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鄉村教育中的媒介可供性分析

2024-04-20 06:30郭棟許穎
教育傳媒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鄉村教育新媒介鄉土文化

郭棟 許穎

【內容摘要】新媒介深度融入鄉村教育成為城鄉教育互通共融的基礎,同時又重塑了鄉村教育的生態格局。本文以西部鄉村教育主體為研究對象,在媒介可供性的框架下探討新媒介的嵌入給西部鄉村教育帶來的變革。在技術維度上成為教育實現的基礎,在資源維度上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在關系維度上加強東西部和城鄉聯系,優化師生關系,在信息生產維度上讓鄉土文化教育回歸,從而實現西部鄉村教育質量的提升,教學模式的更新,最終重構西部鄉村教育的場域。

【關鍵詞】新媒介;媒介可供性;鄉村教育;鄉土文化

在媒介化社會的基礎性背景下,媒介成為促進鄉村教育發展不可忽視的技術因素。新媒介與鄉村教育的進一步融合將深刻變革鄉村教育的生態。疫情期間新媒介在鄉村教育實踐中發揮的顯著效用,既保障了教育實踐的在線進行,又構建了一個全新的教學場景,更為新媒介深度嵌入鄉村教育提供了契機。尤其對于西部鄉村教育中存在的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觀念老舊、資源配置相對失衡等問題,通過新媒介與西部鄉村教育深度融合可有效促進西部鄉村教育的現代化創新和教學水平的提升。以往關于西部鄉村教育中新媒介的研究更重視其作為技術平臺實現鄉村教育信息化、數字化的基礎作用,而媒介技術的接入普及只是西部鄉村教育平權實現的前提,只有西部鄉村師生進入并參與數字化生活才能真正享受數字紅利。因此,本文從強調主體與技術互動關系的媒介可供性框架探討新媒介在西部鄉村教育發展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對西部鄉村教育生態格局的重塑。

一、研究現狀與媒介可供性理論

(一)研究現狀

當下對新媒介與西部鄉村教育的研究大多在鄉村教育研究整體視域下展開。

首先,既往對媒介和鄉村教育話題的研究注重將媒介視為一種技術基礎,是教育資源的載體,注重媒介技術的基礎作用。例如在以“互聯網+教育”為主題的研究中,信息化技術和數字化資源對鄉村教育的推動有重要作用;①有研究提到通過互聯網工具實現了優質資源的互通共融。②把互聯網支撐的媒介作為一種資源共享和城鄉交流的平臺,是信息化和數字化教育資源傳播的關鍵技術。

其次,教育主體作為媒介的接觸和使用者,其媒介素養是媒介發揮作用的重要環節。因此媒介素養研究是媒介與教育研究的重要領域,但在研究主體上卻存在較大城鄉差異。研究者對鄉村青少年群體的網絡成癮和鄉村教師的媒介接觸和媒介形象更加關注。③而另一方面高校學生媒介素養思政教育成為研究重點,關注大學生在媒介化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問題。例如有研究探討互聯網、智能手機娛樂化對鄉村青少年兒童的負面影響與引導策略④;有從媒介對鄉村教師形象符號標簽化角度切入分析鄉村教師形象建構⑤;有學者認為利用新媒介優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⑥

再次,教育改革變遷的歷史也就是媒介技術演進的歷史。媒介的每一次更新都將帶來教育領域的巨大變化。多數研究從宏觀的角度分析媒介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教育的影響⑦,或以“媒介化”為理論基礎提出分析教育媒介化的相關問題,缺少人機交互的具體認知。其中“教育媒介化”是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該概念認為技術的促逼推動教育媒介化,重構了傳統教育場域,強化了物質性媒介在教育中的作用。但媒介化教育的變革引發的儀式感的解構、教師權力的消解等問題也應被重視。⑧還有學者選擇從媒介化視角探析“云課堂”給教育領域帶來的根本影響。⑨

