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模態視角下外訓中國國情軍情課程思政教學研究

2024-04-18 07:57孟磊吳海燕李宜善
高教學刊 2024年38期
關鍵詞:多模態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孟磊 吳海燕 李宜善

摘? 要:加強外訓中國國情軍情課程思政教學,能夠提高軍事留學生對中國社會文化的總體認知,認同中國道路和中國主張,培養多元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該文以培養目標為導向,引入多模態教學手段,從多模態教學資源選取、教學設計等方面重構該課程的教學過程,將思政元素滲透到課程知識中,力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關鍵詞:外訓;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教學設計;多模態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S2-0073-05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militar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subject of Common Knowledge About China can improve their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identify with China's path and propositions, and cultivate multicultural awarenes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iming a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multi-modal teaching methods, and reconstructs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selection of multi-moda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eaching design, infilt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raining, striving to tell the Chinese story well and spread the Chinese voice.

Keywords: international train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design; multi-model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強調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據教育部統計,2009年在華留學生數量為23.8萬人,2018年為49.2萬人[1],這說明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地位迅速提升,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進一步加大。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步伐不斷加快,對留學生的培養模式及教學計劃也要不斷充實和改進,課程思政的教改理念與成功實踐對留學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加強留學生思政建設,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課程體系,有利于留學生核心素質的養成,也是培養知華、友華的留學生的應有之義。加強留學生教育的課程思政,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實現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是培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者、文明交流互鑒的推動者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中國在世界話語體系地位的重要舉措[2]。

一? 外訓中國國情軍情課程思政的意義

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規定了留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指出來華留學生應當熟悉中國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中國國情和文化基本知識,了解中國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公共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觀念和道德意識。軍隊《對外培訓人才培養方案》中也規定,外訓留學生的培養目標包括了解中國國情軍情、社會制度、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傳統文化。中國國情軍情是外訓軍事留學生的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程,課程從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維度展現真實的中國,旨在提高軍事留學生對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及中國發展概況、中國軍情的總體認知。在該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內容,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讓外訓留學生全面深入了解中國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和國防軍隊建設等,進而理解中國道路、中國和平發展理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最終認同中國的價值追求及在國際舞臺中的立場和態度。

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環境、文化背景等不同,來自不同國家的外訓留學生之間、各國外訓留學生與中方人員之間,在行為習慣、思想認識、價值取向等方面有許多差異。不同文化間的文化沖突,勢必會使外訓留學生在融入外訓教育與管理時產生不適應。中國國情軍情課程能夠為各國留學生搭建一個共同交流的平臺。加強中國國情軍情課程思政,有利于使留學生在中國社會文化的氛圍中,提高核心素質,養成包容、適應多元文化的意識、態度、技能,增進不同民族、社會、國家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理解,進一步增進留學生的集體生活的本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助于外訓留學生管理工作。

最后,高校國際學生課程思政教育是否取得成效,關鍵取決于留學生教師隊伍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3]。外訓教員在精心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和準備教學資料過程中,既要引導軍事留學生理解中國優秀文化的內涵,又要彰顯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這需要教員自身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這樣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充足的知識儲備和自信精神,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好中國文化,從而提高了外訓教員隊伍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是新時期外訓教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方面。

二? 理論基礎

(一)? 外訓中國國情軍情課程思政現狀

“課程思政”是近幾年才提出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思想理念,作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重要組成部分的留學生教育,存在重教學輕育人、重智育輕德育現象,思想政治教育被視為敏感話題,采取回避態度[2]。軍事院校對外培訓相較于普通高校留學生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一直較為重視對軍事留學生闡釋中國文化思想和價值觀,但往往會由于教學內容及方式方法上的欠缺,在效果上大打折扣。

