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生活驅動,讓數學學習真實發生

2024-04-17 04:18陳傳金
新教師 2024年2期
關鍵詞:實例生活化數學知識

陳傳金

【摘 要】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可從聯系生活實例、善用生活情境、注重生活體驗、聚焦生活問題等方面入手,搭建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支架,進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字】小學數學 生活化教學 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核心素養,確定學生能“體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的教學目標,為小學數學教學指明了方向。另外,為推動國家“雙減”政策的落地生根,小學數學教師應深入思考課堂教學如何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真正做到提質減負。然而,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存在著忽視學生心智特點對生活的“簡單復制”和片面講授、忽略數學知識的生活實踐與運用、教學方法單一、忽視學生的實踐操作等問題,課堂教學因脫離生活而索然無味。因此,教師應樹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以生活驅動課堂,使數學課程向實際生活靠攏,創設有“數學味”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以此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進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聯系生活實例,豐富教學內容,點燃興趣點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生活驅動小學數學課堂,關鍵在于點燃學生的興趣點。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睌祵W知識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特點,將具備此種特性的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實例,使之具象化,將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甚至創造的欲望。研究表明,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場景越貼近,學生的代入感越強,學習興趣和動力也越高。因此,教師應聯系生活實例,整合和豐富教學內容,教學觀照生活世界,從生活問題出發,捕捉生活現象、挖掘生活實例,與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系,真正將教學植根于生活實踐,把教材中符號運算、形式推理、幾何知識等內容轉換成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有同感的生活案例,并通過小活動、小競賽等鮮活的教學形式營造溫馨、愉快的教學氛圍,讓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性,引導學生親近數學,體驗數學魅力。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六上“比”的相關知識時,筆者將生活中與比例相關聯的實例進行挖掘,并導入教學中,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活躍了課堂。首先是從“人的身體”這個與學生最直接、最熟悉的實例出發,相繼提出“你知道頭與身高的比值嗎”“你知道腳與身高的比值嗎”“你知道心臟體積與拳頭體積的比值嗎”等問題,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繼而將這些問題的答案呈現出來,即1∶7、1∶7、1∶1。接著,筆者提出:大家猜測一下這些與我們的生活是否有關系。給予學生一定時間探討、匯報。繼而舉出實例,比如:想買一雙鞋送給媽媽,但是不知道買多大,只要知道她的身高就可以了;警察在辦案時發現犯罪嫌疑人的腳印,就能估計其身高……

將這些生活實例引入教學,豐富教學素材,引出教學內容,讓學生深刻感受數學在身邊,使知識學習變成知識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事物的意識和能力。

二、善用生活情境,創設教學場景,激活思維力

荷蘭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爆F實、有趣、為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喚醒學生已有生活體驗和知識的“良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將生活情境轉化為教學場景,用生活情境觀照課堂教學,實現教學過程的生活化。在創設生活化教學場景時,應采用多種形式,包括視頻、實物演示、生活游戲、角色扮演、多媒體教學、課堂生活實踐等手段,努力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和客觀現實,消除學生對數理知識的抽象感、陌生感,增強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和探究欲望,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維活力。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二上“長度單位”的內容時,筆者就創設了生活化場景。在教學導入時,筆者戲言:“今天老師早餐吃了油條,足足有30米?!鳖D時,學生發出驚嘆聲和歡笑聲,有學生說:“老師,30米也太夸張了吧!吃得下嗎?”有的說:“老師,30米有十層樓那么高了哦!鍋怎么炸出來呀?”筆者接著引導:“那應該用什么計量單位界定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30厘米?!惫P者表揚學生的回答,并讓學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身邊的書桌、課本、座椅甚至同學的身高,讓學生感受無處不在的計量單位,使課堂充滿了活躍的氛圍。通過類似的生活情境的創設,消除了學生對長度單位的抽象感和陌生感,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和思維能力。

三、注重生活體驗,搭建思維導圖,激發內驅力

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中,為保持教學進度,教師有時存在“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慣性,忽略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存在感。表面看來,教學效率較高,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量,課堂相對流暢。然而,事實上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收器”。由于給予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明顯不足,導致學生知識的獲取淺嘗輒止,難以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致使他們缺乏學習內驅力。所以,教師應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把學生“主動學、快樂學、深度學”作為教學出發點和落腳點,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把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轉化為生動活潑的生活材料,以生活體驗為支點引導學生搭建思維導圖,讓他們在活動中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發現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六下“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的相關內容時,筆者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首先讓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圓柱和圓錐有哪些。學生進入思考環節,找出諸如水桶、米桶、雪糕筒、沙漏等。筆者繼續提問:“如何計算這些物體的體積呢?”帶著這一疑問,筆者引導學生梳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相關知識點,并鼓勵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繪制長方體、正方體與圓柱、圓錐之間的聯系。思維導圖繪制的過程,就是學生知識框架構建及深度學習的過程。把抽象、復雜的圓柱與圓錐的體積計算轉變為直觀的思維導圖,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形成的認知,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習真實、真正發生。

四、聚焦生活問題,深化實踐應用,生長新經驗

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價值旨歸。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更是為了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問題,讓知識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因此,數學教學應與生活問題相結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實踐性和價值性,生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喜悅感和成就感,進而將數學知識內化為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生長生活新經驗,實現知識遷移。

例如,在完成人教版四下“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相關的教學內容之后,教師就布置了開放性作業,讓學生根據家里的生活開支,將水費、電費、煤氣費、電話費、伙食費等制作成一個圖表,用直觀的方式反映家庭每月的生活開支,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又如,在完成“分類與整理”的知識教學之后,筆者布置學生整理書包、整理書桌、整理房間等課后實踐作業,并讓學生用手機拍攝實踐成果。教師在下一堂課進行教學展示,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生生互價,以此幫助學生拓展學習維度、累積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深化與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西城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宋曉穎)

猜你喜歡
實例生活化數學知識
初中生活化寫作教學實踐
節拍器上的數學知識
如何讓數學教學生活化
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初探
如何將數學知識生活化
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索數學知識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