既有研究或是將媒介等同于互聯網等操作性較強的技術,媒介的變革性力量沒有被充分認識到;圍繞鄉村教育主體的媒介使用行為進行探究,論述在鄉村教育領域主體的媒介素養教育問題,其主要凸顯了人機關系中人的主體性地位;從宏觀層面強調制度化的媒介邏輯如何影響教育??梢钥闯?,以往研究要么缺少對媒介賦能鄉村教育這一主題的討論,要么忽視從中觀層面探討媒介與西部鄉村教育實踐的聯系。因此本文擬從媒介可供性的視角來探討媒介賦能與西部鄉村教育的關系。

(二)媒介可供性理論

“可供性”概念最早由美國生態心理學家吉布森提出,指生物在物理環境中潛在的各種行動的可能性,它源自主體對效用的主觀感知與技術的客觀品質之間的相互作用。⑩之后被引入中國傳播學領域并延展出媒介可供性的研究框架。媒介可供性理論主張媒介為使用主體提供的各項資源和功能,為其行動創造可能性。在國內的研究中,大部分學者都基于潘忠黨的解釋框架進行相關研究并廣泛應用于社交媒體的研究中。例如立足“技術—文化共生論”分析新聞學新范式,或探究社交媒體賦權下的各種網絡文化現象。也有從產業實踐層面出發研究,如喻國明在媒介可供性視角下探究新媒體技術觸發“四全媒體”產業發展的多種媒介效能和分析建立在“可供性”基礎上的直播媒介邏輯在商家認知競爭中的作用。但也有不拘泥于此的研究,如彭蘭的《新媒體技術下傳播可供性的變化及其影響》,從權力維度、空間維度、時間維度、資源維度、關系維度等拓展細化新媒介技術的可供性帶來的變化。同時也有學者著眼于新的解釋維度,如王海燕等人在《數字新聞的時間可供性:一個研究框架的提出》中將“時間可供性”引入媒介可供性理論中。在本文關注的領域內,多數研究集中于利用媒介可供性理解和分析行業傳播邏輯,凸顯媒介的技術特性與功能,缺乏從人與媒介互動角度出發的探討,但實際上媒介價值在與人的動態交互中實現,這構成了本文研究的基礎。

從媒介可供性理論看,人與技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相關的,人類相關實踐的達成以人與技術互動為基礎。媒介本身具備的功能為西部鄉村教育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教師、學生接觸媒介并利用媒介開展教育,從而達到傳播或接受教育的目的,這就體現媒介的可供性。媒介的功能越復雜激發主體的教育行為越多樣。媒介的教育價值是由媒介環境提供的可能性和教育主體與媒介的互動關系實現的。借助媒介可供性框架可以進一步了解數字媒介環境如何改變和影響西部鄉村教育。本文從四個維度的可供性分析新媒介技術如何賦能西部鄉村教育并如何變革其生態格局。

二、工具思維:媒介賦能西部鄉村教育實踐

(一)技術維度可供性

精神內容的傳遞需要媒介技術作為物質基底。麥克盧漢認為任何“訊息”是由于媒介或技術的創新而引發的變化。這說明媒介是人們從事某種傳播活動的必要條件。與城鎮和東部地區相比,新媒介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對西部鄉村教育主體具有更關鍵的作用?;ヂ摼W興起使新媒介從城市滲透到鄉村,賦予西部鄉村教師和學生更多媒介接觸的機會。尤其個人化、移動化的媒介帶來的技術交互性,增強了教育主體與媒介之間的互動,激活了西部鄉村教育主體的能動性。比如智能手機作為偏遠地區和發達地區相互交流的工具,激發了鄉村師生對教育的新認識和更深層的社會參與。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農村網民規模占網民整體的27.9%,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10.76億人,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0.5%?;诨ヂ摼W和新媒介生產出的教學新場景讓課堂突破學校局限,改變以書本為載體的教育資源,拓展教育教學的時空維度。從2010年開始教育信息化成為農村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互聯網+教育”成為西部鄉村教育扶貧的一種重要手段。西部鄉村政府大力推廣和幫扶鄉村學校利用在線教育資源,轉變鄉村教師較落后封閉的教育觀念,提高其教學設計信息化能力。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媒介技術在西部鄉村地區的廣泛普及和應用將進一步促進東部地區和城鎮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向西部鄉村地區的流動,這種流動一定程度上實現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性,為西部鄉村教育平權帶來新可能。

