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小麥種植及生育前期病蟲害防治技術

2024-04-24 17:35顏慧
農業災害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技術體系小麥種植病蟲害

顏慧

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而小麥是極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以提高小麥產量為目的,通過理論分析闡述了小麥高產量種植技術研發的重要性,從種植實踐的角度出發,圍繞整地選地、播種、水肥管理及除草工作進行細節分析,并且結合生育前期的病蟲害類型和防治技術進行討論,能夠為當前小麥高產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體系;生育前期;病蟲害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1–00-03

1 小麥種植技術體系研發的核心價值

1.1 提高小麥產量

小麥的產量與天氣條件、種植環境、種植技術都有直接的關聯,而在實際種植的過程中,種植技術也是對其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1]??茖W有效的小麥種植技術體系能夠從選種、生長等周期進行精細化管理,不僅可以結合自然環境合理調整小麥種植的細節,還可以在面對惡劣天氣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時,及時進行人工干預,有助于提高種植產量。

1.2 提升糧食品質

堅持因地制宜的核心原則,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合理打造小麥種植管理方案,不僅可以提高種子的抗病害能力及自然災害抵御能力,還可以通過水肥管理、農藥管理,保證小麥的整體品質符合農業市場需求,也可以為人們提供健康安全的糧食。

1.3 推動農村經濟體系的深化發展

目前,農村地區已經形成綠色循環經濟,而農業經濟占據了農村經濟中的絕大部分,從農業衍生出來的一系列農產品加工、管理、營銷行業,不僅能夠反向促進小麥種植和生產的創新,還可以增加大量的附加價值。而本著農業經濟循環發展的需求,提高小麥種植的效率和質量,可以在農村地區打造更多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對增強我國農業發展實力、強化農村產業發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

2 優質小麥的種植技術體系

2.1 小麥種植整地選地技術

小麥的種植環境對其產量和品質會產生一定影響,科學地選擇種植區域是提高小麥產量的關鍵要素。保證小麥種植區域的土層深厚,具備較為豐富的營養物質;周邊有大型的關鍵設施或自然水域,以便于日常排灌;土壤pH值控制在6.5~7.5之間,適合小麥的生長有機質含量較高且結構疏松,具備較強的保水保肥能力,能夠提高小麥的整體產量。

種植地塊選擇結束后需要進行翻耕和整地工作翻耕的深度控制在25~30 cm之間,能夠為小麥扎根提供良好基礎;每2~3年需要進行1次大型的深耕處理,可以利用旋耕機在原有處理深度的基礎上增加15 cm,將大的板結的土塊粉碎,能夠為后續的播種提供穩定的條件。

2.2 播種管理

首先,確定播種日期及播種的密度。這2個要素要結合小麥種植所在地進行分析,由于我國南北方的氣候條件及地理環境有較大差異,冬小麥需要在寒露前后進行播種,并且結合每年的溫度變化情況調整前后時間,在實際播種的過程中,要調整播種的密度,

55 000~60 000株/hm2較為常見,也可以結合不同地塊的土壤肥力及產量需求進行調控。

其次,需要做好種子處理。優質的小麥種子能夠提高小麥產量,也可以避免一部分病蟲害對小麥產生的影響,在選種的過程中優先選擇當地農業部門推廣的品種,還要考慮農戶在種植過程中大部分選擇的品種,可以通過每年不同品種的產量及質量進行篩選;種子的選擇還需要結合不同的土壤環境及肥力要求進行選擇,如高水肥的地塊,可以選擇具備較強抗倒伏、分蘗力強及植株較矮的小麥品種,鄰近沿海地區及多風的地區可以選擇分蘗力中等、莖稈粗壯、株高較矮的大穗型品種;土壤肥力較差或播種次數較多的地塊,主要選擇具有較強抗旱能力及分蘗力中等、株高稍高的品種。南北方地區的小麥種子選擇還要考慮抗旱性這一需求避免惡劣天氣影響小麥的產量。

選好品種后,要挑出其中的發霉顆粒、干癟顆粒及殘渣顆粒,選擇有光澤且顆粒飽滿的種子;播種前需要進行晾曬,嚴格控制其含水量,也可以提升種皮的透性,便于種子的呼吸和成長;晾曬結束后進行藥劑拌種,能夠有效預防地下害蟲對種子產生的影響,保證小麥的出苗率??蛇x辛硫磷進行拌種,每50 kg的小麥種子用藥量在0.1 kg左右,加入2~3 L水進行拌勻;也可以添加48%毒死蜱,用藥量按照種子用量的0.3%進行控制。拌勻后堆悶4~6 h,即可播種[2]。

2.3 水肥管理

小麥播種結束后需要及時進行施肥,遵循早施追肥的原則,促進小麥早發壯苗,為后續的成長奠定基礎,通常來講基肥的用量占據總施肥量的60%~70%,主要選擇農家肥,適當增加一部分氮磷肥料;小麥出苗返青后,需要在生長狀態較弱的地區額外追加氮肥。小麥拔節后,針對顏色較暗淡的區域再次增加氮肥;揚花灌漿期,需要施用1.0%~1.5%的尿素溶液,作為葉面肥,能夠加快生長速度和提高效率,也可以增加穗粒數。