課程思政在操作實施層面的探索,集中在課程、教學、教材和資源等方面[4]。在外訓課程思政的課程建設方面,仍處于較為初期水平,還集中在公共基礎課程中,力求將思政元素或主題“嵌入”課程使其有“思政味”[5],還未深入外訓專業課程。在課程思政教學方面,主要涉及教學方法上的創新,中國國情軍情課程中逐漸應用了“互動式教學”“實踐教學+互動教學+情景教學”理念,為了增強留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使用了多模態的教學資源。在教材建設方面,目前軍內還未下發針對中國國情軍情課程編寫的課程思政教材。在教學資源方面,陸軍工程大學各個學院正在進行各專業的思政素材庫、案例庫建設,但針對外訓的公共基礎課及專業課程,均未開展課程思政資源建設。目前外訓中國國情軍情課程,課程思政資源仍呈現碎片化、分散化特點,需要進一步系統化??傮w而言,外訓中國國情軍情課程目標是使外訓留學生客觀了解中國社會發展狀況、歷史文化傳統、政治制度及國防軍隊建設,從中國的視角來看待世界和平發展問題,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軍事合作,發展國家和軍隊間友好關系,課程本身的“思政味”較為濃厚,但從課程建設、教學、教材和資源等方面,該課程的思政建設還不成熟,各個外訓教學單位之間也未形成統一標準和評價體系。

(二)? 多模態教學法的研究現狀

多模態理論基礎主要是Halliday創立的系統功能語言學,該理論認為話語除了語言之外,還包含其他非語言符號(繪畫、音樂、舞蹈等),這些都可以表達意義。Kress[6]提出模態是人類通過感官跟外部環境之間的互動方式,如視覺模態、聽覺模態、嗅覺模態、觸覺模態和味覺模態等。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逐漸被應用到其他領域,其中包括教學領域。1996年國際教育組織New London Group[7]提出的多模態(multi-modality)概念,是一種借助網絡、圖像、角色扮演和其他多種形式教學方法的教學理論,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有助于學生在學習和吸收信息方面有多重的選擇,從而達到語言教學的目的。張德祿等[8-9]探索了多模態教學的整體框架結構,并研究了多模態教學的具體教學設計和安排。顧曰國[10]對多媒體和多模態學習進行了區分,將認知心理學引入多模態學習的研究中,構建了多模態學習模型,提出了關于多模態學習的五條假設。各類學術期刊發表的有關多模態教學的論文均以針對英語教學為主,對多模態教學進行不同方面的研究。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多模態教學方式也在各類課程教學中得到應用與研究,其中包括課程思政教學。魏錦京等[11]認為,多模態視域,作為一種充分發揮多種符號資源和感官系統的交叉影響、并在人機互動過程中產生意義構建的教學視域,其在改進了單一語言符號的傳統思政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利用現代技術條件,幫助思政課堂提供了具備多元性、共享力、強吸引的傳播話語意義表達范式。劉春雨等[12]通過言語溝通、圖像放映、身體動作等多種方式和符號資源變換展示溝通,對大學英語思政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及結果分析,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驗證了大學英語思政教學模式的效用。曹一林[13]從課程資源設計、課程教學設計、課程評估設計和教學成效四個方面探討了多模態教學在來華留學生中國概況課程中的實踐與應用。

目前,學界對外訓教學的課程思政研究尚不多見,本文從多模態視角進行中國國情軍情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調動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等模態,以期增進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提升教學效果,更好地培養“知華、友華”的外訓留學生。

三? 多模態視角下中國國情軍情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做好外訓中國國情軍情課程的思政教育,關鍵在于潤物細無聲地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本文主要思路是以培養目標為導向,將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融合,引入多模態教學手段,從教學資源選取、教學設計等方面重構該課程的教學過程。

(一)? 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中國國情軍情課程主要面向外訓一年制任職培訓軍事留學生,是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共計40課時。課程從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維度展現真實的中國,旨在提高軍事留學生對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及中國發展概況、中國軍情的總體認知。在各專題基礎上,挖掘思政元素,凝練思政主題,各專題具體思政內容包括地理專題、歷史專題、文化專題、政治經濟專題和軍事專題,具體見表1—表5。

