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供應鏈思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2024-04-23 17:08王光濤鄭開耀舒春紅江永亮
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簸箕供應鏈農戶

王光濤 鄭開耀 舒春紅 江永亮

編者按:

鄉村要發展,產業是關鍵。本文以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簸箕籮村產業發展為樣本,以調查研究、比較分析等方式診斷簸箕籮村產業供應鏈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對如何在幫扶單位的賦能下,推進供應鏈重構和控制,實現產業快速發展的經驗進行了總結,以期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有益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合作建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等于一體的農業供應鏈體系。以供應鏈思維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是推動分散小農戶與統一大市場聯結的需要,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的需要,也是基于大國小農國情下的鄉村振興必由之路。

筆者以四川省涼山州木里縣簸箕籮村近10年來產業振興為微觀分析載體,采取調查與案例分析,比較分析等方式,總結農業產業供應鏈在簸箕籮村的運用及成效?;隰せj村產業發展在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政策支持等條件在西部山區的普遍性,比較、評價及選擇合適的農產品供應鏈,從實操角度,試圖對鄉村產業供應鏈建設進行再審視,分析困境,探究突破。

一、相關概念及背景

(一)供應鏈基本理論

供應鏈的概念是在企業管理理念不斷交互磨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其雛形最早可追溯至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提出的“經濟鏈”。彼得·德魯克認為經濟鏈中的成員要加強相互合作,精準掌控經濟鏈的成本[1]。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對采購和供應研究的不斷深入,“經濟鏈”逐步向“價值鏈”延伸。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控制,從原料采購、加工生產、物流銷售等全流程,將供應商、生產商、銷售者,以及消費者組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理念,具有企業間的協同、集成化的管理、用戶為中心等典型特征。

供應鏈系統隨著產品、核心企業和節點企業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組織形式。但其典型特征是一致的,即圍繞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共同組成的網鏈。隨著人民需求的多樣化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柔性供應鏈成為企業抵御風險、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二)鄉村產業供應鏈

鄉村產業供應鏈是基于“農產品”這一特點對象、“農民”這一特殊市場參與者的供應鏈,通過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等環節將上游涉農供應(服務)、中游農業生產、下游農產品銷售及消費者集成的供應鏈體系[2]。

根據核心企業或者市場參與者在供應鏈體系中發揮的作用,鄉村產業供應鏈運作模式存在較大差異。目前主要包括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供應鏈,如畜禽肉、蔬菜等;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核心組織的農產品供應鏈,如茶葉、魔芋等工業化程度較高的產品;以“農超對接”“訂單農業”“農戶+公司”等為代表的惠農的新型供應鏈。

(三)簸箕籮村產業振興背景

簸箕籮村位于木里縣南大門,距離縣城約10公里,現有農戶455戶1800人,其產業振興面臨的環境在中國西部山區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地勢上,山高坡陡,垂直落差1700米;交通不便,距離主要的消費市場西昌市、攀枝花市車程達6小時;人均耕地面積少,產業零星分布;民族多樣化,有藏族、彝族、蒙古族、苗族、布依族等5個少數民族。

2021年,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機電學院)定點幫扶簸箕籮村,依托中央企業幫扶基金,機電學院充分發揮職教獨特優勢,聚焦簸箕籮村建示范,聚焦產業振興探新路,利用中央企業幫扶資金800余萬元,選派幫扶干部3名,通過市場化、系統化,全鏈條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助力簸箕籮村建成全縣首個州級農業產業園、喬瓦鎮成為全省鄉村振興先進鄉鎮,探索了鄉村振興“職教樣本”。

二、簸箕籮村產業供應鏈的困境

(一)農業基礎薄弱

簸箕籮村不僅在地理位置、土地、水資源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在基礎設施方面同樣短板突出。灌溉用水管網不完善,季節性缺水嚴重;產業流通道路無統一規劃,肩挑背扛的搬運方式普遍;電商配套不完善,快遞物流網點少、派送慢、收費高;農產品集散自發形成,全縣沒有成規模的物流園或批發市場。

(二)農產品缺乏競爭力

生產成本高,農業所需的種子、化肥、機械都依賴西昌市、攀枝花市供應,轉運成本高,加之需求量小且零星,進一步推高了物價成本。周邊鹽源縣、西昌市等地蔬菜以穩定供應、價格低的優勢,不斷搶占木里市場,最高峰時期超過80%。加之種植戶與銷售商維系“博弈”關系,零售商隨意壓價、外購打壓、以次充好,農戶自產自銷低價銷售、坐地起價等現象長期存在。規模小、主體弱、鏈條短、同質化等問題導致產品缺乏競爭力。

(三)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

產業“試錯”一直在路上。脫貧攻堅以來,簸箕籮村先后發展花椒、核桃、蘋果、羊肚菌等產業,因為技術、市場、品種等原因,常常出現“栽樹—掛果—砍樹”循環狀態,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循環往復的新產業中迷失方向,失去耐心。由于信息不對稱,農戶對市場缺乏了解,甚至不關心市場,造成增產不能增收,打擊農民積極性。

