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視角下提升高校勞動教育的實效性研究

2024-04-25 04:04李太紅李德權
綏化學院學報 2024年3期
關鍵詞:勞動發展教育

李太紅 李德權

(安徽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學院 安徽淮南 232001)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深入開展勞動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學校勞動教育的目標,闡明了高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高校應以黨的教育方針為發展方向,將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觀,不斷提升勞動教育的質量[2]。研究并分析當前高校學生勞動教育的基本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升勞動教育在高校育人過程中的實效性,是高校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現實舉措,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經之路。

一、困境與成因:高校勞動教育的困境與原因分析

(一)勞動教育內容:個性化不強。馬克思關于人的理論指出,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化發展是統一的,人的全面發展不等于排除人的個性,人的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是相互促進的。高校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對勞動教育的內容把握不清、本質內涵了解不深,容易出現個體與群體的混同化、個體之間的同質化等誤區,體現為勞動教育內容導向不明確,影響勞動教育實施效果。高校對勞動教育的理念認識不清、內涵解讀不夠、功能定位不準,將勞動教育等于體力勞動、志愿服務、促進就業等工具化目標,忽視了人的個性化特質,模糊了“人全面發展”的價值標準[3]。一方面,勞動教育內容定位同質化忽略受教育主體的需求。高校在實施勞動教育過程扮演著供給側的角色,負責規則的制定和實施。為了便于協調統籌,一般采用統一的標準制定教育規則,采用統一的管理準則適用于全校所有年級、專業,忽略了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特色化、個性化勞動教育教學與實踐設計,勞動教育內容的層次性明顯弱化。在需求側,同質化的勞動教育方式、“碎片化”的活動內容、重“量”輕“質”的考核方式,導致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難以得到及時關注和回應,引起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輕視甚至排斥。另一方面,“勞”與“育”結合不緊密影響個體特質培養[4]。有勞缺育,學校勞動教育停留在勞之“形”。學校勞動為了完成教育任務,更重視身體力行的勞動實踐,對于大學生積極主動的勞動態度和自強奮斗的品質培養卻常常缺席,隨之偏離了勞動教育的初衷。有育無勞,家庭教育普遍崇尚“知識改變命運”理論,重視勞動的理論學習,忽視體力勞動的育人價值,長此以往使得體力勞動在家庭教育長期遭受“冷遇”[5]。

(二)勞動教育目標:時代性匱乏。勞動教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它的內涵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目前各大高校勞動教育更新緩慢,學校對社會環境存在著認知偏差;同時,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導致不良輿論和碎片化信息占據著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勞動目標教育的實現產生了現實困境。具體體現為:第一,傳統勞動教育目標模糊。傳統勞動教育方式以理論授課為主,教師基于自身教育經驗給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工具化灌輸,是相關概念和知識的單向傳遞,目的是完成教學授課任務;在實際的操作層面,更是點到為止,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傳統勞動教育的模式重過程、輕效果,沒有明確的培養方向,難以達成育人目標。第二,勞動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大多高校教育理念仍停留在理論層面,側重課堂知識的學習和學術思維培養,隨之而來的是簡單的體驗式勞動;培養動手能力的專業勞動實驗課程較少、校企聯合培養職業化勞動技能力度不夠、對標科技前沿專業勞動實踐開展鮮少,導致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實踐性薄弱且與時代脫軌。第三,“新”勞動教育目標弱化。當下高校對“以勞創新”的認知還停留在表面,在促進大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思維轉化力度不夠,缺少與專業人才培養一致的精準化定位和前沿性規劃,無實際的配套舉措引導勞動教育向實現創新目標轉變,使得在培養學生學術研究、創新創業等新型勞動目標時仍停留在表面。

