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文化元素融入團扇工作坊教育教學中的實踐探索

2024-04-21 07:21焦乙寧
天工 2024年5期
關鍵詞:團扇傳承創新

[摘 要]以學生美術核心素養提升為主要目標,提取徽文化元素,總結其美學價值和特征,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團扇工作坊日常教學活動中,旨在為學校美育工作坊教學模式提供可操作性指導,并為學校美育中民族文化的傳承及創新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徽文化;團扇;工作坊教育教學;傳承;創新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5-0078-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焦乙寧.徽文化元素融入團扇工作坊教育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天工,2024(5):78-80.

“徽(州)學”是一門國際性的顯學。黟縣西遞、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后,徽州文化受到了世人空前的矚目。如今“打黃山牌,做徽文章”的戰略決策已從單純重視自然山水景觀轉向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并重,著眼于進一步發掘人文資源的深刻內涵。[1]領悟徽文化精神,了解其歷史底蘊,提取其特殊、豐富的文化元素,為團扇繪制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素材、靈動的創意思維,更為團扇工作坊教學中課程設計、內容設置、活動安排、繪制創作等提供了參考。

一、徽文化的美學價值

(一)徽文化蘊含思想、人文之美

徽文化蘊含宗族觀念、儒學倫理、商業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外化于繪畫、書法、建筑、雕刻、文房、戲劇、菜品等領域,形成了徽州建筑、新安畫派、徽州三雕、徽商、新安醫學、徽州版畫、徽州戲劇等文化瑰寶。其蘊含思想、人文之美,將敬畏自然、勤勞質樸、禮義忠誠囊括其中,為現當代徽州教育、藝術、科技等方面的傳承注入生機。

(二)徽文化中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

徽派建筑造型獨特,以馬頭墻、青磚、黛瓦等著稱,是古徽州人民智慧與文韻的產物。馬頭墻起初作為防御火災的實用性設計,涵養徽地靈氣,取“馬”勤勉、奔騰之意,在建筑空間布局中展示出優美的墻線,“馬頭”或高昂或平展,呈現獨特的視覺效果。青磚黛瓦與粉墻搭配,具有簡雅、明快的韻味。

徽州木雕和石雕,以民俗故事、花卉、動物等為題材,展現徽州地區的社會生活與自然景觀之美。細膩入微與古拙大氣相得益彰,精湛的雕刻工藝為古建筑增添了人文歷史底蘊。

新安畫派有高逸、絕俗的文人畫特征,以徽州山水為創作靈感,繪畫清幽秀美,構圖獨特精巧,忠于心靈表達,形成變化豐富的畫風。[2]

徽州版畫,以徽地山水為背景,展現地域山川風光和人文氣息,特點在于人物體態輕盈修長,面帶微笑,刻畫線條優美;人景相融,動靜交織,極具藝術感染力,是研究徽州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資料。

徽劇為京劇的前身,其藝術形式綜合舞臺設計、服飾裝扮、伴奏音樂、表演藝術等,展現獨特的民俗魅力和傳統文化的活力,是研究中國戲劇史、建筑史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二、徽文化元素的特征

(一)古樸典雅的色彩美

徽文化元素的色彩美在建筑上最具特色,以無彩色為主色調,與建筑木質構件的原木色共同營造簡潔、清雅的氛圍。連成一片的古建筑,讓人聯想到太極陰陽魚,一目了然,高深莫測,展現出“道法自然”的東方美學。

(二)質樸的材質美

徽派古民居以磚、木、石為原料,經巧妙處理,將水磨石的光潔、石質的粗獷、木料的溫潤,對比調和出鮮活的韻律。[3]徽州文房為墨韻雅致、筆法精勁的佳作呈現提供物質保障,作品選用徽州澄心堂宣紙、龍尾山硯石、李廷珪墨、汪伯立筆,用材講究,獨具一格?;罩萑?,以木料自然天成的材質美為依托,展現手工藝者的高超雕刻技藝。

(三)富有人文底蘊的形式美

徽文化元素內涵豐富,既包括傳統手工藝、建筑,也包括獨特的風俗習慣和人文精神?;罩輹r令節氣風俗濃厚,近幾年舞魚燈、板凳龍等新年民俗活動融合精致的非遺創作與濃厚年味,精彩非凡。在藝術、科技、教育等領域,在忠正、勤勉、質樸、注重實踐的精神內核引領之下,徽文化元素體現出品質精良、有藝術品位、內斂雅致的一面?;罩莸恼軐W精神、地域特色、時代特色交融,通過色彩、明暗、空間、構圖、體量、肌理的變化,在多種藝術形式中,展現獨特的節奏與韻律。

三、徽文化元素融入團扇工作坊教育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創設具有徽文化元素特點的校園環境

