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藝術與科技融合的研究熱點及趨勢

2024-04-23 12:10劉木森高炯文王衍
齊魯藝苑 2024年1期
關鍵詞:發文藝術設計領域

劉木森 高炯文 王衍

摘 要:科技與藝術的跨界融合促使科技行業與藝術界在各個層面產生化學反應。引入CiteSpace軟件的數據可視化分析功能,進行發文量、作者、研究機構及關鍵詞等數據結構圖譜可視化分析,總結國內關于科技與藝術研究的高產機構、高產作者、關鍵詞熱度及聚類圖譜,對其發展脈絡進行全面地梳理,掌握其研究發展演變的路徑。

關鍵詞:藝與科技術;CiteSpace;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JO-05;TP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236(2024)01-0106-06

縱觀整個藝術史,藝術創作的不斷推陳出新及發展,離不開兩大因素:對傳統藝術形式與內容的繼承與更新,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創作方式的變革??茖W技術迅猛發展的現當代,科技的發展拓展了藝術的邊界,藝術創作的手段隨著科技賦能獲得改造和進化,藝術新門類蓬勃興起。與此同時,各種新藝術形式可以成為探索科學實踐更深層意義的有力媒介。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八囆g與科學”跨領域跨學科交叉教學與研究對相關學科建設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對于國內科技與藝術的歷史發展脈絡的整理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的相關文獻較少。為了更好把握科技與藝術研究領域的主要現狀及發展趨勢,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方法,選取1992—2020年國內收錄于中國知網(CNKI)的SCI、EI、核心期刊、CSSCI、CSCD(含中英文擴展)文獻,通過可視化軟件,分析和總結中國科技與藝術研究范疇的發文機構、作者和關鍵詞聚類圖,探索科技藝術文化研究的熱點和未來趨勢,梳理和分析科技與藝術的動態發展規律,為學科發展提供參考和方向。

一、研究方法與文獻數據載入

(一)CiteSpace軟件簡介及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可視化分析軟件,它以某一知識領域為研究對象,以知識地圖的形式直觀地展示某一時期的信息全景、宏觀結構和發展趨勢,能夠發現和預測研究領域的熱點和前沿。[1-2]CiteSpace軟件于2005年引入中國后,得到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和推廣應用,在教育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醫學及生物學等六十多個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3-4]大數據時代下的信息技術發展更新迭代,CiteSpace作為一種新興的、常用的知識圖譜軟件,受各領域專家的關注,其版本如今仍舊有待更新。以中國知網中的文檔為數據源,搜索篩選出需要的期刊,按下“Refworks”這種格式,導出,導入相關數據,把生成的文檔調整為CiteSpace軟件容易進行識別的格式。選擇修剪切片的模式,依次選擇關鍵詞、作者、機構作為節點類型生成知識圖譜,按照圖譜,對其探究活動和熱點的改變情況進行分析。

(二)文獻數據載入

文獻來源于中國知網數據庫,為了解決中國知網收錄文獻類型多、等級不同的問題,確保更加高效地表現此領域取得的進展、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利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的SCI、EI、核心期刊、CSSCI、CSCD(含中英文擴展)作為數據檢索源期刊。同時為了更準確地把握其發展趨勢,提高文獻分析質量,通過檢索主題詞中包含“科技與藝術”或含“藝術與科技”或含“技術與藝術”的文獻,最終得到1741篇文獻作為分析樣本。

二、科技與藝術研究文獻分析

文獻發表量代表著科研成果的產出狀況,一定時期內的文獻發表量往往體現出該領域研究的發展歷程以及學術界對該領域的關注程度,總體趨勢圖正是對某一特定方向或領域研究成果的直觀體現。[5]圖1反映了中國科技與藝術領域研究文獻的年度分布,可以看出,國內科技與藝術研究核心文獻呈現出跌宕起伏的狀況,總體來看,可以歸納為緩慢增長、高速發展、穩步發展三個階段。

