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貫通、協同、聯動:小學生態文明教育的創新實踐

2024-04-24 07:34高慧賢王浩哲
綠色中國·B 2024年2期
關鍵詞:文明大學綠色

高慧賢 王浩哲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黨的二十大確定的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之一。用生態文明理念引導小學生觸摸自然、感知生命、品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美,是教育工作者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使命擔當,也是基礎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質生產力”。作為我國綠色搖籃——北京林業大學的一部分,北京林業大學附屬小學始終秉承大學“知山知水,樹木樹人”的育人理念,依托大學豐富的生態文明學科資源與人才資源,傾力打造生態文明特色學校,在面向小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中進行了創新實踐。

貫通:堅持系統性思維,

把生態文明教育貫穿小學全學段

依托學科,挖掘課程綠色元素。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各種教育的主渠道。學校堅持以立足課堂、了解知識、增強意識、提高實效為指導思想,貫徹“所有學科都要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理念,針對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強的特點,在不同學科的課堂上實施生態文明教育教學,進行有機滲透,全方位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參與生態文明活動的行動力,努力讓生態文明教育在課堂上潤物無痕。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綠色小衛士》、美術學科的《美麗的大自然》、科學學科的《珍惜水資源》等,都融入、滲透了生態文明理念。學校還結合新課標及學科教材,開展了生態文明教育與學科融合課例評選,加快培育生態文明教育團隊,在全校營造濃厚的生態文明教育氛圍。

自主研發,開設獨特綠色課程。一方面,創新開展生態文明校本課程。在多次走訪、咨詢專家學者的基礎上,學校按學生年齡特點開設了涉及動物、植物、插花藝術等12個領域的校本課程,聘請大學教授每學期走進課堂為孩子們講授相關知識。從一年級起,每個學期都有一門課程,至小學畢業共完成12門課程的講授。小學畢業時,學生不但可以得到全市統一的“學業成績單”,還會擁有一份特殊的“林小綠色課程結業單”。另一方面,學校抓住“雙減”契機,全面推進課后服務,增設了種植等綠色、生態課程,邀請家長志愿者共同研發了12門大自然系列課后服務課程,每門課程共計36課時。系統多樣的課程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態知識,也培養了他們對自然的濃郁興趣。

創新體驗,開展特色實踐活動。一是與國家花卉工程中心、大學博物館、圖書館、三頃園教學基地等合作共建,分學段開設綠色實踐活動:一二年級學生開展綠色植物認知實踐活動,三年級學生開展參觀北林大博物館實踐活動,四年級學生開展麋鹿苑科普活動,五年級學生開展三頃園落花生春種秋收活動,六年級學生開展鷲峰梅花科普活動。二是利用升旗儀式、主題班會及節日等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例如結合植樹節開展校園護綠活動,結合雷鋒日開展校園清潔活動,結合世界地球日、時間環境日開展環保書畫展活動,結合“愛鳥周”開展觀鳥活動等;在“五一國際勞動節”與社區開展垃圾分類活動,在“六一國際兒童節”開展快樂種植多肉活動。三是成立校園“清潔小衛士”“分小萌”等志愿服務組,培養孩子主人翁精神,引導孩子自覺維護校園、教室的干凈整潔,愛護校園花草樹木。四是與出版社攜手共建“自然教育”圖書角,為孩子們提供生態文明類科普圖書,組織全體學生閱讀環保書籍、撰寫讀書筆記、開展分享會。學校教師在學習實踐的基礎上,編寫出版了《身邊的樹木朋友》一書。該書由洪德元院士、尹偉倫院士、人民教育家于漪親筆寫信作序,稱贊“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撒播熱愛自然、崇尚科學、好奇探究的種子”。

協同:樹立整體性觀念,

創設生態文明教育的全景場域

以篤行計劃激發家庭參與積極性。開展篤行特色活動,攜手家庭共同開展“21天”勤儉勞動、光盤行動、親子種樹、家庭種植、小區掃雪清路、掃落葉、減塑行動、垃圾分類、社區清理白色垃圾等活動,使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不僅彰顯在學校、更踐行在日常,督促孩子們的習慣養成、性格形成和品格塑造。建立獎評制度,廣泛征求家長和學生意見,研制開發備受大家喜愛的專屬“篤行娃娃”,結合“篤行之星”形成獎勵評價體系,給予堅持低碳生活方式的學生榮譽獎勵,通過學生影響家庭、帶動社會。通過一系列家校聯動機制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文明實踐,從思想上營造家?;?、合作共育的良好氛圍。

以共創共享促進社區共建主動性。把握學生大多數居住于學校所在社區的特點,學校主動與社區對接,共同開展生態文明實踐宣傳。與所在社區共建“青芽青少年志愿服務隊”,通過“小手拉大手”活動,讓學生把生態文明理念帶回家庭、帶到社區。與所在街道開展大中小生態文明教育一體化研究與示范,共同開展大中小生態文明素養一體化研究、生態文明特色學校建設一體化研究、生態文明課程建設一體化研究和生態文明一體化品牌推廣機制研究,與社區聯合通過社交媒體、學校網站、展覽、講座等方式傳播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和實踐,并在社區、學校和家庭中廣泛推廣,形成共識和合力,推動學生和社區居民的生態文明素養提升,形成有影響力的生態文明教育共同體品牌。

聯動:樹立大資源觀, 用好大學優勢激發全體教師內驅力

充分與北京林業大學的大資源、大師資聯動,聯合相關部門及專業課教師、大學生團隊,構建學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大課堂”,最終從“外聯”引向“內聯”,激發全體教師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責任感、自信心、凝聚力。

借智大學師資,以研促行強化理解認知。學校邀請大學生態文明首席專家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解讀》講座,結合傳承中華優秀生態傳統文化系列實踐活動,提升教師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解與認知高度,不斷提升教師的生態素養、培養綠色擔當精神。在大學科研力量支持下,引導教師通過課題研究提升生態文明綜合素養,學校教師主持的《家校社協同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踐研究》被列為市級“十四五”規劃課題,攜手街道、大學、中學開展《大中小生態文明教育一體化建設探究》。在科研課題的引領下,教師深入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研究,多次在海淀區征文活動中獲獎。

借勢大學文化,潤物無聲拓寬綠色視野。在大學“知山知水,樹木樹人”校訓影響下,主動了解大學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最新成果,特別是在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方面的綠色貢獻,提升師生自豪感、責任感。組織全校師生觀看大學原創話劇《梁?!?,了解新中國第一任林墾部部長的感人事跡。邀請大學環保類社團走進校園,特別是學習綠色長征、生態文明博士生講師團等享譽全國的綠色活動品牌。在此基礎上,學校組織全體教師開展《綠色學校創建行動方案》學習,參加綠色課程,了解人與自然的知識并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通過一系列舉措在教師中滲透可持續發展意識、環境價值觀、環境道德觀、環境參與意識與環境建設及創新意識,把開展環境教育、創建“綠色學?!弊鳛橥七M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借力大學平臺,潛移默化形成行動自覺。在大學的牽引幫助下,學校積極拓寬各種渠道,通過有計劃地組織活動,讓教師在活動中體驗與實踐,使生態文明成為師生們的自覺意識,養成環保行為習慣,力求產生良好的“自育”效應。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系列培訓,進行專題計劃與總結。通過講座報告和實踐考察,提升教師生態文明素養。開展“教師力修煉”之禮儀培訓,培養教師的日常行為,重視生態環保,以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樹立榜樣。

猜你喜歡
文明大學綠色
綠色低碳
“留白”是個大學問
請文明演繹
《大學》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大學求學的遺憾
漫說文明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