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ARCS動機模型的創作性戲劇教學設計應用

2024-04-23 00:04李雪婷逯艷
齊魯藝苑 2024年1期

李雪婷 逯艷

摘 要:表演作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核心課程,在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鑒于目前學生表演基礎差、缺乏專業教師團隊、教學內容設計不合理、課程評價體系單一等教學痛點,基于ARCS動機模型教學設計思路,我們引入戲劇教育家張曉華的創作性戲劇和Viola Spolin的Theatre Games相結合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方法創新。以理論講授、熱身環節、主題活動、延伸活動緊密結合的階梯式設計,增添課堂“體驗”“扮演”環節,讓學生在體驗中掌握知識精髓,建立自我概念,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認知態度。創新教學評價體系,在過程評價、學生互評中實現對學生個體成長的關注,意在通過教學改革,形成有效教學模式,為表演課程建設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ARCS;創作性戲??;Theatre Games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236(2024)01-0123-06

創作性戲劇于20世紀初興起于歐美國家,是21世紀初逐漸在中國掀起一股熱潮的應用戲劇形式。創作性戲劇的本質根植于戲劇藝術,是戲劇教學體系中最常采用的初步階段式方法應用。它不以表演為目的,將戲劇從舞臺表演中分離出來[1],以戲劇或劇場技巧作為方法開展教育與教學活動[2]。它以戲劇或劇場技巧,建立群體參與的互動關系,引導學生發揮創造力與相互合作精神,增強其學習意愿,力求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3]這一方法應用使戲劇成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之中。[4]因此,創作性戲劇在本文中將定義為以教育為目的,以戲劇或戲劇技巧應用于課堂教學的獨立活動課程,是學校非表演專業戲劇教育模式最常采用的教學方法。通過學生的想象力和意愿進行表演,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等,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完美人格培育。

目前,創作性戲劇已被廣泛應用于幼兒園、中小學及高中課堂教學。2001年張金梅在南京開展幼兒園戲劇綜合活動研究[5],2007年馬利文和趙小剛在北京師范大學初中部開設教育戲劇活動課程[6],2009年黃愛華以杭州外國語學校為對象開展戲劇教育[7],2017年李嬰寧帶領高中老師開設戲劇綜合實踐創新課程[8],課程設計與實施均運用創作性戲劇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充分說明創作性戲劇適用于所有年齡層,對不同年齡層的教育領域皆有其對應借鑒價值。

一、ARCS動機模型理論

美國心理學教授約翰·M·凱勒曾在“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中提出可應用于教學設計的ARCS動機模型。

該模型包含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滿足感(Satisfaction)四個影響學習動機的基本要素。圍繞這四個基本要素進行教學設計,可以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動機。[9]“注意”是指教學設計中應利用個體感知覺增添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產生學習動機;“切身性”則是通過了解學生需求,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知識背景及生活經驗進行關聯,引發學生的學習關注與興趣;“自信心”是通過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自我效能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則可增強自信心;“滿足感”則是通過教學中公平公正的積極評價與鼓勵性反饋,使學生獲得滿足,感受學習價值。借助ARCS動機模型四大要素展開教學設計,可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并使其獲得課堂中的積極體驗。

ARCS動機模型理論建立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應用于動機策略創造、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10],為教學設計和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基礎,同時將四個要素有機結合融入教學設計過程,為學生創造良好學習環境,提升其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作為激發與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模型,其旨在將動機原理滲透于教學設計的過程始終。[11]通過ARCS動機模型激發維持學生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使其成為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的抓手。[12]

二、播音專業表演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表演基礎實驗》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核心課程,它是旨在提高主持人的臨場應變及舞臺適應能力,鍛煉其真實感、節奏感、形象感,而打造的有針對性的專業教學體系構成。通過教學環節的靈活設計,加強想象力和注意力的訓練,專業教師可以提升主持人在舞臺上的松弛度與控制力以及對作品上的感受力、適應力、思考力和表現力。課程開設目的不是為了培養演員,而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表演訓練掌握編、創、播、導并應用于新媒體工作的技巧。對于播音主持專業來說,學科屬性及培養目標均應體現出課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由于表演課程自身特性等多方面原因,課程教學面臨諸多問題,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制約學生個人發展,學生課堂反饋與教師掌控課堂信息不對等等問題,教學內容設計與教學策略往往有待完善與提升。

