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烏阿拉伯人的語言生活現狀調查研究

2024-04-22 09:52鐘佳麗劉美蘭
國際公關 2024年4期
關鍵詞:阿拉伯

鐘佳麗 劉美蘭

基金項目: 浙江省教育廳一般項目 “在華外籍家庭語言政策與規劃的研究——以義烏外籍家庭為例”,項目編號:Y202249459。

作者簡介: 鐘佳麗,女,畬族,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教育、語言規劃;

劉美蘭,女,漢族,浙江杭州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教育、語言規劃與語言政策。

摘要:本研究從社會語言學視角出發,根據語言規劃理論,運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手段,采用問卷法、訪談法和觀察法等研究方法,對義烏雞鳴山社區的阿拉伯家庭的語言生活以及漢語能力相關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調查發現,義烏阿拉伯人的語言使用呈現 “三語并存,母語為主,英語次之,漢語重視”的格局。

關鍵詞:阿拉伯;語言生活;漢語能力,家庭語言規劃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過程

(一)研究對象的選取

民族身份的象征之一是共同使用的語言,阿拉伯族群則以阿拉伯語為共同語言。本文將阿拉伯人定義為來自阿拉伯聯盟的22個國家,目前居住在中國并仍然保持自己原國籍。本文的研究對象為來華一年及以上、未來將長期生活在義烏的15—65周歲的阿拉伯人,具體包括在義烏的阿拉伯商人和隨其來義烏定居的配偶及子女。[1]

(二)研究過程

2022年下半年開始進行問卷調查,于2023年6月結束。主要的調查地點包括吾悅廣場、雞鳴山社區學校、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及異國風情街的穆斯林餐廳。調研共收集到136份調查問卷,有效問卷有126份,無效問卷有10份,有效率為93%。有14份屬于15到18周歲的,112份屬于18到65周歲的;男性84份,女性42份。這次調查問卷的主要分發方式是在線下進行。

二、研究結果

(一)語言能力現狀

我們在這里將個人語言能力定義為個人的語言多元化程度,即多語社區中成員所掌握的幾門水平各不相同的語言,從聽、說、讀、寫四個維度對義烏阿拉伯人的個人語言能力展開調查。具體如下:被調查對象的漢語聽說能力平均值都在2.5左右,也就是中等水平,被調查對象的漢語讀寫能力平均值都在1.5左右,也就是中等偏下水平。他們聽的能力最好,其次是說的能力,寫的能力最差,但是被調查者對自身聽的能力和說的能力的評估標準差都大于1,也就是說此兩項自我評估呈現較大差異。被調查者聽說能力的差距要比讀寫能力的差距大得多。從觀察與訪談中來看,被調查對象的漢語聽的能力普遍高于表達、閱讀和書寫能力,漢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以中等偏下水平為主。[2]

綜上,在語言能力方面,義烏阿拉伯人普遍具備多語種能力,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掌握三語 (阿拉伯語、英語和漢語),其中漢語不是最多人掌握的外語;被調查對象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普遍以中等偏下水平為主,聽說能力總體要強于讀寫能力;阿拉伯未成年人的漢語水平高于阿拉伯成年人的漢語水平,阿拉伯語男性的漢語能力要強于阿拉伯女性的漢語能力,阿拉伯學生的漢語能力要強于阿拉伯商人的漢語能力。[3]

(二)語言使用現狀

在日常生活中,掌握雙語或多語能力的人根據不同的交際場所、交際對象和交際目的使用不同的語言。調查發現,被調查者在同一情境對同一交際對象使用的語言不止一種。因此,在正式問卷中,我們以 “經常使用/偶爾使用/從來不用”來表示對語言的使用程度,以期對阿拉伯人士的語言使用做更精確的測量。具體結果詳見表1。

家庭領域涉及的交際對象主要有祖父母、父母、配偶、子女以及其他親屬,其他親屬包括阿拉伯親屬或異國通婚家庭其他國籍的親屬。調查統計顯示,被調查者在家里主要使用母語,56%的被調查者在家庭里只使用阿拉伯語,另外有37%的被調查者會在家庭中使用英語交流,只有16%的會使用漢語。