(二)資源維度可供性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繁多的教育平臺、廣泛的教育內容和豐富的教育資源不斷推動在線教育朝著多元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例如教育部上線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作為國家創辦的教育資源公共平臺,涵蓋專題教育、課程教學、課后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和教改實踐板塊,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免費資源,一定程度彌補了西部鄉村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除了國家搭建的公共平臺外,教育短視頻也隨著短視頻的興起而繁榮。短視頻應用中大量內容系用戶生產,為了吸引流量實現粉絲變現,部分用戶深入專業領域創造優質內容,由此各種“網紅教師”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例如“人民叫師”張超以夸張的風格講解數學題目;B站UP主“熱愛干飯飯”結合當下熱??破盏乩碇R。他們風趣幽默的知識傳播方式為西部鄉村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成為學生課后學習的教育資源。對于西部鄉村的學生而言,這些教育資源無疑是他們實現知識平權、填補“知識溝”的機遇。教育短視頻除了具有短視頻沉浸式、碎片化、趣味性的特性以外,還兼備專業知識的深度和講解的通俗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西部鄉村教師實現“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相關數據顯示,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成為線上教育新的流量增長高地,其中西南部及豫、皖、魯、陜地區教育興趣用戶顯著增加。由此可見,視聽媒介改變單一文字表達,使教學內容影像化、趣味化,在不斷“嵌入”教育領域過程中,改變和拓寬教育傳播的場域。西部鄉村教育主體在數字媒介的賦權下能深度參與到教育教學內容的生產與消費流程,在利用網絡資源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也為西部鄉村教育創造價值發揮主動性。

(三)關系維度可供性

新媒介改變人與內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大眾媒體時代,人對內容是單一被動的接受,而新媒體使人與內容的關系更加多元?;ヂ摼W從某些方面改變了西部鄉村教育以課本為教材,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新媒介環境下,西部鄉村學生與更多的優質學習資料形成廣泛的鏈接,這種鏈接使其可以按照各自興趣進行自主學習。他們對教學內容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產生新觀點或新知識的補充。同時,人們對鏈接的渴望驅使互聯網成為一種連接的工具,擴大用戶的關系網并發展出新關系。西部鄉村中學生、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在數字媒介的加持下得到進一步發展。以互聯互通、即時高效為特征的移動設備讓家、校線上聯系更加密切,為彌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提供新機會,搭建起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時空橋梁。線上交互式教學讓鄉村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從原來單一垂直關系趨于雙向水平,這種變化暗含師生權利的相對平等,改變了傳統師生關系,有助于促進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西部鄉村教育從以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走到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設計,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不再是一味灌輸,而是教學相長。但“缺席在場”的課堂相較于線下教室缺少約束性和儀式感,教師會失去主導權和控制權,這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的積極性,而教學效果也更依賴于學生的自律。

另外,社交數字媒介平臺的開放性和廣泛的連接性,讓西部鄉村地區教育主體的人脈關系二次擴張并形成以興趣信仰為基礎的社群。線上的社交既為西部鄉村學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娛樂場域,也打破西部鄉村與東部、城鎮之間的隔閡和校級之間的壁壘,連接著“遠方的世界”和西部鄉村的師生,增加了東西部學校交流的機會。

