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表征、整體建構“相遇問題”模型

2024-04-24 11:00陳誠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 2024年4期
關鍵詞:路程數學模型步行

陳誠

模型意識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之一?!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模型意識主要是指對數學模型普適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數學模型可以用來解決一類問題,是數學應用的基本途徑;能夠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問題都與數學有關,有意識地用數學的概念與方法解釋這些問題?!蹦P鸵庾R與幾何直觀、符號意識、應用意識等核心素養密切相關。模型意識的培養有其綜合性和復雜性,教師應結合學情,綜合運用多種直觀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清晰地表征數量關系,并適度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幫助學生體悟數學模型的普適性,增強應用意識。下面,筆者以“相遇問題”的教學為例,分析建模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煉數學問題

蔡金法教授指出:“數學建模實際上是一個從‘現實情境轉化為‘數學問題,再將結果帶回到‘現實情境進行檢驗和調整,使得模型不斷優化,最終得以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闭鎸嵉那榫呈菙祵W建模的基礎,能迅速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教學“相遇問題”時,筆者創設了如下情境。

歡歡和樂樂對身體上的“尺子”很感興趣,他們想通過步行測量兩家大約相距多少米,于是一起做了一個小實驗。首先,他們測量出各自平均每分鐘走的路程,歡歡測得自己平均每分鐘走60米,樂樂測得自己平均每分鐘走50米。然后,他們約定同時從各自家里出發,走同一條路前往對方家。步行10分鐘后,他們相遇了。你知道歡歡家和樂樂家相距多少米嗎?

筆者提供這個情境后,學生的探究欲一下子被激發出來。筆者引導學生提煉情境中的數學信息,抽象出如下數學問題:“歡歡和樂樂同時從家里出發,相向而行。歡歡每分鐘走60米,樂樂每分鐘走50米,10分鐘后相遇。歡歡家和樂樂家相距多少米?”通過這一轉化過程,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為后續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二、深入探究,抽象數學模型

明晰數學問題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完整經歷數學模型的抽象過程。抽象過程中,分析、理解和表達數量關系是數學建模的重要一環,有助于學生明晰解決問題的思路。幾何直觀是幫助學生分析和理解數量關系的重要思想方法,教學“相遇問題”時,筆者通過圖示等直觀的表征方式,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數量關系,進而用數學語言抽象、概括數學模型。

筆者布置如下探究活動:①畫一畫——根據題意畫圖分析;②想一想——自主思考怎樣解答;③說一說——分享為什么這樣解答,以及有什么發現。首先,學生用藍色小長方形代表歡歡每分鐘步行的路程(速度),用粉色小長方形代表樂樂每分鐘步行的路程(速度),畫出圖1,并發現A到B之間的長度即為兩家的距離。同時,由于兩人步行的時間相同,所以學生將圖1中的時間縱向疊加,進一步抽象出圖2。圖2中,藍色長方形的長代表歡歡每分鐘步行的路程(速度),粉色長方形的長代表樂樂每分鐘步行的路程(速度),長方形的寬則代表兩人步行的時間。

其次,在“想一想”的活動中,學生結合圖2分析得出“歡歡步行路程=歡歡步行速度×時間=60×10”,即為藍色長方形的面積。同理,樂樂步行路程=樂樂步行速度×時間=50×10,即為紅色長方形的面積。因此,兩人步行的路程即為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之和(大長方形的面積),也就是可用“(60+50)×10”得出歡歡家和樂樂家相距1100米。

最后,在“說一說”的活動中,學生結合圖2進一步闡釋算式的意義,發現“60+50”即圖中斜線部分的面積,表示“兩人每分鐘步行的距離(兩人的速度和)”,步行10分鐘,即10個“60+50”相加。由此,學生歸納出:(甲速度+乙速度)×相遇時間=相遇路程。這一模型結構與乘法模型一致。其中,“60+50”相當于乘法中的每份數,“10”代表份數,“1100”代表“總數”。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圖示表征、數形結合等方法,構建出解決相遇問題的直觀“面積模型”,把握了“相遇問題”的本質——乘法模型(每份數×份數=總數),明晰了“先求兩人步行的速度之和,再乘兩人步行的時間,得到兩人相距路程”的思維路徑,進而提煉出解決相遇問題的一般數學模型——(甲速度+乙速度)×相遇時間=相遇路程。

三、溝通聯系,整體建構模型

在新的數學模型建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系已掌握的數學模型,通過尋找新舊模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使頭腦中的“單一模型”發展為“多元模型”,從而豐富模型結構,整體建構模型。