團扇工作坊有專門的活動場所,運用古典裝飾風格,結合徽文化元素中極具特色的視覺形象,布置工作坊的實踐體驗區、作品展示區、閱讀區、清洗區等,在空間創設中拉近學生與傳統地域文化的距離,給予學生良好的學習和創作空間。優美的校園環境和基礎設施,為學生提供了較好的藝術學習保障,樹木花草、校園建筑之美滌蕩心靈;圖書室的各類書籍加大了學生學習藝術的廣度和深度。融入徽文化元素的團扇工作坊也為全新校園人文環境的打造提供了新思路。將徽文化元素置于空間隔斷、作品展示長廊、學校藝術角、文化墻中;購買、訂閱研究地域文化的書籍、雜志,并設置專門的圖書展架,在涉及文化傳承的活動中由教師帶領,閱讀、整理、內化知識,將地域文化的視覺形象與人文精神融入學校校訓和辦學理念。

(二)團扇工作坊課程設計中徽文化元素的呈現

1.多維體驗徽文化,創設豐富的課程主題

課程主題創設,需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與個性特征、審美及創作能力。團扇工作坊課程主題以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為教育價值和定位點,在教學中充分發掘課程主題,使專業學習變得有參與感、趣味性和探究性。

例如“速寫金秋”寫生課,組織學生在有百年歷史的屯溪老街采風,體會山巒樹木與徽派建筑遙相呼應之美?!白哌M非遺”實踐考察課,組織學生到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安徽省歙縣工藝廠、老胡開文墨廠等文化研修基地和教育場所,進一步了解徽墨、徽硯制作流程,參與體驗非遺創作,向非遺傳承人虛心求教。后續以研學記錄表、論文、連環畫創作等形式,記錄研討所見所聞,將傳承非遺與自身藝術審美能力提高相結合。并以團扇繪制作品展示、速寫非遺、詩文朗誦、視頻制作等形式,在學校官方公眾號、網站、視頻號等平臺展出?!坝‘媹F圓”綜合材料課,邀請徽州版畫傳承人進行現場教學,或直接刻制符合扇面大小的作品、或印制扇面素材后,選取適用部分裁剪、火燒、撕裂、粘裱至畫芯,與書法、繪畫藝術結合制作錦灰堆扇面?!爸裰嚒币徽n,帶領學生參觀學習徽州竹編、竹刻藝術,了解竹制團扇制作方法,參與制作扇框、扇柄。在工作坊教師的帶領下,以小組協作形式,繃扇面、刷膠、包邊,制作若干素扇,供后續課程使用。

以學促教,美術教師可利用教學活動契機,向非遺傳承人學習,著眼于技藝精良之處,嘗試制作,并在已有的專業知識上,對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提出自己的見解,也為工作坊后續創作提供良好的技術和審美支持。

2.探究性學習,徽文化元素的收集、整理

引導學生以探究性學習為主導,提高實踐及協作能力,利用社會資源優勢,擴大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學校組織工作坊成員,前往徽州古民居開展探究性學習,分組調研徽派建筑歷史、藝術特點、新時代的發展與創新等,以寫作、拍照、速寫等形式為古建筑徽元素的分析、總結提供多角度影像記錄,使學生對徽派建筑的歷史、藝術和實用價值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

合理利用互聯網資源,在一些學術性較強的資源網站,搜索“徽文化、徽文化元素、馬頭墻、徽文化傳承人、徽州名士、徽劇”等關鍵詞,捕捉有用信息,構建思維導圖,以形成較為完整的徽文化元素知識架構。利用學校圖書館資源,查閱相關專著、期刊、論文,了解徽文化元素在當今社會的應用和價值。

參考教育部門公布的非遺傳承學習建議名單,帶領學生參觀徽硯、徽墨、徽菜等的制作現場,通過詳細解說、實際操作,讓學生獲取徽文化傳承的第一手資料,增強地域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3.跨學科教學中徽文化的體現

徽州文化,包含地區風俗、習慣、價值觀、藝術、科技、教育等豐富內容。在跨學科教學活動中,團扇工作坊根據學情鼓勵學生將學科知識與生活聯結,以探究性學習方式,帶著積累徽州文化知識、推廣應用徽州文化亮點的學習目標,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家鄉大型文化活動中去。

例如,“清明”兼具自然、人文內涵,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將語文學科中描繪徽州自然景觀、寄托情懷的詩詞佳句與團扇繪制、團扇形制書簽繪寫結合,學生以詩情寄哀思,緬懷先賢、親近自然。發放活動學習記錄表格,以便學生在活動前后進行預習和探究性學習。促使學生把握活動關鍵信息,鞏固新知識,協作交流。

在與地理學科合作教學中,了解地域氣候、地理知識,剖析自然環境與徽州民俗活動的密切聯系,了解徽州“夏至”風俗。與舞蹈團體合作,以團扇為道具表演民族歌舞,為社區文化增添風采,為辛勤勞動的社會工作者送去夏日清風。