(四)回歸鄉土可供性

鄉村教育要重視對鄉土文化的傳承。優秀的鄉土文化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然而市場經濟讓鄉村教育更趨向功利,重視學生考試成績。學校在教育觀念上輕視藝術教育,鄉村教師缺乏鄉土關懷意識且專業素養不足,造成在以往一段時間鄉村教育與鄉土文化的疏離。當下基于國家提出鄉村文化振興的戰略,從教育上深化師生鄉土情感,增強鄉土文化自覺更有重要意義。從這個角度而言,新媒介為西部鄉村教育中鄉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資源,促進鄉土文化教育資源的數字化,成為連接跨越時空的集體記憶的紐帶。新媒介中視聽化、便捷化的信息生成、編輯、發布的操作方式激活了人們內容生產的主動性,為西部鄉村鄉土文化教育的回歸提供了可能。視聽媒介通過符號表征和身份認同的構建方式,成為傳播鄉土文化和塑造鄉村集體記憶的重要媒介載體。例如西部鄉村藝術家或傳統技藝傳承人通過短視頻或直播的形式傳播鄉土記憶;縣級融媒體通過對傳統技藝進行專題創意性報道普及鄉村傳統藝術。這些視頻與圖像增加了學生接觸鄉土文化的機會,激發了西部鄉村學生的鄉土情感。此外,方言節目與視頻以其親和力容易引起受眾的共鳴從而實現大眾思想文化教育。新媒體加速了方言節目視頻地域性傳播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西部鄉村的學生,在不斷涵化的過程中深化對自己身份和鄉土文化的認同。另外,西部鄉土文化以虛擬化方式呈現于城鎮和東部地區的教育中,促進城鄉與東西部教育內容的互通共享。新媒介使西部鄉村教育的發展既能融入現代化,又能保持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為西部鄉村鄉土文化教育發展提供新渠道。

三、價值思維:新媒介顛覆西部鄉村傳統教育模式

(一)新媒介賦能提升教育水平

媒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鄉村教育實踐,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歷史。每一次媒介的更迭引入新的“尺度”都會給教育帶來深刻影響。從互聯網介入鄉村教育開始,西部鄉村教育媒介化水平不斷提升并帶來教學內容的拓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的興起進一步改變了西部鄉村教師傳統的教學理念,采用更靈活的教學方式應對各種問題,主動或被動地利用網絡設備與資源進行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媒介素養都得以提升。這個契機也讓西部鄉村師生更好地融入媒介化社會。西部鄉村教師和學生教育學習的數字化參與改變了傳統西部鄉村教育的“人—人”的互動交流方式,走向了“人—機—人”互聯互通模式。如同約翰·彼得斯在《對空言說》中所說:“通信設備的發展打破了身體必須在場的限制,激活了人們與幽靈對話的夢想?!蓖瑫r新媒介連接起城鄉地區,使城鄉教育之間逐漸形成一種協同關系,實現東部城市優質教育資源的共用共享,提高了西部鄉村學生受教育的質量。新媒介對社會資源的整合、社會關系的連接,讓全社會都可參與到西部鄉村教育發展中來。更多網絡教育資源的涌現對西部鄉村學生的德智體美勞教育大有裨益,同時移動數字媒介整合個性化資源,融合多媒體平臺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滿足其自身發展的個性化知識。電子媒介使知識“翻越”教學質量高的學校圍墻抵達西部鄉村地區,而數字媒介創造西部鄉村教育新情境,改變教育主體的教學和學習行為,推動西部鄉村教育朝著智能化、信息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二)新媒介拓寬西部媒介教育受眾

媒介系統對西部鄉村教育的介入并未停留在技術設備和網絡基建的普及上,而是更深刻的改造和更新。這種改造和更新是在重視經驗知識的傳統教育的基礎上,利用媒介資源構建媒介互動網絡對西部鄉村教育主體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其全面發展。在西部鄉村不斷媒介化的過程中,面對魚龍混雜的輿論環境和泥沙俱下的信息,對西部鄉村教師和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則成為他們適應數字時代的關鍵。雖然大規模在線教育的普及讓廣大鄉村教師逐漸認識到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但在教學實踐中仍然有較多教師缺乏辨別和使用優質資源改革教學模式的能力。智能媒介在教師媒介素養培訓和提升中勾連起西部鄉村和東部城市,通過對西部鄉村教師進行遠程培訓,使西部鄉村能共享東部城市優質的教師信息化能力培養體系。

