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國禮到情感紐帶:國際傳播史視野下的熊貓外交

2024-04-23 19:28張磊紀君奕
國際傳播 2024年1期
關鍵詞:大熊貓熊貓外交

張磊?紀君奕

【內容摘要】大熊貓是當代中國的重要標識之一,圍繞它開展的外交活動和國際傳播實踐值得考察。本文追溯熊貓外交歷史,將之分為“作為禮物的熊貓”和“作為國際合作保護對象的熊貓”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的重點是政府外交,后一個階段則轉向公共外交。伴隨公共外交而興起的是媒體外交,本文對圍繞大熊貓展開的媒體報道、國際傳播實踐以及它作為文化符號所承載的意涵進行梳理,認為在當前互聯網時代,應當格外重視“作為情感紐帶的熊貓”。此外,圍繞大熊貓開展中國國際傳播,應當以建設地球生命共同體為旗幟,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謀求建立一個和平、共同發展繁榮的世界。

【關鍵詞】熊貓外交;國際傳播;地球生命共同體

2024年1月23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證實,旅韓大熊貓福寶將在年內返回中國。旅韓大熊貓福寶一家曾因為飼養員的精心照護和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成為中韓民間關系中的良性因素,現今再一次引發國際國內的大規模關注。中國的大熊貓在國際舞臺上又一次被置于聚光燈之下。實際上,早在社交媒體興起之前,大熊貓就因憨態可掬且異常珍稀,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和喜愛,是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交往的重要紐帶。

大熊貓在19世紀步入國際舞臺之初,曾經歷過一段悲慘的歷史。眾多國外冒險家蜂擁而至,或捕殺大熊貓以獲取皮毛制作標本,或將活的大熊貓走私運出中國。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徹底禁絕外國人在中國肆意獵捕大熊貓的行為,同時逐漸建立了以友誼為目標的“熊貓外交”。本文通過梳理大熊貓跨國旅居的歷史,分析相關媒體報道及其文化意涵,思考大熊貓在中國國際傳播中所體現的價值以及以大熊貓為介質進行國際傳播的未來方向。

一、政府外交:作為禮物的熊貓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熊貓外交逐漸成型;而自1982年以來,大熊貓的海外旅居從政府外交走向公共外交領域。

(一)兄弟情誼: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熊貓外交

新中國成立后,蘇聯多次表示對中國大熊貓抱有濃厚的興趣,但中國一直對向外國贈送珍稀動物,尤其是大熊貓,持非常謹慎的態度。直到1957年,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訪問中國,請求中國能夠贈送大熊貓。中國最終決定以時任北京市市長彭真的名義將平平和磧磧以“國禮”的形式贈送給蘇聯政府和蘇聯人民。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向其他國家贈送大熊貓,而1957年這個時間節點也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中蘇關系在上個世紀50年代后期走向緊張,中國希望以大熊貓為媒介緩和中蘇矛盾。此后,蘇聯方面誤認為平平和磧磧均為雄性,故把磧磧退回中國以交換安安,事實是平平和安安均為雄性,而磧磧確為雌性,并在之后改名為姬姬,后輾轉去往英國,成為世界自然基金會標志的原型。

1965–1980年間中國向朝鮮贈送五只大熊貓。1959年,中朝雙方開始互贈動物。朝鮮平壤中央動物園在1963年7月和1964年7月先后向北京動物園贈送兩批珍稀動物,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動物園接受的最大規模的贈送。作為回禮,中國在1965年首次向朝鮮贈送了兩只大熊貓。1971年金日成訪華后,中國外交部決定再次向朝鮮贈送兩只大熊貓凌凌和三星。1979年,因之前贈送的一只大熊貓死亡,中國又贈送了一只雄性大熊貓丹丹。

