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藝術助力生態公民塑造路徑探析

2024-04-23 04:36劉心恬
齊魯藝苑 2024年1期

劉心恬

摘 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生態公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生態公民塑造的路徑主要依靠生態美育。生態美育的基本任務是塑造生態公民。藝術場館在開展生態美育、塑造生態公民、構筑生態社群等層面應發揮更為顯著的作用。生態藝術助力生態公民塑造的基本路徑包括當代藝術展與生態文明主題的有機融合,走入田野與社區的社群藝術與生態審美化生活方式的有機融合等?!肮采澜纭?022濟南國際雙年展的策展理念彰顯了生態人文關懷,為生態藝術塑造生態公民的路徑提供了有益啟示。

關鍵詞:生態藝術;生態美育;生態公民;生態審美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J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236(2024)01-0066-05

法國藝術史學家保羅·阿登納(Paul Ardenne)在《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中指出:“二十世紀下半葉之初,藝術的生態轉向是不可否認的?!鷳B藝術家的形象是從頗為晚近的2000年才開始成形,以一種普遍的方式發展起來?!保?](P13)隨著相關創作、策展及批評等藝術史文獻的累積,生態藝術及其美育價值成為近三年學界的研究熱點。2021年8月,“生生之介——后疫情時代生態美學發展國際研討會暨生態藝術展”在濟南舉辦。2022年12月舉辦的“生態美學與當代藝術”國際研討會將“生態藝術與環境藝術”列入議題。2023年4月舉辦的“生態文明視域下的藝術學學科體系建設”高峰論壇專設“生態美學與生態藝術”“生態美育與藝術人文教育”分論壇。在此學術語境下,第二屆濟南國際雙年展舉辦。展覽以“共生世界”為主題,包含“人與自然共生”“地域與世界共生”等五個維度,凝聚生態文明、文化惠民、新文科建設、生態美育等多學科領域熱點。2023年3月,“試說新域——2022濟南國際雙年展生態美學研討會”舉辦。生態藝術的社會美育價值成為與會學者討論的焦點之一。

一、生態公民塑造問題的時代語境與學理闡釋

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一同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的重要內容。這一論斷是反思西方現代化道路所造成的生態危機弊端,并在新時代語境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出的深刻再闡釋。在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征程中,不僅要堅持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也要努力促進思維方式的綠色轉型。所謂思維方式的綠色轉型是指以樸門永續(permaculture)為原則的系統思維方式,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堅持生態整體主義,體現生態人文關懷。

當代藝術審美活動是生態公民塑造的主要途徑。習總書記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2](P116)這要求我們將生態公民塑造納入精神文明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視域中,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堅持走生態友好發展道路,引導公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生態藝術有助于全體公民樹立生態審美意識,對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關系進行自覺的審美觀照,在主體層面防微杜漸地避免生態危機的進一步蔓延與加劇。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加強文化藝術元素的精神引領,充滿生態人文關懷的生態藝術實踐及生態美學理論便可通過社會美育渠道使生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

在此時代語境下,圍繞生態藝術開展的美育實踐取得一定進展。自2018年以來,全國各地眾多頗具代表性的生態藝術展覽及項目問世,于其中可見當代藝術家、策展人、藝術機構已有塑造生態公民的使命自覺。 [3]2022年7月,山東美術館舉辦“觀此青綠——山東美術館館藏生態文明主題繪畫作品展”并舉辦學術研討會。這些文化惠民活動在公眾內心植入了生態理念的種子,充分履行了公共藝術服務與審美教育的職能。而今,“共生世界”濟南國際雙年展的舉行又使生態文明主題藝術系列活動成為山東美術館的美育品牌。

近年來涌現出如此密集的生態藝術活動,究其原因,與后疫情時代藝術創作群體對全球生態危機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有關,同時也得益于學術研究對藝術創作的反哺。自黨的十七大至二十大,在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指引下,生態美學自主性知識體系日益成熟。2020年后,關注生態藝術的研究論著及評論文章顯著增加。目前,理論界正積極跟進生態藝術的發展,充分進行個案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探索生態藝術學建構路徑。這些都為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生態公民的塑造奠定了理論基礎。