(二)? 多模態教學資源選取

不論在課上還是課下,教學資源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根據Kress對模態的定義,可以將多模態教學資源定義為,能夠調動多種模態的教學資源,即該教學資源使得學生的不同感官與教員、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產生互動。這一概念與通常研究的多媒體資源在定義和屬性上有所不同。多媒體資源是以內容的載體即邏輯媒介來界定,即單邏輯媒介的叫單媒體,兩個的叫雙媒體,三個或以上的叫多媒體[10]。例如,純文字的為單媒體,配有插圖、表格等的則為文字圖像多媒體,但獲取文字圖像多媒體信息,僅僅調動了視覺模態,因而文字圖像多媒體信息屬于單模態資源。各類符號系統的表達方式不同,其表達優勢各異,如文本、圖像(圖表)、音頻(聲音)和視頻(動畫)等,它們可以滿足學習者的不同需求。研究和實踐表明,多模態的刺激有利于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關注和長久記憶,所以多模態教學資源能夠幫助提高課程思政相關教學的效果和效率。

外訓中國國情軍情課程的教學資源,主要包括紙質教材(講義)、電子課件、音頻、視頻,以及沉浸式體驗所需的教具等。從模態上分類,教材(講義)調動視覺模態,電子課件主要調動視覺模態,音頻資源調動聽覺模態,視頻資源調動視覺和聽覺模態,體驗式學習教具多模態屬性較強,即調動視覺和聽覺模態,也可能調動觸覺、嗅覺、味覺模態。例如,文化專題中進行茶文化教學時,教員會在課堂上為學生演示茶藝,并請學生品嘗,主要涉及視覺、嗅覺、味覺模態;進行民俗教學時,教員會讓學生體驗中國剪紙文化,親手做出剪紙作品,主要調動視覺、觸覺模態。

后疫情時代的到來,使外訓事業面臨極大挑戰,在應對挑戰的同時,我們應在教學模式上有所創新,嘗試打破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加快在線課程建設。在線課程的形式主要是微課教學視頻,我們應盡量將課件、教員的講解圖像和聲音全部錄入,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從聲音、課件獲得教學的知識內容,還可以從教員講解時的表情、動作獲得現場感。微課可以在短時間內以不同媒介信息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模態,有利于學生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

表6總結了各類教學資源所調用的主要模態,總體上來看,教學資源以視覺模態為主,聽覺模態其次,輔以少量觸覺、味覺、嗅覺模態。選取多模態教學資源,要結合課程思政元素,遵循最優化原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合理整合模態調用,最大限度地完成意義生成及傳遞,幫助學生對知識充分理解、強化記憶、提高學習效率。例如,課件要提綱挈領地展示授課內容,精簡文字量,因為過多的文字不僅不能突出重點,還會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而將課件、教員講授、音視頻展示結合起來,能夠將視覺和聽覺模態交替調動,提高學習效率。又如,在講授中國傳統軍事思想時,可以將漢字“武”寫在黑板上,講解“止戈為武”的含義,從而引導學生逐步理解中國愛好和平、慎戰的思想。此外,模態的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過多或不適當的多種模態一同出現,會相互抵消或產生矛盾,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反而降低教學效果。

(三)? 多模態教學設計

課程教學的具體實施,主要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

1? 課前

課前學生通過講義等單視覺模態資源進行預習,并在解決預習題目的過程中,自主查閱資料,獲得相關內容的音視頻文字信息等,完成“視覺”或“視覺+少量聽覺”模態的課前預習。這種單模態或較為簡單的多模態形式,能夠讓學生快速明確預習目標,簡要了解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以便課中調動學生積極性,由淺入深地達到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2? 課中

課中環節,可以基于BOPPPS教學模型開展,以教學目標達成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由導入(Bridge-in)、目標(Learning Objective)、前測(Pre-tes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測(Post-assessment)和總結(Summary)構成。

導入環節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起學生的興趣。由于外訓留學生對中國的了解尚不充分,甚至存在諸多“誤解”,因此可以通過圖像、視頻、情景描述等多模態方式,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并啟發思考。在目標環節,通過課件的單視覺模態演示和教員講解,明確在認知域、技能域、情感域的教學目標,這一目標應當體現課程思政目標。前測環節主要采用互動提問的方式,檢驗學生對內容的了解程度,以便教員根據反饋調整課程實施。

