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造地貌的形成》(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2024-04-25 03:45張小紅
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山地板塊成果

張小紅

一、單元教學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課安排兩個標題從不同尺度介紹構造地貌的形成。第一個標題“板塊運動與地貌”,通過介紹板塊構造理論,幫助學生認識構造地貌的成因。第二個標題“山地對交通的影響”,選擇構造地貌中最主要的類型——山地,具體描述其與人類活動中的交通關系,落實“內容標準”中的“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了板塊構造學說,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此處對呈現的知識本身沒有過多提升,但對認知角度、認知過程以及能力達成有不一樣的要求。在初中階段,引入板塊構造學說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地球海陸格局?!鞍鍓K運動與地貌”,意在幫助學生認識地球地貌大格局的形成原因。到高中選擇性必修階段,整體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基本過程及基本原理。而學生已經學習了《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和褶皺、斷層等知識點,對板塊運動的知識點有一定的基礎。另外,我校處于山區,關于山地對交通的影響,學生也有一定的認知。

二、教學設計思路

圍繞“板塊運動與地貌”和“山地對交通的影響”這兩個主題,以情境探究為主,結合圖表分析的學習方法來組織學習活動。沿著“情境感知—提出問題—觀察探究—場景構建”的思路進行拓展,依托典型案例,設計問題及問題鏈。最后,結合生活實際例子,引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實現知識、方法、思維和能力建構的目標。

三、教學目標

1.聯系示意圖和動圖,描述地質構造的形成原因,并結合實例說出其不同的種類及形成的地貌。(綜合思維)

2.舉例說明板塊運動的特點及其對地貌的影響。(綜合思維)

3.結合材料分析,理解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說出山地交通布局的特點。(人地協調觀)

四、教學重難點

1.結合實例,認識板塊運動對全球尺度地表形態的影響。

2.以山地對交通的影響為例,認識構造地貌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五、教學設備、工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設備、PPT課件、導學案等

學生準備:結合導學案課前預習

六、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融合核心素養目的)

課前預習【任務驅動】1.自然界中各種構造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請以某一個地方的褶皺或斷層或火山地貌為例,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地貌的形成過程。

2.以云浮市新興縣為例,選取從縣城到太平象窩山和從縣城到里洞天露山的交通線路,對線路布局進行研究。以小組為單位查閱相關資料和設置相關的交通線路,完成任務,并將成果以合適的形式(如PPT或視頻等)呈現,做好課堂分享的準備。為新課學習做鋪墊,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導入新課【回顧知識】出示暑假到山西省北岳恒山研學的視頻,讓學生回顧上節課學習的褶皺、斷層等相關知識點。

【展示情境】

閱讀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的文字材料。

【提出問題】

1.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海底延綿的山脈和狹長的海溝是如何形成的呢?

2.科學家用板塊構造學說做出了怎樣合理的解釋?

依據視頻回答相關問題;

閱讀圖文資料,思考、回答、解決問題。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激發學習興趣,引入學習主題。

(續表)

講授新課情境探究一成果分享情景探究二成果分享【展示情境】出示板塊構造學說科普宣傳片(視頻)。

【提出問題】

1.地球由幾個板塊構成?

2.板塊間的相互運動主要有相向、相離等形式,因此板塊的邊界類型分為哪兩種?

3.不同的邊界類型產生什么樣的地貌?

【小結歸納】

引導學生歸納板塊運動產生的地貌類型。

【活動指導】

從板塊運動與地貌的角度,各小組對預習成果進行討論,小組代表進行成果展示。教師對展示結果進行適當的點評。

【展示情境】

閱讀教材30~32頁以及PPT給出的圖文材料。

【提出問題】

1.山區應該選擇哪一種交通運輸方式?

2.山區選線時考慮了哪些自然因素?又是如何處理與自然因素的關系的?

3.山區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個地形單元中?與線路的選擇是否有關?這種現象說明了交通運輸線的選擇還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小結歸納】

山區交通運輸布局優先建造成本較低、難度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鐵路。為了降低修建難度,人們通常會在地形相對和緩的山麓、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選線,線路往往需要迂回前進。山區交通線的建設和選擇,還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有效防范自然災害,盡量減少對山地景觀的破壞和對耕地、林地的占用。

【活動指導】

以云浮市新興縣為例,選取從縣城到太平象窩山和從縣城到里洞天露山的交通線路,并對線路的布局進行研究。小組代表進行成果展示,教師進行適當點評。

帶著問題觀看視頻,并與組內成員交流討論,得出答案。小組代表分享討論結果。

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板塊運動與地貌的歸納。

分組討論,并進行成果展示。(如喜馬拉雅山的形成、西太平洋島鏈、海溝的形成、東非大裂谷的形成)

閱讀教材以及課件上的情境素材,小組合作討論問題。

小組代表展示和分享討論結果。

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歸納。

小組代表結合實際生活案例,進行成果展示。引導學生理解板塊的類型、邊界、地貌等知識點。

加深學生對板塊運動與地貌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交流分享能力,提升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力。

加深山地對交通的影響的理解,提升綜合思維能力、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

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地理實踐力,同時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續表)

課堂總結【活動指導】

指導學生完成本節思維導圖。繪制思維導圖,學生代表展示成果。歸納總結本節內容,建立知識結構。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發展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為根本,通過設置不同的情境模式讓學生分小組開展活動,如講解山地對交通的影響時能夠結合當地真實情境,從人地協調的角度論證山區交通線路布局的合理性。學生通過小組活動合作完成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習得新的知識,從而提升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同時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這樣的課堂模式使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和儲存知識,解決了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猜你喜歡
山地板塊成果
山地草甸
板塊無常 法有?!鍓K模型中的臨界問題
板塊拼拼樂
穿越火線之山地作戰
工大成果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補魯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醫聯動”擴大醫改成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