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陽面塑的地域文化特色

2024-04-23 04:36余永紅
齊魯藝苑 2024年1期
關鍵詞:面塑慶陽隴東

摘 要:隴東慶陽為古代北豳之地,農耕文化底蘊深厚,至今民風淳樸,古風猶存,為面塑文化的傳承奠定了基礎。慶陽面塑也稱“面花”,被廣泛運用于婚嫁、喪葬、祭祀、祝壽、滿月、節日等民俗中,是群眾基礎最廣泛、內容最完整、形式最豐富、文化內涵最深厚的面食藝術,也是民間藝術與民俗文化有機融合的典范。慶陽面塑往往通過異物同構、諧音雙關等民間藝術的語言,使作品不僅具有美好的形式,更有喜慶吉祥的文化寓意。

關鍵詞:慶陽;面塑;藝術特征;地域特色

中圖分類號:J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236(2024)01-0060-06

面塑就是用面粉作為材料制作的人物、動物、花鳥等形象的民間藝術品。小麥面粉是北方農耕文化區人類飲食的主體,也是制作面塑的主要原料。食品起初只是為了保證人類的生存,后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勞動產品有了剩余,因此食品在注重可口的同時,也開始注重造型與色彩等外在的形式感,通過藝術因素而增加情趣,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食品藝術隨之產生。面塑藝術也是如此產生和形成的。另一方面,人類的宗教活動中需要供奉祭品,而食品又是最重要的供品。供品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早期的供品多為犧牲,后來隨著農耕文明的發達,面食出現,用面食制作的供品也隨之出現。所以,有人認為面塑起源于民間信仰中的祭祀用品。[1]面食供品也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發達,逐步形成和不斷豐富的。

隴東慶陽為古代北豳之地,是周人始祖曾經營過的地方,農耕文化底蘊深厚,傳承了豐富古老的民俗文化,同時盛產小麥,為隴東面塑的產生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我國流行面塑的地方很多,但多數地區的面塑已發展演變為一種類似于小型泥塑的民間玩具,成為民間藝人在街頭廟會出售的民間工藝品。而慶陽面塑則是其民俗事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民間藝術與民俗文化的密切關系。其之所以傳承至今,長盛不衰,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強烈的民俗性。慶陽面塑也稱“面花”,被廣泛運用于婚嫁、喪葬、祭祀、祝壽、滿月、節日等民俗中,在隴東南一帶,是群眾基礎最廣泛、內容最完整、形式最豐富、文化內涵最深厚的面食藝術,在各種具體民俗事象中的類型、造型、色彩等更是無比豐富,堪稱民間藝術中的奇葩,也是民間藝術與民俗文化有機融合的典范。

一、慶陽面塑的制作材料

慶陽面塑的制作材料主要是優質小麥面粉,傳統面塑作為必需的民俗禮儀物品,既是民俗中的祭品或禮品,同時也是食品,因此一般用經過發酵或燙面處理的面材。除了基本的面粉,還需要裝飾美化的顏料,多采用食用色素,另外還有姜黃、辣椒面等自然色彩,同時還有輔助造型的紅豆、黑豆和大棗等。制作面塑的工具,除了雙手捏制塑形之外,還要借助菜刀、剪刀、木梳、頂針等民間婦女的日常用品,來塑造各種細節。制作好的面塑造型要經過油炸、蒸、烤、烙等烹飪方法,但以蒸和油炸為最常用方法。蒸制的面塑一般稱“禮饃”,油炸的面塑則為“花樹”或“供頂花”。[2](P249)制作禮饃面塑的面泥制作要求較高,要嚴格掌握水和面粉的比例,面泥要軟硬適中,同時要加入一定量的白礬和食鹽,以保證面泥的濕潤柔軟,防止干裂或蟲蛀。發酵時也十分考究,發酵程度要恰到好處,發酵不夠則蒸出的禮饃不夠潔白好看,發酵太過則禮饃容易裂開,同樣影響造型效果,且味道變酸無法食用。蒸制的火候也有特殊要求,要用大火蒸40分鐘以上,才能保證面塑的品相,否則顏色會流失,導致禮饃發黃。油炸的禮花也要掌握時間和火候,避免油炸過火,顏色變焦發黑。這些火候的掌握全憑民間藝人的經驗。