(一)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理論知識的學習是表演課程學習的基礎,目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表演課程,大多以純理論授課為主,課程內容主要集中于文學欣賞、戲劇鑒賞和理論研究方面,學生未能真正觸及戲劇舞臺表演藝術。少數開展戲劇實踐課程的學校,多以建立學生戲劇社團、舉辦校園戲劇節、開展校園戲劇展演為主要手段,以最終舞臺呈現為教學目標,這種以目標為導向的課堂練習,屬于校園戲劇活動,而非戲劇教學。表演練習生動有趣且操作性強,任何理論都可以變為可訓練的元素。因此,如何破解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困境,探索理論授課與課堂實踐融合的可能,實現能懂、能演、能創作的教學目標,是其難點之一。

(二)教學內容設計不合理

目前,高校本科階段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中的表演課程實踐,多以經典戲劇片段排演為教學內容,以完成一場匯報演出為教學目的。為了達成舞臺呈現目標,學生拿著劇本生硬地背臺詞、走調度,不斷地反復排練,才能保證演出順利進行。有的學校甚至將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直接搬入播音專業課程中,但多數學生并不具備表演基礎,只能按照生硬的方式反復練習,最終勉強達到演出要求。這種做法忽略了戲劇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的優勢,忽視了開展表演課程的真正價值與意義。因此,如何設計層層遞進式教學內容,由易入難,逐步提高學生戲劇素養與表演技巧,是其難點之二。

(三)評價體系單一僵化

表演課程的評價指標主要包含過程性考核與期末考核兩種形式,它缺乏對于學生戲劇素養能力提高的細化分析,影響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真實情況的把握。因此,如何設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教學評價體系,實現對學生全面、科學、系統的評價,是其難點之三。

針對表演課程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我們可以Spolin劇場游戲為抓手,對播音專業表演課程進行再設計,通過創作性戲劇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戲劇理論的概念和原理,實現提升其戲劇表演能力的目標。借助ARCS動機學習理論,從教學評價、課程資源建設等角度進行創新性嘗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亦能夠實現師生之間真實有效的互動反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強化表演課程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中的育人目標與育人價值。

三、ARCS動機模型在創作性戲劇教學活動中的設計應用

ARCS動機模型關注如何通過教學設計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包含注意、切身性、自信心和滿足感四個維度(圖1)。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課程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之一。ARCS動機模型內涵契合創作性戲劇教育原則,以其為理論依據,優化表演課程設計,將教學內容與學習者知識背景及生活經驗進行關聯,能夠引發學生關注并提升學習信心,強化其在戲劇體驗過程中產生的滿足感,它同時可使學習者持續產生主動參與創新、投入實踐的內在驅動力,亦能確保課程順利進行,并觀照學習者的未來。[13]

(一)游戲導入,增添戲劇情境體驗,提升學習注意力

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第一步。ARCS動機模型提出六種提升“注意”的策略,其中三種策略可以應用于創作性戲劇教學活動。

1. 具體性策略提出,引導學生開始學習行為,其可利用學生個體感知覺,增添感官刺激,喚醒知覺。初期的創作性戲劇練習,可由人類感知的“五覺”開始,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這種將感知記憶與即興發展賦予環境結合的專注練習,可引起初學者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環境延續性的注意力,重建學生的專注能力。

2. 幽默策略提出,增加趣味較強的教學活動或增強教學的互動性。[14]創作性戲劇教育理念由教師或領導者以一般最熟悉的身體動作、韻律、團體游戲等活動,將學習者的內心與外在世界結合起來,讓其自在而有趣味的學習。[15]創作性戲劇中的初階練習主要由表演者通過身體姿態表情傳達出思想、感覺、情緒與故事內容。在傳達意念層面,它需要結合學生個人的想象與認知。創作性戲劇初階練習具有簡易與靈活性較強等特點,有利于教師快速進入教學狀態,了解教學情況,能夠使教學氣氛、學習的情緒與進度易于掌握,并增進良好的課堂互動關系。[16]

3. 參與策略提出,為學生提供游戲、Role-Play等教學活動,給予學生參與課程機會,增強課程體驗感。[17]在創作性戲劇活動中,Spolin劇場游戲的引入,便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其目的在于去除學生自外界帶來的干擾因素,以吸引他們的興趣,找尋適應表演的狀態。[18](P28)因為游戲能夠提供師生易于交流的穩定框架,將真實的情境帶入課堂,將知識穿插于其中。游戲的功能便是放松學生的心態,使他們達到舒緩情緒、建立相互關系、獲得愉快體驗,并增進學生知覺上的喚醒,在知覺上引起他們的注意,使其能以最飽滿的精神面貌開啟知識的學習。Spolin認為熱身環節對表演十分重要。[19](P6)教師可通過劇場游戲開展熱身環節,使學生保持良好注意力。Spolin的劇場游戲可以為學生提供輕松快樂的學習環境。通過熱身環節學生漸漸卸下心防,彼此界線越漸消弭,氣氛往往從一開始的緊張、拘謹,直到每個人將自己真實、放松的一面展現出來。學生在游戲中創造性地使用自己的身體和聲音,擺脫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性束縛與緊張。[20](P85)熱身環節使學生的團體動力變得更加緊密,讓同學們彼此了解、接觸到對方平時不曾表現出的一面,積極投入戲劇活動并享受其中。將良好的熱身環節作為引導,能夠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使其可以自然地進入表演情境,更好地融入下一階段的創作性戲劇活動。[21](P45)