多元化教學手段的運用,讓學生有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多學科融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造能力,是地域文化教育與學科教育探索的必經之路。

(三)在團扇作品設計中徽文化元素的運用

在團扇創作初期,學生對作品設計、制作過程有了全方位考慮,充分了解團扇作品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知曉基本制作過程的基礎上,填寫團扇作品創意設計說明表(見表1),填寫時詳述徽文化元素與團扇繪制的結合點,可形成多種設計方案,將創意落到實處,讓團扇成為徽文化元素傳播的載體。

1.材質的運用

團扇造型、材質多樣,選用絹帛與宣紙為扇面,以竹、木為扇柄。工作坊團扇制作,選用徽州特有的宣紙裱扇,以書畫藝術墨韻展現徽州山水的優雅,可謂相得益彰?;罩菔a竹、木,在團扇扇框和扇柄制作中,運用徽州竹雕、竹編,將徽派園林中窗欞、門廊等造型與團扇結合,進行扇面形狀革新創意嘗試。與學校漆藝工作坊進行藝術坊間合作,以徽派漆藝髹飾技術涂刷扇柄,描繪圖案,增強其質感和耐久度。

2.扇面繪制的傳承與創新

安徽博物院、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中不乏徽州名人畫扇精品。團扇工作坊組織學生對扇面繪畫精品進行臨摹,學習繪畫技法,研究徽州繪畫史。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書畫精髓的基礎上,把新安畫派繪畫風格融入團扇創作中,力求以清新雅致的設色、舒朗明凈的墨韻呈現。以四時山水、花鳥景物入畫,展現自然之生命力;布局得當,以留白營造意境。

在現當代文化繁榮的新環境中,注重扇面繪制與徽文化的傳承與革新聯結。例如,結合不同非遺藝術創作形式,探索將徽州版畫藝術、漆畫藝術與團扇的創意融合,以版畫印制扇面和水漂漆畫的方法呈現,豐富團扇的藝術效果。臉譜化徽州名人,將徽劇藝術的妝造部分與繪畫人物造像創作結合,表現風格不限,學生可創作出卡通造型的名人臉譜,增強藝術趣味性。立體描摹徽派建筑部件并以創意紙雕形式粘貼在扇面上,增強其藝術表現力。

3.團扇的衍生形式

團扇工作坊應順應時代潮流,將徽文化元素賦予團扇的表現力活學活用,與不同質感、工藝的物品結合,衍生多種與學習、生活、娛樂相關的創作表現形式。例如,印制團扇圖案的文化衫、抱枕、水杯、筆記本,制作團扇造型的U盤、冰箱貼、書簽,批量生產實際產品,參與幫扶贈予、義賣捐贈等有社會實踐意義的活動,擴大校園美育影響力,傳承徽文化深厚底蘊。

(四)教學成果展示和評價

除了校園內美育常規展覽,選擇有地域文化代表的建筑或研修場所進行團扇繪制創作展示,將徽文化元素運用到展板設計、展廳布置中。結合當地非遺傳播主題活動,布置參與性、藝術表現性強的展區,例如在現場展示團扇制作、繪制過程,表演團扇舞蹈,設置有指導教師參與的團扇繪制體驗區等。

工作坊學習成果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從實際學情出發,制作學生學習檔案,收集、錄入學生學習記錄表、探究性學習手冊、創作展示圖冊等有直觀參考意義的內容,并以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家校聯合評價等形式,分配評價分值,以課程主題轉換為節點,結合階段性評價,提供有效、詳細的評價語,這對團扇工作坊成員創作與審美能力的全面提升有促進意義。

四、結束語

地域文化中的建筑造型、傳統圖案、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選材及加工工藝、地域性節慶及相關歷史傳說等,具備物質和文化的雙重屬性,既能承載地域性審美,又能使學生認同家鄉傳統文化,產生熱愛家鄉的情感。[4]團扇工作坊將徽文化元素融入教育教學的實踐探索,對學生的藝術素養提高,美術常規課程教學補充,藝術活動平臺擴展以及校園整體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團扇兼具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本身孕育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新時代美育要求下,學校應加強傳統藝術載體與民族文化結合的研究,通過多種類藝術工作坊的開展營造傳承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圍,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黨愛國的堅定信念。

參考文獻:

[1]王振忠.千山夕陽:王振忠論明清社會與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趙愿.守正創新意求真:新安畫派與中國當代水墨傳承[J].藝術大觀,2023(23):135-138.

[3]趙焰,張揚.第三只眼看徽州:徽州老建筑[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

[4]湯瑜.地域文化視角下中學美育路徑初探[J].甘肅教育,2023(18):38-42.

猜你喜歡
團扇傳承創新
南宋 吳皇后 行書題青山白云圖團扇
南宋 楊妹子 楷書瀹雪凝酥七絕詩團扇
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團扇恩深長戀君懷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