現代的慶陽面塑受時代因素的影響,亦逐漸演變為一種民間藝術,面塑也不僅僅是民俗事象專用品了,開始走進民俗博物館,為了使面塑作品陳列時間長,多在面泥中加入防腐劑。同時制作面塑的工藝也有所變化,在慶陽本土工藝的基礎上,融合吸收其他地區的面塑工藝特點,使面塑的類型更豐富,題材更廣泛,造型更奇特,色彩更艷麗。以前面塑因要食用,所以多用食用色素在塑造好的形體上涂染著色,再進行蒸制和油炸,造型相對樸素單純?,F代面塑則直接將品黃、品紅、品藍、大白粉、鍋煙黑等顏料和入面泥,揉成光滑的各色“面球”,根據造型需要,用塑刀、竹針以及其他傳統鄉土工具,采用搟、壓、提、搓、拉、挖、揉、捏、剪、挑、粘、貼等復雜的方法進行塑造。造型復雜的大型面塑要先用木料、鐵絲和其他輔助材料制作內骨架,再在骨架上鑲嵌布置各種造型構件,開始向專門的民間藝術品發展演變。[3]

二、慶陽面塑的主要類型

如前所述,慶陽面塑的用途極其廣泛,可以說各種民俗事象中都少不了面花,由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制作技巧和造像種類。表現題材方面包括人物、動物和植物花卉等,制作程序方面有油炸、蒸、烤、烙等。但慶陽面塑最為突出的特點則是根據不同的民俗活動需要而制作不同的面塑,所以下面主要從各種民俗事象方面來梳理其主要類型。

(一)喜慶的婚嫁面塑

隴東婚嫁習俗中除了類型豐富的服飾、刺繡、剪紙等民間藝術以外,還有特色鮮明的面塑?;榧蘖曀字械拿嫠芤浴岸Y饃”為主,簡易的禮饃,一般只在饃饃上點一些紅點,表示喜慶。過去隴東南的許多地區都流行此風俗,隴南一帶稱之為“盤饃饃”,在迎娶新娘的那一天由專門的騾馬馱運至新娘家,意味將福祿和喜慶帶給親家。而慶陽的禮饃,則要做出各種豐富的造型(圖1),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禮饃有“屬相盤盤”“上頭糕”和“人面魚龍”等。制作這幾種花饃饃的面粉不能多也不能少,只需要“十八斤八兩”,取“八對八、兩家發”之意?!皩傧啾P盤”是正式舉行婚禮前的一天,新郎和新娘家都要制作的一種“花饃饃”。屬相盤盤的大小接近一尺,主體為圓形的饅頭,在饅頭的頂部中央,將面塑的男女雙方的屬相動物放在中間,周圍裝飾象征十二個月的動物花卉及一個“八卦花”,再用紅頭繩將這些形象串聯起來,以表達“門當戶對,不克不撞,圓圓滿滿一輩子”之意。[4](P250)另外,將男女雙方屬相動物用紅頭繩串聯起來,也表示“牽紅線”,表達“千里姻緣一線牽”之義。這些造型所需部件分別制作,基本形體塑造好以后,再放在鍋里蒸熟,然后進行組合,可稱為一種面食插花藝術。

“上頭糕”也稱“交親饃饃”,系母親送給女兒的一種特殊的陪嫁禮品。交親饃饃不能隨意制作,其作者必須是村里父母健在、兒女雙全、兒孫滿堂、心靈手巧的婦女來制作,一般不選擇沒有生育男孩子的婦女,這樣可以祝?;蝾A示女兒成婚后也會家族繁盛、香火延續。傳統的交親饃饃大小約一尺五寸,是由100個小饃饃堆積而成的一個組合體。小饃饃做成蓮花的花瓣形,一般分為四層,每個“花瓣”上鑲嵌一顆紅棗,既有增強形式感之作用,也取“早生貴子”之意,花瓣前端用洋紅點染,形如盛開的蓮花,整體造型類似于蓮臺。頂部點綴色彩華麗、造型奇特的龍鳳面塑,象征男女結合,取龍鳳呈祥之意。中間還要放置一顆“喜珠”,一顆石榴和一個核桃,石榴多籽(子),核桃有仁(人),取“喜得貴子”“多子多?!敝?。最后,在饃的頂端還要插兩朵小紅絨花和母親配送給女兒的銀飾,以表達對女兒的思念之情?,F代交親饃饃的造型趨于簡略,數量減少,裝飾簡潔。交親饃饃與其他陪嫁品一起,在迎親那一天,由娘家陪送至新郎家。新婚大禮結束后,一對新人將饃饃切成小塊共同食之,新人吃過后再給男方全家每人分一塊食之;在新娘回門時,將剩余部分帶回娘家,同樣給全家每人分一塊,共同分享雙方的喜氣和福氣。隴南一帶所謂的“盤饃饃”即由此而來,只是盤饃饃造型裝飾簡易,但男女雙方分而食用的情形基本相同,應為同一禮品。

