要表現為愛國主義情感豐沛、曲式結構短小、融入流行音樂元素較為自然和諧,并以“喚起”“互動”和“共情”三個步驟達成廣泛的情感動員,同時以社會性和個性化兩個層面彰顯其跨代際傳播的特點與功能。面對新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與傳播等新興議題,建議今后體育音樂作品應側重新媒介技術下背景的“輕傳播”,從而進一步擴展其情感動員與跨代際傳播效能,增強體育音樂作品的時代感和生命力。

【關鍵詞】亞運會宣傳曲 ?亞洲雄風 ?音樂特征 ?情感動員 ?跨代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1-0007-07

關于“音樂”一詞,《禮記·樂記》中記載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薄耙魳贰弊鳛樯衔桓拍?,其下位概念又生成體育音樂、舞蹈音樂、電影音樂等各類分支。

一、研究現狀與問題的提出

體育音樂作為“音樂”概念的一個分支,《音樂知識與體育音樂》一書曾指出其本質——“體育音樂在體育中的作用不是讓觀眾單純地去欣賞音樂,去體會音樂作品所表現的思想內容,而是起著一種烘托的作用?!彼^“體育音樂”,賀婷婷(2011年)把體育音樂分為兩種,一種是功能音樂,一種是輔助音樂?!肮δ芤魳分饕菫轶w育活動服務的,例如運動會的開幕式、頒獎儀式等,這些音樂是為了增強現場的活動氣氛。輔助音樂主要是輔助運動員表達情感,使運動員的體育動作富有情感,更具生命力,且能夠感染觀眾,是體育運動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斌w育音樂在諸如“世界杯足球賽”“奧運會”“亞運會”等重大體育賽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原因在于音樂的三大基本要素(旋律、節奏、和聲)與體育運動的關系密切,能夠喚起運動健兒的同構聯覺,起到賦予體育運動人文美感、藝術性和引起觀眾精神共鳴的作用。學界對于體育音樂及其傳播現象進行過相關研究,分別對雅典奧運會、漢城奧運會和北京奧運會使用的體育音樂作品進行分析,指出體育音樂的傳播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呈現出跨代際傳播特點。

“代際傳播”是心理學、傳播學、文化研究和親子關系研究等多領域中被廣泛應用的概念,是指一個世代繼承另一個世代的文化、價值觀或其他社會特性,另外,也指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的溝通。在此基礎上建構起來的“跨代際傳播”概念,強調的是技術與情感因素的影響下,不同年齡群體之間傳遞和共享信息、文化、價值觀念的行為。例如,隨著2023年杭州亞運會成為公共熱點議題,1990年北京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再次回歸大眾視野,呈現出跨代際、跨圈層的傳播特點。但在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CNKI)中以“亞洲雄風”為關鍵詞,僅獲得1篇期刊論文??梢哉f,關于《亞洲雄風》的研究是相對滯后的:首先,關于《亞洲雄風》的探討主要是以新聞稿件的形式呈現,缺少嚴謹的學理性文章;其次,《亞洲雄風》作為體育學科與音樂學科交叉融合的成果,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未能引起相關學科的關注。其實《亞洲雄風》極具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在亞奧理事會第三次代表大會上,中國憑借紀錄片《北京風光》擊敗日本廣島,奪得1990年亞運會承辦權,但當時改革開放不過十余年,辦好亞運會面臨著一些困境,而1990年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的橫空出世給予全國人民信心,為舉全國之力辦好亞運會。在2023年第19屆杭州亞運會上,《亞洲雄風》依舊震天吼,唱響整個亞洲,振奮了無數人的心。穿越33個春秋冬夏的時空隧道,翻唱過《亞洲雄風》的歌手既有歌壇老將劉歡、韋唯,還有歌壇新星魏晨、林妙可和單依純等?!秮喼扌埏L》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一首體育音樂作品,而是所有亞洲人共有的情感記憶,更是體育音樂跨代際傳播的典型案例。為進一步研究體育音樂的跨代際傳播現象及策略,將繼續追問以下問題:

第一,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作為體育音樂跨代際傳播的成功案例,其具有怎樣的音樂要素及特征?又是如何實現跨越圈層與代際的情感動員?

第二,媒介技術發展是如何為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的跨代際傳播賦能的?這對理解當代中國體育音樂跨代際傳播有何借鑒意義?

