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經濟增長與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關系研究

2024-04-24 17:51馬娟娟
農業災害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環境友好農業經濟

馬娟娟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下,遵循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理念,加大農業技術創新力度與資源投入力度,構建綠色農業發展體系,不僅是推動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關鍵舉措,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根本性要求。為了助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明確了環境友好型的農業,重點對農業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發展的耦合性進行分析,指出了兩者之間的多維關系,并整體探析我國鄉村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業技術創新現狀,提出構建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關系的思路,助推綠色農業體系形成。

關鍵詞:農業經濟;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發展關系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1–0-03

近年來,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發展綠色農業成為鄉村產業振興、農業經濟建設的關鍵一環,也是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性要求。實質上,早在2017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就明確提出“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推行綠色種植與生產技術。該政策文件既是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關于農業綠色發展的文件,也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綠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目前,全國各地鄉村均在加大在綠色農業上的投入力度,通過農業技術創新、農業發展模式革新、農業生產與經營理念創新等方式,尋求農業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同性、耦合性。從當前我國相關領域整體研究實踐狀況來看,有關綠色農業管理的研究理論較多,對農業經濟增長與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的關系分析略顯不足。對此,立足農業經濟研究視角,通過指出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建設、農業技術創新關系,既能夠加快推動我國鄉村地區綠色農業發展,也能夠增長農民對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性的認識。

1 環境友好型農業的涵義

環境友好型農業的本質是綠色農業,是指以生態、環保、低碳、綠色安全等為要素的農業發展理念,旨在通過傳統農業經營模式革新、環境友好型綠色農業技術應用、綠色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等方式,構建既能夠實現農業經濟增長,也能夠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的農業發展綜合體系[1]。環境友好型農業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和經濟之間的和諧共存,追求農業生產中對生態環境保護,避免出現為追求農業經濟而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2]。環境友好型農業構建既是實現農業健康長遠發展的根本性要求,也是確保自然生態平衡的需要。

2 農業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發展的耦合性分析

2.1 依存關系:農業經濟增長建立在自然生態平衡之上

農業屬于第一產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農業經濟發展依賴于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與制造、農副產品生產等,尤其是農業種植是農業發展的基礎環節,是農業經濟增長的基礎條件[3]。農業種植建立在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等自然生態資源的利用上,只有維護好自然生態平衡,才能夠確保農業種植所需的自然資源獲取,才能夠筑牢農業發展經濟發展的根基,確保農業健康可持續性發展。只有維護好自然生態平衡,才能夠提升土壤肥力、自然資源活力,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業經濟水平,推動農業經濟發展[4]。此外,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是安全、穩定、可持續性,農業區別于工業、紡織業等,農業產品直接與廣大民眾的飲食關聯,只有維護好自然生態平衡,才能夠避免農業種植與生產中導致環境污染,從而確保農業安全,守護人民的“飯碗”。

2.2 交互關系:生態環境發展依賴于綠色農業功能發揮

生態環境與農業屬于一種互相依存的關系,農業經濟增長建立在自然生態平衡之上,生態環境發展同樣依賴綠色農業發展?;谏衔姆治?,綠色農業的本質是綠色、環保、低碳、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突出農業發展對環境的保護性與有益性,綠色農業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過程。

例如,綠色農業體現在農業種植中對綠色新型肥料的使用上,綠色新型肥料的推廣應用,有助于農田土壤保育與高效優質農業發展,解決傳統化肥對土壤、水源的污染;綠色農業體現在綠色環保農藥使用上,綠色環保農藥的顯著特點是對環境友好型與對人類安全無害性,其保障農業豐產豐收的同時,可以避免對空氣環境、水源、土壤等污染,做到農業建設中保護生態環境;綠色農業體現在農業智能排灌與澆灌技術使用上,實現對水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避免對水資源的浪費;綠色農業體現在綠色農作物推廣與農業種植合理安排上,農作物本身作為一種植物,其產出經濟的同時,也釋放自身對環境綠色、空氣凈化的功能[5]。因此,整體而言,生態環境的發展離不開綠色農業支撐,兩者始終屬于相互依存的關系,在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中兩者缺一不可。

