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文帝時期的北魏宮廷音樂探究

2024-04-17 12:38曹珊劉暢
藝術評鑒 2024年1期
關鍵詞:北魏孝文帝

曹珊 劉暢

【摘 ? 要】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北魏朝廷設立了以太常寺為首的官署機構,開始在宮廷中推行漢化,將北魏音樂藝術的發展推向了高潮。孝文帝親自制定了一系列有關音樂的典章制度,并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對宮廷音樂進行了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對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本文就孝文帝時期北魏宮廷音樂的發展歷程及其分類進行分析探究,以使人們對北魏宮廷音樂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關鍵詞】北魏 ?宮廷音樂 ?孝文帝 “鮮卑漢化”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1-0075-06

北魏從天興元年設置樂府開始,經歷了明元、太武、文成、獻文帝四朝,其音樂創作并未有所發展,甚至出現了衰落之象。孝文帝時期是北魏宮廷音樂發展的分水嶺。孝文帝之前,宮內樂制和雅樂都是殘缺的,后來經過朝廷樂部的不斷改進,漢族的雅樂也逐漸恢復和完善。到孝文帝太和年間,北魏“漢化”的步伐開始加速,設置了“薪俸”“樂律”,廢除了“不雅”之風、“行鄉飲酒”之禮、“建祠”之制,實施了“三代均田制”,遷都至洛陽,逐漸摒棄了鮮卑的風俗習慣。北魏進行了這一場聲勢浩大的變革,不但使得北魏的政治權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社會和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并對北魏的宮廷音樂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孝文帝時期北魏宮廷音樂發展的因素

公元477年,孝文帝太和初年,因“垂心雅古,務正音聲”,孝文帝提出恢復雅樂的要求,重新建立樂府官署,使之重新提上日程。據《魏書·樂志》記載,僅在太和十六年間,朝廷就舉行了六次增加和規范雅樂的活動。在孝文帝“漢化”的推動下,雅樂在宮廷音樂中的地位和價值得到重新凸顯,并進一步深化了“雅樂”這一傳統的規范與準則。到了北魏晚期,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從實際的運作來看,宮廷音樂都比以往更為貼近中原的傳統。與此同時,各項儀式以及祭祀體系的完善,也為樂器的完善和人才的培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進一步完善了北魏的樂官制度,促進了宮廷音樂的發展。北魏宮廷音樂得以繁榮和發展,背后蘊藏著三大因素。

(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必然趨勢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的融合,這種融合的趨勢也一直持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原地區的農耕社會,開始逐漸學習漢文化,這樣一來,就在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區之間形成了一個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關系。而這個過程也是北方少數民族不斷融入中原地區,并促進整個北方少數民族融合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北魏孝文帝為了能夠促進整個北方民族的融合和發展,開始推行一系列有利于鮮卑貴族和漢人進行交流的政策。這一政策使北魏與南方漢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這種文化交流不僅促進了文化的融合,也為宮廷音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各民族之間音樂和文化形式的相互借鑒和融合,形成了新的音樂風格和特點,豐富了宮廷音樂的表現形式。

(二)孝文帝個人的因素

孝文帝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對北魏的宮廷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在登基之后,孝文帝就開始學習北魏宮廷音樂,并利用自己的努力對宮廷音樂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在孝文帝統治期間,他對北魏宮廷音樂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從而促進了北魏宮廷音樂的發展。此外,孝文帝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也非常注重文化建設和藝術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孝文帝不僅注重對中原文化的學習和借鑒,而且還將這種文化思想和鮮卑族文化進行結合。通過這種方式,孝文帝成功將鮮卑族文化融入中原文化中,從而促進了北魏宮廷音樂的發展。

(三)宮廷音樂機構的設置和發展

在北魏時期,宮廷音樂機構的設置也是非常完備的,其中包括了樂府、樂部、鼓吹、總章和太樂署。這些機構的設置,既能夠加強國家對宮廷音樂的管理,同時也能夠推動宮廷音樂事業的發展。太樂署是北魏時期最重要的音樂機構之一,主要負責宮廷音樂中的正樂、清樂以及燕樂等。當時太樂署中的清樂和燕樂都是由當時北方最著名的樂師們來進行表演和演奏的。