截至2021年,我國中小學生網民規模達1.91億,農村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7.3%。其中沉溺于網絡游戲和短視頻的未成年人,農村比城鎮分別高6.0和8.3個百分點。造成此現象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家長引導和管理的缺失。由于西部鄉村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受西部鄉村環境中各種力量的影響,對西部鄉村中其他社會成員的素質培養也間接地影響青少年兒童的成長。尤其是對家長的網絡媒介素養的教育更為重要,更能直接影響西部鄉村青少年兒童的媒介素養。由此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對象不僅僅局限于西部鄉村師生,而是參與網絡實踐的每一個鄉村社會成員。數字媒介的“嵌入”不僅拓展了西部鄉村素質教育的邊界,也拓寬了素質教育主體,移動數字媒介的參與最終將推動西部鄉村整體素質教育的前進。

(三)新媒介構建西部教育新生態

西部鄉村教育生態環境由政策、經濟、資源環境等構成,但隨著新媒介不斷嵌入西部鄉村教育教學場域并發揮著技術基礎的作用,媒介技術環境越來越成為西部鄉村教育發展的第四個影響要素。首先,數字媒介生成教育新場景。截至2022年8月,99.6%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中西部許多農村邊遠地區利用媒介平臺承載豐富的教育資源實施“雙師課堂”。線上線下課堂的組合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生成了新型教育模式。西部鄉村教育逐漸形成以智能技術為支撐、以網絡資源為內容、以“雙師課堂”為模式的數字教育生態系統;其次,智能媒介變革學校教育管理。智能技術的應用給學校教育各個方面帶來變革。西部學校教育評價在與智能媒介深度融合中趨于多元化,并逐步走向精準化和個性化。西部鄉村學校課堂教育在技術賦能,以人為本的智能教育生態中,逐漸變為學生學習體驗為主,教師指導陪伴為輔的形式;再次,秉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理念,媒介系統教育功能的顯現在于能夠影響學生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尤其培養民族地區青少年兒童的國家認同理念有突出作用。近年來,縣級融媒體中心平臺已逐漸發展成為多功能一體,全區域覆蓋的主流媒體,并通過“建設自由平臺+入駐第三方平臺”的傳播矩陣傳達國家聲音,實現了區域影響力的提升。例如新疆喀什地區融媒體創辦的“喀什零距離”視頻號報道的喀什小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識的視頻獲得4.4萬點贊喜愛,被廣泛傳播的媒體報道在學生群體中起到示范作用;最后,數字媒介對鄉村教育場域的重構在于對西部鄉村教育治理體系的轉變。智能媒介在西部鄉村教育中的應用不僅帶來數字化資源和教學模式,更通過對西部鄉村教育資源整體性統籌分析參與到西部鄉村教育的治理和發展中,推動西部鄉村教育區域協同和整體生態格局變化。

四、結語

新媒介打破了西部鄉村傳統教學模式,改變了鄉村教師的教育觀念,形成了以智能技術為支撐、以網絡資源為內容、以“雙師課堂”為模式的數字教育生態系統。同時,西部鄉村的教育格局因教師和學生深度融入數字時代而發生變革。這種變革促進西部鄉村教育朝著智能化、數字化、現代化發展,也推動了西部鄉村媒介素養教育受眾的擴展,為西部鄉土文化教育的回歸提供了可能。盡管西部鄉村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但城鄉教育“數字鴻溝”仍不容忽視。技術層面,東部一些城市因其良好的經濟條件和優越的資源,能為學生提供很多接觸新型前沿的媒介技術的機會,例如VR、AI機器人等。西部鄉村地區相比之下受環境和條件的局限,學生接觸新型媒介的可能性較小。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西部鄉村學校對學生智能手機的使用行為看管更嚴格;內容層面,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數字媒介的使用主要是娛樂,城市和東部地區學生使用媒介需求更多元。媒介在賦權西部鄉村學生提高其能動性的同時,也可能會造成他們對媒介的過度依賴。由于家長外出務工的現象較為普遍,西部鄉村教育中的留守兒童群體占有較大比重,這些兒童沒有系統學習媒介素養方面的知識,又缺失家長對其媒介使用的監管,容易造成他們沉迷于網絡世界,甚至出現“媒介依存癥”。在這種情況下,對西部鄉村教師和學生的新媒介素養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①賈桐:《互聯網+時代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困境現狀、原因與對策》,《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3年第1期。