檢索結果發現,國內關于科技與藝術的文獻研究始于1992年,1992—1999年呈現緩慢上升的階段,這階段,由于相關研究還沒有充分開展,這一時期發表的論文數量相對較少,平均每年只有16篇,研究視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論發展和實踐研究都不足,反映出我們一些科學或藝術工作者的認識不全面[6]。這一階段,藝術與科學的主要介紹者和討論人是著名科學家,如錢學森先生和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錢學森先生探討了早期人類將知識分成科學和藝術,而這種分類的做法僅是為了達到認識世界的目的,但當這種分類一旦限制了人類更完整地認識世界和人類自身的話,那么這種機械分類法急需改進和完善[7]。李政道教授在其研究生涯后期(90年代中期)花了較大精力在藝術和科學的關系研究上。其1996年5月23日在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所作的學術報告引發了較大反響,從復雜與簡單、靜和動、科學的發現和藝術的表現、對稱與非對稱、真理的普遍性五個方面,論述了藝術和科學間不可分割的關系[8]。該研究出現上升趨勢。從2001年開始,研究科技與藝術的文獻成果迅速增加,呈現高速發展的趨勢,上升到2010年達到小高峰111篇發文,這是因為“新媒介”技術——計算機、網絡、數字技術的井噴式發展,在視覺設計領域的廣泛介入和沖擊,以高等藝術院校為代表的機構對于設計藝術的教育內涵及其研究范疇的認識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大量關于“新媒體技術與藝術”的研究與討論開始出現。[9-10]2011—2020年國內對科技與藝術的研究呈現一個波動且穩步增長的趨勢。梳理相關文獻得出在這一時期,相關主要研究集中于高等教育領域,具體主題等詳見下文分析。

三、科技與藝術研究主要發文期刊分析

通過統計國內科技與藝術研究文獻的期刊分布來源,可以了解到科技與藝術研究領域及走向,從而為科技與藝術領域的研究者提供科學的參考信息。通過 CNKI 按上述方式檢索發現,文獻發文量在50篇及以上的有《裝飾》《包裝工程》《電影文學》《美術觀察》《藝術百家》5種設計藝術學核心期刊,這5種期刊的發文量占全部發文量的19.51%。其中,《裝飾》發文量最高,達104篇,占比5.97%。國內科技與藝術主題研究發文量前10名期刊統計如表1所示。

四、科技與藝術研究主要發文作者與團隊分析

運用CiteSpace繪制發文作者偶聯可視化圖譜,結果如圖2所示,大部分作者之間連線較少,表明該領域研究作者之間有一定合作,但是合作很少,且這些作者的發文量很接近,沒有特別明顯的差距,說明國內學者對科技與藝術的關注度沒有形成高度集中,相關研究的持續性較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聚類為刁在箴(華中師范大學)、胡凱(中南大學)、單亞萍(浙江大學)、龍春曉(華中師范大學)、明潔(江蘇科技大學)、尚迎秋(北京體育大學)、趙玉華(湖北大學)、馬更娣(北京體育大學)以及洪小平(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謝穎(哈爾濱理工大學)、周小琴(江蘇省徐州醫藥高等職業學校)、韓婕(成都體育學院)、駱懿(杭州點子科技大學)、易琳(廣東電網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龐瓊(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劉建和(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行合作的研究團隊。此外也出現了以汪敏、王娜為首的小團體、以張敏、鄧運生為首的小團體等。這些作者在同一機構或研究組內有合作,也有跨機構合作,說明科技和藝術的研究者之間有學術交流與合作,但只有一個跨集群的群體合作,要積極探索不同領域,加強研究組與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發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中,其數量均在2—3篇之間,沒有產生較大的差距。榜單前5的作者中,刁在箴是華中師大的碩士生導師;汪敏為上海大學教授、副校長;黃鳴奮為廈門大學教授、博導;譚德睿為上海博物館研究員;楚小慶現在擔任的職務是江蘇省藝術研究院的副院長。作為科學、技術和藝術領域的影響者和領導者,他們的文章是科研工作者一定要精讀與深度分析的關鍵內容。通過研究這些作者的文獻,前5位作者中黃鳴奮、汪敏及楚小慶三人在最近幾年產出了新的學術成果。黃鳴奮主要集中于新媒介下的科幻電影藝術研究,提出了“超自我”的辯證發展觀念,為中國科幻電影展示超自我的實現開辟了重要途徑[11]。汪敏主要集中于藝術體操與器械技術運用及人才身體技術問題研究,總結分析了中外藝術體操中關于個人運動員難度體系、身體與器械的結合,尋找結合的差距根源,探尋其發展途徑。[12-14]楚小慶主要集中于技術進步對新藝術創作形態表現研究,從印刷技術、影像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等方面研究其對藝術表現形式及其外在形態的影響。[15-16]國內科技與藝術主題研究發文量前10名作者統計如表2所示。

五、科技與藝術研究主要發文機構分析

使用CiteSpace軟件形成科技和藝術等諸多領域發文部門的圖譜,具體可以參考圖3。其中,節點和連接分別是1445和314個,網路的密度為0.0003,圖內研究部門用節點來表示。圖內節點的大小和機構發文的個數呈正比關系,節點與節點的連線表示各機構的合作。以合作密度的視角研究,各個節點之間并沒有太多的連線,意味著中國關于科技和藝術分析的機構之間未能保持緊密的關聯,學術方面的交流需要強化。通過分析發文量數據得出,發文機構大部分是大學院系與研究院;以地理位置而言,科技和藝術分析被引用次數相對較多的機構主要集中在上海、遼寧、北京等地區,由此可以說明國內對于科技與藝術的研究多分布于中國北方地區。

