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說陰澍雨

2024-04-25 09:32聶松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程式文脈用筆

陰澍雨,河北霸州人,1974年生于河北香河。1994年畢業于河北輕工業學校陶瓷美術專業。2000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專業,獲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2011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獲博士學位?,F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研究生院美術與書法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美術觀察》欄目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陰澍雨先生是當代中國花鳥畫七零后一代的領軍人物。他獲得此殊榮,是完全有其對等之藝術造詣的。作為七零后花鳥畫的實踐者,他以傳統的筆墨造就了其以情態為先、以心性隨之的筆墨藝術。這種藝術,需要有一定的激情和相當的筆墨功力。筆墨是書寫內心的外化渠道,而這個渠道需要多年的功力和內在的修為,澍雨兄都做到了。首先,看其學習歷程。他自中國美術學院至中央美術學院一路走來,從學士、碩士、博士都經歷著難以言說的苦功過程,這種苦功最終成就了他當下的筆墨藝術。

講起筆墨,對一位中國畫家而言,筆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重中之重,也是基礎的基礎,同時,它還是道體之存在。筆墨既是技術的筆墨,亦是精神的筆墨。因此,它兼具技與道而存在。作為中國傳統中之“傳統”,它一脈相續而來,承載了中國文士千年之道。其傳承是中國畫道體延續的縱向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面臨的巨大問題是當代藝術的西化與西化進程中中國文化的流逝。非??上?,中國道體的命脈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我輩更需整裝待發,同時要以銅鑄鐵打之心凝聚力量,學習傳統,學習筆墨。筆墨之內,或曰筆墨的核心,是中國文士之心——載道之心,這個心是敏銳的,它是真正感受自然的寶盒。開啟這個寶盒才是真正的傳統。一個中國畫家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其根源就是傳統與新語境的碰撞。

澍雨兄的心是敏銳的,其敏銳在于對筆墨的延續和對傳統精神的傳承,以及在新語境下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的應對。有時與其聊天,他常說起多用熟宣做畫。他拿著一沓熟宣去寫生,一張張畫下去敏捷而迅速。當然,這不是比速度,而是講其心的敏銳和手頭筆墨功夫的諳熟。在這里面又拎起這個傳統的話題——筆墨,它似乎無處不在。澍雨兄將筆墨化為自己的內在,以諳熟的筆墨畫物象之梗概,最終他會在畫室中收拾成完整的作品。這樣的創作方式,或者說這樣的寫生乃至創作的過程,是他自己漸漸形成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也許只適合他。因為他的心之敏銳將牽引性靈“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那是無法言說的一種澄澈和靜極。五代荊浩《筆法記》那句“度物象而取其真”明確闡述了物化之筆墨如何進入物象的內部而轉換為自己心性的載體,最終呈現于宣紙之上而成就“畫者,畫也”(荊浩《筆法記》)之心與物的交融之相。

澍雨兄是感性的,他的感性融通著其心與筆墨的交互流通,此種感性是南開大學文學院文學思想史泰斗羅宗強先生所說的“情其性”?!扒槠湫浴笔乔樵谇?,情起而心性隨之。這種情是現在所謂藝術、古人所謂“繪事”所必需的緣起,更是詩意的“興發感動”之過程。古人沒有“藝術”之詞,藝乃是技的層面。就莊子之言,所呈現的境界是“道也,進乎技矣”,造就的中國畫道之內的技,亦不離技的大道。千年傳承的道體,是由技而道的精神所承載的重中之重。由此,筆墨是道的一個部分,是道的形而下之呈現,或曰道是筆墨的內美所在。

澍雨兄又是理性的?!袄怼痹趥鹘y是道理,是義理,也是紋理。它是縱橫交錯的美感,又落實為明晰方向的“圖式”。理在心而不在物,在心則是義理;理又在物而不在心,將其轉出于物,而形成筆墨的縱橫交錯,這就是畫理,圖式之理。畫理之理,既是義理的理,又是實存的形式之理。澍雨兄因其筆墨而形成固態的筆墨之理,說其固態是因其傳承千載而非一蹴而就,乃豐厚的傳統。在用筆則為荊浩《筆法記》所曰“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這是用筆之理,又是用筆所承載的道。所謂“如飛如動”并非恣肆、狂放,而是在靜雅之中所形成的瀟灑而不拘謹,意識所形成的既有動且有靜,為動靜結合之態。用筆于此形成用筆本身所成就的繪事之理。一切皆來自心對物的感知,或曰心物交融而成就的內在境界。中國畫所形成的用筆之理乃畫者千錘百煉后所提煉出的不變法則,此法則來自敏銳之心。沒有感知、沒有情感的理是死理,有感知有情感的理是至理,中國畫具情感之理,乃情態所成,而非僅以法則原理推進。中國畫是活的文脈,澍雨兄是七零后承載傳統文脈的一位值得尊重的藝術家,之所以值得尊重,是因為他既傳承了中華之道,又將以此借助于教學而“傳道、授業、解惑”。

中國畫之所以能夠于教學中不斷深化,是因其法則的固態性和程式的既定性。姜寶林先生講,中國畫是程式的,而不是程式化的。它的“程式”是與戲曲相類、不可變的千古法則,這不變又化入可變的文脈,那就是不斷推進的中國畫形式語言。此語言因“程式”具體而微的一筆一墨,便可在師生間傳遞可知的能量,傳遞即傳統,傳遞是道體文脈的縱向形態。澍雨兄于縱向形態中扮演著隧道的作用,隧道中留下高鐵駛過的明確痕跡。筆者認為痕跡便是他用力所在。在道與技的痕跡化留存間,方顯澍雨兄廣闊的胸懷與“笙簫吹斷水云間”那詩一般的韻律之美,這種胸懷之美落實于他的筆墨與宣紙上的形式生命。

作者簡介:

聶松,浙江農林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

猜你喜歡
程式文脈用筆
保護“文脈” 吸引“人脈”
找不同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文脈
增程式電動汽車續駛里程的延長優化
不要用筆去玩電風扇
英語程式語可學性的語言模因論解讀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電動車發電機設計
設計的文脈 第一季
設計的文脈 第1季
不可“烘染太過”——用筆過猛,反倒弄巧成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