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電影放映員傳播研究

2024-04-17 11:41傅竹燎
藝術科技 2024年7期
關鍵詞:放映員傳播

摘要:目的:新中國成立后,電影作為現代宣傳媒介大規模進入農村,放映員發揮著巨大作用。與之相適應的幻燈媒介出現,同時結合傳統文藝表演,對新中國早期舊觀念的剔除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著眼于電影地方史、人物史研究,搜集整理全國各地的電影史料,旨在完善電影地方史、事業史等。從浦江縣流動電影放映員這一縮影大體可以窺見中國農村電影發展過程中這一群體的面貌和歷史作用。方法:文章以浙江省浦江縣為例,結合口述史和檔案分析放映員在傳播中發揮的作用。通過將放映員與另一電影史上特定的弁士作類比,分析放映員對推動流動電影發展的作用。結果:電影放映通過幻燈媒介互動,放映員承擔多重角色,幻燈媒介充分發揮了大眾傳媒的影響力。流動電影最初出現時與當地文藝形式“道情”相結合,發展出一套特定的表演形式,更有利于農村電影傳播。結論:農村電影放映員在中國農村電影傳播發展史上發揮著重大作用,不僅是知識科普、文化傳播者,還是宣傳模范,其本身就是傳播內容。

關鍵詞:流動電影;放映員;傳播;農村電影

中圖分類號:J943.2;K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7-0-03

0 引言

1949—1966年中國大陸電影創作與相關的歷史現象、歷史事實,即新中國成立后到“文革”之前的這段時間,構成中國當代電影史的一個特殊斷代,一般稱之為“十七年”電影[1]。在這個時期,電影這一新興媒介首次大規模進入基層群眾的生活。當代電影史有其獨到的把握矛盾的優勢,即以藝術社會學角度,于復雜的歷史表象中把握一定時期電影運動的主要矛盾,來解釋當代電影發展進程中的各種運動現象和事件。將“十七年”電影現象概括為正確路線與極“左”路線,或專家派和政工派斗爭史,但它又不足以概括“十七年”電影與內外部因素的全部關系。這些內外部因素包含政治、技術、經濟的作用,藝術家審美取向、藝術技巧、文化底蘊、價值觀的作用,以及市場和觀眾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末,“綜合史”電影史學觀念出現,更關注主題背后操作主體的力量以及銀幕表象下隱藏的深層意蘊。

人物史是電影史研究中較為缺乏的一種。人的活動能夠局部改變歷史的發展面貌和某些具體結果,人的作用最能體現歷史的偶然性和復雜性。電影史應不僅僅是電影的歷史,還應成為電影人的歷史。

浦江縣地處浙江省金華市,現有常住人口近40萬,是一個山區小縣。改革開放之前主要發展農業生產,交通相對閉塞。該地區農村電影的發展狀況與放映員隊伍建設和其他地區相仿。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浦江縣農村電影多為國辦影隊在各放映點巡回放映。影片內容大多配合當時政治運動、形勢教育和“中心”任務。七八十年代,國家無息貸款扶持政策促進了農村電影市場的繁榮,全縣農村電影放映單位不斷增多。至1980年底,全縣共有各類不同性質的農村影劇院9個,放映隊32支,農村流動放映點436個,農村電影放映基本普及。放映隊分為國辦電影隊、公社電影隊以及鄉鎮電影隊。1970年9—10月,白馬、中余、石宅、花橋、堂頭5個公社首批建成8.75毫米隊,每個公社招“赤腳放映員”3名,經培訓后上崗放映。

1954年,浙江省電影放映隊407小隊在浦江縣巡回放映,由縣委宣傳部向各區分委下文,排定放映點路線和放映日期。因放映點有平原也有山區,須翻山越嶺,所以放映路線毗連就近而定。1953—1958年,全縣約有流動放映點20余個(大多為區鄉政府所在地),每月巡回放映一次。每年電影觀眾近20萬人(次)。區鄉政府附近的群眾能經常觀看電影。

1958年9月至1975年底,各國辦電影隊劃分映區,每映區劃分一至幾個區(鄉),下設若干放映點。隨著電影放映單位的增加,放映點增至200余個,每個放映點平均每月放映一次。1976年后逐步普及放映,在平原生產隊設點,山區10戶以下的自然村均列點。分大點、小點,一般大點半月放映一次,小點每月放映一次。1990年底,全縣415個行政村,1209個自然村,共設436個放映點。2002年,農村電影院隊停辦,放映點隨之消亡。