(二)破冰: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熊貓外交

1972年2月22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的第二天,《紐約時報》發表了一則新聞,標題為《尼克松夫人參觀北京飯店的廚房》,這篇文章第一次提及中國將向美國贈送大熊貓?!霸趨⒂^過程中,尼克松夫人透露了周恩來總理將要送給美國兩只大熊貓,作為尼克松送給中國兩只麝牛的回禮?!?3日,《紐約時報》頭版頭條報道了尼克松訪華的行程,其中提到“快速地看了一眼中國政府將要送給美國動物園的大熊貓,尼克松夫人對著其中的一只說‘你好……”當天的《紐約時報》第15版則更加詳細地介紹了尼克松夫人參觀北京動物園的過程?!白蛱?,尼克松夫人參觀了北京動物園……她引用中國總理周恩來的話:‘你們送給了我們麝牛,我們會把大熊貓送上你們的飛機……她似乎很高興看到憨態可掬的大熊貓?!?/p>

相關報道立即引發了美國民眾對即將到來的大熊貓的期待,同時,民眾也在猜測,究竟哪家動物園能夠得到這兩只大熊貓。2月29日,《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美國的動物園爭奪大熊貓》一文,稱中國贈送的兩只大熊貓在美國的動物園間“攪起了一場禮貌的戰爭”。最終,位于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家動物園勝出,大熊貓興興和玲玲來到了國家動物園,并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為其增加了一百萬人次的游覽量。興興和玲玲很快成為媒體寵兒,《紐約時報》兩次把它們登在頭版,稱它們“把人們的心都融化了”。許多人甚至排一夜的隊,只為看上一眼大熊貓。它們的一顰一笑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大熊貓收獲了美國民眾的喜愛,掀起了一場“熊貓熱(Pandamonium)”⑩。有人說,比起完全稱不上優雅的麝牛,大熊貓的到來是如此激動人心。

20世紀70年代,在中美關系破冰的關鍵時刻,“熊貓外交”與“乒乓外交”一起,為兩國關系的改善和實質性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熊貓外交的國際傳播效果達成有賴于四個元素:一是政治人物帶來的“高光”,尼克松總統夫婦和周恩來總理極大推動了美國民眾對大熊貓的關注;二是西方主流媒體的高強度報道,《紐約時報》等美國報紙多次在頭版刊登相關配圖文章;三是世界期待冷戰結束的普遍心理形成了國際輿論對中美熊貓外交樂見其成的底色;四是這一時期恰逢西方各種自然和動物保護運動的萌生,大熊貓在一定程度上嵌入了這場熱潮之中。

1972年,中日邦交正?;?,熊貓外交也適時登場。中國贈送日本的兩只大熊貓康康和蘭蘭于同年10月到達上野動物園,立即在日本民眾中引起轟動,在上野街頭隨處可見大熊貓的塑像,用漢字寫著“你好”字樣的歡迎旗幟迎風飄揚??悼岛吞m蘭每天吸引三十萬日本民眾前往參觀。此后,日本出現了長達五十余年、一直持續至今的“大熊貓熱”。

隨后的幾年中,大熊貓作為國禮被贈送給法國、英國、西班牙、聯邦德國等國家。在世界舞臺上,新中國同其他國家的關系逐漸改善,而隨著大熊貓的“出訪”,中國在各國人民心中的形象也逐漸生動立體,冷戰背景下的刻板印象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大熊貓的溫和與友好??梢哉f,大熊貓在中國的外交事業和國際傳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49–1982年間,共有24只大熊貓離開中國。其中,除姬姬外,其余23只均作為國禮贈送其他國家。

二、公共外交:作為國際合作保護對象的大熊貓

1982年,由于當時大熊貓生存環境的惡化,同時為了響應保護瀕危動物的全球性號召,中國政府宣布停止向外國贈送大熊貓。這標志著政治性贈送模式下熊貓外交的結束。然而,大熊貓并沒有就此離開國際視野,反而從政府間外交走向更廣闊的公共外交,在國際傳播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20年代,先后有近百只大熊貓走出國門或在海外出生,成為中國與世界溝通交往的橋梁。

