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初中語文讀說教學插上信息技術的翅膀

2024-04-22 12:00廖翠英冷永
中國教師 2024年4期
關鍵詞:融合信息技術

廖翠英?冷永

【摘 要】在新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結合讀說教學的現狀與學生語文素養兩個教學支點,充分利用當前新型信息技術,促使教材與教學融合、技術與賦能融合、效率與質量融合、守正與創新融合,全面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助力初中語文教學提質增效。

【關鍵詞】信息技術 讀說教學 融合 路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關注互聯網時代日常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新現象和新特點,認識信息技術對學生閱讀和表達交流等帶來的深刻影響,把握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變革中的價值和功能”[1]46,“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作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提高語文學習能力”[1]3。近年來,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數字化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教育教學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與必然選擇。課堂是教學的核心載體,課堂教學承載著數字時代賦予的新使命。語文教師應以接受之心,以擁抱之姿,以融構之愿,與時代同頻共舞,踏上語文教學嬗變、重塑、發展、成長的征程。如何借信息技術之力推動初中語文讀說教學,開發實現性路徑與可能性策略,優化傳統教學模式與方法,豐富語文教學樣式,營造語文教學新生態,促使語文走向深度發展,成為教師亟須深入探討的議題。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讀說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意義

媒介融合的新時代,人工智能以洶涌之勢賦能教學活動,推動教學活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迭代,為教育教學的再發展提供機遇。融合信息技術,開掘學科教學路徑成為一線教師的新課題,這在初中語文讀說教學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信息技術建構起“讀”的平臺,拓展了“說”的渠道,豐富了“讀說”的教學格局,強化了互動的多樣性,提升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等。

聽說讀寫是語言學習中的四項基本技能,充分彰顯了語文學科特點。語文課程著力培養學生這四項能力。實際教學過程中,在其他非語文要素的作用下,“聽說讀寫”教學漸漸顯露出一些問題:①教師機械遵從這一固有順序,視“聽說讀寫”為密不可分的關系,不顧教學內容特點與學情基礎,搞平均用力的均衡教學,面面俱到、貪多求全反而導致淺嘗輒止、面面不到的教學后果。②向語文要數據好看的GDP,直奔功利而去,搞割裂教學。例如,忽略“說”的教學,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因得不到有效訓練而無法提升。

以上兩種教學行為,罔顧語文教學規律,都是要不得的。筆者之所以倡導進一步強化“讀說”兩個方面的教學,是因為當下的語文教學對讀說能力的培養遠遠不夠。如何辨誤與導正?不妨向信息技術借力,豐富“讀說”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例如,在保證紙質閱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跨媒介閱讀??梢栽诎嗉壚镒x,在個人公眾號里讀,在小管家里讀,全方位拓展“讀”的區域與樣式,增強學生的讀能訓練。在對“說”的訓練方面,可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口語交際空間,定期發布學生感興趣的交際話題,隨機安排說話對象,學生自選方式展開交流。有適度的溝通距離作緩沖,學生擁有相對自由的表達空間,舒緩了面對面的社交壓力,表達思維被激活,他們有話敢說,有話要說,有話會說,有效提升了“說”的能力。

語言學習是真實生活情境下的實踐行為,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習素材、不同的學情基礎,本著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的目的,對固有順序適時進行合理調整、重新排列或按需重組,有針對性地培優補差,便可事半而功倍。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讀說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徑與策略

1. 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讀”

“讀”在“聽說讀寫”四項內容中地位較特殊,它既是其他項的并列項,又是奠基項,是“說”與“寫”的基礎??梢赃@樣說,“讀”得不夠,就“寫”不出,也“說”不好?!白x”直接影響其他項的質量。為做好“說”等內容,要先做好“讀”?!白x”是砍柴之前的磨刀功,“讀”的基礎牢靠,其他三項的大廈方能建立起來,建得牢固。然而,在現實語文教學中,“讀”做得遠遠不夠。

溫儒敏教授說:“沒有閱讀量,語文能力無論如何是提升不了的。高中語文課標率先提出‘整本書閱讀,就因為現在的高中生基本上不去讀完整的書,一切指向高考?!薄艾F在的語文教學的確存在某些普遍性的問題,講得‘死、刷題又太多、與考試掛鉤太緊、學生缺少學習的興趣與自主性,甚至還有一上課就敲黑板、列考點的,這完全是應試教育。這種語文教學是不利于語文素養的有效提升、不利于人才培養的?!盵2]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語文教學長久存在的問題:從學的層面講,學生不愛閱讀,閱讀量不夠,尚未養成閱讀的習慣;從教的層面講,教師更關注考試,沒給學生留充足的閱讀時間,沒教給學生有用的讀書方法,沒能拓展學生的閱讀面。而信息技術使書籍觸手可及,使閱讀資源的抵達和共享更高效、便捷,學生的閱讀行為可以隨時隨地發生,閱讀領域更廣闊,閱讀方式更多元。

此外,紙質閱讀亦可通過信息技術減負提效。以整本書閱讀為例,初中階段有多部名著需學生整讀、深讀、精讀,單憑課上的時間,學生難以完成如此浩大的閱讀任務。只在課上閱讀,也不符合編者的編排目的。因此,要把閱讀延展到課外,利用學生的居家時間推進閱讀。但整本書如《水滸傳》《西游記》等,篇幅長,書頁多,書本厚,學生背來背去,閱讀變成了一項體力活。為了讓學生輕松閱讀,教師可對整本書閱讀任務做單日量分解,每日將閱讀內容拍下來,制作成包括閱讀內容、閱讀任務與閱讀方法指導在內的單日讀書單,發布到班級群里。學生完成閱讀后,將對指定閱讀內容的批注等閱讀痕跡拍下來,上傳打卡,教師隨時登錄線上平臺,開展批閱,及時把握學生的閱讀動態,發現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點對點發送提醒和建議。學生不用搬動書籍,節省了體力,縮減了時間成本,閱讀心情變得愉悅起來。

