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視域下科普傳播實踐與思考

2024-04-22 16:25孫會寧
國際公關 2024年4期
關鍵詞:傳播策略信息處理信息技術

作者簡介: 孫會寧,女,漢族,廣西南寧人,在職研究生,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研究方向:科學傳播、科普教育方向。

摘要: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方式,也為科普傳播開辟了新的路徑。本文旨在探討信息技術在科普傳播中的應用,分析其帶來的創新和挑戰,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和注意事項,為科普傳播領域從業者和研究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信息技術;科普傳播;信息處理;傳播策略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 (2021—2035年)》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重要文件的相繼發布,進一步強調了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的必要性。[1]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科普傳播的方式和策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技術作為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極大豐富了科普內容的呈現形式,拓寬了傳播的途徑,加深了受眾的參與度。[2]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普及,使科普信息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書籍和教育機構,而是通過各種數字化平臺傳播,以更加互動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吸引公眾的注意。

一、信息技術視域下科普的創新

(一)內容的獲取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科普內容的獲取方式經歷了革命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來源的多樣化和獲取方式的便捷化。過去,科普內容主要依賴于學術期刊、專業書籍和科研機構的官方發布。[3]如今,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興起,科普內容的來源變得更加多元化,科研工作者、業余愛好者、教育機構乃至企業都可以成為科普內容的提供者。這些多樣的來源不僅拓寬了科普內容的范圍,也使最新科研成果和科學理論更快速、更廣泛地傳播至公眾。目前,各大短視頻平臺已成為科普傳播的重要推手,平臺通過提供不同格式的內容,為不同偏好的用戶群體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科普資源。抖音、快手等平臺上的科普短視頻以直觀、生動的特性,迅速吸引公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的注意;而嗶哩嗶哩 (以下簡稱 “B站”) 和西瓜視頻等平臺上的中視頻,則以較長的時長和更深入的內容滿足了用戶對深度科普內容的需求。以抖音為例,2022年1月至10月,抖音知識類內容作品發布數量增長35.4%,中長視頻發布量增長超200%,圖文內容發布量增長167%;抖音知識內容興趣用戶超過2.5億,相較2021年初增長44.1%;知識達人單月直播場次增長72.7%??破諆热菰诙桃曨l平臺上的迅速增長和普及,反映了用戶對科普服務、科普知識的渴求,而內容形式的多樣化在提高了科普信息可訪問性的同時,也使科學知識的傳播更加符合當代用戶的消費習慣和需求。[4]此外,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科普內容的獲取效率,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即時訪問大量科普資源,包括在線數據庫、電子書籍、科學博客、論壇以及視頻和播客等,這些資源的便捷獲取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門檻。

(二)信息的處理

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支持下,科普內容生產者能夠根據用戶行為和反饋數據優化內容。通過分析用戶互動 (如點擊率、觀看時長、評論反饋等),科普創作者可以了解哪些主題或表現形式更受歡迎,從而調整其內容策略,以提高受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犊破諆热荽髷祿治鰣蟾妗凤@示,通過分析用戶的點擊率和互動數據,科普內容創作者能夠將信息關注度提高20%以上。一方面,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科普信息的呈現更加生動和互動,利用圖像、視頻、動畫以及虛擬現實 (VR) 和增強現實 (AR) 技術,科普信息可以以更吸引人的方式展示,使復雜的科學概念更容易被公眾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交互式科普應用和游戲也為公眾提供了一種新的、互動的學習體驗,讓科學知識的探索變得更加有趣和引人入勝。