(一)短暫的大熊貓國際租借

1984年,美國洛杉磯將要舉辦第23屆奧運會,希望以“租借”的方式邀請大熊貓前往美國,于是北京動物園短期出借兩只大熊貓永永和迎新給洛杉磯動物園,這便是大熊貓租借的開始。永永和迎新在洛杉磯動物園備受矚目,前來參觀的游客把動物園擠得水泄不通。園方稱:“由于來了海量的觀眾,大熊貓將推遲兩周時間回國?!?/p>

此后,1984–1987年間,美國紐約、圣迭戈以及佛羅里達州的動物園都相繼租借過中國的大熊貓,大熊貓也曾短期前往加拿大、日本、荷蘭、比利時、愛爾蘭以及澳大利亞等國進行商業性展出。但商業目的主導的國際大熊貓借展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科研和保護為主要目的的大熊貓國際合作研究。

(二)日益深入的大熊貓國際合作保護

1961年,“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簡稱“WWF”)成立,后更名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初生的WWF為了獲得世界關注,擴大影響力,“重點在于制作出一個讓人印象深刻且跨越語言藩籬的符號”。中國大熊貓成為首選,當時在倫敦紅極一時的姬姬就成為WWF標志草圖的原型。隨著WWF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其分支機構在各國落地,中國大熊貓的形象也在世界各地同動物保護聯系在一起。

1980年6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同WWF簽署協議書,確定建立大熊貓保護項目,興建大熊貓研究中心,對大熊貓生態開展系統性研究。該項目標志著大熊貓國際合作保護研究的開始。此后,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或動物學會與我國開展了大熊貓相關的國際合作,包括邀請外國專家學者來中國對“就地保護”的大熊貓進行生態研究,以及將大熊貓送到海外的合作機構展開“遷地保護”和其他生物學研究。隨著大熊貓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大熊貓的研究和認知也逐漸加深。

截至2024年1月,旅居海外的大熊貓共有57只,絕大多數都是以國際合作保護的名義出國的大熊貓及其海外繁殖的幼崽。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日本、美國、西班牙、法國建立了“大熊貓長期國際合作繁殖計劃”, 成功開展了大熊貓繁育、動物行為學和保護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合作與研究。在四川都江堰野放繁育研究中心,一些歸國的大熊貓幼崽成功完成野化訓練,并最終回到野外自主生存。在中國與全世界友人的共同努力下,大熊貓保護卓有成效。隨著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的逐漸增加,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大熊貓的保護等級從“瀕?!保╡ndangered)降為“易?!保╲ulnerable)。

(三)講好大熊貓國際合作保護的故事

多數大熊貓故事是通過學術著作和紀錄片講述的,值得注意的是,海外敘事者發出了極大聲量。美國動物學家喬治 · 夏勒(George B. Schaller)曾參與WWF與中國的“大熊貓項目”,并將這段經歷寫成了《最后的熊貓》一書。維基 · 克魯克(Vicki Croke)在《淑女與熊貓》一書中回顧了西方人認識與了解大熊貓的歷史。伊萊娜 · 桑斯特(Elena Songster)則系統研究了大熊貓如何成為重要符號,并指代中國的國家形象。這些海外著述將生物科學與人文歷史結合起來,與中國學者的著作形成有益的呼應,反映了全球在動物保護方面的有效合作和努力。在紀錄片方面,大熊貓一直是動物紀錄片制作者熱愛的主題。例如,2008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拍攝了紀錄片《大熊貓》。2012年,英國廣播公司拍攝了講述旅英大熊貓陽光和甜甜故事的《愛上大熊貓》(又名《大熊貓在英國》),2015年拍攝了《熊貓寶寶》。2017年,日本放送協會拍攝了《熊貓回歸山林 · 野放全記錄》。2018年,日本還拍攝了講述旅日大熊貓永明一家故事的《熊貓母親的愛:成功繁殖背后的秘密》。2023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日本放送協會合作拍攝的《回家啦!熊貓公主香香》在中日均受到極大歡迎。至于其他涉及大熊貓的自然類紀錄片,更是不勝枚舉??傊?,學術聲音與紀錄片影像交織在一起,為中國大熊貓的國際合作講述了豐富的故事,對于中國在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運動中的形象建構大有裨益。