阿拉伯人在不同場合的語言選擇取決于交際空間的開放度和交際場合的正式程度。在工作領域的正式語境中,阿拉伯人表現出與在家庭領域中截然不同的語言行為。如表1所示,絕大多數阿拉伯人在政府機構以及與同事、同學交往時使用最多的語言是英語,其中在與同事、同學交往時使用英語的阿拉伯人高達總人數的87%,使用漢語的有55%,超過總人數的一半,還有49%的被調查者表示會使用阿拉伯語。

公共領域根據在義阿拉伯人的實際情況分為購物娛樂場所、醫院、公共交通。以個體為中心而形成的關系網絡中,除去家庭、工作場景外,在公共場合,如到市場買東西、去清真餐館吃飯、到醫院看病等是較常見的一種社會情形。據調查,在生活場域,阿拉伯人對三種語言的使用沒有特別大的差別。在公共場域內,英語是使用最多的語言,占比達78%,其次是漢語,占59%,阿拉伯語占37%。

在不同的社交網絡領域中,義烏阿拉伯人的語言使用模式大同小異。被調查者在使用微信、抖音、Instagram、Facebook、Twitter,以及瀏覽網頁時,主要使用的語言是英語、阿拉伯語,其中英語使用的人數最多,占比達82%,阿拉伯語次之,占比為63%。

義烏雞鳴山社區中雙語型阿拉伯人的比例較高,語言在不同語域中的使用情況體現出明顯的層級性,英語普遍應用于阿拉伯人的對內對外的絕大部分交際領域,在正式的語言交際場合使用頻率最高,是社區中的 “高層語言”;阿拉伯語的使用范圍與英語相當,在相對隨意、次要的交際場合中成為阿拉伯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語言,是為社區中的 “中層語言”;漢語使用的范圍不及英語和阿拉伯語,在社區中維持著有限的使用率,而且僅出現在華人共聚性高的場景,是阿拉伯人外部的 “低層語言”。

(三)語言態度現狀

語言態度是指人們對特定語言變體所持的態度,包括對語言的認知、價值評價和判斷,以及指導人們使用該語言的意向及狀態。在分析構成語言態度的認知因素方面,我們對義烏阿拉伯被調查者對漢語的實際功能和所代表的社會地位這幾個方面進行調查,綜合分析被調查者對漢語的認知情況 (詳見表2)。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都持同意的態度:65%的被調查者完全同意學好漢語是有利于交朋友的,73%的被調查者完全同意漢語越來越重要,超過80%的被調查者同意學習使用漢語有利于在義烏的生活,表明義烏阿拉伯人對漢語的態度比較積極,對漢語的價值有較高的認可。義烏阿拉伯商人Haidar在談到對漢語的認知時這樣說道:“我曾在甘肅蘭州理工大學學中文。我喜歡學習漢語,漢語在中國很重要,在中國使用漢語很方便,因為中國人只會說中文,不會說英文?!?/p>

語言態度所涉及和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情感態度”是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而對情感態度的研究主要是考察阿拉伯人對漢語的語感評價,這種情感性主要通過吸引力指標呈現,吸引力的構成因子包含個人喜愛、語言優美、親切等方面。本文將四個維度作為情感性評價的測量指標進行統計 (詳見表3),被調查者普遍認為漢語好聽,不到10%的被調查者認為漢語不夠優美;有71%的被調查者非常喜歡學習漢語/漢語文化,11%的比較喜歡漢語,有13%的不確定,僅5%的不喜歡學習漢語,可以說漢語的歡迎度非常高;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認為學習漢語不容易,但仍有四分之三以上的被調查者希望自己能學好漢語。在義烏學習漢語的艾哈邁德表示:“我已經在中國10年了,我可以用中文說話、寫作、閱讀,相對來說,說話更厲害。我和中國朋友說漢語,我很喜歡漢語,平常還會聽一些中文歌曲。但漢字太難了,平常為了記住10個漢字,我要花30—45分鐘,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那一刻我很惱火,我會懷疑自己?!?/p>