二、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音樂特征分析

從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1990年版本,張藜詞、徐沛東曲,劉歡、韋唯演唱)的歌詞特征、作品的整體結構規劃、詞曲結合的旋律設計、配器及作曲技法特點等進行分析與研究后發現,看似并不復雜的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卻內涵豐富。其通過詞曲中的愛國情感、曲式結構、作曲技法三個方面喚起中華兒女的情感記憶,激發華夏子孫的情感共鳴,進而實現跨代際傳播。

(一)詞曲中的愛國情感引發強烈共鳴

《亞洲雄風》的歌詞和旋律中滲透著濃厚的愛國主義色彩,感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從歌詞的修辭手法來看,多采用擬人、比喻和回環的修辭手法,歌詞讀起來氣勢磅礴、豪氣沖天,音樂形象更加具體,拉近了歌詞與聽眾的距離感,填充了音樂本身所不具備的“非具象性”特點,給聽眾留下更多想象空間。從歌詞的內容來看,這首歌詞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先是描繪了祖國的秀美景色和壯麗山河,表達了對祖國和民族的忠誠及熱愛,而后更是直接重復三遍“亞洲雄風震天吼”,彰顯了亞洲各國在體育領域相互支持、相互鼓勵的精神,體現出整個亞洲大家庭的共同目標和團結力量。不難看出,歌詞從內容上起到“情感動員”的作用。所謂情感動員,是指“在互動中,個體或群體通過情感運作,以喚起、激發或者改變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態度和評價的過程?!薄秮喼扌埏L》在人們爭相傳唱的過程中為當時的中國加油打氣,動員全體中國人團結奮斗努力辦好亞運會,展現了中國人民和亞洲其他國家的人民團結一心、追求進步的時代氣息,契合1990年亞運會的精神和形象,體現了中國改革開放后對外交流和合作的積極態度和堅定信心(見表1)。

表1 ?《亞洲雄風》歌詞

從旋律上來看,“主歌”A段為一個起承轉合的四句式結構,其中A部(見譜例1)歌詞前兩句“我們亞洲 山是高昂的頭”,作曲家采用器樂曲寫作思維“獨立樂句構建主題”的方式進行編寫,骨干音為“dol re mi sol”四個音符,體現了古典主義音樂色彩的號召感、正義感和力量感,樂句整體上維持在主功能和聲進行展開。主歌主題共4個小節,可細分為1+1+2的兩個樂匯加一個樂節的結構。動機Motify A(作品中第1小節)作曲家圍繞降E大調主音與屬音,本著高平低仄的原則,如歌詞中“我們”二字采用上四度音程跳進與歌詞韻律相吻合。動機Motify B(作品中第2小節)為先向上級進后反向跳進的逆分型旋律片段,與歌詞“亞洲”相適應,形成半終止。第二樂節(作品中第3~4小節)運用裁截和重復的作曲技法繼續發展,旋律線條向下流動。

譜例1:《亞洲雄風》主歌A段

作曲家在主歌寫作時,四句均反復強調主題“我們亞洲,xxxxxx”,這一段音樂旋律在人腦中反復強調,具有先入為主的作用,或許也可以理解為主題音樂在人腦中發揮“耳蟲效應”,起到了強調和深化主題的作用,以“內隱學習”的方式幫助聽眾進一步記憶和理解旋律特征。

“副歌”B段為歌詞“莽原纏玉帶,田野織彩綢,亞洲風乍起,亞洲雄風震天吼,啦啦啦啦,亞洲雄風震天吼;啦啦啦啦,亞洲雄風震天吼”配樂。副歌主題(見譜例2)與主歌主題相似,依舊是1+1+2的獨立樂句構建主題結構。作曲家恰到好處的音樂創作方式,塑造了副歌寬廣且有力的“亞洲雄風”音樂形象。

譜例2:《亞洲雄風》副歌B段

(二)曲式結構短小便于記憶和傳唱

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的曲式結構短小,便于觀眾記憶和傳唱,為跨代際傳播奠定了基礎。在音樂結構上,采用對比單二部曲式,即常用的主歌、副歌式寫法,兩部分曲同詞異。作品的整體調性把握在降E大調,明亮的大調色彩是體育歌曲的常用調性。在主題的構建方面,作曲家采用“獨立樂句”1+1+2的寫作手法,將歌詞與旋律有機結合(見表2)。

表2 ?《亞洲雄風》歌曲結構與調性布局

整首歌曲以快板的速度呈示,加之以“雄壯、有力、寬廣地”表情記號,適合“體育宣傳曲”這類體裁作品創作。第一段歌詞采用韋唯(女聲獨唱)的形式展開,而到了第二段,情緒層層遞進,更加高漲,采用劉歡和韋唯共同合唱的形式展開,在伴奏樂器不改變的情況下,副歌部分通過改變節奏并進行加花,最終推動全曲走向高潮。

