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展 ESG 評價要避免長期主義“短期化”

2024-04-23 08:29李志青
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主義維度評價

李志青

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意見》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值得關注的是,在《意見》第九部分“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的第24條“改革完善體制機制”中繼“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后提出,要“探索開展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評價”,這是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首次出現在中央發布的高規格美麗中國建設意見中,意義重大。

一、ESG的內涵和發展背景

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是由西方經濟金融界在21世紀初開始提出并逐步正式列入市場規范的一種新型企業評價體系,提出ESG 的主要背景是企業因應氣候變化、環境退化、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外部沖擊和挑戰,不得不從內部的治理和管理機制出發,順應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潮流,開展經營管理上的重大變革。其后,ESG逐步成為企業對外信息披露的標準內容,并演化出各類ESG評級、指數和投資產品,變為識別企業非財務風險的重要依據,受到了投資界的廣泛關注。時至今日,盡管全球范圍內對ESG仍然存在一定爭議,但基于全球社會經濟發展在資源環境等領域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國際社會已經基本形成一種共識,即ESG是人類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美好社會的一張“綠色船票”。

在此背景下,《意見》將ESG納入美麗中國建設方案,有幾方面重要價值。一是正式將ESG界定為美麗中國建設(綠色發展)的重要任務,這無疑契合全球重要發展趨勢;二是將美麗中國建設(綠色發展)作為ESG的頂層設計,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ESG的體制機制定位,這將有效推動ESG的真正落地;三是中國在發展階段、文化背景、制度建設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這決定了中國的ESG(評價)將有別于發達國家的ESG(評價),需要不斷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ESG(評價)體系。

二、從三個維度看ESG

作為國際經濟金融界近年來最為流行的概念之一,ESG可謂是熱點紛呈,發展速度日新月異,相關的實踐及其背后的理論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和豐富,梳理其中的脈絡將有助于我們看清“五彩繽紛”的ESG世界。

一是從倫理維度看ESG,倫理維度的分析重點是做“價值判斷”。為何ESG能在短短10多年里從最初的冷門詞匯躍升為席卷全球的頂流概念,不僅征服眾多企業,而且成為投資界的“香餑餑”?其關鍵就在于這是一種全新的價值觀。正如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德豪斯教授所言,推進ESG的基本出發點是重新塑造企業的“價值觀”,即將過去只重利潤標準的企業“價值觀”轉變為利潤與非利潤(也就是ESG涵蓋的各類議題)雙重標準疊加的“價值觀”。這是一種靈魂意義上的、徹頭徹尾的轉變,對于人類堅守“長期主義”,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非凡。應該說,在倫理維度上,各界在ESG上的共識還是比較統一的,即比較一致地認同ESG背后的長期主義發展趨勢。即便近期美國部分地區暫時出現“反ESG”的政治風向,但對于可持續發展這一長期主義,正反兩派基本都是認同的。

二是從經濟維度看ESG,經濟維度的分析重點是做“價值實現”。眾所周知,ESG的前身是CSR,同樣有改造價值觀取向的CSR為何后來日漸式微,主要原因在于很長一段時間里CSR無法有效通過經濟維度上的有效論證,大量研究都在試圖證明CSR對于其執行主體(企業)有著積極的產出價值,降低成本或提高產出,但分析結果卻并不樂觀。一方面,CSR績效無法進行有效界定和度量,從而在一開始就無法有效納入經濟分析模型框架;另一方面,研究表明CSR的成本或收益效應受制于很多因素,與企業的其他經營行為之間存在較大的交叉相關性(內生性),這些因素大大削弱了CSR的價值創造功能,使其最終走向“沒落”。那么ESG是否會步CSR命運的后塵呢?筆者認為,客觀上這個可能性完全是存在的,就目前現有的研究來看,ESG與企業經濟價值之間的關聯性仍然顯得比較薄弱。但ESG的有利之處在于,基于它相對完善的評價框架和信息披露制度,ESG可以在企業的“避險”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就是能有效防止企業“踩雷”。這在實踐中也逐漸取得越來越強的共識,如原銀保監會發布的“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中,就大量地使用了“ESG風險”這一表述,這意味著,ESG在識別和防范相關風險,進而提高企業經營效率上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從管理維度來看ESG,管理維度的分析重點在于“價值管理”,包括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比如,全社會的ESG評價和標準體系等屬于宏觀管理,而一個企業內部的ESG治理和管理流程等就屬于微觀管理。經過多年努力之后,時至今日,ESG在管理維度上基本上已經走到了“精益求精”的發展階段。一方面框架體系越來越成熟,E、S、G三個維度下各自分解成十多個指標,全面涵蓋企業經營中非財務的各個發展維度,這些指標被用于構建各類評級/評價標準,用于企業的ESG評級/評分;另一方面,經過多年的積累,數字化技術的進步有力地助推了管理維度上的精確性,基于大數據技術和歷史數據,各類評級機構愈加精準地對企業開展ESG畫像,為相關投資決策提供依據。