(二)明確目的,遵照學生認知規律,提升學習關聯性

ARCS 動機模型中有關“切身性”的提升策略,可以總結為兩方面:明確學習目的,深入了解學生需求,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需求相匹配,指出學習內容現有的直觀價值,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遵照學生認知規律,建立學生認知與教學內容的關聯,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自身與所學知識的關聯性。

明確學習目的,體現學習內容現有直觀價值,需要依據播音專業的學科屬性,確立教學目標。其主要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價值目標三個方面進行設定。

1. 知識目標:使學生掌握戲劇理論知識及表演元素訓練技巧,了解戲劇表演的創作理念、創作者素養、體驗與體現、舞臺行動等綜合技能。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反應力、表現力,使學生完整把握播音專業的學科體系特質,突破臺前幕后限制,成為“采、編、控、播”一體的全能型主持人,從而提高未來從事新媒體工作的能力。

3. 價值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新聞傳播人員職業道德為著力點,將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有機融合,培養有立場、遵法紀、正三觀的新時代應用型人才。

遵照認知規律,將所學知識同知識背景與個人需求聯系起來,建立學生與學習內容的相關性。通過張曉華創作性戲劇框架和Spolin劇場游戲體系,我們可將教學內容分成理論講授、熱身環節、主題活動、延伸活動四個模塊(圖2)。

1. 理論講授:以科學的概念解讀,完備的過程推導和詳細的思路分析為主,結合圖片與案例,吸引學生注意力,加深學生對表演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 熱身環節:即興游戲式預備活動。通過劇場游戲將氣氛帶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參與欲、興奮感、自信心,為戲劇活動中的緊張氛圍做鋪墊,并鍛煉學生的肢體運用能力和反應力。熟悉團隊伙伴的名字,了解團隊合作重要性,有利于班級建設,建立圍圈的整體意識,為之后“合作”進行鋪墊。

3. 主題活動:學生入戲,豐富體驗角色;情景重現,體驗角色情感;思路追蹤,延展角色思維;創編故事,激發角色想象;建立戲劇空間,展開小組合作表演,讓學生在角色創演中培養自信心、獲得滿足感。

4. 延伸活動:回音小巷,引導學生自評、互評,引發角色思辨。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共情的能力。鼓勵學生在演、辯、創的過程中講好中國故事、實現課程思政、傳承中國文化。

(三)杜絕權威,提供安全創作環境,建立學習自信心

自信是產生學習動機并達成學習目標的重要條件。ARCS 動機模型“自信”的提升策略包含兩方面:一是為學習者提供安全的創作環境,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發揮互助合作精神,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相關實踐。二是為學習者樹立成功榜樣,杜絕教師權威。

張曉華在創作性戲劇教學中提出:創作性戲劇活動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沒有唯一的答案。教師是課堂的激勵者、協助者,應鼓勵學生在創作性戲劇中盡情發揮,減少干預,對每一位學生自由表達與表現都應正面評價與引導。不適當的批評或贊揚,只會造成不良結果,使學生在課堂中畏手畏腳,裹足不前,只敢于在已知的領域中活動。因此,在戲劇課堂中,只能有“YES”的肯定評價,沒有“NO”的否定性評價。[22]所以,表演課程設計與實施中,教師要多以角色身份去鼓勵學習者,推動情節的發展。當學生遭遇難題與障礙或集中專注于某一焦點時,教師應以“旁述指導”(side coaching)的技巧,實時協助學生面對挑戰,增加信心與力量。[23](P70)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安全的創作環境,消除自我評判的戲劇創作障礙,成為隱藏的策劃者與學習者的好伙伴。

Spolin在戲劇教學中提出:“杜絕權威”和“平等的團隊”。Spolin認為權威主義不僅是戲劇創作的最大敵人,同時還會培養學生的依賴情緒。作為教師或游戲的引導者,對于學生的贊成與反對一定要慎用。[24]在戲劇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想成功運用創作性戲劇從事教學活動,必須改變身份,避免權威性的點評與批評。教師應不斷通過溫馨的表情與動作去激勵和欣賞學習者。在劇場游戲中,老師是團隊的一部分,是其他游戲者的搭檔。Spolin建議老師同學生一起做游戲,以豐富的課堂實踐活動和互動方式提升學生的自信度,在游戲中巧妙地引導學生達到目的。[25]