(三)作曲技法中融入流行音樂元素

“流行元素缺失仍然是我國大型體育賽事主題曲所暴露的弊病”,但《亞洲雄風》似乎規避了“流行元素缺失”的問題。作曲家徐沛東在保留體育音樂風格特征的同時,融合流行音樂元素,使其“接地氣”,有效助力《亞洲雄風》的跨代際傳播?!秮喼扌埏L》雖然語言簡練,曲式結構也很短小,但是作品中的配器種類豐富、塑造出來的音色多元,并將復調中的“對位法”巧妙融入作品中。具體來說,首先,作品中的配器種類包括銅管組、弦樂組、合成器音色和流行四大件樂器。其次,在作品的引子階段使用合成器音色,融入流行音樂元素,并用小軍鼓和銅管樂器進行伴奏,節奏清晰、結構方正,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和行進感。最后,在主歌A段引入女聲,運用“對位法”先是讓人聲與銅管樂器相呼應,之后伴奏樂器也發生改變,取而代之的是溫暖的弦樂組,并再次與人聲呼應。而打擊樂部分則替換成電子鼓,進入主歌配合人聲,到了副歌B段,在四拍子整體基調仍舊不變的基礎上,采用變節奏的方式,推動全曲走向高潮。

三、“喚起” “互動” 和 “共情”: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中的情感動員

《亞洲雄風》是聯結亞洲國家關系,強化民族認同感的重要媒介。該作品從社會情感層面呈現了文化與生活、藝術與人民的密切聯系,以“喚起”“互動”和“共情”三個步驟達成廣泛的情感動員,彰顯了新時代文藝領域的新形象、新趨勢、新氣象,最終指向“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重要意義。郭小安(2013)認為公共事件中的情感動員策略應聚焦于情境與身份的話語建構。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中的情感動員策略不僅與此觀點形成理論呼應,更強調了情感動員結果應導向以“共享—共識”為基礎的身份認同、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

(一)喚起:共同情感與集體記憶

由韋唯、劉歡演唱的《亞洲雄風》在1990年傳遍大江南北,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關于亞運會的共同記憶,也凝聚了亞洲各國人民對于體育、團結和奮斗精神的共同情感?!胺▏軐W家、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認為集體記憶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保證集體記憶傳承的條件是社會交往及群體意識需要提取記憶的延續性?!倍秮喼扌埏L》這首作品中承載著過去的歷史文化背景,通過音樂語言符號,喚起了人們對于體育盛會的期待與熱情,也象征著亞洲國家之間的友誼和團結。

《亞洲雄風》是1990年北京亞運會宣傳曲,1990年北京亞運會及其宣傳曲《亞洲雄風》將亞洲國家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緊密相連,進一步喚起全體亞洲人民的情感共鳴。將國家宏大敘事放置于個人微觀層面進行“落地式呈現”,把亞洲共同體理念等重大戰略化為生活化敘事,文藝的人民性得到極大彰顯。歌詞“我們亞洲”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口號,飽含著深層次的情感意義指向,它唱響的也是一個正在改革開放勇毅前行的發展中國家的高昂旋律,蘊含著亞洲人民團結攜手、與愛同在的深厚情誼。

(二)互動:儀式功能與情感互動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大眾傳播媒介與體育賽事形成深度融合,將體育賽事傳播的視聽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受眾的感官需求。大眾傳播媒介之于體育賽事的意義不僅在于受眾人數的擴增,還在于直播技術的“虛擬在場”打破了線下賽事的時空限制,使得受眾(觀眾)與表演者(運動員)在傳播中即時同步共享同一賽事,構建了一場以體育賽事為中心的媒介儀式。詹姆斯·凱瑞強調傳播的“儀式觀”,即“不是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擴散,而是指在時間上對社會的維系;不是指傳達信息的行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痹趤嗊\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上,《亞洲雄風》作為代表性的宣傳曲,其在儀式中扮演著凝聚人心、傳遞情感的重要角色,不僅如此,它更將亞運會所在的儀式場域、舞臺表演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呈現出視覺和聽覺上的完整體驗,并通過線上空間和線下空間的音樂傳播——即“線上的觀眾通過抖音、微博、廣播電視等媒介手段進行互動;線下的觀眾應和著歌曲的主旋律”,唱出內心深處的中國心、中國情、中國魂。在開幕式和閉幕式上,觀眾通過演唱這首作品與劉歡、韋唯一起,共同體驗著音樂的美好,并表達了對亞運會體育精神的熱愛、對體育文化的認同,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情感之間的交融互動,通過音樂的力量將觀眾的心連在一起。