1 放映員的能動性對流動電影的線性傳播建構

1.1 電影放映通過幻燈媒介互動

在“十七年”的農村電影放映活動中,放映員的身體技術使電影在落后的自然環境中也得以成功傳播[2]。在以鄉土性為基本底色的基層社會,放映員在放映過程中與觀眾互動,面對觀眾強烈的地方性、針對性需求,幻燈這種特殊的媒介由此出現。工作人員通常身兼數職,既是放映員,又是解說員,還是配音員?;脽舫浞职l揮了大眾傳媒的作用。

幻燈具有群眾性,放映員通過該媒介解決了觀眾不懂普通話、不懂故事內容的傳播障礙。同時,文本上的宣傳策略也緊扣群眾,直擊群眾最想知道的內容?;脽暨€具有原創性和地方性,放映員不僅用它來播報新聞,也宣傳當地好人好事,取材于群眾身邊事。王仲英表示,他們一般通過白天不放映的時間走街串巷,收集素材,繪制幻燈,以便晚上來播報?!叭罕妼Υ吮陡姓鎸嵖尚?,對出現在幻燈上的身邊人感到羨慕?!狈庞酬犨€有政治任務,在電影主片放映之前,王仲英所在的35毫米放映隊會播放緊跟當前形勢配合中心工作的宣傳內容,學文件看報紙從中挑揀精要的,根據內容和情節創作成宣傳畫,制作幻燈片,放映時一張一張放給觀眾看,配上解說,直觀且容易理解。

這種特殊條件下產生的特殊媒介,不僅契合當時觀眾的接受能力,還因為它在放映和影像原理上與電影非常相似,促使觀眾對電影和幻燈有了共通性的認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幻燈在基層傳播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幾十年的普及工作,村民觀看電影的障礙已經基本消除,幻燈的傳播作用逐漸變小,國家統一發放的幻燈的地方性和原創性大大減弱?;脽粼诹鲃与娪胺庞橙⑵谳x煌過幾十年,以獨特的介入與結合方式,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到“文革”前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十七年”時期最主要的傳播形式之一,與后來的電視媒介共同織就了一個大眾媒介的傳播網,聯結了國家、社會和群眾之間的關系[3]。正因如此,中國農村基層一直以來發展緩慢且依靠傳統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的傳播模式被改變。

1.2 電影放映與道情結合

和其他傳統技藝的融合,成為電影媒介的一部分,為了適應這種新媒介,村民會借助已有的媒介來適應新媒介。放映包括快板、說書等內容,節奏韻律協助,調動了群眾的聽覺注意力,為理解視覺畫面提供了基礎。浦江特有文藝形式——道情,也是重要的放映內容。電影和道情在融合之前有過沖突。流動電影最初出現時,搶占了戲曲表演者的生存空間,后來與當地文藝形式道情相結合發展出一套多種文藝形式結合的表演形式[4]。

道情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唐朝。浦江道情俗稱“唱新聞”,自清朝以來就廣泛流行,用的道具很簡單,即胡筒鼓與一副竹拍。表演過程中,一個人扮演多個角色,根據劇情模仿男女老少的聲音,甚至能模仿風雨雷電和各種動物的叫聲?!俺侣劇庇闷纸窖酝琳Z演唱,這樣婦女老少都能聽懂。內容分正本和攤頭兩類。浦江傳統的劇目正本總共有120多本,攤頭有50多個。正本分單本和連本,單本比較短,一個晚上唱完;連本比較長,要唱幾個晚上。

起初電影作為新興媒介出現,擠占了道情的表演空間。陳約茍表示,自從農村露天電影多起來之后,大家都喜歡跑到曬場去看電影,不管唱老戲還是新戲都沒人聽了。而后,電影與道情有了結合。公社干部開導這些唱道情的藝人,露天電影與道情搶地盤,道情也可以參與進去,配合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自編自唱搞宣傳。比較短小的攤頭,如《農業綱要四十條》《計劃生育是國策》等,在電影放映之前唱?!拔乙苍コ^很多場,唱過政治性強的,也唱過一些科技種田、怎么育苗的,內容是電影放映員提供的,怎么唱,大多數是我們根據道情的特點編起來,要讓干巴巴的東西盡可能通俗、風趣,要讓老百姓愛聽且記得住?!背说狼楸硌菡?,一些農村電影放映員也親自上陣,學唱道情。平安鄉一個電影放映員叫朱祖鑫,積極配合中心工作,自編自唱《計劃生育是國策》《兩個五分頭》《平安機械化》等節目,在巡回放映中逢場演唱。電影和道情兩種文藝形式在此刻達到了合一。