為了解各機構發文情況,羅列了文獻產量處于榜單前10的部門。經計算,這10發文機構的獻量總和265,占國內科技與藝術研究文獻總數的13.2%。結果表明,中國傳媒大學、東南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清華大學及南京藝術學院占據發文量前5名,說明了這5所機構對科技與藝術的研究較為深入。另外,從研究機構的類別來看,普通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和企業等機構在核心期刊上的載文量較少,科技與藝術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有待提升。

六、科技與藝術研究熱點分析

(一)熱點關鍵詞解析

借助CiteSpace中的keywords研究功能,進行關鍵詞分析,畫出檢索詞的聚類、時區圖譜,分析科技和藝術研究領域在某個階段的主要研究課題,以及今后可能的變化趨勢。[17]關鍵詞被引頻次越高,越能描繪出此領域的前沿技術,以及未來路徑演化。把從1992年一直持續到2020年此領域的文獻導入到CiteSpace軟件中,并且形成圖譜,如圖4所示,各圓節點其實都是一個較為重要的檢索詞語?!凹夹g與藝術”“藝術”“數字技術”“新媒體技術”出現的頻次較高,可得出其是此該領域受到較高關注的檢索詞。圓的直徑和該詞頻次呈正比關系,線條的冷暖色反應了時間線的對應關系,通過對比,能夠得出此領域的時區動態分析。如圖4,線條連接關鍵表現為暖色調,且呈現偏紅色的顏色線條,顯示了如今主要分析的內容是關于此類關鍵詞之間的關聯性。

排名前十的的高頻關鍵詞的頻次是:“藝術”122次、“技術”78次、“數字技術”67次、“藝術設計”52次、“藝術體操”49次、“新媒體技術”26次、“科學技術”26次、“虛擬現實”24次、“信息技術”20次、“新媒體”18次。借助研究整合,以及搜索了文獻1741篇,此分析關鍵主要是針對概念,以及科學和藝術的交叉方面進行分析。

(1)概念界說方面。包含“藝術”“技術”“數字技術”“藝術設計”等關鍵詞。對于科技與藝術的概念的界定研究,是開展科技與藝術交叉融合的基礎,涵蓋了其特有的特點、特性。

(2)學科交叉方面。包含“新內體藝術”“虛擬現實”“信息技術”等關鍵詞。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賦能藝術產生了明顯的化學反應,開拓了藝術創作的新邊界、新手段、新形態、新思路,使得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更加多元化。

(二)研究方向解析

CiteSpace中以Timezone(時區)的形式形成圖譜且對其進行解析,整理出此研究領域的階段性的熱點,以及可能的研究方向(具體可以參考圖5)。節點是經由不同的色調來描述的,當中紅色外圈的記號用來代表中心度很高的、屬于這一領域的研究方向。[18]節點之間的連線顏色,不但能夠把節點間的共現關系表述出來,且能夠用來作為是判斷分析動向的根本標準,當下比較熱門的內容,以及未來趨勢是紅色的線條連接。圖5中節點的發展趨呈現從開始的技術與藝術的簡單疊加結合到數字技術下新媒體技術與藝術設計的新門類,再到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技術與藝術設計的創新結合設計的新高度。同時,圖5表現出標有“#”符號的聚類群體6個,此類群體呈現了科技和藝術領域的探究活動,是專家們要分析的關鍵領域。從1992年一直持續到2020年,中國科技和藝術關鍵詞文獻具體可以參考圖6。結合上面的兩圖,劃分三個研究方面,即數字技術與藝術設計、新媒體技術與藝術設計、虛擬現實技術與藝術設計。

(三)研究熱點變化解析

結合圖1和圖5,時區關鍵詞熱點可以劃分為三個時間階段。1992—1999年是第一階段,在這階段的研究處在緩速發展過程。區分相關的概念、分析學科內涵及其特性等,“藝術”“技術”“藝術設計”是此時期的分析熱點。第二階段是2000—2010年的高速發展時期。此時,對于這個領域的研究已經不再受限于概念解釋和學科特性分析,開始針對具體的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問題深入剖析,產出成果?!凹夹g主義”“藝術創作”“后技術時代”是這個階段的熱點關鍵詞。第三階段是2011—2020年,此時,國內科技與藝術的研究處于穩步增長的時期?!皵底置襟w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技術與藝術”是這個時期的研究熱點關鍵詞。研究專家在此時期對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將來發展趨勢也進行了深度的分析和探索,嘗試在現代藝術創作方式中結合科技的發展,實現科技與藝術的創新融合發展。