綜述以上三個維度,總體上呈現出的結論表明ESG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但我們卻可以發現,全球范圍內有關ESG的爭議和分歧也與日俱增,甚至出現“反ESG”的現象。產生這些爭議和分歧的主要原因并不在倫理維度和經濟維度,而是在管理維度上。

一方面,如前所言,ESG的內核是企業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實現,這個價值是利潤與非利潤的“復合體”,這與企業所處的國家、社會、利益群體等外在因素之間有著極大的關聯。比如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例,不同國家、社會和利益群體都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內涵、重點和標準有著不同看法,那么一旦某個國家、社會或利益群體試圖以某個統一標準來界定這個概念,就必然會遭到其他國家、社會或利益群體的“抵觸”。

另一方面,現實世界中,“短期主義”歷來不缺野蠻生長的土壤和環境。即便在經濟學研究中,也從不避諱“短期主義”的重要性,鼎鼎有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就曾有一句名言,“在長期,所有企業都已經不存在了”,即在短期都無法生存的情況下,企業又談何能堅守“長期主義”呢?因此,面對短期主義和長期主義的艱難選擇,就容易出現在管理維度上將ESG這一長期主義概念“短期化”的做法,進而也就在標準、評價、工具、披露等方面產生了各種分歧。

有的企業仍然堅守長期主義,不放松要求,維持“原生態”的ESG標準和做法;但更多的企業則是“屈服”于短期主義的壓力,他們借用舶來品,基于自身的需要,對ESG進行大范圍改造,實現“為我所用”的目的,這顯然不利于真正提高企業的發展質量,也無法滿足美麗中國建設的發展需要。

三、探索ESG評價:三大挑戰和三大基石

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中國ESG評價已經完成“從零到一”的演變,各界形成了一定共識,但如何繼續發展,實現“從一到多”,真正助力企業的高質量發展,仍然存在諸多挑戰和問題。根據筆者對ESG的跟蹤和研究,目前ESG評價中的主要問題有三個“缺”:一是缺規范性,各行各業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則體系;二是缺激勵和約束,政府和市場都缺乏行之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三是缺“自主性”,從評價方法和評價內容,國際化水平較高,但大多脫離中國企業實際,無法很好服務中國企業的發展需要。這些問題的核心之處在于,如何借助ESG來推動企業避免短期主義,走向真正的可持續發展長期主義。由此,筆者認為,探索中國特色的ESG評價,助力美麗中國建設,需要認清“三大挑戰”,夯實“三大基石”。

第一,要認清的第一個挑戰是“長期主義的短期化”,進一步夯實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化基石。探索ESG評價的目標既要避免“短期主義”,又要實現長期主義的“短期化”。目前存在對長期主義短期化的曲解,就是利用ESG來“洗綠”,形成表面意義上的“長期主義”,這實質上就是“短期主義”。真正的長期主義短期化,是將長期主義的一些議題通過制度化的形式固化下來,從“自愿參與”變為“強制參與”,進而避免出現信息不對稱中的“逆向選擇”等倒退現象,這其實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從倫理投資、道德投資等脫胎而來的CSR、ESG演變歷史來看,數百年的現代文明社會發展歷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反復將長期主義進行“制度化”的歷程。因此,在某些關系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上,我們不能指望完全用“長期主義”的倫理價值觀來約束市場主體,而應該在取得社會共識的基礎上,及時將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價值觀進行固化,而固化的有效方法無疑就是將可持續發展的長期主義價值觀納入立法等正式制度建設框架,也就是將可持續發展的長期主義價值觀具體化、強制化,轉而形成有效的短期約束。