在具體情境中,“速度×時間=路程”“單價×數量=總價”“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這三個模型均與“每份數×份數=總數”相關,均屬于乘法模型?;诖?,筆者在學習單中設置了一系列問題,幫助學生豐富模型結構,整體建構模型。問題1:學校要為體操隊的10名學生購買體操服,已知上衣的價格是60元,褲子的價格是50元,一共要用多少錢?問題2:平平每天練習寫60個毛筆字,安安每天練習寫50個毛筆字,10天后,兩人一共寫了多少個毛筆字?筆者讓學生按照學習單上的要求,思考圖3各部分分別可以代表問題1和問題2中的哪些信息,并將相應的信息填寫在括號中,最后計算解答問題。

通過以上學習活動,學生發現:在上述問題情境中,無論是求解“相遇路程”,還是求解“總價”“工作總量”,都能用算式“(60+50)×10=1100”表示,并且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都可以用面積模型表征。換言之,“(甲速度+乙速度)×時間=路程”模型、“(甲單價+乙單價)×數量=總價”模型、“(甲工作效率+乙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模型本質上是相同的,如果用字母表示,均可表示為[(a1+a2)×b=f]。這樣學習,學生溝通了模型之間的聯系,對數學模型形成了更加抽象的理解,初步感知到數學模型的普適性。

四、注重變式,深入解構模型

整體建構數學模型之后,教師要通過變式問題,強化學生對數學模型與原型之間聯系的感悟,促進學生頭腦中數學模型的結構化。具體來說,在學生建構“[(a1+a2)×b=f]”數學模型之后,筆者通過變換具體問題情境中的條件和問題,形成如下變式問題。

變式1:歡歡家和樂樂家相距1100米,他們同時從家出發,相向而行,10分鐘后相遇,已知歡歡每分鐘步行60米,樂樂每分鐘步行多少米?

變式2:學校為10名學生購買體操服(含上衣和褲子),共花費1100元,已知每件上衣50元,每條褲子多少元?

變式3:平平和安安制定了共同寫1100個毛筆字的目標,她們從同一天開始書寫,已知平平每天寫60個毛筆字,安安每天寫50個毛筆字,她們幾天能寫完?

學生分析解答、交流討論后發現:雖然求解這三道題目的算式與原型不同,但這三道題目的數量關系與原型一致,均為“[(a1+a2)×b=f]”模型。這樣教學,學生在變式訓練中解構模型,形成了對數學模型的結構化認知。

五、聯系生活,凸顯應用價值

學生整體建立對數學模型的結構化認知后,教師應提供一些現實問題,幫助學生提升數學模型的應用水平。筆者給出如下凸顯數學模型應用價值的挑戰性任務,引導學生在識別模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學模型的理解。

下面的問題能用數量關系“[(a1+a2)×b=f]”表達嗎?若能,請說一說題目中的[a1]、[a2]、[b]和[f]分別表示什么?

問題1? 學校要為圖書館添置兩種新書,每種買4套。其中,故事書每套145元,科技書每套155元。一共要花多少錢?

問題2? 甲、乙兩隊合作修一條隧道,從兩端同時開鑿。隧道長1200米,10天打通。已知甲隊的進度是70米/天,乙隊的進度是每天多少米?

問題3? 小華家和小麗家相距2500米,他們同時出發,相向而行。小華每分鐘騎行260米,小麗每分鐘騎行240米。幾分鐘后他們可以相遇?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后,筆者組織學生匯報。第一小組匯報:問題1為“總價模型”,[a1]、[a2]分別代表故事書和科技書的單價,即145元、155元;[b]代表數量,即4套,是已知量;[f]代表兩套書的總價,是未知量;列式“(145+155)×4”,求得[f]為1200元。第二小組匯報:問題2為“工作總量模型”,[a1]、[a2]分別代表甲、乙兩隊的工作效率,即70米/天和“未知量”;[b]代表工作時間,即10天;[f]代表工作總量,即1200米;根據模型列式“(70+[a2])×10=1200”,求得[a2]為50米/天。第三小組匯報:問題3為“相遇問題模型”,[a1]、[a2]分別代表小華和小麗的騎行速度,即260米、240米;[b]代表兩人相遇的時間,是未知量;[f]代表路程,即2500米;根據模型列式“(260+240)×[b]=2500”,求得[b]為5小時。完成這一任務后,筆者引導學生根據“[(a1+a2)×b=f]”模型,拓展創編不同的數學問題。

(作者單位:武漢市光谷豹子溪小學)

責任編輯? 劉佳

猜你喜歡
路程數學模型步行
AHP法短跑數學模型分析
活用數學模型,理解排列組合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步行回家
攀山擅離步行道自拍,不幸墜落身亡誰擔責?
多走的路程
多種方法求路程
走的路程短
從步行到奔跑
對一個數學模型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