三、媒體外交:作為情感紐帶的大熊貓

大熊貓備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從真實的棲居地衍生到各種流行文化之中,成為引發全球性情感共鳴的源泉。大熊貓頻繁地成為國內外動漫和電影角色的靈感來源。例如,早在1972年康康和蘭蘭前往日本后,宮崎駿編劇的《熊貓家族》在日本上映,掀起了日本的熊貓熱。2008年開始,美國好萊塢的《功夫熊貓》系列電影講述了大熊貓阿寶成為武林高手的故事,在全球范圍內風靡一時,并衍生出許多周邊產品。

伴隨著公共外交的開展,中國也主動將大熊貓形象引入國際傳播實踐中,圍繞大熊貓開展媒體外交,無論是在奧運會等全球性媒介事件中使用大熊貓作為形象代言人,還是借助慢直播等新媒體形式更生動細致地講好大熊貓故事,都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豐富的大熊貓影像和故事在社交媒體上更加迅速和廣泛地傳播,進一步觸發了全球共情。

(一)社交媒體上的大熊貓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媒體平臺的不斷發展,大熊貓成為社交媒體上的???。

2013年,央視網聯合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推出iPanda熊貓頻道,對基地內大熊貓的生活進行7天×24小時的全天候慢直播。這一頻道在海內外互聯網平臺迅速爆火,收獲了海量粉絲:截至2023年5月17日,YouTube上該頻道粉絲量達1.22億。隨后,諸多擁有大熊貓的動物園都把大熊貓悠閑的24小時生活在互聯網上進行慢直播。大熊貓慵懶、愜意的生活吸引了眾多觀眾,而慢直播的陪伴性則讓觀眾能夠一邊做自己的事,一邊放著大熊貓慢直播“云吸貓”。

截至2023年7月9日,iPanda頻道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及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都江堰基地、臥龍神樹坪基地、雅安碧峰峽基地、臥龍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都開展了慢直播,共有19個頻道、21個機位。在直播間的彈幕區域中,觀眾表達自己的喜愛:“天吶,太可愛了,我覺得不用出去旅游了,可以看兩個月?!币灿杏^眾和導播積極互動:“導播,熊跑了”“導播,鏡頭往邊上挪點”。輕松的互動氛圍讓剛進入頻道的觀眾迅速融入場景,與其他觀眾形成交流,促進情感交流的良性循環。

iPanda的慢直播頻道界面設計同樣獨具匠心。慢直播的時間軸以10分鐘計,且按大熊貓的日常作息劃分出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時間段標注了不同的內容,如7:30–12:00是“熊貓進食,玩耍嬉戲”,之后是“投喂餐點,熊貓搶食”,為觀眾提供了清晰明確的可觀看內容。此外,iPanda慢直播頻道是依托網站建立的,而進入網站的方法是通過全景模擬熊貓基地形成界面,觀眾在觀看大熊貓前會先“經過”熊貓基地的大門,這樣不僅增強了觀眾的體驗感和現場感,同時也能更好地展示熊貓的生活環境。除上述的5個基地,動畫版的地球上還標出了旅居世界20個國家的大熊貓動物園,點擊進入后能夠了解到大熊貓在海外旅居的軼事趣聞。這樣的界面設計增強了大熊貓作為中國獨特標識的國際傳播力,并且與國外的各大動物園形成了聯動。

依托iPanda頻道,許多國際合作項目也得以開展。來自多個國家的12名志愿者成為“最萌體驗官”,與大熊貓近距離接觸?!鞍亓中苡錾洗笮茇垺?中德雙語網頁邀請在華德國網紅參觀大熊貓館,對中德“熊貓緣”展開國際傳播?!霸铺桨嘈纳闲堋焙汀爸舯?,綠色冬奧”等活動借北京冬奧會與冰墩墩的熱潮,拉近大熊貓與全球友人的距離,進一步推介iPanda頻道?!拔覀児餐募覉@”網頁則結合大熊貓保護、動物保護以及生物多樣性,不僅向各國人民分享大熊貓保護的成就,同時關聯了麋鹿、東北虎以及金絲猴等中國其他瀕危動物,生產了豐富多彩的優質內容。