二、信息技術視域下科普傳播的策略

(一)應用互聯網的優勢,開拓宣傳途徑

互聯網作為科普傳播的主要工具,使科普知識的傳播更加廣泛和高效。一是互聯網極大地拓寬了科普內容的受眾范圍。通過在線社交網絡、博客和論壇等渠道,科普信息可以快速傳播到全球各地,覆蓋不同年齡和背景的受眾群體。這種廣泛的覆蓋力使科普信息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理位置或特定的人群,而是能夠觸及更廣大的公眾??破展ぷ髡呖梢愿鶕煌氖鼙娙后w和傳播需求,選擇合適的宣傳平臺,建立多元化的宣傳渠道。同時,利用不同平臺的優勢和特點,可以進行差異化傳播,提高科普傳播的效果。二是優質的科普內容是吸引受眾的關鍵?;ヂ摼W平臺提供了多樣化的內容展現形式,視頻、圖文、播客等多種形式豐富了科普內容的表達方式,使其更加生動和吸引人。例如,抖音或B站發布的科普視頻用視覺和聽覺的方式展示復雜的科學概念,而微博、知乎等社交媒體則可以用圖片或文字快速傳播科普知識。但互聯網上也存在信息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因此,科普工作者在制作科普內容時,應注重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避免出現誤導受眾的情況。同時,還應注重內容的創新性和趣味性,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三是互聯網具有互動性強的特點,科普工作者可以通過各種互聯網平臺與受眾進行互動和交流。例如,可以通過在線問答、討論、投票等方式,了解受眾的需求和反饋,及時調整科普內容和傳播策略。同時,還可以通過互動交流及時回應公眾的疑問,增強受眾對科普內容的信任度和認可度,使科普傳播更加貼近受眾的需求和興趣。

(二)應用網絡信息技術,創新宣傳手段

科普工作要想更有效吸引和教育公眾,提升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影響力,就要緊跟技術發展的步伐,不斷探索和創新內容呈現方式,通過數據驅動提高科普內容的吸引力和傳播效果。一是運用多媒體和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提高科普內容的視覺效果和沉浸感。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科普內容也可以通過圖像、視頻、動畫、游戲等多種形式展示,使科學知識更加生動形象,更能激發受眾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美國國家地理協會推出的VR旅行體驗互動游戲—“國家地理探索VR”,用戶戴上VR設備仿佛親臨現場,可以欣賞地球上的各種奇妙景觀。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不僅增強了科普知識的傳播效果,也提高了用戶的參與度和投入感?!吨袊鴩业乩怼冯s志社推出了圖文自然地理百科VR體驗全書 《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讓孩子可以通過手機體驗不同地域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這些創新的科普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受眾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和認同感,還能夠拓展受眾的視野和思維。二是利用數據可視化和交互性呈現科普信息。在新媒體時代,科普內容的數字化和多媒體化是主要趨勢。[5]通過將科學數據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示出來,可以讓受眾更容易理解復雜的科學概念。利用動畫、圖表、互動界面等多媒體元素,科普內容可以更生動、更直觀地呈現復雜的科學概念。例如,中國科學院科普云平臺微博賬號 “中國科普博覽”,利用高質量的圖文和視頻,結合互動性強的線上活動,生動地介紹各種科學現象和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復雜的科學理論被轉化為易于理解的視覺信息,大大提升了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和理解能力。三是利用社交媒體和在線平臺進行互動宣傳。社交媒體的利用對于提升科普傳播的影響力至關重要。在社交平臺上,科普內容的傳播不僅依靠內容本身的質量,還依賴于用戶的互動和分享。因此,科普工作者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定期發布有趣的科普知識,與受眾互動,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如在線問答、直播講座、話題挑戰等,鼓勵用戶參與討論和分享,從而擴大科普內容的傳播范圍。通過與受眾建立互動和關系,不僅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信任度,同時也提高了科普內容的社會影響力。四是個性化推薦算法的應用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宣傳手段。通過大數據分析,科普平臺可以根據用戶的興趣和行為模式推薦相關的科普內容。這種個性化推薦不僅提高了用戶的參與度,也使科普內容更加精準地達到目標受眾。

(三)構建信息化云平臺,激發公眾熱情

在科學傳播的發展歷程中,“公眾參與科學”模型標志著科學傳播進入一個全新的演進階段。該模型與 “缺失”模型、“公眾理解科學”模型相比,更強調公眾的積極參與和與科學的雙向交流。在這個模型中,公眾不僅是科學知識的被動接收者,還是積極參與科學討論的一部分。[6]該模式允許普通公眾就科學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使科學傳播更具包容性和多樣性。構建信息化云平臺是科學傳播激起公眾熱情的關鍵策略,為實現 “公眾參與科學”模型提供了理想的工具和環境。平臺集成多種科普資源和工具,形成強大的科普資源數據庫,讓公眾在一個全面、易于接入的科學知識和信息的空間中,與科學家和其他公眾成員參與科學討論活動,并通過互動和個性化的特性增強科普傳播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一是信息化云平臺通過提供互動性強的在線活動、論壇和社交媒體集成,促進公眾與科學家之間的直接對話。例如,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線講座和問答會,直接回應公眾的疑問和好奇,提升科學知識的傳播效率,增強公眾對科學的信任感和參與感。二是利用個性化推薦系統和用戶界面設計提升用戶體驗。根據用戶的興趣和互動歷史,平臺可以推薦相關的科普內容,使用戶更容易找到他們感興趣的主題。同時,易于使用的界面設計和交互功能使用戶能夠輕松地瀏覽和分享科普內容。三是開放數據和開源資源,鼓勵公眾創新和貢獻。信息化云平臺可以提供科學數據、工具和資源的開放接口,允許科普愛好者、學生、教師等公眾群體使用這些資源進行科學研究、教育和創新。平臺還可以設立開源項目,鼓勵公眾共同參與科普內容的創作和改進,形成更加開放和合作的科普生態系統。通過建立用戶關系網絡,讓用戶可以互相關注、互動、分享和評論科普內容。這種社交性質可以促進用戶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一個互幫互助的科普社區,增強公眾的參與感和忠誠度。