三、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供應鏈模式

(一)把農業產業供應鏈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整體規劃

編制簸箕籮村鄉村振興五年規劃,產業振興作為重中之重。在發展定位上,確定“農耕底色、美麗新村”品牌戰略,立足藏區特色農業,綠色農業,走精品發展路線。在產業發展目標上,提出建設“木里縣重要的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木里縣旅游服務第一站”,聚焦果蔬產業、休閑農業,走農旅融合發展道路。在發展路徑上,采取“規劃+示范+推廣”風險控制模式,加快建成“百畝智慧大棚、百畝高產蘋果園、百畝休閑農業”等示范工程。建立產業發展項目庫,圍繞供應鏈建設在基礎設施、技術服務、經營主體、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突出短板,納入項目庫建設的項目達67個。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支撐現代產業發展

脫貧攻堅以來,簸箕籮村爭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00余萬元,對產業發展的交通、管網、物流等進行完善優化。建成通村環線,標準化硬化路達100余公里,主要產業項目暢通連接,進出縣城時間壓縮至半小時以內。新修建蓄水池容量達2500余立方米,鋪設管網230余公里。加強縣、鎮、村三級物流網絡體系建設,建成村級物流集散中心一個,物流快遞網點4個,電商服務站2個,農產品運輸難、流通效率低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三)發展壯大生產規模,提升供應鏈建設經濟價值

產業供應鏈建立在規模及分工的基礎之上,傳統的小農經濟是無法支撐供應鏈建設的,在經濟上不劃算。簸箕籮村圍繞“蔬菜、蘋果”及農旅一體,把做大規模、壯大經營主體作為供應鏈建設的重中之重。蔬菜建設方面,爭取政策性扶持資金700萬元,撬動農戶投入400余萬元,蔬菜種植面積達2000余畝,其中智慧大棚50畝,簡易大棚達1000畝。蘋果、梨、花椒等連片經濟產業達5000余畝,半高山蘋果片區,先后引進祝光、紅星、愛妃等新品種,形成早熟、中熟和晚熟合理布局。建成州級農業產業園,以100畝金絲皇菊觀光基地為代表的農旅一體產業發展迅猛,旅游服務第一站、草莓采摘、親子樂園、藏式餐飲等基地、項目相繼建成,觀光游客每年新增3萬余人次。

(四) 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引進和培養專業人才

農產品的供應鏈因其產品的特殊性,對供應鏈的參與人員要求較高,需要熟悉掌握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儲存、運輸乃至銷售等環節。依托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國家骨干高職院校人才培訓優勢和服務鄉村振興的專業優勢,在簸箕籮村建立了“鄉村振興實訓基地”,通過技能培訓、蹲點指導等方式,構建了“幫扶+培訓+宣傳”的合作矩陣,推動專業、人才、智力更好地服務鄉村一線需求。針對文化素質偏低、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較弱的農民,更加注重實操性技能技術培訓,通過將專家請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傳授現代種植技術,推廣現代技術。開展創新創業扶持計劃,支持返鄉青年留在家鄉發展產業。截至2023年,簸箕籮村注冊家庭農場8家,合作社4家,農家樂5家,農業大戶12戶。建成二級示范農場3個,獲得國家專項獎勵資金占全縣的40%。

(五)順應市場需求,鎖定消費目標市場

簸箕籮村在布局產業之前,先弄清楚“誰來銷售、銷售給誰”。成立了“簸箕籮村農副產品銷售公司”,負責滯銷的初級農產品的收購、包裝及銷售。同時,還引進木里縣農投公司、藏香閣公司在簸箕籮村設立收購點、包裝車間等。通過確定目標市場,厘清產品銷售半徑及消費群體分層。簸箕籮村根據農產品特性,對目標市場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調研(表1)。

(六)加強跟蹤服務,防范化解風險

規避自然風險。尊重農民經驗和專家意見,因地制宜布局農業產業。在小金河河谷地帶,重點發展500畝蔬菜產業,規避了大風、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區發展花椒、畜牧等產業,在半高山重點發展蘋果等產業。

規避市場風險。堅持市場導向,根據目標市場需求確定種植面積。目前,簸箕籮村產品多元,品質好,產銷兩旺。為防止未來蔬菜供應過剩,已提前做好大棚水果、花卉的實驗推廣等工作。

規避投資風險。作為幫扶單位,機電學院出資支持產業發展,按照“利益捆綁、風險共擔”,要求農戶“跟投”,確保農戶對產業負責,確保集體經濟有收入。

四、簸箕籮村產業振興改進建議

進一步擴大優勢農產品的產量。簸箕籮村的近郊蔬菜、原生態蘋果具有較強的市場需求和較高的溢價,供不應求。要在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引導農戶整理土地、土地流轉等方式,擴大種植規模,提升效益。

進一步孵化扶持新型經營主體。鄉村產業發展,越來越依托技術、人才、資金。簸箕籮村產業發展的趨勢是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提升抵御風險能力,技術創新能力。