旅外大熊貓同樣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明星。旅韓大熊貓福寶居住在韓國愛寶樂園,愛寶樂園在Instagram上有94.6萬個帖子,基本都是福寶一家的照片。福寶的飼養員姜哲遠自學中文,經常在社交媒體上跟粉絲們分享福寶的視頻和圖片,與福寶一起直播。因為他對福寶的悉心照料,粉絲們愛稱他為“姜爺爺”。旅日大熊貓香香于2023年2月21日歸國,它在日本時受到許多關注,日本網民也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對香香回家進行了熱烈的歡送。他們發布推文表達對香香的不舍和祝福,并表示“希望未來能夠前往中國雅安再看看香香”。

(二)全球媒介事件中的大熊貓

在中國舉辦的大型國際體育賽事中,吉祥物的首選往往是大熊貓。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吉祥物盼盼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這只手持金牌奔跑著的大熊貓收獲了大量關注。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的福娃晶晶也取形于大熊貓,象征著幸福美好的祝愿。福娃的形象通過動畫片在全球一百多個頻道中播出。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吉祥物冰墩墩一經推出即刻爆火,多次登上國內外社交平臺熱搜榜,周邊商品一度脫銷,可謂“一墩難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無處不在的冰墩墩又掀起了一場“熊貓熱”。冰墩墩的形象是從全球36個國家的5800多份投稿中挑選出來的。國際奧組委在其網站上說:“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更何況大熊貓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五個福娃吉祥物之一,因此選擇動畫大熊貓作為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的官方吉祥物也就不足為奇了?!痹O計冰墩墩形象的團隊負責人曹雪在接受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采訪時說道,選擇大熊貓形象的意義是不言自明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大熊貓代表了中國。

研究發現,北京冬奧會期間,冰墩墩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收獲了海量關注,TikTok上與冰墩墩相關的內容都大受歡迎,平均每則帖文有7354個點贊;在Twitter上,僅日本滑冰選手羽生結弦發布的冰墩墩帖子就收獲了1220次轉發。同時,冰墩墩與大熊貓一詞在社交媒體上形成關鍵連接詞,出現比例達51.3%。

2023年8月在成都舉行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作為吉祥物的大熊貓蓉寶,其憨態可掬又充滿青春活力的形象同樣成為互聯網上的“頂流”。

四、熊貓與人,以及我們共有的未來

中國熊貓外交的歷史是中國國際傳播史的重要章節。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從中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禮物贈送,到冷戰后期中西方的破冰之旅,以政府為主導的熊貓外交曾是中國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上世紀80年代至今,大熊貓的國際合作保護成為主調,熊貓外交的政府色彩淡化,更多轉移到公共外交領域,并伴隨著媒體外交而廣泛開展。在互聯網興起之后,大熊貓形象和大熊貓的故事持續在全球形成情感共振。然而,政治化的風險在后冷戰時期重新浮現,全球輿論場中與大熊貓相關的動向也日趨復雜。在這種情形下,中國如何講好大熊貓故事,是值得持續探索的議題。

2022年12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高級別會議開幕式致辭時表示,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唯有團結合作,才能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生態興則文明興。我們應該攜手努力,共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這一論斷為中國新時期的熊貓外交和熊貓國際傳播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至今已取得重大成就。其中大熊貓的保護成就凸顯了中國保護大自然的決心與能力,也體現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大熊貓有潛力成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象征,它既是“來自中國的禮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廣泛喜愛,也是與人類同在地球上生活的鄰居,是人和自然連接的紐帶。中國以大熊貓為介質進行國際傳播的未來方向,應當是鼓勵世界各國放下成見、齊心協力、團結努力,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地球生命共同體,攜手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明天。

(責任編輯:張冬梅)

猜你喜歡
大熊貓熊貓外交
我們都愛大熊貓
大熊貓
我愛“熊貓”
悠悠歲月外交情
涉僑外交二三事
大熊貓也消暑
萌萌噠熊貓等
水中大熊貓
我與熊貓的二十年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