(三)勞動教育形式:專業性薄弱。隨著新業態的不斷涌現,社會對勞動分工的要求更加精細,勞動分類趨于多樣化、專業化,勞動目的也不同于傳統勞動,這為高校勞動教育的專業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據調查研究顯示,大多數高校沒有系統化的勞動教育方案作為依據,基本以第二課堂活動為主線,結合“碎片化”的方式,運用主題教育或志愿服務活動實現勞動教育目標。且集中于大一新生入學、雷鋒月等固定時間段,缺少系統規劃、科學滲透及有效銜接。一方面,勞動教育效度不夠異化了勞動教育的功能。為了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高校沿襲傳統的勞動教育組織方式的同時,開展線上勞動教育課程,開辟勤工助學崗位等,試圖調動大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多樣的勞動教育方式改善了傳統勞動教育的弊端,但長期“有勞動無教育”的機械式學習與勞作,重形式、輕結果的實施范式異化了勞動教育的功能,進一步影響勞動教育的效度。另一方面,勞動教育深度不夠窄化了家國情懷。勞動者是完成生產實踐的主體,道德約束與主觀能動驅動勞動者完成生產勞動。某種程度上,勞動教育的深度決定了人的主動性和道德自覺的程度。新時代的大學生有理想、有知識,是愿意努力奮斗的一代,主張通過個人奮斗實現個人價值,呈現顯著的個人本位特征[6]。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應積極挖掘傳統勞動教育的新意義,將勞動的“利己”屬性與服務社會的“利他”屬性相結合,開展有深度的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興旺結合起來,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不懈奮斗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融合與發展:人的發展理論對高校勞動教育的指導意義

(一)明確勞動教育的任務,滿足不同主體的多元化需求。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滿足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人的需要滿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表現不一,但個體需要可以推動社會生產,是社會生產活動得以延續的基礎和根本動力,推進了人類社會進步和個人的全面發展。新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更加發達,信息交換速度加快,大學生對外部世界的感知更加敏銳,同時受地域環境、成長經歷、家庭教育等內外因素的交叉影響,他們有更加豐富多元的個體需求。高校開展勞動教育應將育人目標放在首位,不斷強化個體勞動習慣和勞動情感態度的培養,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勞動教育培養目標,細化每一階段勞動教育成果;教育者應摒棄將預設的知識概念機械地傳授給學生的傳統教學方式,將傳統固化的教育模式改為符合學生需求的學習情境和實踐場景,讓不同階段的學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都能有所進步。尊重多元主體的個性化需求,優化勞動教育培養方式,引導個體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提高勞動教育的專業化水平,深入探索勞動教育助推個性發展、綜合育人的重要途徑。

(二)明確勞動教育的核心,實現人的勞動能力不斷提高。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主要是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叭说娜姘l展”是指人在社會交往生活中,逐漸形成生產勞動、社會交往、創新創造、科學研究等能力,能夠滿足人生存與發展需求。也就是說,人的能力是人生成自我和實現自我的根本路徑。新時代社會生產的新要求和新挑戰,使勞動者的內涵和標準發生了新的變化,對勞動者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養要緊跟時代需求,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制定培養方案,在傳統勞動教育的基礎上融入新的發展理念。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強調勞動能力的提升。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注重能力培養,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勞動技能,為步入社會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注重勞動教育創新創造功能的挖掘,將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融入勞動教育之中,開展創新創造型勞動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先認知再實踐,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

(三)明確勞動教育的內涵,促進學生個性自由與社會關系發展。社會關系是人們在日常生活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個體個性匯集到一起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是個體個性實現的根本依托[7]。人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能生存與發展,社會關系的豐富程度影響個體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人的個性自由發展,主要是指人發展的自主性,人的活動擺脫了社會關系的強制束縛,實現最大價值的個性發展。青年學生要通過勞動教育認識到勞動的本義和深刻內涵,理解勞動實踐活動的絕對自由和相對自由,主動摒棄勞動異化帶來的影響,引導學生參與有內涵的勞動活動,在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學習與踐行中實現個性自由發展。社會關系為個人自由發展提供條件,通過深化個體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交流,推動個人和社會共同發展。通過改善社會關系和豐富人性,協調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引導青年學生融入社會發展的時代浪潮。引導青年學生理解個人幸福與社會發展、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之間的關系,要將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勞動精神、勞動態度、勞動意志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實踐與思考:人的發展理論視角下高校勞動教育的提升路徑