從灌溉管理的角度來講,要結合小麥的出苗情況及當地的降雨量進行合理調整,如冬小麥在入冬前需要進行首次灌溉,確保小麥安全過冬,灌溉量要控制在田間無積水狀態下。春季首次的澆水可以按照小麥拔節的時間進行調整,在澆灌的過程中還需要配合前期追肥;針對萌發生長情況較好的地塊,可以將澆灌時間延伸到拔節末期;灌漿及孕穗期可以結合當地降雨量,適當地增加澆灌的次數和澆灌量。

2.4 田間管理

除草工作要遵循越早越好的原則,往往在雜草的3~5葉期,通過用藥的方式進行除草,能夠增強防治效果,越冬前要適當用藥,避免冬小麥被雜草覆蓋;小麥拔節期間盡量避免用藥除草,以免影響后續的產量。

除草農藥的選擇必須在增強除草效果的基礎上,具備無污染、對于農作物和人體無毒無害的作用,大部分會選擇雙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等藥物混合使用,還可以結合不同的雜草類型,合理地選擇藥物,如禾本科雜草可以利用20%炔草酯、唑啉草酯等藥物進行防治。通過藥物除草時,溫度要控制在5 ℃以上,在每天10:00~15:00晴朗無雨無風時作業。

3 小麥生育前期的病蟲害防治方案

小麥從播種到成熟這一階段為生育期,以100~

120 d為主,冬小麥的生育期會適當延長,結合小麥的生育特點,為了便于進行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通常會劃分成12個不同的生育周期,而生育前期通常指的是小麥出苗、3葉期、分蘗、越冬、返青、起身階段,這些階段小麥的整體長勢較為旺盛,同時枝干較為細嫩,也是受到病蟲害影響最為嚴重的階段。因此,該階段進行病蟲害防控能夠為小麥產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礎[3-6]。

3.1 播種到出苗階段的病蟲害防控

3.1.1 苗芽蟲

苗芽蟲又稱密蟲和油蟲,通過口針吸取小麥汁液,在小麥出苗后,會以成蟲或若蟲的狀態聚集在小麥的葉片或莖稈位置,導致局部出現黃色斑點,累積過多會形成黃斑,最終整體植株枯死。不同地區的苗芽蟲越冬狀態及生活習性有一定差異,南方無越冬期,而北方黃河流域以上存在越冬期。在比較寒冷的地區,苗芽蟲會以卵的形態存留在土壤或雜草中,氣溫回暖后會快速暴發。因此,苗芽蟲的暴發速度較快,但由于其有越冬期,應該注意對其進行防治。主要防治方法是通過播種前的藥物控制。播種前用種衣劑加新高脂膜拌種,可以驅除一部分未越冬的成蟲,也能夠避免蟲卵附著在種子上;藥物防治則可以利用吡蟲啉拌種,減少蚜蟲用藥次數,還可以使用啶蟲脒、吡蟲啉、阿維菌素、噻蟲嗪等在芽苗蟲多發期間進行噴霧防治。

3.1.2 紋枯病

該種病害會對小麥的不同生育期都會造成影響,會導致小麥爛芽,出現病苗或死苗,在小麥生長發育的過程中也會出現花稈、爛莖、倒伏、枯穗等不同類型的癥狀,通常發生在小麥的3~4葉期。主要呈現在小麥的葉鞘上,會出現邊緣褐色、中間灰白色的斑點,新葉抽出困難最終導致死亡。

從農業防控的角度來講,通常會在選種方面進行優化,要選擇具備較強抗病耐病的品種,避免過早播種,平衡施用磷、鉀肥,減少氮肥用量,在出現較為嚴重的病害時,可以通過施用鉀肥來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所施加的農家肥需要通過高溫進行腐熟,加強日常的田間防澇防旱和除草作業。

使用藥物進行治療或預防的過程中,主要選擇咯菌腈、福美雙、苯醚甲環唑等藥劑拌種;一旦出現大規模的發病,可以利用環唑、氰烯菊酯、井岡霉素、粉銹寧等藥劑噴霧防治[7-9]。

3.1.3 凍害

小麥雖然具備耐低溫的特性,但溫度超過極限會影響小麥生長發育。從日常防治的角度來講,要選擇具備抗凍害的品種,提高對低溫的抵抗水平;播種后需要施足底肥,也可以結合當地的氣候變化情況,適當地選擇播種日期;在寒流來臨前進行大規模灌溉,也可以減輕晚霜凍害對小麥產生的影響,還可以選擇傳統的煙熏方法升高田間溫度。