進一步做好參與外部市場競爭的準備。西香高速木里支線已全線動工,通往西昌、攀枝花都將壓縮在2小時左右,封閉生態圈將一去不回。旅游環線、暢通的物流、多元的文化,帶來的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簸箕籮村經營主體要主動融入市場,習慣競爭,錘煉本領。

五、簸箕籮村產業供應鏈對西部山區產業振興的借鑒意義

簸箕籮村產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在西南山區具有普遍性,其市場化的產業振興的實踐及經驗,對農戶、政府及幫扶單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一)堅持產業幫扶初心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產業幫扶是一項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綜合平衡的選擇,必須堅守產業幫扶初心。一是有沒有經濟價值,集體經濟有沒有收益,這是產業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二是產業項目有沒有帶動性,從務工、示范、傳幫帶、技術推廣等社會效益角度評價,不能富了老板、窮了老鄉。在簸箕籮村實行“跟投共富”模式實現了兩者的統一。2023年,幫扶單位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投入60萬元,建成集水肥、育苗、溫控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大棚,綠風農場作為承租方,配套投入資金70萬元建設蓄水池、機耕道等。綠風農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每年固定向村集體繳納不少于3萬元的租金和分紅。組成由綠風農場為主導的蔬菜產業發展聯盟,內部加強種植技術、種植標準、種植計劃等協同,對外在市場、價格、品牌等方面形成合力,提高談判籌碼,實現農戶利益最大化。

(二)努力提升規模效應

效益和規模是影響農民收入兩個最重要的變量。特別是在中國西部山區,山多地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本決定了農業產業“小農戶、小規?!钡默F狀。相較于市場經濟中的“大市場、多元化”,西部山區農業產業天然不足。要解決“小農戶”和“大市場”的矛盾,最重要的是做大規模,可以通過“農戶+公司”“農戶+超市”“農戶+基地”等形式,有效地把農戶與市場聯結起來,實現生產規模更加合理有效。簸箕籮村采取“龍頭企業+抱團發展”的模式,發揮農場的核心領導作用,控制聯盟整體目標利益,協同鏈中經營主體,推行統一標準和品牌,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高效,進而獲得了規模效益和競爭優勢。

(三)強化供應鏈參與主體的穩定性

在供應鏈中,成員之間本質上是買賣關系,由于農業產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供應鏈系統極度脆弱。提升供應鏈的穩定性,關鍵在于信息共享、收益和風險的合理分配。在合作信任機制上,通過核心鏈主,建立農業服務、種植戶、批發商、零售商、電商等合作共贏的供應鏈聯盟,加強各主體的利益聯結。在利益共享機制上,以合同約定、股份合作等為依據、公平分配和協商讓利為原則,保障投入與產出、風險與收益的對等關系,使各成員都能獲得最優化的利潤。在成員的選擇上,要注重培育本地市場經營主體,在關鍵節點上,要分散風險,增強后備力量。因地制宜選擇生產端市場主體,經營主體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于與之對應的經營條件、約束機制是否匹配。如村合作社,需要有強有力的帶頭人和務實有效的監督機制,既要激勵放手經營,又要防止利益被侵占;專業化公司,前提是具有良好的法治和契約精神,在土地使用、資產安全等方面不受干擾,同時,要建立公司扎根當地發展的約束機制,防止公司一走了之,留下爛攤子。

(四)構造以農產品質量及季節差異為核心的供應鏈體系

鄉村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封閉落后的山區,往往在農業技術、產品商品化、專業化服務、市場容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困難的突破點在于讓農戶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樹立“優質的農產品總是稀缺的”理念,以品質為王占領市場,以錯峰供應提升價值。以品質提升和供應時間為核心,推進標準種植,綠色生產,讓產品有競爭力;引進先進生產技術,解放發展生產力;利用電商、消費幫扶平臺等,積極擴大消費渠道。從上游的物資供應及技術服務,到中間的種植生產,再到下游的物流銷售,每個節點都要建立緊密的聯系,信息共享,朝著共同做大產業的目標前進。供應鏈的建設是一項持久工程,鄉村產業供應鏈更脆弱、多變,作為產業參與方,務必堅持互利共贏、扎根本土、久久為功。

參考文獻:

1.徐良培.農產品供應鏈協同機制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4.

2.孫碧波.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建設再審視:意蘊、困境與突破[J].村委主任,2023(8):75-77.

作者:王光濤,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校長;江永亮,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派涼山州木里縣簸箕籮村第一書記;鄭開耀、舒春紅,鞍鋼定點幫扶辦公室

編輯|杜娟juan.du@wtoguide.net

猜你喜歡
簸箕供應鏈農戶
農戶存糧,不必大驚小怪
讓更多小農戶對接電商大市場
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海外并購績效及供應鏈整合案例研究
為什么美中供應鏈脫鉤雷聲大雨點小
行走的簸箕
益邦供應鏈酣戰“雙11”
益邦供應鏈 深耕大健康
忠滿: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糧食日 訪農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