2.3 協同關系:綠色農業與生態環境建立于農業技術創新

基于上述分析,農業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建設相互依存,實現兩者協同發展的最終動力源于農業技術創新(圖1)。一方面,農業技術創新體現于農業種植環節,包括農作物的培育、播種育苗、土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在農業種植環節中選擇環境友好型的種植技術,才能夠更好地提高農業生產率,最終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與此同時,做到農業經濟增長時對生態環境保護[6]。另一方面,農業技術創新體現于農業生產環節,包括農產品采收、農產品加工與制造等,農產品采收上積極推廣新能源技術,以新能源式的機械采收設備代替傳統的燃油設備,減少采收環節對空氣環境污染,實現低碳、環保,同時也提高農業采收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經濟發展[7]。農產品加工與制造環節,通過推廣綠色農產品,帶動新型農業產業崛起,發展農業經濟,同時可以避免農產品流通環節對生態環境不良影響。

3 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

3.1 新型農業技術在農業種植環節推廣不理想

目前,從我國鄉村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普遍情況來看,仍以傳統的農業技術為主導。例如,農業種植環節,幾乎超過60%的農戶仍選擇普通化肥、農藥,絕大多數農戶仍選擇的傳統灌溉模式,對于上述提及的綠色、節約、環保的肥料、農藥及灌溉技術等應用較少,即使一些鄉村地區已經開始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技術推廣,但整體效果仍不理想,這原因在于農戶的傳統農業思想嚴重,尚未真正形成綠色農業理念,未意識到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之間的耦合性[8]。此外,大多數農戶關注的是農業經濟收益,由于新型農業技術的使用成本較高,且推廣實驗周期短,農戶不愿意在高成本的農業技術上投入過多,更不愿意在農業投資上冒險。

3.2 以綠色農業為主導的產業市場形成緩慢

農業產業主要是以農業為主體的關聯產業,如農產品加工產業,農業產業是直接拉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撐體.目前,從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整體形勢來看,仍以傳統的農業產業為主,例如,農作物市場收購后進行常規的農產品加工與制造,農產品精細加工類型以普通的谷物、面粉、果蔬等為主,缺少新型綠色農產品,對綠色農產品研發與制造的投入不足。雖然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布局綠色農業產業,甚至大規模建設綠色農業產業園區,但由于地方農業種植環節與加工制造產業環節未深入對接,使得市場經濟風險較大。

3.3 農業經濟市場中未形成多層次生態循環體系

目前,我國大多數的鄉村地區農業經濟發展仍以傳統的市場機制為主,未關注到農業相關聯的產業合力,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力度不足,也無法體現出對環境友好型[9]。農業經濟市場建設既忽略了生態農場、農業觀光、綠色農產品加工與制造等農業經濟模塊與農業主體的關聯性,更缺少綠色收儲運技術、保育技術、生態系統技術等推廣應用,整體上農業經濟市場仍以傳統的發展模式為主。此外,農業經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指引與政府的兜底保障,目前,我國一些鄉村地區注重綠色農業宣傳,缺乏相關的支持性政策與實際的扶持保障措施而使一些農民與農業投資者持觀望態度,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進程緩慢。

4 農業技術創新推動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關系的思路

4.1 促進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

農業種植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環節,更是農民經濟收益的直接來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將農業種植作為核心環節建設。農業技術創新需要融入農業種植環節,一方面,農業科研院所、農業企業等響應地方綠色農業發展理念,政府統籌帶領相關主體加快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技術研發,加快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包括增產增收、綠色環保的農作物新品種及綠色肥料、綠色農藥、節能灌溉技術、新能源式的農產品采收設備等研發制造。另一方面,積極在地方開展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技術試點,建設綠色農業試驗田,向地方農戶展示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技術優勢,通過技術試驗、推廣宣傳方式,加快農業種植新格局形成。