(四)改革考核方式,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提升學習滿足感

為了強化學生的滿足感,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課堂表現予以鼓勵性的反饋。當學生獲得公正積極評價并發現所學知識與技能的應用價值時,可以直接影響其成就感與滿意度,并維持學生學習動機。[26]教學評量則是對教師的教學情況與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價值研究的過程,評量重心應在于群體目標上,避免批評個人的缺點或表現。課程應制定公平、公正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強化過程性考核,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對取得進步的學生給予公開肯定,讓學生得到關注與重視。表演課程則以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創作表現進行評量。

1. 診斷性評價。通過張曉華創作性戲劇評價量表對學生進行開課前和開課后的戲劇能力指標測評,主要從六個評價維度實施?!皩W習過程中的行為、肢體與聲音的表達、感官認知與活動表現、創作性表征、團隊協作能力與價值觀的建立”共計43個學習指標進行量化評價對比分析,判斷學生學習效果。教師依據評價量表測評分數進行教學內容的持續改進與優化。

2. 形成性評價。通過課堂觀察法和參與情況及時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包含學生課堂參與度、教學過程質性記錄、行為學觀察法的評價反饋組合系統。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包含教學過程中以創作小組之間互評的形式,對自身或對同伴的表現,做出合理評價與建設構想。學生要聽取他人的經驗與教師的觀感,并答復各項詢問,從而發揮其參與評價的主體性。

3. 總結性評價。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對量化研究結果予以補充。通過戲劇課程訪談、學生創作心得體會,并結合診斷性評價以及形成性評價的結果,給予學生定性和定量的綜合評價。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做出多樣、準確的反饋,更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優劣勢,以此督促學生不斷進行總結與反思,確保表演課程的實施效果與時效性。

結語

ARCS動機模型為創作性戲劇在教學中的應用體驗提供了良好土壤,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表演課程設計提供可操作性方法。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增添劇場游戲環節,激發學生對將要實施的課程內容的好奇心,喚起其興趣,為學生塑造自信真實且貼近現實生活體驗的戲劇情境,而這將有助于其主動思考和課堂的有效演練,幫助其建立表演信念,并進行戲劇創作。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促進表演課堂的教與學、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將使每一位學生都可參與到課堂戲劇活動中,并能進一步做較長深入或更為密集的課程訓練。

參考文獻:

[1][3][15][16][22]張曉華. 創作性戲劇教學發展與應用[J]. 幼兒100(教師版), 2016,(9).

[2]馬利文. 專題:教育戲劇的理論與實踐[J]. 教育學報, 2014,10(1).

[4]賈紅分. 論“創作性戲劇”對高校戲劇教學實踐及人才培養的啟示[J]. 當代戲劇,2019,(3).

[5]張金梅. 論兒童戲劇教育的組織形式[J]. 幼兒教育,2011,(Z1).

[6]馬利文, 趙小剛. 初中開設教育戲劇活動課程初探[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07,(17).

[7]黃愛華. 學校戲劇教育基本理念及實踐構想[J]. 中國教育學刊, 2009,(12).

[8]李嬰寧. 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創造力[J]. 上海教育, 2017,(13).

[9]劉爽,鄭燕林,阮士桂. ARCS模型視角下微課程的設計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 2015,(2).

[10]Keller J.M.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J].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1987,10(3).

[11][13][14][17]史冊. 智慧學習環境下教育戲劇課程對師范生教師專業素質提升的實證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0.

[12]鄭軍, 張琦雪. 新冠疫情期間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的課堂設計——基于ARCS動機模型[J]. 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9(6).

[18][19]Spolin V. Theater games for the classroom: A teacher's handbook [M]. Chicago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6.

[20][美]瑪農·范·德·沃特,[美]瑪麗·麥卡沃伊,[美]克里斯廷·亨特. 戲劇教育:方法與實踐[M]. 凌建娥譯.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21.

[21][23]張曉華. 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1.

[24][25]Spolin V, Sills P. Improvisation for the Theater[J]. Film Quarterly,1999,(2).

[26]郭云. “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設計模式探索與教學實踐[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1).

(責任編輯:葉 凱)

收稿日期:2023-12-13

作者簡介:李雪婷,女,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戲劇教育與文化創作。

逯 艷,女,博士,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遺產。

項目來源:本文系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創作性戲劇活動在教學中的創新應用——以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表演課程為例”(JGYB202124)、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線性文化遺產保護視域下膠濟鐵路沿線‘博物館戲劇創作實踐研究”(L2023Q04190012)、濟南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膠濟鐵路沿線博物館紅色文化遺產活化傳承模式研究”(JNSK23C106)的階段性成果。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4.01.01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