“人面魚龍”亦為新郎新娘雙方家里都要制作的新婚花饃饃,其造型更為奇特,是將人、龍、魚的造型有機糅合,即人的面部、魚的身子、龍的爪子組合,加上華麗的色彩裝飾,從而形成一種喜慶而神秘的藝術造型。魚龍的腹部亦鑲嵌紅棗、花生、核桃等,取“早生貴子”之意。有些婚后多年未生兒育女的家庭,母親也會選擇良辰吉日為兒媳、兒子制作人面魚龍食用,祈求兒媳早日生育。人面魚龍雖為當代民俗,但其文化淵源極為深遠,這種造型在馬家窯文化彩陶文飾中已經出現,尤其是渭河上游甘谷、武山一帶石嶺下類型彩陶中“蜺魚紋”十分常見。這種蜺魚就是人面龍身或魚身,而且有類似于雙手的爪子,與慶陽面塑中的人面魚龍極為相似。而據多數學者研究,這種具有圖騰性質的蜺魚紋,其原始含義就是生殖崇拜,也是馬家窯文化“蛙紋”的淵源。魚、蜺魚和蛙都是水生兩棲動物,在彩陶紋飾中的造型又都是半人半獸的“神靈”,說明它們是在同一思想指導下被創作出來的,都是生殖崇拜文化的體現。[5]可以肯定,慶陽面塑人面魚龍正是傳承了民間藝術中的原始文化因素,將其生殖崇拜的寓意延續至今??梢哉f,和剪紙、刺繡一樣,生殖崇拜也是慶陽面塑的傳統寓意之一。除了人面魚龍以外,其他如喜鵲登枝、孔雀戲牡丹、蝴蝶戀花、繞蓮花、探蓮花、啄花、雙魚相戲、雙龍交尾、龍鳳呈祥、蛤蟆、葫蘆、葡萄等,都具有象征情愛、婚姻和子孫繁衍的含義。[6]

(二)神秘的宗教面塑

宗教和喪葬習俗中的面塑稱為“面花”,主要是為神靈和死者供奉的一種獨特供品,既是食物,又具有裝飾美化靈堂的作用。其中以“供頂花”和“花樹”最具代表性,供頂花是由圓形“供圈”與各種造型豐富的“面花”組合而成,下部主體為油炸面圈,上面擺放各種油炸面花,形似花圈?;鋭t是將各種動物、植物花卉組合起來的一種樹狀供品,用木條和鐵絲等做成骨架,形成樹干和樹枝。然后用面泥做成各種動物或植物花卉造型,點染色彩,再放在油鍋里炸熟,然后組裝在骨架上,形成奇妙的“花樹”?;涞某R婎}材有“二龍戲珠”“天馬行空”“老鼠啃葡萄”“桃花滿枝”“喜鵲鬧梅”等。[7](P249)這種花樹的特征與隴東剪紙中的“生命樹”極其相似,其象征含義也基本相同,具有祈求神靈保佑、家族繁衍、生命長久之意。有些宗教面塑也有做成禮饃形狀的(圖2),上面飾以龍鳳等祥瑞動物以及花卉,同時飾以“孝”“奠”等文字點明主題。

還有一類宗教面塑,多為人物題材,用于禳災驅邪,其作用與“抓髻娃娃”基本相同。面人頭戴官帽,身穿龍袍,腳穿朝靴,手持寶劍,面目猙獰,類似于鐘馗造型,其驅邪消災的含義十分明顯。有些面人則用生面泥捏成,無需蒸熟,肩插黃旗,腰系麻繩,樣子神秘可怖。此類面人多用于送瘟神、招魂等,民間俗稱“送沖氣”或“操魂”。過去小孩生病時,醫療條件有限,就用此類巫術形式驅除邪魔。面人捏好以后,通過念咒語、禱告等形式驅除邪魔,最后將其送至十字路口,意謂送走惡魔,使孩子恢復健康。[8](P252)