(一)聚焦勞動教育的具體性,培養勞動認知。人的全面發展既有歷史的依據,也有現實依托,是客觀存在。在不同層面研究探討勞動教育的實效性,要將普遍個體和特殊個體的人作為對象。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要正確處理教育對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類本質”和“個體特質”這兩對矛盾[8],要合理規劃、統籌安排,對不同階段的大學生制定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和方案,運用靈活、有效的方法,關注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個性目標和自我價值的現實需求,將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需求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積極開展因材施教,推行差異化教學。低年級注重勞動啟蒙教育,培養勞動思維與習慣;高年級強調多種就業觀、實踐能力培養;同時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差異化需求,增強勞動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拓展勞動教育寬度,全方位培養學生勞動認知。運用“勞動+學科”的方式,充分講解勞動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自覺將勞模品質、工匠精神等特質融入第一課堂,在長期的知識學習中培養正確的勞動認知。同時,建設校園勞動文化宣傳陣地,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融合,通過榜樣人物事跡學習、開展志愿服務,積極培養當代大學生勤勞勇敢、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勞動精神。

(二)聚焦勞動教育的全面性,培養勞動能力。人的全面發展蘊含著的全面性是個體思想覺悟、行動能力、認知水平的全面發展。教育對象通過文化熏陶、技能培養、實踐拓展,實現勞動認知重構,全面提升勞動能力。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有效銜接勞動教育情境,激發學生體驗勞動實踐的內在動力,構建“多重維度”的教育模塊,讓學生主動掌握勞動技能,培養勞動能力。這一階段,要結合第一課堂理論學習成果,將長期開展勞動理論學習的導向功能和價值目標轉化為內生動力;發掘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外在資源,運用“課堂活力”效應,培養學生行動自覺。一方面,優化第二課堂勞動育人方案,突出育人“活力”。明確勞動教育活動開展方案,有規律開展志愿服務、學科競賽、工程技術大賽等活動,在課外勞動教育中融入專業勞動教育元素,加強自身勞動能力訓練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不斷突出勞動教育學科地位。另一方面,拓展校外勞動實踐平臺,提高勞育水平。高校要拓展校外勞育資源與平臺,將勞動教育演變成為一種能力教育。建立校園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突出應用能力培養;挖掘校外資源,加強校企合作,打造資源共享平臺,打造分層次、多類別的勞動教育實踐網絡,創新勞動教育形式,讓勞動教育“活”起來,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三)聚焦勞動教育的發展性,培養勞動思維。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需要、人的個性、人的能力、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而發展的目的則是實現人類對自身的解放和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9]。生產力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社會對勞動力的要求不斷升級,這要求教育行業必須保持開放的姿態,與時俱進開展勞動教育。高校要聚焦勞動的發展性,在勞動教育的方法、形式、內容上創新,培養學生的勞動思維。一方面,重視勞動教育的開放性。擴展勞動教育范圍,重視知識生產,自覺將勞動審美教育、消費教育、閑暇教育納入勞動教育范疇。同時,針對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現代化、信息化、技術化的勞動教育納入“新”勞動教育內容,營造與新時代相適應的勞動文化環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注重體現勞動教育的時代性。勞動教育緊跟社會發展潮流,引導學生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領域的學習,擴展眼界。通過鼓勵學生參與“挑戰杯”“互聯網+”等創新創業類賽事,了解學科前沿動態與社會需求,加強學科知識與互聯網結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積極鼓勵學生到基層、到一線,積累勞動經驗,加強鍛煉;或是在科學研究、創新創業中,增長學識與才干,將勞動成果真正應用于解決社會發展問題、改善民生領域。

總之,勞動教育應滿足多元主體需要、促進人的勞動能力提高、學生個性自由與社會關系得到發展。高校要堅持勞動育人理念,把握勞動教育的時代內涵,發揮“新”勞動教育功能,采用多種舉措培養學生的勞動認知、勞動能力、勞動思維,讓學生在勞動中實現人生價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勞動發展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題解教育『三問』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熱愛勞動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