進入21世紀,公共管理、審美教育等多領域皆有關于“生態公民”的若干闡釋,如沈莉的《生態公民養成的重要性及對策研究》、李娜的《生態公民的意蘊及其養成路徑探析》等。李娜指出,生態公民應具備系統思維、和諧理念,其首要責任是“確保自身的生態足跡不會損害和阻礙他人及后代追尋有意義的生活選擇的能力” [4]。在美學與藝術學領域,也有學者從培養目標的角度反思了“環境教育”與“生態美育”在公民生態意識塑造中的區別。丁永祥認為,單憑傳統環境教育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生態意識的培養須走一條從物質上升到精神的路徑,因而“未來的環境教育應該與生態美育相結合,充分發揮生態美育的優勢” [5]。從精神層面開展生態美育,即要培養具有生態審美意識的“生態人”,“培養大量的‘生態人,是未來生態美育的主要任務” [6]。龔麗娟進一步指出:“生態美育從傳統的生態教育發展而來,既有對傳統生態教育的突破,轉而注重人的生態審美化生存,將生態人培養成生態審美人?!?[7]

上述研究為藝術學理論界重新界定生態公民的概念內涵提供了前期準備?;诖?,趙奎英在探討后疫情時代語境下生態藝術與生態公民塑造之關系時指出:“作為生態文明主體基礎的生態公民具有以下顯著特征:生態公民是具有環境人權意識的公民;生態公民是具有良好美德和責任意識的公民;生態公民是具有世界主義理念的公民?!?[8]“生態人”“生態審美人”與“生態公民”是相近的概念。但后者的提出意味著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類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責任和義務應該如何表達,首先強調的是其作為“地球公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程相占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最終必須落實在每一個公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只有當絕大部分公民都轉變為生態公民之后,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才有可能成功?!?[9]

二、生態藝術助力生態公民塑造的基本路徑

20世紀60年代,在生態環保運動思潮的影響下,當代藝術家聚焦環境破壞、生態失衡及永續發展路徑探索等問題而創作了大量生態藝術作品。時至今日,當代藝術早已成為反映生態問題、引導受眾塑造生態意識的重要途徑。生態藝術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全球各地的藝術家“用藝術的方式關懷生態危機,借助不同的媒介表達生態意識或生態思想觀念,創造了多種多樣的生態藝術作品,包括生態詩歌、生態小說、生態繪畫、生態音樂、生態建筑、生態舞蹈、生態攝影等” [10]。郝凝輝認為,狹義的生態藝術指的是“以生態為主題的繪畫、雕塑、裝置等多種造型藝術作品”? [11]。約翰·博伊斯的《土電話》、漢斯·哈克的《萊茵凈水工廠》、丹尼爾·麥克考米克的《分水嶺雕塑》、海恩里克·哈坎森的《倒下的森林》、阿米·沙羅克斯的《水的博物館》、徐冰的《鳳凰》《背后的故事》、陳強的《黃河水體紀念碑》以及姚璐的《新景觀》等,都是生態藝術領域的代表作品。但就塑造生態公民的效果觀之,社會參與藝術(socially engaged arts)也是生態藝術的典型形態。包括約翰·博伊斯的《7000棵橡樹》《清洗埃爾博河活動》、尹秀珍的《洗河》《南極》《種植2018》、徐冰的《木林森計劃》、靳立鵬的《愈園計劃》等在內的許多社會參與藝術在生態公民塑造層面收效更佳。

由此可見,生態公民塑造的基本路徑包含兩個維度。其一是在藝術場館中借助生態主題藝術作品欣賞樹立公眾的生態審美意識的生態美育方式;其二是走入鄉村田野與城市社區的借助自然行走、生態修復、耕讀手作、宜居生活、景觀改造、審美療愈等生態藝術項目培育公眾生態共同體意識的方式。前者在傳統社會美育實踐中汲取已臻成熟的寶貴經驗,而后者更強調在地性、參與性、融合性的新路徑。二維度又分別包含若干不斷生成并持續創新的案例類型,為生態公民塑造路徑探索提供了有益啟示。

首先來看公眾進入美術館欣賞生態藝術作品的路徑。就策展理念而言,由“共生世界”2022濟南國際雙年展觀之,生態藝術教育的開展有賴于藝術策展的生態轉向。若策展人一方面意識到生態危機的嚴重性,另一方面相信生態藝術在公眾美育效果層面的突出貢獻,同時有意識地致力于生態公民的塑造,當代藝術策展的生態轉向便可達成。2022年底至2023年初,與濟南國際雙年展近乎同時啟幕的還有“和美共生:第三屆新疆國際藝術雙年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中國·廣東生態文明藝術雙年展”“大地之歌:2023美麗中國紀事”“合成生態:北京藝術與科技雙年展”“美麗中國——生態環境書畫展”“千島萬物:生態藝術展”“涌現:氣候危機下的生態藝術行動”“可持續的博物館,可持續的藝術”等展覽及項目,皆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后疫情時代,在全國范圍內如此大規模、高頻率地密集舉辦生態藝術展是符合時代語境的,而策展主題對公眾觀展思路的引領是塑造生態公民的有效路徑。