(三)吉祥的祝壽面塑

這類面塑主要用于老人壽辰、兒童生日或嬰兒滿月的特殊賀禮,所以在取材、樣式方面又有自身特色。給老人祝壽的面塑多取材于“松鶴延年”“福壽”“壽星”和“壽桃”等,其中以壽桃造型最具代表性。慶陽面塑中的“壽桃”也稱“壽盤盤”,是兒孫為家中老人60、70或80大壽時制作的特殊壽禮。其主體造型為一體型碩大的壽桃,就是一個形如桃子的巨型饃饃,桃子尖部用洋紅點染,以突出造型符號特征,周圍裝飾一圈蓮花。同時,還要在大桃子周身裝飾眾多的小桃子,也即小饃饃,壽桃數量的多少由老人的歲數決定,60大壽的壽盤盤要裝飾60顆小桃子,70、80大壽的壽盤盤要裝飾70或80顆小桃子。另外,還根據需要裝飾點綴龍鳳、元寶、喜珠、蝙蝠、如意等。有些壽桃還在上面裝飾“?!薄皦邸钡弱r紅靚麗的文字,點明祝壽的主題;同時在上面裝飾可愛的老鼠,代表子孫繁盛(圖3)??傊?,取喜慶、吉祥和長壽之意。壽桃的面泥中同時和有糖油、香料等,造型奇特優美,寓意吉祥美好,而且味道甘美。目前的壽桃面塑也趨于簡易,桃子的數量也不嚴格按照老人歲數制作,只取其長壽的象征意義。有些壽桃則將整體造型做成一顆桃樹,上面掛滿了桃子,中間裝飾綠葉,桃子的數量亦由長者的歲數而定,紅白相間、鮮活靚麗的壽桃與綠葉巧妙搭配,對比強烈,意趣盎然。

小孩過生日和嬰兒滿月的面塑與老人祝壽不同,一般很少用壽桃,而多用祥瑞動物造型,和動物香包、虎頭鞋、狗頭帽一樣,具有護佑小孩健康成長之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綠獅子”和“紅老虎”。綠獅子和紅老虎一般由親戚制作,在兒童生日或嬰兒滿月時作為禮物贈送給孩子。除了獅子、老虎等祥瑞動物以外,還根據小孩的屬相制作相應的十二生肖動物,同樣代表對孩子的祝福之意。祝福生日、滿月的動物造型一般較為單純,主體造型用面泥捏成,用植物種子鑲嵌眼睛,再用色彩描畫花紋?,F代生日面塑多用其他顏色的面泥,搓、壓成各種形狀來鑲嵌、粘貼裝飾動物文飾?,F代面塑中,有些動物造型則充分發揮民間藝人的創造性,借鑒民間泥塑的方法和意象化造型語言,將傳統面塑技藝與創新技巧有機結合,通過插接、粘貼、鑲嵌、組合等方法,將面塑藝術與插花藝術有機融合,創造出形式更優美、寓意更豐富的獅子、老虎造型(圖4)。綠獅子和紅老虎造型憨厚質樸,色彩喜慶,寓意吉祥,表達了長輩對孩子深厚的關愛之情。

(四)淳樸的節日面塑

節日面塑主要用于節日風俗中的祈?;顒?。慶陽的節日面塑,主要包括農歷正月二十五的“填倉節”、農歷二月二的龍頭節以及清明節、乞巧節等?!疤顐}節”顧名思義就是填滿糧倉,是祈求豐收的節日。慶陽的老百姓在這一天要制作祭神的面花,面花主要包括“場盤盤”“倉官老爺”“倉官老婆”以及各種動物造型的面燈?!皥霰P盤”造型結構和內容模仿農村的麥場,其造型為一圓盤,盤中擺放糧倉、掃帚、木锨、簸箕、木杈、碌碡等碾場的農具,造型稚樸,宛如漢代陶俑,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倉官老爺頭戴草帽,手持燈盞,身背糧袋,面容慈祥,形如老農;倉官老婆亦頭戴草帽,面容和善,形如農婦。其造型就是勤勞質樸的勞動人民的寫照,他們既是老百姓敬拜的神靈,也是為其送糧的象征物,更是農耕文化的符號。每年的填倉節夜晚,每家每戶的糧倉、灶臺、院落中到處都是人物面花,各種動物造型的燈盞也都要放在特定位置:雞燈放在窗臺上,猴燈放在鍋中,狗燈放在炭房里,倉燈放在水缸里,鼠燈放在暗角處,元寶燈放在院子中央的供桌上。[9](P251)各種造型憨厚、色彩華麗的人物、動物以及燈火,將節日的氣氛推向高潮,寄托了老百姓祈求五谷豐登、連年有余的美好愿望,展現了慶陽民俗文化的淳樸與深厚。