參與式學習環節強調互動,是課堂的主要環節。教員使用各種模態教學資源,通過講解、提問、教具展示及體驗等師生互動,以及小組研討、辯論等生生互動,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多模態方式,調動學生各類感官,從而促進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對課堂內容有更加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實現包括課程思政目標在內的教學目標。例如,在講解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時,可以讓學生親手觸摸感知蘇繡、云錦等制品,親手制作剪紙、中國結等手工藝品,近距離體驗中國文化,加深他們對于多元文化的親身體驗感,在文化上更加包容、開放。又如,在講解中國人口政策的變遷時,將各個時期中國面臨的與人口相關的問題拋出,以問題為牽引,讓學生研討解決方案,啟發、引導學生發現中國人口政策的戰略及實際意義。這種多模態的互動方式,既通過面對面討論加深了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又啟發了學生的思辨精神,既體現了BOPPPS教學模型參與式教學的優勢,又實現了課程思政的目標。

在后測環節,主要通過提問、測試等方式,檢驗是否達到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在總結環節,可以通過簡明的思維導圖等方式,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內容,自己反思本節課的收獲。在這兩個環節,需要調動的模態較為單一,因為其目的是強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單一模態可以充分表達意義,無須使用更多模態,從而節約教學資源,也使得課堂更加緊湊。至此,基于BOPPPS模型的多模態課堂教學結束,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目標能夠基本實現。

3? 課后

課后環節主要包括課后復習和課后拓展。針對課后復習,教員可以布置作業幫助學員鞏固知識內容,作業形式可以多樣,可涉及多種模態。例如:單視覺模態的書面作業、“視覺+聽覺模態”的小組研討、多模態的實地體驗和調研等。為了促進學生對課堂內容做進一步研究,教員可以通過教學平臺或互聯網,上傳課后拓展資料,包括有聲材料、動態影像、文本圖片等多媒體素材,并就相關問題進行解答討論,通過各種模態的不同功能和特點增強學習效果。

在課前、課中、課后各個教學環節,合理選用不同模態教學資源,將各個專題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能夠基本實現包括課程思政目標在內的教學目標(圖1)。需要注意的是,圖1中總結的模態調用情況并不是一成不變,教員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即便在教學中調取了多種模態,各種模態之間也存在主要、輔助、協同等關系,目的是確保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

四? 結束語

中國國情軍情課程思政多模態教學設計是促進外訓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有益嘗試。通過利用多模態教學資源,在多模態教學設計的框架下,將思政元素滲透到課程知識中,讓思政的內涵在知識的習得過程中自然流淌。用多種模態闡述中國道路,既能讓留學生覺得貼近生活,又能巧妙地結合中國文化和價值內涵,力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引導留學生理解和認同中國道路、中國主張,培養留學生包容、多元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 2018年來華留學統計[EB/OL].[2022-04-12].http://www.moe.go 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2] 沈庶英.來華留學課程思政:基于學科交叉的統整建構[J].教育研究,2021,42(6):92-99.

[3] 陳崢.“課程思政”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考察[J].漢字文化,2020(17):1-6.

[4] 陸道坤.新時代課程思政的研究進展、難點焦點及未來走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3):43-58.

[5] 鄧暉,顏維琦.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上海探索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N].光明日報,2016-12-12(8).

[6] KRESS G, THEO V L.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 and Media of on 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 Arnold, 2001.

[7] 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 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M].New York: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96.

[8] 張德祿.多模態外語教學的設計與模態調用初探[J].中國外語,2010,7(3):48-53,75.

[9] 張德祿,丁肇芬.外語教學多模態選擇框架探索[J].外語屆,2013(3):39-46,56.

[10] 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2):3-12.

[11] 魏錦京,郝曉麗,張月.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探索[M].北京:研究出版社,2020.

[12] 劉春雨,梁娜.多模態視角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實踐[J].海外英語,2019(24):145-147.

[13] 曹一林.多模態教學在來華留學生中國概況課程中的實踐與應用[J].教育觀察,2019,8(32):92-93.

基金項目:陸軍工程大學教育教學課題“多模態視域下外訓課程思政教學模型構建——以《中國國情軍情》課程為例”(GJ22ZX089)

第一作者簡介:孟磊(1987-),女,漢族,河南洛陽人,博士,翻譯,外訓大隊翻譯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外訓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猜你喜歡
多模態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多模態交互式閱讀教學模式研究
多模態理論視角下大學英語課堂的構建
新媒體環境下多模態商務英語課堂教師角色定位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