就技術創新而言,數字媒體藝術與生態文明主題實現了充分融合。據悉,本屆濟南國際雙年展的互動性作品比上屆增加了30%,以包含AR、VR、人機交互、3D打印等科技元素的數字公共藝術助力生態公民塑造?!皵底止菜囆g不僅催生了公共藝術的電子科技和三維模擬技術的不斷創新,更重要的是將生態理念介入到公共藝術的主題和創作中,激發了大眾的生態審美意識?!?[12](P128)比如,《飛越黃河》《金聲玉振》《未被證偽》《元·五岳》《19赫茲》《鵲華十二時》等作品,都以藝術家獨特的視角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并通過藝術化的手段邀請參觀者融入其中。與傳統造型藝術相比,裝置藝術、數字藝術本就令人感到新奇,而生態文明主題的介入,又令作品多了一分魅力。許多作品的最終呈現有賴于受眾的參與,多維度調動視覺、觸覺、聽覺等諸多感官。當欣賞者置身黃河美景、五岳之巔、蔚藍深海、杏壇飛花甚至宇宙太空,虛擬性地感知到自然人文之美,深刻感受到人與自然之間的親緣關系,再也不會置身于生態環境之外。數字藝術的呈現方式對展館環境及觀展群體是生態友好的,使其更適合表現與生態相關的內容。生態文明主題的數字公共藝術的價值在于使生態審美意識“滲透到跨媒介的藝術互動中,呼吁大眾關注生態問題,激發大眾增強生態意識,啟發大眾生態審美教育”[13](P138)。

藝術場館在生態社群構筑與生態公民塑造中應發揮更為顯著的作用?!肮采澜纭?022濟南國際雙年展便是典范,其所打造的都市桃花源與生態烏托邦向世人展示了藝術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此類生態藝術活動品牌將帶動城市生態社群的發展,助力生態公民的塑造,是未來生態藝術策展的重要趨勢。

其次來看公眾走入田野與社區參與社群藝術的路徑。這一路徑的特色鮮明地體現于社群藝術與生態審美化生活方式的有機融合。靳立鵬的《愈園計劃》是自2021年啟動至今的生態藝術項目。通過效法自然生態智慧,他以四川美術學院及周邊環境作為作品實施空間,秉持樸門永續系統思維,使愈園成為一個“融合生態食物生產、能源與雨水收集、社區堆肥、養蜂、種子圖書館、生態美育與生態藝術療愈等主題,以及鏈接校園內外與城鄉社區的長期修復項目” [14]。從靳立鵬的川美愈園堆肥計劃、吳瑪悧的樹梅坑溪生態社群活動等典型案例可知,生態公民的塑造不能單純依靠環境教育,更要依靠審美教育,尤其是以生態社群活動與生態藝術創作欣賞為主要途徑的生態審美教育。曾繁仁先生指出,生態藝術家的創作應“提升生態社群的重構,幫助界定社群概念本身,并且弘揚一種生態責任感”[15](P207)。靳立鵬認為:“生態系統思維告訴我們,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是自循環、零廢棄與可持續的;……因此人類社會也應效法自然的可持續性去營造可持續的未來社區?!?[16]將生態社群、未來社區及生態責任感等關鍵詞聚集一處,便勾勒出生態公民塑造工作在美術場館之外的第二條有效路徑。

除此之外,這一路徑的特色還體現于藝術鄉建項目與可持續發展的有機融合。21世紀初,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逐步推進,藝術鄉建項目在許村、青田、烏鎮、石節子等鄉村區域落地。堅持生態友好原則的藝術鄉建項目一方面使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借此契機實現了當代藝術的生態轉型、綠色村居可持續發展、文創產業帶動經濟文化發展等多重效益。以2018年廣安雙年展為例,當代藝術家在考察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及人文風俗后,創作了具有鮮明在地性的生態藝術作品。走入田野的生態藝術展凸顯了在地性與公共性,突破了美術館空間的局限性。生態主題藝術鄉建項目策劃的目的在于,將聚焦生態問題的裝置、行為及跨媒介藝術置于綠水青山環繞的鄉野之中,反差性的視角有利于啟發公眾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更直觀地引導其樹立生態審美觀及生態家園意識。

公眾進入美術館欣賞生態藝術作品或走入田野與社區參與生態社群藝術是生態公民塑造的主要路徑。阿登納提出,“藝術是生態之戰的核心”,“促進、支持覺醒才是有益、可敬的目標”。 [17](P9)因此,塑造生態公民是生態藝術履行社會美育使命的重要任務。生態公民的塑造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主要實現途徑在于生態審美教育。而生態美育的形式是多樣化的,藝術場館須創設生態藝術活動品牌,吸引更多的受眾群體,更高效地服務于生態社群的構筑。

