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商科理念下“專思創”融合與經管院?!叭腿瞬拧迸囵B路徑研究

2024-04-18 04:19孫莉莉劉冰
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高專 2024年9期
關鍵詞:商科思政融合

孫莉莉 劉冰

[摘? ? ? ? ? ?要]? 新商科理念以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在人才培養上需要將專業教育、“雙創”教育與思政教育融為一體。專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雙創”教育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思政教育則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政治方向,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具有創新型、應用型和國際型復合特征的“三型人才”。因此,需要構建“專思創”教育融合的人才培養“課程—教學—評價”三級進階模式、“實訓—實踐—實戰”三層遞進模式和 “課程—教材—導師”三維貫通模式。

[關? ? 鍵? ?詞]? 新商科;“專思創”融合;經管院校;“三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4)09-0069-04

一、引言

2022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召開了“第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交流了世界變局中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謀劃了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路徑。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到20世紀中葉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笆奈濉睍r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特別強調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指出“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未來十五年特別是這五年,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離不開培養高水平人才。人才培養作為大學的核心功能,歷經九百余年的革故鼎新,始終未曾動搖。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人才培養這個中心,都要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為提高高校育人能力,教育部2018年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新高教四十條”)中,重點強調要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思政教育的緊密結合,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政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為進一步強化思政教育,2019年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更加關注思政教育,明確指出要把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

所謂“專思創”融合育人模式是指將專業教育、思政教育、“雙創”教育進行有效融合的育人模式。簡單來說,以往的研究提出將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即“專創”融合;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進而提出課程思政;在“雙創”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即為“思創”融合。然而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教育、思政教育、“雙創”教育三者缺一不可,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同時更要有愛國情懷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因此,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將專業教育、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即“專思創”融合育人模式。

二、研究現狀

近年來,我國學者圍繞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發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對象涉及本科院校和高職類院校,研究內容包括探討如何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從而更好地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也有眾多學者從某個專業,或者某一門課程出發,更有針對性地探討如何進行有效融合。從中國知網收錄的文章來看,以“專創”融合為關鍵詞能夠搜索到800余篇論文,發文數量較高。最早收錄的論文是2017年發表于《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的一篇文章。從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角度進行研究的文章數量則更高。但是從“思創”融合的角度進行研究則明顯不足。如果以“專思創”融合為標題進行文章搜索,則發文總數僅為7篇。從目前知網收錄的7篇論文來看,有2篇研究的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有3篇是圍繞理工類課程進行的教學改革研究,缺乏針對新商科背景下的“專思創”融合育人以及經管類院校人才培養的研究。

三、新商科理念下經管院校的人才培養宗旨與模式

我國自2017年提出新工科建設之后,在現有商科的基礎上,為了滿足數字經濟發展的需要,提出了新商科這一概念。新商科是相對于傳統商科而言的,是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下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屬于新文科的范疇。傳統意義上的商科教育理念,是伴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而產生并確立起來的。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新型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數字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商科理念越來越不適應當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為了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的適切性,新商科概念應運而生。在數字經濟時代,需要的商科人才是具有創新型、應用型和國際型復合特征的“三型人才”,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性思維、具備創新素質和創造性思維、能熟練運用數字經濟時代的商業規律并且知識、技能跨界復合。因此,在新商科理念下,經管院校的人才培養宗旨、培養模式都要發生相應改變。

(一)培養宗旨

高等教育中人才的培養宗旨是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在新商科理念下,人才的培養宗旨是“學以致用”,未來新商科人才要體現出國際型、創新型、應用型特征,重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用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育和創新潛質的提升。

(二)培養模式

傳統的商科人才培養強調“接受”和“掌握”,忽視“發現”和“探究”。在新商科理念下,應以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出發點,在人才培養上堅持“學以致用”的理念,通過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評價機制對接,實現創新能力培養;通過國際化課程、國際化教材以及國際化教師團隊開闊人才的國際化視野;秉承行業性、多樣性、長效性等原則,開展范圍廣、層次高、內涵深的校企合作共建,通過校內校外的綜合性實踐、實訓以及綜合實戰,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打造國際型、創新型、應用型商科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創新的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寬廣的國際視野的綜合型新商科人才。新商科理念下經管院?!叭腿瞬拧迸囵B模式如圖2所示。

四、“專思創”融合與經管院?!叭腿瞬拧迸囵B路徑

在商科“三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專業教育、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究竟以何種方式融合?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三者是什么關系?如何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這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首先,專業教育、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不是三種獨立的教育形式,教師應在專業教育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同時,適當增加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內容,這樣才能達到融合的效果。其次,專業教育是中心和重心,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不能離開專業教育而各行其道,這樣就偏離了人才培養的根本。我們所說的“專思創”融合是在滿足專業教育需要基礎上的融合。最后,“專思創”融合是沒有固定模式的,不是每一次專業課堂都需要把思政元素和“雙創”能力培養生搬硬套進去,在最恰當的知識點融入最適合的思政元素,在專業知識與“雙創”能力提升最佳結合的內容上進行融合,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專思創”融合與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評價”三級進階模式

1. 綜合性課程

在新商科理念下,課程設置要注重綜合性,構建符合“三型人才”培養需要的綜合性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注重不同學科、交叉學科的多元融匯,更多設置綜合性大類課程,便于學生在消化理解廣域的專業理論基礎上開展創造性思維,并逐漸培養學生獨立自主思考、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的能力,繼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綜合性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和順勢引導,進而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的塑造與創新人格的健全。加強方法論學習和訓練,著力培養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學術鑒別能力、獨立研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同時,在課程內容中巧妙引入思政元素,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政水平。