第二,要認清的第二個挑戰是對長期主義進行制度化帶來的“成本沖擊”,進一步夯實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石。在推進ESG的過程中面臨不小的阻力,有的阻力是顯性的、外化的,比如有的企業和金融機構直接進行“抵制”,甚至退出ESG評級,逢ESG必反,建立“反ESG”投融資,其理由是ESG在信息披露不對稱、有損公平競爭、執行成本過高等方面存在的嚴重不足;還有的阻力是隱性的、內在的,比如表面上遵循ESG規則和標準體系,但實際上披露虛假信息、報喜不報憂,甚至故意曲解ESG,實現ESG“為我所用”的功利目的。產生上述這些阻力的根本原因在于,“避免”短期主義,對長期主義進行制度化實際上是要面臨不小的“成本沖擊”,簡單來說,就是ESG這筆賬在經濟上有點不劃算,進而帶來一種觀點,認為ESG是一種經濟“奢侈品”,只有那些行業里的巨頭才能玩得起。

“成本沖擊”的確是一個ESG必須面臨的重要挑戰,尤其是在短期,企業開展ESG相關工作的成本效應較為明顯,包括在ESG治理、管理和內外溝通等方面產生的各種成本。但顯然,ESG給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成本,根據筆者的研究,ESG表現的改善還可以在創新能力、品牌聲譽、經營效率等方面給企業帶來好處。只不過,這些好處往往都是有著明顯的中長期屬性,無法在短期內產生,從而與在短期內出現的“成本沖擊”形成一定的“錯配”。如何解決這樣的“成本收益錯配”?按照諾德豪斯教授所言,解決辦法一方面在于打破傳統理論中的成本收益對等原則,研究“無悔原則(政策)”;另一方面在實踐上要采取實際措施幫助企業降低ESG的成本,并提高其收益,比如采取一些“降本增效”的辦法,財稅方面的優惠政策和措施,以及金融創新工具的介入,等等??傊?,只有夯實了ESG評價的經濟基礎,才能使企業真正發展ESG。

第三,要認清的第三大挑戰是“經濟周期”,進一步夯實可持續發展的微觀基石。與前兩個挑戰相比,“經濟周期”這個挑戰顯然更加艱巨,艱巨到全世界的力量都無法抗衡。在一個“不盡如人意”的經濟周期波段中,企業再怎么堅守長期主義,再怎么“降本增效”地想方設法緩解“成本沖擊”,也都必須思考如何“過冬”先活下來的問題。一旦這樣的企業越來越多,ESG的處境顯然就會變得非常尷尬,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因為ESG顯然不是企業克服“經濟周期”“過冬”活下來的首要選項。一方面,ESG并非經濟“必需品”,短期內缺了ESG,企業還是能照常運行;另一方面,正常情況下ESG的確可以是一個很好的避險工具,但在不利的經濟周期下,企業最大的風險是能否生存下去,相比于這個風險,ESG所能規避的風險無疑都小得多。那么,在“經濟周期”的大浪中,如何推進ESG的評價呢?

要看到的是,經濟周期本身是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多重因素作用下的一個結果,其中也包含了資源環境方面的成因,尤其是全球經過長期的高速發展之后,正面臨資源和環境方面的嚴峻挑戰,這對生態環境和資源能源領域的變革和創新提出迫切需要,特別是在微觀層面上對綠色變革和綠色轉型提出迫切需要。在此背景下,ESG必須在管理細節上發力,通過更有針對性和本土化的評估評價設計,并采取激勵措施,真正地推動企業和個人等微觀主體的綠色轉型和綠色變革。

編輯|胡文娟wenjuan.hu@wtoguide.net

猜你喜歡
主義維度評價
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評價再評價
新寫意主義
淺論詩中“史”識的四個維度
近光燈主義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詮釋片
光的維度
“五個維度”解有機化學推斷題
冬日 新碰撞主義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人生三維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