孝文帝在登基之后,對宮廷音樂進行了全面改革,并且在音樂領域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通過這些舉措,不僅推動了北魏宮廷音樂事業的發展,而且還使我國宮廷音樂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因此可以說,孝文帝時期是我國宮廷音樂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而孝文帝所推行的一系列民族政策也為我國宮廷音樂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二、孝文帝時期北魏宮廷音樂的“鮮卑漢化”

北魏是由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其統治區域涵蓋今東北地區、華北平原、甘肅等地。北魏政權在建立之初,即確立了以鮮卑文化為主體,融合漢族文化的立國方針。但隨著北魏政權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北魏政權開始了全面的漢化改革,在這一過程中,北魏宮廷音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孝文帝時期,“鮮卑漢化”是其治國理念的核心內容。北魏立國之初,出于鞏固政權的需要,便開始對漢文化進行全面、深入的學習。一是將漢代的律令制度加以調整和完善,制定出新的律令制度;二是推行以“禮”治國的理念,確立儒家倫理觀念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三是強調儒家禮樂制度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作用;四是采取多種措施推行漢化政策,其中孝文帝親政后所實行的“遷都”政策是首要舉措。把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這在當時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從自身出發,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這在當時社會上形成了一種風氣,那就是“以漢為師”“以儒為本”“以儒治國”。在音樂方面,最具代表意義的是崔浩所提出的“正樂”“胡樂”之說。崔浩提出要把漢族音樂融入鮮卑音樂中去,并對傳統音樂進行了改造。在他看來,漢族音樂在演唱時運用五聲音階來演唱,需要舞蹈來配合。而鮮卑音樂也是用五聲音階來演唱的,卻需要樂器來伴奏。通過崔浩的建議之后,鮮卑宮廷音樂就有了一定的變化。從這時開始鮮卑宮廷音樂中就出現了“胡樂”元素。而且隨著北魏皇帝對漢族文化學習程度的加深,他們對于漢族文化也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和理解。他們認為漢族文化中雖然也有五聲音階之說,但是卻沒有“胡樂”元素存在。在這一時期,鮮卑宮廷音樂中又出現了很多新形式,如《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弄》等。這些新形式的出現不僅豐富了鮮卑宮廷音樂的內容,而且也對漢族音樂產生了重要影響,使漢族文化更好地融入鮮卑宮廷音樂中。

當時孝文帝頒布了一系列“漢化”政策。首先是廢除鮮卑舊姓、鮮卑名等;其次是改變鮮卑人服飾、習俗及語言;再次是改革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最后是推崇儒學。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北魏宮廷音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以下發展趨勢:一是宮廷音樂逐漸漢化;二是音樂內容具有明顯的民族特點;三是音樂形式逐漸被漢化;四是音樂觀念由“崇儉”變為“崇奢”。這一系列變化從側面反映出孝文帝對中原文化的高度認同與喜愛之情。孝文帝即位后,不僅繼承了北魏傳統的禮樂制度,同時還將“鮮卑漢化”政策貫穿于北魏宮廷音樂之中。這一時期的宮廷音樂既保留了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又體現了漢族音樂文化的特點。

三、孝文帝時期北魏宮廷音樂的分類及職能

天興元年,隨著遷都平城,宮樂建設正式拉開了序幕。平城時代的設置,建立起了六種不同的宮廷音樂制度:宗廟樂、祭祀樂、郊祀樂、宴饗樂、掖庭樂、鼓吹樂和四夷樂舞。

(一)宗廟之樂

“宗廟祭祀,五禮之冠吉禮也。鮮卑立其正性,甚重漢禮。三百九十八年,遷都平城,詔尚書吏部郎鄧淵定律呂,協音樂。及追尊皇曾祖皇祖考諸帝,樂用八佾,舞《皇始》之舞。 《皇始舞》,太祖所作也,以明始祖之業。后更制宗廟?!?/p>