(四)運用數據分析技術,預測突發事件

在 “互聯網+”和智慧城市的背景下,運用數據分析技術預測突發事件已經成為科普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結合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技術,數據分析技術通過分析海量數據,提前識別潛在風險和突發情況,提升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能力。一是大數據技術使我們能夠收集和分析來自各種源的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體動態、政府公報、新聞報道以及歷史數據。通過對數據的深度分析,識別出潛在的安全風險、自然災害的跡象以及公共健康威脅。二是基于數據分析的預測模型用于提前預警和制訂應急響應計劃。通過分析過往事件和當前的環境變化,預測即將發生的突發事件,并啟動快速響應機制,減少可能的損失和影響。例如,通過分析氣象數據和歷史災害記錄,可以預測自然災害的發生,從而提前部署救援資源和通知公眾采取預防措施。三是云計算技術為數據分析提供了強大的計算和存儲能力。大規模的數據分析通常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和存儲空間,而云計算平臺可以根據需要提供彈性資源,滿足數據分析的需求。這使數據分析技術更加高效和靈活,能夠處理復雜的數據模型和算法,提高突發事件的預測精度。

三、信息技術視域下的科普傳播的注意事項

在信息技術視域下進行科普傳播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關鍵點:一是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但也容易出現誤導和虛假信息。因此,在進行科普傳播時,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至關重要??破展ぷ髡邞钊胙芯?,從可靠的科學研究和權威的科學家處獲取信息,并經過嚴格的核實和審查。二是避免對科學概念的過度簡化。在努力使科學內容通俗易懂的同時,要避免過度簡化科學概念,努力在簡潔和準確之間找到平衡點,防止出現誤解或曲解科學真相的情況發生。三是考慮目標受眾的多樣性。不同的受眾群體對科學內容有不同的理解和需求,科普工作者應考慮多種因素,設計適合不同年齡、教育背景和興趣的內容。四是綜合評估利用好多媒體和互動元素。雖然多媒體和互動元素可以增加科普內容的吸引力,但應確保這些元素服務于科學內容的傳播,而不是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四、結束語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科普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式。通過多樣化的內容呈現、數據驅動的優化、信息化云平臺的建設以及數據分析技術的運用,科普傳播可以更加生動、互動、智能化,吸引更多的受眾參與其中。然而,在信息技術視域下進行科普傳播也需要注意信息的準確性、目標受眾的多樣性等問題。只有在不斷創新和提高質量的基礎上,信息技術才能更好地推動科普傳播事業的發展,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林雪瑩,陳志勇.顛覆性信息技術視域下意識形態傳播的風險轉向[J].東南學術,2023(3):217-224.

[2] 熊英,于濤,孫洋.現代信息技術助力演出藝術傳播方式創新[J].演藝科技,2021(11):64-70.

[3] 朱涵鈺.信息技術助推黃河水文化的數字化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9(12):27-29.

[4] 梅其君,封佳懿,宋美璇.信息技術傳播與少數民族鄉村文化變遷[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8(2):68-72.

[5] 聞薇.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推進無錫市紅色文化資源的校園傳播與應用[J].暢談,2022(2):122-124.

[6] 李璐.探究信息技術傳播背景下大學法語教學資源與教學方法的新模式[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2(2):103-105.

猜你喜歡
傳播策略信息處理信息技術
東營市智能信息處理實驗室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基于Revit和Dynamo的施工BIM信息處理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地震烈度信息處理平臺研究
CTCS-3級列控系統RBC與ATP結合部異常信息處理
淺談企業社會責任的品牌傳播
探析公益節目《等著我》的傳播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