(三)共情:情感升華與文化認同

周信杉、羅江華、李獻慶(2021)曾指出:穩定文化基因回應的是不同群體共享同一種文化,而共享基礎是“同一個人、共同經驗、共性記憶與共同情感”的集合體?!秮喼扌埏L》先是通過“音樂美”喚起受眾的共同記憶,后又在亞運會的“儀式化傳播”中進行情感互動,最終激發受眾的情感,使之共情,最終強化對體育精神、文化的整體認同和積極響應。

從作品本身來看,歌詞內容和旋律振奮人心,與亞運會的主題“友誼、合作、進步”相契合。例如歌詞中“山是高昂的頭”“河像熱血流”“手握手”和“交朋友”等體現了體育運動敢拼、敢贏、敢闖、敢當“獅子”的運動精神和必勝決心;在結構上采用“起承轉合”的四句式結構,旋律上大多為上行的旋律線條,在旋律開始的音樂主題中,采用純四度先向下跳進后回到主音的編配手法,強調“我們亞洲”的友誼、合作理念,體現了音樂元素中強烈的號召感與使命感。同時,從不同演唱者的維度來看,演唱過《亞洲雄風》的不僅有“年齡跨度達三代人歌迷群體”的劉歡和韋唯,還有諸多新的流行歌手,例如愛新覺羅·啟笛、魏晨、單依純等。其中,愛新覺羅·啟迪早在1990年就與劉歡演唱過英文版的《亞洲雄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和亞洲的風采,較好地促成跨文化交流與欣賞,得到不同群體對于亞洲(中國)以及亞洲(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尊重,進而筑牢亞洲國家共同體意識,促進了文化的認同、傳承和情感升華。

四、媒介賦能視域下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跨代際傳播功能探討

“賦能”理論亦被稱為“賦權”理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和公共治理領域的經典范式。賦權是一個多層次、寬泛的概念體系,包含個體和集體兩個層面。在《亞洲雄風》的傳播實踐中,新媒介技術對其賦能增效,形成跨圈層、跨代際傳播,而這種跨代際傳播還體現出社會性和個性化兩個層面的功能特點。

從社會性層面來看,《亞洲雄風》起到動員社會、凝聚亞洲國家共同體意識的作用,促進了藝術作品的內外部傳播和交流,為不同年齡階層的社會成員建立強關系網絡提供可能性。所謂“社會動員”,美國政治學家卡爾·多伊奇將社會動員過程等同于現代化進程。新媒介技術是現代化進程的重要體現,尤其是以報紙、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為主的大眾傳媒,促進了《亞洲雄風》的快速、大范圍傳播,進一步幫助各年齡層群體組織、參與亞運會活動。例如,觀眾可以通過收看、傳唱《亞洲雄風》的方式,結合1990年亞運會的時代背景和歌詞中的文本內容,明晰北京亞運會是我國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精神氣質和大國形象的重要途徑,喚起觀眾內心的中國心、中國情、中國魂,并理解亞洲共同體“團結、友愛、進步”的思想內涵,這種不同年齡群體一起達成的價值認同,也正是存在跨代際傳播現象的有力佐證。

從個性化層面來看,《亞洲雄風》不僅完成對社會群體的情感動員,還對社會群體中的個體成員起到復刻集體記憶、升華情感層級、為“破圈”賦能的作用。時隔33年,在2023年杭州亞運會上,《亞洲雄風》再度響起,與33年前相同的一點是“愛國主義”依舊是作品精神核心,是永恒的時代主題;而不同的地方在于新媒介技術的發展使得該作品的傳播場域轉向新媒體,其聲音景觀帶給受眾的全新感受使得老中青三代群體共讀、共享了打破時空限制的集體記憶。歌手韋唯為杭州亞運會重新演繹新版《亞洲雄風》,并及時進行了抖音短視頻更新,數條與《亞洲雄風》相關的短視頻收獲了近500萬的點贊數,以及難以計數的播放量和轉發量,這足以說明其打破圈層壁壘,重新煥發出活力和生命力。究其原因,是新媒介技術對于音樂傳播的作用增大,音樂與媒介的完美融合為《亞洲雄風》的跨代際傳播提供了必要條件。加之新媒體平臺上情感多元復雜,容易層層疊加,具有液態流動和廣泛動員的特點,《亞洲雄風》在熱點議題和國家敘事的多重裹挾下很容易將受眾的個人情感升級為家國情懷,反之這種家國情懷又會助推《亞洲雄風》實現跨代際傳播。