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為紀念拓跋先祖力微開基的功績,創作了《皇始》舞。天興六年冬前,北魏道武帝所作《皇始舞》,本意是祭祀宗廟,本應遵循雅樂傳統。然而,從《皇始舞》中可以看出,北魏并不知道如何使用,而是選擇了拋棄。因此,在創作時,融合了少數民族的《簸邏回歌》和胡戎伎的歌舞形式。也就是說,《皇始舞》雖然是一種雅樂,但其“雅”卻和中原傳統的“雅”有了很大的不同。雅俗交融是這一時期樂舞發展的主流,四族之樂、清商樂、佛曲入雅,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二)郊祀之樂

郊祀和宗廟一起被稱為郊廟,是“冠禮”之一,也就是“五禮”之一。所謂的“郊祭”,就是皇帝率領百官,在四個時辰內進行祭天大典。宗廟祭祀起源于遠古時代的祖先崇拜,是皇帝為表達對祖先的感激之情而舉行的一種皇室禮儀。郊廟祭祀時,使用的音樂大多是雅樂,以編鐘和樂隊為伴奏。其中,編鐘既是禮器又是樂器,使用時有著嚴格的規定,不得逾越。郊祀用樂主要是以雅樂為主體,但隨著北魏宮廷音樂的確立以及連年戰爭與內亂的影響,它已到了消失的邊緣。孝文帝遷都洛陽,改為中原漢化的封建王朝。孝文帝不僅要求將中原禮樂制度移植到北方,還要求將中原漢地的禮儀制度引入鮮卑的宮廷之中。因此,孝文帝改革后的宮廷音樂以禮樂制度為核心,同時汲取了中原地區漢文化的因素,呈現出一種融合多元的特征。隨著孝文帝改革的推進,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與漢地政權之間的關系由原先的民族戰爭逐漸轉變為民族融合。

(三)宴饗之樂

“宴饗”是古代“五禮”中的一種,它具有“親天下”“睦人際”“明君臣之義”和“分貴賤”等功能。北魏宴饗樂主要分為四季宴饗樂和殿上宴饗樂。北魏天興元年,“正月上日,饗群臣,宣布政教,備列宮懸正樂,兼奏燕、趙、秦、吳之音,五方殊俗之曲。四時饗會亦用焉?!毖鐦吩O于宮闕,增加了北方和南方的民間音樂、鮮卑族的民間音樂,再加上絲竹合奏,初定宴樂?!把琊嬛畼贰笔菍h族音樂文化的吸收、借鑒,其形成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因拓跋鮮卑胡漢雜居而“胡漢之樂”盛行。由于禮制與習俗之間的差異,少數民族統治者們不可能全盤照搬漢族的禮制,因而在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胡漢之樂”。

(四)掖庭之樂

掖庭,是指皇帝后宮嬪妃居住的宮室。漢魏時期,宮室為帝宮之所,皇帝常于此處理政務。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將宮廷設置于上陽之北的云陽、樂平、平城、懷朔四郡,“東盡陰山,西界祁連,南接弘農,北盡朔方”。又設置云陽館、懷朔館作為居住之所。當時,“殿省之樂,皆令與掖庭宮同”。掖庭之樂,由太常寺掌管,以太樂為正聲,是為“正聲”。掖庭之樂的內容主要有“百戲”與“宴樂”。到了曹魏、晉之際,掖庭之樂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宮廷之外,門閥士族都有自己的樂伎,掖庭女樂也逐漸成了當時上流社會的一種娛樂形式。

北魏建國后,其社會體制與文化傳統基本沿襲了胡漢雜糅的舊體制?!段簳分尽吩唬骸胺矘氛邩菲渌陨?,禮不忘其本,掖庭中歌《真人代歌》,上敘祖宗開基所由,下及君臣廢興之跡,凡一百五十章,昏晨歌之,時與絲竹合奏?!痹诮⒁赐分贫鹊倪^程中,特別吸收了諸如《簸邏迴歌》《真人代歌》等民歌。在清晨和傍晚,熱情的鮮卑族民歌表演與典雅柔和的華夏女子樂構成了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應。大同的云岡石窟通過雕刻展現了其 “佛國天堂”的景象,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神圣的氣氛。飛天舞女的舞蹈優美動人,似是將北魏掖庭女樂婀娜多姿、縱情歡娛的情景栩栩如生地重現出來,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證據與審美享受。