②李華:《信息時代鄉村教育的數字化轉型》,科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6頁。

③周靈燕:《移動互聯時代鄉村教師媒介接觸研究》,鄭州大學2020年碩士學位論文。

④盧利亞:《農村未成年人網絡文化的規范引導》,《求索》2010年第6期。

⑤谷亞、肖正德:《鄉村教師的污名化媒介鏡像:何以建構與如何解構》,《當代教育論壇》2021年第3期。

⑥葉菁:《新媒介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優化——以短視頻為例》,《文教資料》2021年第19期。

⑦徐振國、魏同玉、謝萬里等:《媒介技術影響教育形態變革:歷程、規律及啟示》,《數字教育》2023年第3期。

⑧嚴功軍、劉慶輝:《技術促逼與場域重構:教育媒介化現象研究》,《中國編輯》2022年第1期。

⑨劉慶輝:《教育媒介化:云課堂的時空重構與傳播影響研究》,四川外國語大學2022年碩士學位論文。

⑩潘忠黨、劉于思:《以何為“新”?“新媒體”話語中的權力陷阱與研究者的理論自省——潘忠黨教授訪談錄》,《新聞與傳播評論》2017年第1期。

常江、田浩:《生態革命:可供性與“數字新聞”的再定義》,《南京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

匡文波、鄧穎:《媒介可供性:社交平臺賦權粉絲社群的情感表達》,《江西社會科學》2022年第7期。

喻國明、趙睿:《媒體可供性視角下“四全媒體”產業格局與增長空間》,《學術界》2019年第7期。

喻國明、趙文娜、謝喬杉:《試析直播場域中認知爭奪的策略路線——媒介可供性的分析視角:以“東方甄選”為例》,《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4期。

胡泳:《理解麥克盧漢》,《國際新聞界》2019年第1期。

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s://cnnic.cn/NMediaFile/2023/0908/MAIN1694151810549M3LV0

UWOAV.pdf,2023年8月28日。

楊潤勇:《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0—2020》,科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7頁。

鄧芊、張一琳、高盟:《短視頻在教育傳播中的角色定位與功能拓展研究》,《傳播與版權》2023年第18期。

《2022年教育行業研究白皮書》,巨量算數&益普索,www.citnews.com.cn/news/202301/154456.html,2023年1月11日。

彭蘭:《新媒體技術下傳播可供性的變化及其影響》,《現代出版》2022年第6期。

〔美〕南?!.拜厄姆:《交往在云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系》(第二版),董晨宇、唐悅哲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19頁、第35頁。

郝文武:《新時代鄉村教育振興的新目標與新路徑》,《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

楊露、李雯鑫:《鄉村藝術教育中鄉土文化傳承問題探究》,《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年第20期。

王豫陽、謝素軍:《短視頻對青年鄉土記憶的建構路徑》,《中國青年研究》2023年第9期。

許方:《基于“培養理論”探析新媒體時代方言節目對思想文化教育的影響》,《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1期。

譚宇曦、吳陳兵:《數字鄉村教育振興:意義、困境及路徑》,《中小學教師培訓》2023年第11期。

〔美〕約翰·彼得斯:《對空言說》,鄧建國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6頁。

《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s://cagd.gov.cn/data/uploads//ueditor/php/upload/file/2022/11/1669791740317797.pdf,2022年11月30日。

《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22)》,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https://res.nrra.gov.cn/photoAlbum/page/20230302/2023030216595385253.pdf,2022年3月2日。

曹月娟、陳泓儒:《縣級融媒體中心全媒體傳播矩陣發展研究》,《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5期。

(作者郭棟系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許穎系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林】

猜你喜歡
鄉村教育新媒介鄉土文化
新媒介在工藝美術繪畫中的應用
借助鄉土文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淺析傳統媒介與新媒介的協調發展
借助鄉土文化資源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試論新背景下鄉土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回歸與運用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鄉土文化淺談
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認識論根源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教育治理的困境與突破
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及現實意義
論國產青春片的青春消費與懷舊敘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