“棗山”與春耕密切相關,在隴東地區,有些地方的棗山在臘月就開始制作,有些在驚蟄這一天制作,有些則在農歷二月初二龍頭節這一天?!皸棥迸c“早”諧音,取人勤春早之意,其目的是勸課農桑,督促人們不誤農時。其寓意就是慶賀一年的農耕活動開始,預祝來年五谷豐登。隴東各地棗山的造型與裝飾也不盡相同,一般的棗山造型簡易,也稱棗饃饃,就是鑲嵌了紅棗的蒸饃,有些地方的棗山則相對復雜,其中以合水縣的棗山最具代表性。合水縣的棗山在每年的臘月二十八即開始制作,當地俗諺云:“二十八,蒸棗花”。合水棗山其實是一個“棗人”,頭部為一個圓形面團,用植物種子鑲嵌五官;身軀部分則用10—12個面泥做成的面花組合而成,每個面花上鑲嵌一枚紅棗;四肢亦用面泥搓成的面棒棒做成,與身軀連接在一起,形似抓髻娃娃?;拘巫龀梢院?,放在鍋里蒸熟即成。除夕夜祭灶神時,將棗山立于灶神兩旁以表祭拜。棗山要一直存放至春耕時間,在春耕第一天,將棗山送至田間地頭,用鄉蠟紙祭祀土地神,敬獻棗山。最后,掐幾塊棗山拋向地里,其余則給人分而食之,還要給耕牛喂幾塊。[10](P249)灶神、土地神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他們用這種獨特而神圣的儀式表達敬意,祈求五谷豐登。

清明節前后,燕子從遙遠的南方飛回,燕子是祥瑞動物,在當地民間,一般認為燕子筑巢選擇的都是向陽吉祥的地方,所以誰家有燕子居住,說明這家就是“向陽門第”,預示這家必然平安吉祥。所以在清明這一天,慶陽的老百姓也要做特殊的面花“燕燕”“燕窩窩”或“燕老漢”。清明節的燕子面塑,不是由大人制作,而是由兒童自己制作。制作好的燕子或用紅線串聯起來,或固定在樹枝上形成燕子樹;燕窩窩則做成一個圓形燕窩,小燕子聚居在巢穴中;燕老漢則用面泥捏成一老漢,周身裝飾小燕子。這些燕子主題的面塑多懸掛在窯洞崖面或墻壁上,具有鎮宅吉祥的寓意。[11](P251)

農歷七月七日為七夕節,也稱“乞巧節”,隴東地區在過去亦盛行乞巧風俗,姑娘們不僅自己“以竹木扎成人形,艷服盛裝作巧娘娘”[12],而且也用面塑的形式制作巧娘娘,如隴東民歌中唱道:“七月里七月七,天上的牛郎會織女;發白面,買顏色,蒸個巧娘娘獻給你?!泵磕昶咴缕?,慶陽的婦女們要用上好的小麥面粉,制作兩個面人,一男一女,身子部分用面泥捏成,五官用植物種子鑲嵌。放在鍋里蒸熟后,再用各種顏色畫上華麗的衣服,用洋紅點染臉蛋。慶陽婦女們的靈巧,也通過其制作的面塑娃娃而顯示出來,她們手拿各自捏制的“巧娘娘”,比誰的手藝好,誰的巧娘娘更漂亮。[13]乞巧節面塑的面人一男一女,必然是牛郎織女的象征,女性即巧娘娘(織女),男性為牛郎。這是隴東獨特的乞巧風俗,其文化淵源或與宋代以來七夕節流行的摩睺羅有關。

三、慶陽面塑的文化意蘊

慶陽面塑雖為一種小型民間美術,但其底層文化卻是深厚的農耕文化。如前所述,慶陽作為先周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不僅黃土堆積深厚,而且歷史文化積淀亦十分厚重。隴東一帶自古為氐羌所居,但周人先祖來到北豳以后將其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到隴東,從而為這一帶奠定了悠久農業文明的基礎。史籍記載周人先祖后稷就是一位農業天才,而后來其另一先祖叔均則發明了牛耕,[14](P336)許多周人先祖則作為夏朝主管農業生產的稷官。慶陽面塑就是在深厚農業文明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豐富起來的民間藝術,面食本來就是北方旱作農業區的主要食品,面粉不僅是老百姓的主食,也是面塑的基本原材料。