單篇文本閱讀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激趣增效。筆者在執教八年級下冊《唐詩三首》時,確定了群文建構的總體思路后,在“先讀為快”“穿越歷史”“給杜甫換臉”等教學環節中都運用了信息技術?!跋茸x為快”環節,筆者讓學生課前錄制個人詩詞誦讀視頻,學生可朗讀、可背誦、可演讀、可吟唱。以“讀”為主線,不限“讀”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相關的語文能力。教師通過這一方式達成提前預讀經典古詩的教學目標?!按┰綒v史”與“給杜甫換臉”兩個環節都是為了消弭學生與古詩之間的距離而做的設計。教師播放有關安史之亂的影像資料,讓學生穿越時空,沿時光隧道進入公元755年至763年那段兵連禍結的時期。掌握歷史真相,再來解讀作品,學生就會更加尊重歷史,思維開闊但有韁繩在,不會天馬行空。在“給杜甫換臉”環節中,教師運用頭像換臉術,將杜甫的臉換成學生的臉,學生化身杜甫,以作者的身份代入文本閱讀,大大拉近了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因貼近人物而走向深刻通透。

在語文“讀”的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實現了閱讀渠道的多樣化、閱讀容量的擴容化、閱讀方式的革新化、閱讀關系的親密化,減輕了學生的閱讀負擔,縮短了閱讀的距離,充分關照閱讀對象的閱讀心情,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氛圍。這些全新的變化,推動了課內外閱讀活動的順利、高效、可持續開展。

2. 運用信息技術助力“說”

本文的“說”指的是口語交際?!罢f”和“寫”一樣,都是以“聽”“讀”為積累基礎的輸出。不同于“寫”的書面輸出,“說”是口頭渠道的輸出,是“聽”的反映,表達個人觀點,抒發個人情感,展現個人溝通、交流的水平與能力。在“聽說讀寫”四項中,“說”的教學是最不充足的。雖然“說”一直與其他三項并列,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說”在語文課程中全無身影。近幾年,初中語文教材開始對口語交際有所涉及,但因考試不做要求,“說”在教學中依舊缺位,語文教材有口語活動設計,而教師無實際口語交際教學。在生活中,有聲的口頭表達比無聲的書面表達應用范圍更廣,影響力更大,真正、扎實地開展口語交際教學是順時而為、勢在必行。

筆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信息技術助力下的“說”的能力培養。以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專題“少年正是讀書時”中的口語交際訓練為例,此單元的口語交際主題是關于閱讀的深入思索與探討,思考自己和他人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法。筆者采用“四步走”的方式展開教學(見表1)。

現代化新型信息技術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便捷地強化了口語表達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效解決了教材、教學“兩張皮”的現象,使教學過程與教學成果都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使“說”更具有時效性、開放性、交互性,同時,密切勾連了“讀”“寫”以及“聽”,落實了多維能力的培養,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信息技術與語文讀說教學深度融合關系的思考

以“互聯網 +”、數字化、智能化為顯著特征的信息技術,使教師擺脫了固化刻板、單向度的傳統講授教學方式,教師在占有更豐富的教學平臺與教學資源的基礎上,革新了教學方式,開辟了教學路徑,提高了教學參與度,提升了教與學的效度。信息技術是支架,是橋梁,是方法,是手段,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生產力。但信息技術與語文讀說教學的不斷深入交匯,也引發了我們新的思考,比如,二者的關系如何厘清?信息技術的介入有沒有分寸?信息技術滲透進語文學科的程度要不要限定?有沒有可能找到一條有效的、恰切的、理性的、科學的融合路徑?有沒有對應的評價體系?過分倚重信息技術,會不會成為教學的另一種“固定模式”?

筆者認為,信息技術遇見語文,本質是技術遇見教育和教學。信息技術落實在語文讀說教學中,彼此交互,相互解釋,但二者都沒有消弭,也沒有轉化為另外一方。信息技術作為輔助,不會成為語文;語文作為學科主體,是信息技術的承載對象,也不應被完全信息化。因此,信息技術進入語文讀說領域不是教學目的,把信息技術引至語文的根本目的是充分發揮其功能優勢,助推、改善語文讀說教學,促進語文正向發展,增強學生與母語的親密關系。信息技術是課程設計的構成部分,但不是語文的本體組成部分,二者是需則即、不需則離的關系。深度融合亦有度,不能因為引進信息技術,而改變語文學科本身的質地與屬性,即便信息技術也交付教學“產品”[3]。語文教學要始終重視語文要素,以充盈、豐實語文為要義。

在讀說教學中,教師要運用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適應語文課堂,而不是讓語文課堂適應信息技術。語文讀說教學是身軀,借助信息技術之力,振翅飛向令人憧憬的高空。教師只有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正確發揮信息技術的功能與價值,使其助力初中語文讀說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溫儒敏.遵循課標精神,尊重教學實際,用好統編教材[J].語文學習,2022(5):4-10.

[3] 張悅.“語文教學”書頁中的“現代信息技術”書簽[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3(7):92-95.

(作者單位:1.福建省漳平第三中學;2.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實驗學校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趙繼瑩

猜你喜歡
融合信息技術
一次函數“四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寬窄融合便攜箱IPFS50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