三、生態藝術助力生態公民塑造路徑的基本特征

生態藝術在塑造生態公民的過程中呈現出多方面的基本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美育效果上看,因關系到人類生存的最根本問題,生態藝術往往具有親民性。以垃圾制作的裝置作品、描繪自然環境破壞的畫面、拍攝動植物因污染而畸形生長的攝影和紀錄片,以及倡導人與自然共生的各種社會參與藝術等等,較為直觀地傳遞了藝術家想讓欣賞者了解的信息。而受眾在欣賞此類作品時,也能較為深刻到位地把握作品理念。因此,生態藝術助力生態公民塑造路徑具有社會性、無門檻性、多層次性,盡可能地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引發公眾對生態危機問題的關注與反思。

其次,從實施手段上看,助力生態公民塑造的生態藝術往往具有公共性的基本特征。藝術家常采取交互參與、在地融合的方式增加藝術作品審美接受環節中受眾的互動程度,如前述濟南國際雙年展中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在社群藝術及藝術鄉建項目中,受眾參與作品互動游戲甚至與藝術家合作完成作品的案例更是不在少數。在地性使生態藝術作品提升了與特定空間地域的黏合度;參與性使作品意義的生產過程變為受眾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步環節;交互性使藝術創作與欣賞成為不斷生成而具有可持續性的新形態。尤其是社群藝術及行為藝術,可作為生態藝術項目在多地范圍內面對不同受眾群體多次實施,如尹秀珍的《洗河》等便是典型案例。

再者,從輿論引導上看,生態藝術往往具有鮮明的指向性、批判性、警示性、反思性與啟迪性。在本屆雙年展上,陳堅的《呼吸》以口罩為主體意象的30幅組圖放大了公眾眼中習以為常的日常物件,引發人們關于疫情的思考;徐國峰的《母子》以體量巨大、色彩醒目的一大一小兩只紅鵜鶘引導受眾的視覺觀看,當五顏六色的現代生活垃圾從母親口中傾倒入孩子口中時,觀者內心無不震撼;V^小組作品《19赫茲》將鯨群生存所需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及受人類干擾的數據以可視化圖像呈現,并以沉浸式體驗布局空間,將作品的共情效果發揮到極致,被參展觀眾評選為最受關注的20件作品之一。

生態藝術所具有的上述特征與之誕生于生態危機的時代語境有關,也與其塑造生態公民的使命相聯。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突顯藝術批判的力量,達成警世的輿論效果,藝術家不再拘泥于傳統藝術的造型手段或單一感官的審美接受方式,而是盡可能廣泛挑選最適合表現主題的媒介元素進行創作。因而,生態藝術通常是跨媒介性的、交叉學科性的,其塑造生態公民的路徑也必然是多樣化的。

結語

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到生命共同體再到生態審美共同體,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及生態審美研究的中國話語體系逐漸完備。生態主題藝術作品及項目以藝術化的呈現形式反映生態問題、表達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反思。藝術場館為生態美育與生態公民塑造搭建了平臺,在生態危機時代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雙重語境下,助力審美教育走上新高度。這標志著中國當代藝術敘事的生態轉向趨勢愈發鮮明自覺,也意味著當代藝術在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必將實現更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17][法]保羅·阿登納.生態藝術:人類世與造型的創作[M].詹育杰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21.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劉心恬.論中國當代藝術生態審美表達的基本特征[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2).

[4]李娜.生態公民的意蘊及其養成路徑探析[J].理論導刊,2014,(10).

[5]丁永祥.生態審美與環境教育[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

[6][7]龔麗娟.從生態教育到生態美育——生態審美者的培養路徑[J].社會科學家,2011,(7).

[8]趙奎英.藝術參與和生態公民的重塑——后/疫情時代的藝術功能思考[J].學術研究,2022,(3).

[9]程相占.生態文科:從文科的生態轉向看新文科的生態維度[J].新文科理論與實踐,2022,(3).

[10]程相占.生態藝術學的建構思路與整體框架探析[J].藝術評論,2022,(12).

[11]郝凝輝.超越先驗:生態藝術和設計的社會雕塑意義[J].美術研究,2022,(1).

[12][13]張嫣格.介入性觀看:視覺藝術的生態維度[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22.

[14][16]靳立鵬.詩意建構與修復——以愈園生態藝術行動為例[J].美術觀察,2022,(1).

[15]曾繁仁.生態美學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劉德卿)

收稿日期:2023-09-01

作者簡介:劉心恬,女,博士,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生態美學與生態藝術學。

項目來源: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生態藝術學建構研究”(23AA001)的階段性成果。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4.01.01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