針對義烏阿拉伯人在對漢語態度上其行為傾向是怎么樣的,共設置了3個問題,調查結果詳見表4。有73%的阿拉伯人認為自己會主動學習漢語,17%的持不確定的態度;超過80%的阿拉伯人愿意主動使用漢語與中國人交流,僅有少部分的阿拉伯人認為自己在義烏會盡量使用漢語。涉及是否會積極參加各種漢語文化活動時,有40%的表示 “非常愿意”,有21%的阿拉伯人持不確定的態度,15%的被調查者表示不太愿意。

在語言態度方面,義烏阿拉伯人對漢語持肯定的態度,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對漢語的認知可歸納為實用,但不確定漢語是否為權威語言;在情感維度,被調查者對漢語持喜愛的態度,認為在義烏使用漢語很方便,但漢語很難學也成為共識;對漢語的行為傾向呈現兩極化,一部分被調查者表現積極,認為學習漢語能給生活帶來很多便利,另一部分則比較消極,認為學習漢語太難了,很浪費時間。從影響因素上來看,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在義生活時長以及語言背景等個體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都會影響被調查者對漢語的態度。研究被調查者的漢語態度可以發現,義烏阿拉伯人對漢語的理性認識要大于情感上的認可度。通過訪談我們也發現,阿拉伯家長希望子女掌握漢語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國生活以及考慮到孩子未來的發展,對其國際地位、與漢語情感上的聯結談論得較少。而阿拉伯漢語學習者學習的原因也多是 “父母要求我學”“因為漢語很重要”,對掌握漢語對其未來學業、職業發展的幫助提及較多,但是并沒有過多情感上的認知。

三、分析與討論

目前在義阿拉伯人融入義烏社會仍面臨巨大挑戰,研究認為,多語服務可以減少阿拉伯人社會融入的障礙,而提供多語服務離不開政府、社區、學校、機構。

在新媒體迅猛發展的當下,應該有效利用線上互動資源。以微信為例,義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可以牽頭各權威機構與各大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合作,建立一個漢語學習信息平臺,整合學校、機構和社區資源,組織各種組別、各種類型的免費或付費的漢語學習培訓班,給義烏的外籍居民提供更多更廣泛的漢語學習機會,同時可以借助專業師資力量給漢語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服務,以滿足外籍居民漢語學習的需求,同時推動漢語的國際化傳播。

提供 “義烏+語言+X”的研學服務。在義阿拉伯人是中阿關系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大多久居中國,將中國視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但目前義烏的教學資源并不能滿足阿拉伯人的學習需要,使當前來華阿拉伯僑民子女陷入求學窘境,不得不停留在筑有語言高墻的阿拉伯學校中完成學習。政府可以與專業機構合作提供研學活動,利用好義烏的商貿文化、紅色文化、博物館資源,通過研學游這個 “行走的課堂”,潤物無聲地培養在義阿拉伯人的漢語學習動機;通過角色扮演、分組模塊競爭等互動形式,充分調動和激發阿拉伯漢語學習者的積極性。

四、結束語

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在義阿拉伯人融入義烏社會仍存在巨大挑戰,這在一定程度上不便于其在義烏的工作、學習生活。本文從語言能力、語言使用、語言態度三個層面調查義烏阿拉伯人的語言生活,同時統計分析了影響阿拉伯人漢語能力、漢語使用和漢語態度的因素?;谡{查結果,我們針對義烏阿拉伯人的語言生活現狀提出建議:構建多語互動平臺,以滿足個性化需求為基礎推動在義外國人的漢語學習、以多語服務為手段引導在義外國人的社區融入、重視多語教育、營造漢語氛圍,以增加漢語使用頻率來提高漢語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章太.關注中國語言生活[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4-9.

[2] 戴慶廈.語言調查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 何山華,戴曼純.國外語言普查的技術路徑及其管理功能[J].外語電化教學,2022(06):74-81+112.

猜你喜歡
阿拉伯
拜登在阿拉伯領導人峰會上說,美國“不會離開”中東
歐盟在阿拉伯國家衛星導航推進歷程與實踐
第五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
阿拉伯編年史家伊本·艾西爾及其所處的時代
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潮的界定與闡釋
來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勞倫斯》片頭為編劇正名
阿拉伯小鎮的露天集市
玉米麩質阿拉伯木聚糖在水溶液中的聚集和構象
論文中阿拉伯與漢字數字的使用規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