結語

將1992—2020年中國知網科技與藝術的文獻作為分析數據,借助CiteSpace軟件繪制,并且獲得中國有關科技和藝術分析的發文量、發文作者的群體,研究部門、熱門的關鍵詞等聚類圖譜,且對其予以研究,發現下述結論。一,科技和藝術的分析逐步表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各個角度下的研究導致對此領域的研究變得更加深入,能夠為此領域的分析提供諸多可能性。但是,跨學科的分析方法要求專家掌握更多的知識,要整合這一多元化環境下的普遍適用的理論方式。二,科技與藝術研究經歷了一個從初始研究到發展上升的過程,分成緩慢發展(從1992年一直持續到1999年)、迅速發展(從2000年一直持續到2010年)、穩健發展(從2011年一直持續到2020年)等時期。三,從發文作者、研究群體來說,刁在箴、汪敏、黃鳴奮、譚德馨、楚小慶等人是科技與藝術研究領域的引領者。同時,受到外部環境及內部因素的影響,學者之間的合作交流較少。四,國內對于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較少,學術交流有待加強,且該領域的發展偏向北方地區。五,分析關鍵詞發現,可將科技與藝術研究分為概念界說類和學科交叉類,該領域研究方向歸納為:數字技術與藝術設計、新媒體技術與藝術設計、虛擬現實技術與藝術設計。六,科技與藝術研究領域呈現出緩速發展、快速增長和穩步發展三個發展歷程。通過該領域研究者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使得該領域具有統一的研究趨向與關注熱點。

參考文獻:

[1]陳超美.CiteSpaceⅡ: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 情報學報,2009,28 (3).

[2]柯文濤.工具的祛魅:CiteSpace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與反思[J].重慶高教研究, 2019,7(5).

[3]陳晨,黃瀅.基于CiteSpace的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知識圖譜分析[J].包裝工程,2020,41(14).

[4]劉光陽.CiteSpace國內應用的傳播軌跡——基于2006—2015年跨庫數據的統計與可視化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7,(2).

[5]丁緒輝,高素惠,賀菊花. 基于文獻計量與多元統計的“鄉村振興”領域研究動向與熱點挖掘[J]. 江蘇農業科學, 2018, 46(16).

[6]柳冠中.科學×藝術的時代[J].裝飾,1993,(4).

[7]俞長征.藝術與科學的匯流:讀錢學森《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J].益陽師專學報,1995,(3).

[8]李政道. 藝術和科學[J]. 科學, 1997,(1).

[9]張朝暉.什么是新媒介藝術[J].美術觀察,2001,(10).

[10]郭線廬,趙戰.新設計媒介和語言的確立與新設計觀念的出現[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09,(6).

[11]黃鳴奮.超自我:中國科幻電影的生物科技想象[J].學習與探索,2020,(7).

[12]汪敏,劉思雨.中外優秀藝術體操個人運動員身體與器械結合的特征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5).

[13][14]汪敏,孫佳荷,朱振楠.我國藝術體操個人項目器械技術運用特征與發展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4).

[15]楚小慶.技術進步對新藝術形式衍生及其創作形態表現的影響[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6).

[16]楚小慶.技術進步對藝術創作與審美欣賞多元互動的影響[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3(1).

[17]李杰, 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 北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16.

[18]陳悅, 陳超美, 胡志剛. 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Citespace實用指南[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4.

(責任編輯:杜 娟)

收稿日期:2023-12-08

作者簡介:劉木森,男,博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藝術教育、設計學理論、現代手工藝、工藝美術等。

高炯文,男,碩士,齊魯工業大學,研究方向:文獻計量、數字化產品設計、設計教育創新研究。

王 衍,男,博士,閩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傳播、國際傳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分析。

項目來源:本文系山東省本科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項目“一帶一路”視域下國際化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Z2018S010)、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重點項目“山東傳統陶瓷工藝研究”(20BWYJ01)、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1802133021)、齊魯工業大學人文社科國家級科研項目培育專項(11240311)、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一帶一路視域下國際化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201806)的階段性成果。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4.01.016

猜你喜歡
發文藝術設計領域
中國寶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花月夜》
10條具體舉措! 山東發文做好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領域·對峙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以牙還牙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混沌之美”解讀
新常態下推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與質疑:“慕課”在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