2. 引導性教學

在新商科理念下,教學方式要注重引導性,教師角色不再單單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變成“傳道、授業、解惑與引導者”,教師應該在課上、課下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和自主性思考,促進學生、教師之間的良性互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設計、教學改革和教學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對經典理論構建、典型案例闡釋和前沿研究進展的課堂講授,引導學生課下進行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線上展示或頭腦風暴等,激發學生的研討與實踐興趣,發掘學生的興趣點和創新潛質,提升學生的理論創新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在這個環節中,應重視典型案例的選取,可以與思政元素相結合。例如,在商科課程中可以引入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成就、命運共同體理念等。

3.多元性評價

在新商科理念下,評價方式要注重多元性。

首先,在課程評價方面,注重評價形式的多元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強對學生基礎知識、創新性思維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評價內容包括知識點、活躍度、思辨力、信息獲取、品德教育、實踐能力等。評價主體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小組互評、師生共評等。評價維度包括學生進步幅度、參與度以及通過線上教學平臺系統分析所呈現的成長進步因素等,多維度、多角度地客觀評價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

其次,對于學生的綜合考核主要采取結合課程學習后知識結構、能力素質等是否達到規定要求進行考核。同時,設置包括創新人格、創新素養、實踐能力等指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主要通過課堂學習及課后活動中學生所展示出的專業興趣、創新意愿、創新潛質、逆境商數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對其創新能力加以評估。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評價”三級進階培養路徑詳見圖3所示。

(二)“專思創”融合與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訓—實踐—實戰”三層遞進模式

學生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連貫的、系統的設計。按照學期的梯度性,通過構建“實訓—實踐—實戰”層級遞進式的立體實踐教育模式,由普及性實踐教育拓展到專業性實踐教育,從而建立“以應用能力提升為導向”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通過實踐提升專業教育的應用性,在實踐中融入不同形式的思政元素,同時,通過校企合作,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具體開展方式包括:

1.校內實訓

校內實訓主要在第1~3學期進行,經管院??梢酝ㄟ^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實訓實驗室或創客工作坊等,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協同優化。

2.校外實踐

在第4~6學期,借助實踐基地,通過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搭建多層次、多渠道相互融合的培養平臺,構建科教結合、產學結合,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長效機制,從而推動商科人才培養的內涵式發展,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3.綜合實戰

有了實訓技能和實踐過程,便開始進入實戰的最終檢驗。實戰的模式有兩種:一是利用實盤交易進行實戰。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參加國內外各種專業大賽,并與專業課程對接計入學業考核成績。例如全國大學生金融投資模擬交易大賽、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GMC)、企業資源計劃(ERP)沙盤大賽、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大賽等。二是利用校內和省內的各種創業孵化基地進行實戰。建議學校與各類、各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密切聯系,為學生實戰提供創業孵化平臺,幫助創業大學生充分享受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優惠,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管理咨詢、法律、會計、審計、評估、專利、企業管理、市場策劃、國際行銷等咨詢服務,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商業氛圍中切實提升實戰技能。

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舉例來說,在綜合實戰階段可以多向學生介紹相關領域成功人士的經歷,培養學生艱苦奮斗、敢闖敢拼的斗志,培養學生做事堅持不懈、久久為功的韌勁。

(三)“專思創”融合與構建國際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教材—導師”三維貫通模式

重點從課程、教材以及導師隊伍三個方面實現對接貫通,同時,兼顧國際化教學方法和國際化學術研討等內容。國際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教材—導師”三維貫通模式詳見圖4所示。

1.國際化課程與國際化教材

在課程設置和教材選用方面,強化在校期間不間斷的外語培養,堅持部分中文專業課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和雙語授課,突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時,教師注重將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內容中,將國內外的經濟動態和相關案例融入教學與研討,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開展國外大學通行的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項目式等教學方法,實施案例分析(Case study)、課堂展示(Presentation)、模擬互動等教學手段;借助校內外、省內外的中外合作辦學平臺,不斷開展國際交流合作。

與此同時,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嚴格把關,可以選用國內優秀教材作為補充,在授課過程中吸收國內優質教材的思政內容,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國際化導師隊伍

在新商科理念下,經管院校要不斷吸引國外優秀人才來學校任教,也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采取遠程線上授課或指導。同時,加大對師生短期國際交流、參加國際會議的資助力度,提高管理與服務的國際化水平,形成中外共學互融、跨文化交流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孫莉莉,楊孟杰,李依霖.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思考與實踐[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22(2):125-128.

[2]李功連,劉瑩.課程思政:意蘊、價值及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27):24-28.

[3]楊孟杰,孫莉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創業融資的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23(2):53-56.

[4]杜一鳴,張玲.“專思創”融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研究:以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3(4):60-63.

[5]田秋麗,劉戰合,王菁,等.面向專思創融合的創業課程體系重構及改革實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3(1):119-122.

[6]鞠紅霞.產創耦合 專創融合:基于企業一線問題庫的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柳職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27):20-25.

編輯 魯翠紅

猜你喜歡
商科思政融合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新商業模式下新商科通識課建設的思考和探索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商科院系建立咨詢委員會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