(五)鼓吹之樂

鼓吹是由八音之長和樂官所演奏的音樂。先秦時,“八音”即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種樂器。在漢代,鼓吹與六管樂器的演奏組合稱為“鼓吹”。從漢代開始,鼓吹中加入了笙和管?!稌x書》卷八十二《樂志》載:“其用樂器:金號曰鐘,石號曰磬,木號曰鼓,革號曰角,絲號曰縵,革號曰革笙,簫曰簫,竹曰管。其鼓皆由二人吹之。有十人吹之者,如有鼓聲而吹之者是也?!钡搅宋簳x南北朝時期,鼓吹已成為宮廷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北魏建立后,為表彰開國功臣李穆等人“作鼓吹”的功績,特加封爵,并以“鼓吹令”作為其官名。

北魏鼓吹樂,是一種具有鮮明胡漢音樂文化特色的宮廷音樂。它在北魏宮廷音樂中占有重要地位。鼓吹樂是一種專門負責演奏的樂隊形式,由戰鼓、大鼓、篳篥、胡笳等樂器組成。北魏鼓吹樂在表演時,經常配合著號角和胡笳等樂器。其中,最主要的樂器當屬鼓槌和大鼓。在北魏的宮廷中,鼓槌是用于指揮鼓手們演奏樂曲的工具,一般人不能觸碰。大鼓是演奏中的最主要樂器,其音色低沉雄渾,聲音洪亮且渾厚有力,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樂器。胡笳則是用來吹奏樂曲的樂器,其聲音悠揚婉轉。北魏鼓吹樂既有傳統的漢族音樂風格特征,又兼有鮮卑民族音樂元素。拓跋鮮卑作為一個游牧民族,其生活環境并不安定,因此鼓吹樂具有鮮明的胡漢音樂文化特征。但在北魏初期的宮廷中,鼓吹樂卻主要以漢族音樂為主。直到北魏孝文帝時期,才開始對鼓吹樂進行改造和創新。孝文帝在位期間對鼓吹樂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和創新,特別是將漢魏之曲吸收進鼓吹樂中。孝文帝在位期間曾多次與漢族文人雅士進行雅樂交流活動,并在中原地區舉辦了多場雅樂活動。

(六)四夷樂舞

四夷樂舞的起源可追溯至天興六年。當時以燕、趙、秦、吳之音,于太武帝時期,吸納了許多夷舞?!吨駮o年》載:“少康即位,方夷來賓,獻其樂舞?!边@說明在夏朝之前,已有少數族群的樂舞進入宮廷。至武帝拓跋燾在位時,北魏與西域諸國的使臣往來日趨頻繁,這也促進了音樂交往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尤其在太和初期,胡樂已成為北魏朝廷的一種風尚。始皇之時,有吳夷、東夷、西戎之舞。至于西域的樂器,如琵琶、五弦、豎箜篌和銅鈸等,在宮廷中廣受歡迎。這些樂器的演奏聲“鏗鏘鏜鏜”,宏大而震撼,讓人心潮澎湃。

高祖非常傾心于古代文化,但是當他遍訪官吏時,卻發現沒有一個人能夠達到他的期望,這讓他感到非常不安。于是,他決定建立“方夷”制度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在太樂中增加了四夷樂舞以及裝飾,豐富了宮中樂曲的內容,以彌補雅樂的不足?!胺綐分啤笔潜蔽簽榛謴蛯m樂而設立的一種制度。在雅樂衰微的情況下,拓跋鮮卑族積極吸納外來文化之長,重新構建了宮廷音樂制度。清商樂、漢魏時期的民間俗樂、胡樂以及鮮卑樂,都成為北魏宮廷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隋唐時期創立多部樂奠定了基礎。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音樂交流不僅是文化交融的體現,也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相識和相知。胡樂在北魏宮廷中的流行,不僅豐富了宮廷文化,也反映了北魏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借鑒。同時,西域樂器的傳入和流行,也推動了北魏宮廷音樂的創新和發展。這一時期的音樂交流和文化融合,對于北魏社會文化的演進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孝文帝時期北魏宮廷音樂對隋唐音樂的影響