從慶陽面塑的類型來看,其作用和性質不是為了純粹的審美需要,而是老百姓生活實踐的需要,這也是這種獨特民間藝術能傳承至今、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隴東一帶至今民風淳樸,古風猶存,這也為面塑文化的傳承奠定了基礎。老百姓為了感念天地養育、神靈護佑之恩,將面食做成色香味俱全的供品,其主要目的是娛神,同時也使面食具有了審美功能。漁獵游牧民族的供品主要是犧牲,而農耕民族的供品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由最初的谷物,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文化的進步而發展演變成類型豐富、造型奇特、色彩艷麗的面塑藝術。

慶陽面塑廣泛存在于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節日風俗中,老百姓通過制作特殊的面塑造型,來寄托他們對養育自身的土地的深厚感情。填倉節、龍頭節、清明節等本身就是農耕文化的標志,這些節日本身就處于春耕春播的重要節點,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老百姓通過獨特的方式感恩土地,勸課農桑。雖然是小型面塑造型,但各種豐富的人物、動物和植物花卉組合造型,形成一場農耕文化的視覺盛宴。這是農業文化的符號縮影,也是農耕文明的圖像標志。一個個小小的面塑造型,就像開遍隴東大塬的農耕文明之花,令人賞心悅目的同時,深感隴東農耕文明的深厚。

除了農業生產,婚喪嫁娶、祝壽慶生等日常生活中,也處處都有精彩的面塑。這是慶陽面塑的民俗化、生活化特色。當其他地區的面塑已淪為政府出面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慶陽面塑依然顯示出強盛的生命力,就是因為慶陽面塑與民俗文化、現實生活的密切關聯。所有民間藝術賴以生存的生活基礎都是傳統的農耕文化,慶陽地區豐厚的農耕文明,也是面塑長盛不衰的文化基礎。無比豐富的面塑題材,喜慶吉祥的外在形式,不僅僅是一件件民間藝術品,其背后則是深厚而豐富的民俗文化,老百姓用民間藝術的方式講述著自己的歷史,展示著自己的生活,每件精彩的面塑作品背后,都隱含著曲折的民間故事。

慶陽面塑往往通過異物同構、諧音雙關等民間藝術的語言,使作品不僅具有美好的形式,更有喜慶吉祥的文化寓意。例如連年有余、喜上眉梢、龍鳳呈祥、早生貴子、多子多福、福壽雙全等。將象征長壽的桃子,與蝙蝠、老鼠等動物組合起來,不僅主次分明,而且動靜結合,妙趣橫生,再加上“?!薄皦邸蔽淖值狞c綴,更點明了福壽雙全、多子多福的主題寓意。在婚嫁“禮饃”上,將鮮艷的牡丹、比翼鳥、連理枝、蓮花、金魚等造型結合起來,再加上大棗等點綴,動靜結合,陰陽和合,構成美好的婚嫁主題。將老虎、獅子等祥瑞動物與茂盛的植物花卉組合起來,異物同構,傳達出旺盛的生命力,借以表達對孩子的祝福與關愛??傊?,慶陽面塑通過母題物象的象征寓意,結合文字造型,給形式賦予了多重含義,表達著他們對大自然的感恩,寄寓著他們對家庭親情的關愛,寄托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參考文獻:

[1]楊帆.民間工藝傳承中的家族、市場與展演——以山東菏澤穆李面塑工藝調查為例[J].民俗研究,2010,(3).

[2][4][7][8][9][10][11]彭金山.隴東風俗[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

[3]徐浩艇.慶陽面塑藝術特點分析[J].裝飾,2004,(10).

[5]陸思賢.甘肅、青海彩陶器上的蛙紋圖案研究[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3).

[6][13]徐浩艇.論慶陽面塑藝術中的生殖崇拜文化現象[J].甘肅社會科學,2005,(3).

[12]趙逵夫.隴東、陜西的牛文化、乞巧風俗與“牛女”傳說[J].文化遺產,2007,(1).

[14]袁珂.山海經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劉德卿)

收稿日期:2023-03-27

作者簡介:余永紅,男,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間美術及隴東南地域文化研究。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4.01.009

猜你喜歡
面塑慶陽隴東
躍然指尖的面塑
隴東能源大數據中心
不同種植區隴東苜蓿營養價值的比較研究
Our Best Friend
燕昱 慶陽北石窟 油畫作品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創意實踐之路——以《面塑魚趣》一課為例
膠東面塑——花餑餑
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皆故事
宜賓面塑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探討
甘肅慶陽西峰區:吃上“產業飯”摘掉“貧困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