3.2 小麥分蘗階段的病蟲害管理

小麥分蘗就是分杈,每產生一個分杈,會額外形成一個麥苗。而能長出麥穗產生種子的分蘗為有效分蘗,反之枯萎死亡的叫作無效分蘗。冬小麥大部分會有兩次分蘗高峰期,第1次在冬季來臨前占據整體數量的75%左右,第2次則是在返青后,占據整體的25%左右,因此,在入冬前進行病蟲害管理對小麥的生長有促進作用,而具體的管理內容包括以下2個方面。

3.2.1 田間雜草管理

小麥冬前除草。通過用藥進行精準管理,所消耗的資源和成本較低。而且清除雜草后可以減少與小麥之間的養分爭奪,可以為小麥的成長提供更多的水分和養分,該階段的雜草清除工作,可以通過用藥及田間人工清除為主。

3.2.2 紅蜘蛛及蚜蟲的預防

高溫干旱少雨的季節是小麥紅蜘蛛和蚜蟲高發的季節,對于其產量產生的影響較大。紅蜘蛛的治療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利用18%阿維菌素乳油、40%氧化樂果,以及15%噠螨靈乳油、40%氧化樂果等進行噴霧去除。蚜蟲則需要和出苗期的防治方法相同。

3.3 小麥返青及拔節階段的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

3.3.1 紋枯病及白粉病

若未在出苗期間遏制紋枯病,在本階段會產生大量的病斑,形成云朵狀的紋路。由于田間的濕度較大,會在小麥上形成絲狀的白色菌絲,不同菌絲纏繞起來會形成黃色的均衡,發病嚴重的小麥會腐爛、倒伏,“枯白穗”的形成也象征著小麥嚴重減產[10-13]。白粉病在發病初期通常表現為黃色的點狀顆粒,若未能進行前期控制,會逐漸發育成圓形狀的病斑,表層有白色粉末,最終會覆蓋小麥的整體植株,導致植株矮小細弱,且發黃枯萎。

主要通過用藥對這2種病害進行防控,常規的藥物包括苯醚甲環唑、丙環唑、烯唑醇、粉銹寧、井岡霉素等,可以選擇任意2種,額外加上磷酸二氫鉀通過噴霧方式進行防治。而小麥返青及拔節階段也是紅蜘蛛和蚜蟲多發的階段。

3.3.2 倒春寒

入春后小麥剛進入旺盛生長的階段,遇到寒流影響必然會出現死苗。與常規的防寒操作不同的,本階段進行防寒控制主要圍繞著物理操作和化學操作展開。

物理操作是通過在田間鋪撒粉碎后的顆粒,確保小麥的根莖和土壤緊密結合,也能夠防止冷空氣入侵土壤,還能進一步增加表層的含水量,緩和溫差過大對小麥造成的影響。

化學防控則是在小麥返青一直到起身階段,可以額外添加15%的多效唑可濕性粉劑,用量為50~

60 g/667 m2,可以短暫抑制小麥的生長速度,從而提升抗寒能力。

4 結束語

小麥的成長分為不同的階段,進行小麥種植技術體系的創新和病蟲害防控要圍繞不同階段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整。主要針對小麥的田間管理及種植技術進行了分析,并且圍繞生育前期的不同階段探討了常見的病蟲害及防控方案,在營造健康穩定的田間環境的基礎上,也可以為我國農業體系的可持續化創新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高付威.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的運用[J].種子科技,2023,41(17):45-47.

[2] 樊萍.小麥種植過程中的施肥技術研究[J].當代農機,2023 (8):85,87.

[3] 張云.現代化農業中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的探討[J].農村實用技術,2023(8):69-70.

[4] 李振興.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 2023,41(14):27-29.

[5] 秦福民.山東高產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核心探尋[J].種子科技,2023,41(14):118-120.

[6] 雷蕾.不同防治方法對小麥病蟲害防效及產量的影響[J].種子科技,2023,41(21):111-113.

[7] 姚攸世.金湖縣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與農藥減量增效技術[J].農機市場,2023(10):78-80.

[8] 李啟明,徐良華.齊河縣小麥病蟲害全過程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報告[J].種子科技,2023,41(16):7-9.

[9] 王光輝,袁光柱.小麥病蟲害3種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應用效果試驗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14):15-17.

[10] 張銀剛.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J].農村實用技術,2022(6):101-102.

[11] 劉景峰.小麥病蟲害智能綠色防控與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應用[J].農業工程技術,2023,43(5):79-80.

[12] 朱喜霞.安陽市小麥主產區綠色植保防控體系實現路徑與探討[J].河南農業,2022(28):40-41.

[13] 王亞瀑,何繼紅.小麥病蟲害防治誤區及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4):152-154.

猜你喜歡
技術體系小麥種植病蟲害
春季葡萄苗病蟲害咋樣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蟲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蟲害
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談小麥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小麥種植過程中施肥技術研究
小麥種植化肥投入的環境成本估算
基于Java技術的搜索引擎研究與實現探討
探究我國鐵路運輸安全理論與技術體系
構建多元投入機制 助力農業技術推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