在孝文帝“鮮卑漢化”的大環境中,胡漢文化此消彼長,相互融合,最終確立、發展了北魏宮廷音樂體制與音樂文化,并以其永恒的形式被云岡的歌舞樂伎造像所記載。孝文帝實施“漢化”的決心與強度,可以說是輝耀千古。而“漢化”的舉措對于鮮卑族與北地諸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還促進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統一,也為開創隋唐時代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礎。

孝文帝因“垂心雅古,務正音聲”,頒布詔令將古樂改為雅樂。這一舉措使禮樂制度更加符合北魏時期的社會現狀與文化氛圍,同時也影響了宮廷音樂的發展。這些影響不僅體現在音樂風格的演變上,還深刻地影響了宮廷文化的整體走向。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盛行,宮廷音樂也受到了佛教音樂的影響,出現了一些具有宗教色彩的音樂作品。同時,宮廷音樂也汲取了其他民族音樂文化的營養,使其融合了除北魏以外的民族音樂和外國的樂種??梢哉f,從北魏至隋唐時期,音樂的興盛與其所處時代的大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隨著北方民族的南遷,北魏宮廷音樂,特別是鼓吹樂,也傳入南方地區,并和當地的音樂融為一體,成為南方地區最受統治者喜愛的一種音樂形式。后來,這種音樂在上層社會中被廣泛地使用。隋唐時期的燕樂,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隋文帝開皇時期設立的“七部樂”中的清商樂、隋煬帝大業時期增加的“九部樂”中的清商樂,唐太宗時期的“九部樂”“十部樂”中的燕樂與清商樂,唐代燕樂中的安樂、太平樂,“坐部伎”中的燕樂、福壽樂等,以及包括西涼樂和高昌樂在內的許多少數民族樂曲,都是由胡漢文化交流而產生的漢樂。除了上述音樂特色之外,隋唐時期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征,那就是樂器的種類繁多,比如五弦琵琶、方響以及各種鼓樂器等,都是隋唐音樂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正是由于北魏宮廷音樂的異彩紛呈,才有了盛唐音樂的開端?!陡呱搅魉贰镀缴陈溲恪贰妒媛穹贰断﹃柡嵐摹贰稘h宮秋月》《胡笳十八拍》等曲目,無一不是中國音樂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從這一點來看,隋唐時期燕樂就一直存在,并且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著作用。因此,可以說,北魏宮廷音樂的確立,既為隋唐燕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又揭示了其與宮廷音樂之間的內在聯系。此外,佛教、民間音樂在隋唐時期的音樂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北魏宮廷音樂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隋唐燕樂對地方音樂乃至中國音樂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五、結語

對孝文帝時期北魏宮廷音樂的探究,是一個復雜而豐富的課題。通過對這一時期的音樂進行研究,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北魏宮廷音樂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同時,也可以看到,孝文帝的改革不僅推動了宮廷音樂的發展,更在無形中影響了整個社會的音樂審美與風尚。因此,對孝文帝時期北魏宮廷音樂的研究,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具有現實意義。它提醒人們,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只有深入了解與研究音樂的歷史與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欣賞與理解音樂,才能更好地感受與傳承音樂的力量與魅力。

參考文獻:

[1]《魏書·樂志》卷109[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3]閆錚.“變夷從夏”與“戎華兼采”——禮樂制度視閾下的北魏宮廷音樂研究[J].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2023(01):101-106.

[4]閆錚.“多元一體”視域下北魏宮廷音樂研究[J].黃河之聲,2020(18):19-21.

[5]李方元,俞梅.北魏宮廷音樂考述[J].中國音樂學,1998(02):39-51.

猜你喜歡
北魏孝文帝
從平城到洛陽,北魏遷都前發生了什么?
從平城到洛陽,北魏遷都前發生了什么?
突如其來遷都洛陽
論北魏的婚姻法律制度
論北魏的婚姻法律制度
北魏通語的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探析
北魏樂籍制度考
淺談北魏以來莊浪地區的石窟營建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孝文帝的寬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