2 放映員的形象角色分析

2.1 放映員作為科普知識、文化傳播者

除了故事和新聞片,科教片也是農民喜愛的內容。針對不同季節不同地區的種植養殖特點,放映員積極向上級發行部門爭取適時的科教影片,及時給農民事先指導。統計顯示,單是《緊湊型高產玉米》《魚生病以后》《畜牧場生態工程》《柑橘黃龍病》幾部科教片,就在浦江全縣共放映2063場,觀眾達18.49萬人(次)。1987年3月至4月,浦江縣聯合舉辦首屆“農林科教電影匯映月”活動,在全縣城鄉映出彩色科教片,30個放映單位映出354場,觀眾22.225萬人(次)。其間,許多放映單位根據各行政村的特點擬定節目、場次,編畫科教幻燈片映前宣傳,并為專業戶、重點戶、專業村上門專場放映。

農村題材的科教電影比故事片、新聞片更加貼近農民,指導意義強,因為很多內容直接反映農村現實,直接關系農民的生活和種植養殖項目,因而更具有為農民服務的特征。對于這些片子的放映,農村放映員更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往往先看,在反復觀看中理解影片的科學性和指導性,并在理解的基礎上,將影片的科學知識點與技術操作要點通過通俗易懂的本地話解釋給農民聽,最大限度地將知識傳授給廣大農民,普及科學知識[5]。

2.2 放映員本身成為宣傳模范

新中國成立以后,電影放映員的可見性迅速提升,不僅高頻出現在公共空間,還頻繁出現在大眾傳媒中。放映員放映途中的事跡被廣泛書寫,原本的傳播者成了傳播內容。在流動電影出現以前,放映員的形象自鎳幣影院出現之后一直是不可見的,在放映間里默默完成幕后工作的放映員或許會直接被自動數字放映機替代。因為流動電影的出現,放映員的形象被公眾看見,被廣泛當作宣傳符號,成為勞動模范的代表,像內蒙古侯永紅等鄉村電影放映員幾十年如一日,運用一臺電影放映機、一個汽油發電機、幾盤膠片、一張幕布,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年四季奔波在茫茫草原,風餐露宿,經常跑幾十上百里路為一兩個蒙古包里的幾個牧民朋友放映。不少農村放映員兢兢業業地工作,為農村、農民服務。

3 結語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工業化逐步興起并迅速發展,電視、VCD快速走進農村,農村電影初現衰落跡象,并日趨萎縮。1993年,全縣共有從影人員110名,是浦江電影從業人員歷史之最,但之后農村電影日益萎縮。

1995年浦江縣勞動人事局先后兩次下文共招轉23名鄉鎮電影放映員為農民勞動合同制工人,1996年縣委辦〔1996〕42號《關于批轉<關于加強農村電影放映工作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下發,并在杭坪鎮率先開展“人均籌資2~3元錢,電影看一年”活動。盡管地方政府大力支持,農村放映員也堅定信念堅守崗位,但依然難以止住電影市場步步下滑、節節敗退之勢。浦江縣1988年和1999年兩個年度同比,放映場次從1.042萬場減至300余場,觀眾從1117.5萬人(次)減至11萬余人(次)。

正是有了數以千萬計的農村放映員的下村播映,農村群眾才或主動或被動地跟上了社會的變遷、時代的腳步。同時,農村電影在中國政治和社會變遷中的特殊文化功用也得到了彰顯。這是中國農村獨特的風景,也是中國農民特有的福利。這條線就像一條粗粗的纜繩,拉著農村電影之船航行在中國電影史上,航行在中國社會發展的河流上。這條線連接著散落在全國各地千千萬萬人的手,那就是為中國農村電影發展刻苦鉆研、風餐露宿、翻山越嶺、常年奔波的流動電影放映員,是他們用青春和心血成就了中國農村流動電影曾經的輝煌。他們是不辭辛勞的電影纖夫,他們曾在最底層的河灘上一步一步行走。放映員從多方面造福中國民眾,其價值難以估量。

參考文獻:

[1] 石川.“十七年”中國電影史的研究與寫作[J].電影藝術,2001(5):112-118.

[2] 周晨書.“十七年”農村電影放映再審視:放映員的身體作為媒介[J].當代電影,2019(10):54-59.

[3] 楊曦.國家意志與大眾媒介的契合:“十七年”時期的幻燈放映模式與社會角色扮演[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9(8):99-106.

[4] 郭燕平.農村性別觀念的現代性改造:以20世紀50年代陜西地區的流動放映為例[J].婦女研究論叢,2016(6):28-41.

[5] 李鎮.行走的人民電影:20世紀50年代電影放映隊研究[J].當代電影,2019(10):43-49.

作者簡介:傅竹燎(1998—),女,浙江金華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傳播學。

猜你喜歡
放映員傳播
最憶兒時的鄉村放映員
新時期流動電影放映員的職業意識與專業想象
——一項對康區流動電影放映員的質化研究
一名放映員的情懷
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策略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湖湘文化的傳播效果評價研究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當代傳播視野下的昆曲現象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放電影
如何做好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