五、展望:從《亞洲雄風》看體育音樂作品的“輕傳播”趨向

所謂“輕傳播”,牛海、劉詩銘(2019)指出:“輕”傳播來源于廣告界的實務創新,從業者利用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對傳統傳播方式進行革新,追求形式簡潔、預算小、周期短、互動多、效果好的新媒體廣告營銷過程。隨著數字媒體技術以及電子媒介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單單取決于電腦、電視、廣播等“重”媒介,而是逐漸選用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輕”媒介,并以“輕”媒介作為載體進行信息間的交流與傳播。亞運會宣傳曲《亞洲雄風》的傳播路徑亦是如此。著名歌手韋唯于2023年4月18日發布抖音賬號的第一條自彈自唱視頻——《亞洲雄風》,隨后又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公開發表自己演唱的諸多片段,熟悉的亞洲面孔和韋唯渾厚的女中音音色,引起“抖友”們的時代共鳴,并紛紛發表評論:

“這外形,這音域,這氣質,這橫跨近35年的演唱經歷,這能讓一半中國人齊唱她作品的(愛的奉獻、亞洲雄風)歌手,只有韋唯……;1990年,我家就為了看亞運會買了一個14寸的黑白電視,那時看到韋唯和劉歡演唱的這首《亞洲雄風》,現在可以用華為手機了……;1992年的時候我五歲,韋唯一從電視出來,媽媽就會叫我:‘快看,韋唯來了。如今媽媽不在了,記憶還在……”

“抖友”在評論區與歌手的互動,彰顯出輕傳播主客體邊界模糊的特征。據此可知,輕傳播不僅是“輕”媒介的使用手段,也是重塑經典的傳播理念。在輕傳播的技術及語境框架下,《亞洲雄風》一方面達成跨代際傳播的傳承責任,另一方面也實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秮喼扌埏L》以輕傳播的方式講述中國人民乃至全亞洲人民團結奮進的故事,為優秀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活力。面對新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新興議題,今后應觀照不同群體的心理特點,利用合適的媒介及傳播方式進行有效傳播,特別是側重于新媒介技術下的輕傳播,以此增強體育音樂傳播的人格魅力和效能。

參考文獻:

[1]北京體育大學體育藝術系教材編寫組.音樂知識與體育音樂[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2]賀婷婷.體育音樂的美學原理及審美趨向[J].藝術教育,2011(08):103+111.

[3]白淑英,肖本立.新浪微博中網民的情感動員[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60-68.

[4]浦義俊.足球世界杯主題曲的歷史流變及其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11(03):143-146.

[5]郭小安.網絡抗爭中謠言的情感動員:策略與劇目[J].國際新聞界,2013(12):56-69.

[6]李晶.記憶書寫·空間疊嵌·情感喚醒——評“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2023春節大聯歡”[J].當代電視,2023(03):21-25.

[7][美]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8]周信杉,羅江華,李獻慶.“劉三姐”歌謠何以實現跨文化傳唱——論共性記憶與共同情感交織中的共同體形塑[J].廣西民族研究,2021(01):117-125.

[9]鄔家峰.網絡技術結構性賦能與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基于江西省贛江市村務微信群的考察[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3):56-64.

[10]丁未.新媒體與賦權:一種實踐性的社會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9(10):76-81.

[11]王爍.動員與賦權:科技傳播參與鄉村振興的動力機制與實踐路徑[J].教育傳媒研究,2023(02):74-76.

[12]牛海,劉詩銘.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之“輕”傳播[J].傳媒,2019(18):94-96.

猜你喜歡
音樂特征
論莫扎特詠嘆調音樂特征和演唱方法
論莫扎特詠嘆調音樂特征和演唱方法
論莫扎特詠嘆調音樂特征和演唱方法
理性中的即興隨想
淺析隴東民歌的音樂特征
中國當代古風音樂曲式形態特征探析
淺談肖邦《升c小調波洛乃茲舞曲》的音樂特征
淺析女高音詠嘆調《求愛神給我安慰》的演唱風格與藝術處理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110的音樂特征與演奏要領
亨德爾《快樂的鐵匠》的音樂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