4.2 探索多層次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市場機制

現實情況表明,未來農業經濟發展一定是多層生態循環的,強調科技引領,構建農業主體下的多個產業模塊連接,實現農業經濟的多重協同發展,打造多個經濟增長極。相關部門應積極探索多層次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市場,如以農業為主體,建設農業關聯的生態農場、特色農作物種植、綠色農產品加工與制造、綠色農產品銷售、農業觀光等市場模塊,打造“農業+生態農場”“農業+觀光旅游”“農業+綠色農產品加工與制造”等綜合性的農業市場體系,構建多個農業經濟增長極[10]。在技術方面,鼓勵以生態農場為主體,推廣應用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污染修復等產地保育技術,化肥農藥減量、有機肥替代、生物防控等技術,生態田埂、生態溝渠、生態廊道等田園生態系統建設技術,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廢舊地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等,支撐多層次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市場形成。

4.3 持續完善地方的綠色農業經濟扶持政策

農業經濟增長的根本在于農民參與,也在于農業市場的投資,無論是增強農民對綠色農業的投入意愿,還是激發當地農業市場的投資活力,根本在于消除農業經濟參與者的顧慮,給予他們充分的扶持,如此才能夠聚集力量,加快地方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同關系構建。對此,相關部門應從完善地方綠色農業經濟扶持政策入手,解決目前存在的難題,如以我國農業農村部印發《推進生態農場建設的指導意見》為總指導,加快地方各種綠色農業經濟扶持政策制定,包括以生態農場為重點對象,探索秸稈還田、有機肥施用、深松整地為重點的地力補償政策;化學農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減排降污、農膜回收利用為重點的環境補償政策;稻田甲烷、農用地氧化亞氮、動物腸道甲烷、畜禽糞便管理甲烷和氧化亞氮減少排放為重點的低碳補償政策;技術優先推廣、專家優先服務、金融優先支持、用地優先保障、產品優質優價等配套扶持政策等,政策引領地方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

5 結束語

農業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發展屬于相互協同、影響的關系,兩者互依互存,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經營的基本前提,也是農業安全的根本性要求。而綠色農業的建設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舉措,也是維護生態系統的關鍵一環。農業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協同關系構建,核心出路在于農業技術創新,創新方向應聚焦于綠色農業技術推廣,深入農業種植、生產、產品加工等環節,筑牢綠色農業理念,通過綠色農業技術推廣、綠色生產基地建設、綠色農產品產業扶持等,打造環境友好型的綠色農業經濟市場,推動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性發展,發揮好農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性,實現兩者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毅詔,朱萬里.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動態關系的實證研究:以武威為例[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 2019,31(2):61-64.

[2] 姜榮波,張虹,蔡明像,等.綜合服務助力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化的實踐:以桐鄉市農業經濟開發區3年平臺化運營模式的實踐為例[J].浙江農業科學,2023,64(9):2343-2348.

[3] 岳慧麗,張昭,張蕙杰,等.中國農業科技水平的時空演變、區域關聯及其經濟協同發展效應:以省域公立農業科研機構為例[J].中國農業科學,2021,54(24):5251-5265.

[4] 李學蘭,戴春園,穆天祥.安徽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采納意愿影響因素分析:以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為例[J].黃山學院學報,2023,25(3):52-56.

[5] 李娟偉,華甜.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協調性:以黃河中上游四?。▍^)為例[J].開發研究,2023(1): 98-108.

[6] 王海英.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耦合協同發展研究:以9個發展中人口大國為例[J].世界農業,2018(6):101-106,142.

[7] 謝明義,徐廣才,張蕊.生態涵養區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耦合協調研究:以北京市懷柔區為例[J].生態經濟,2021,37(5):119-124.

[8] 王火根,胡霜.農業綠色發展背景下資源—環境—經濟耦合協調發展研究:以江西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23,44(8):74-86.

[9] 王世清,冀正欣,許月卿,等.農牧交錯區“三生”用地格局演變及其生態環境效應:以冀北山區張北縣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3,44(7):161-171.

[10] 孟玉智,孟玉花.農業機械化發展對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影響:以甘肅省臨夏市為例[J].農業機械,2022 (12):64-66,70.

猜你喜歡
環境友好農業經濟
環境友好型植物源化感物質高效抑藻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
“食物將成為副產品”:愛爾蘭農民創造環境友好型田地
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 打造環境友好型企業——記天津源泰德潤鋼管制造集團有限公司
我國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概述
依靠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研究
加強農業經濟管理的具體方法
環境友好型阻燃劑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環境友好型社會文化的法制建設思考
環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滌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