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待價而沽”

2024-04-25 06:05楊新勛
文史知識 2024年1期
關鍵詞:子貢論語成語

楊新勛

“待價而沽”是今人熟知的成語,古人也常用,省作“待賈”“待價”“待沽”或“待賈沽”等。對于“待賈”,《辭源》的解釋是:“等待善價。賈,通‘價。喻自抬身價,以待在上者的賞識。 ”《漢語大詞典》在解釋“待價而沽”時,于“賈”字注音 “jià”,云:“等待善價出售,亦比喻懷才待用或待時而行?!?/p>

“待價而沽”典出《論語 ·子罕》,此章原文:“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細繹此文,與以上工具書所釋,頗感不合。

《論語》此章兩個“賈”字應作商賈之賈解,這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論證:一是從文本方面看,又可分從行文上和語法上兩個角度入手。

從行文上看,“韞”與“求”相對,“櫝”與“善賈”相對。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認為“形容詞‘善在周秦時代只修飾 ‘人‘士等”,“農、工、商、賈、醫、匠、庖等職業名一般則用‘良 修飾”。新勛按:《說文》“良,善也”,周秦之“善人”“善士”也可言“良人”“良士”?!墩撜Z》《左傳》《孫子》等多用“善”少用“良”,《論語》中“良”僅一見且為名詞,受其影響的《禮記》《荀子》也多用形容詞“善”,“沽”與“藏”相對,兩個“諸”都是“之乎”合音的疑問兼詞,“韞櫝而藏諸”與“求善賈而沽諸”屬于平行結構,選擇關系。子貢的詢問是要孔子二者選一。既然“櫝”是匱,名詞,用來收藏美玉的;那么“善賈”也應該是名詞性結構,用來售賣美玉的,所以應解為識貨的賈人,下文孔子答語“待賈”之“賈”正承子貢語而來,也應是賈商。

從語法上看,子貢比孔子為美玉,話中“韞”和“求”的主語均省略,如果補出,主語應為“主人 ”;當然子貢征詢孔子意見,也意含著以孔子為主人的意思,但這只是談話者人情關系上的,而不是真正語義上的主語,喻指孔子的美玉才是語義上的賓語??鬃踊卮鸱浅V苯?,沒有掩飾自己的意圖,他說“我待賈者也”,很明確他把自己視作了子貢問句的賓語“美玉”,美玉需要賈商售賣,孔子需要“伯樂”介紹給當政者。再者,從孔子生平方面看,此“賈”亦應作賈人解??鬃右簧臣呈送?,希望能遇到伯樂,有時甚至到了不擇對象的地步,如他曾應聲名狼藉的佛肸和公山弗擾之招,陽貨之語也令他心有戚戚焉,又如他沖破阻力見南子也是希望憑借南子的特殊“行媒”身份謀得從政機會,都說明孔子十分渴望仕途。明了此就可理解在子貢問話之后,孔子如饑似渴的心理了,他實在太渴望有個能把他介紹給當政者的人了,只要能有這樣的機會他希望通過個人努力來實現理想,至于說要個“好價錢”(恰當的官職或地位)那要看此后表現了。賈精于市,子貢善貨殖,故用“善賈”作喻來探明孔子的意向,用語委婉;而孔子從自己處境出發,認為只要有“賈商”就已大過所望了。師徒對話的意思是含蓄而又明確的。

雖然這樣理解《論語》此章大致不差,但在《論語》詮釋史上人們對此章的解說卻并不一致,甚至可以說上解并不占主流,而“待價而沽”的產生及其語意恰與史上人們的解釋有密切關系。

這其中一個原因和“賈”字有關?!百Z”字殷商甲骨文已有,周代金文也常見,作、,“貝”“寧”(貯)。篆文作?!墩f文 ·貝部》:“賈,賈市也。從貝,襾聲。一曰坐賣售也。 ”賈從襾得聲,《說文 ·襾部》“襾,覆也”,反復包裹物品之意。賈本義是做買賣,彭裕商在《西周金文中的“賈”》(《考古》 2003年第2期)中說:“賈字在西周金文中多為交易、交換之義,為動詞。 ”“賈”另一義特指坐地擺攤賣東西,成為后來的常用義?!稜栄?·釋言》:“賈,市也。 ”段玉裁《說文》注:“賈者,凡買賣之稱也。 ”即“賈”用作動詞,包含了買和賣這兩個行為。由此生出販賣義、求取義,《詩經 ·邶風·谷風》“既阻我德,賈用不售”,《文子 ·上禮》“琢飾詩書,以賈名譽”,分別使用的就是這兩個引申義?!百Z”的名詞義指商人,李學勤、彭裕商等利用《尚書 ·酒誥》和西周銘文均證明周初已有賈人,后特指囤積營利的坐商?!对娊洝贰秲x禮》《左傳》《周禮》等亦均記載有“賈人 ”“賈正”,“賈正”是周時管理商貿的官吏?!吨芏Y ·地官·司市》“以商賈阜貨而行布”,鄭玄注“居賣物曰賈”,《漢書 ·王嘉傳》“百賈震動”也是商人的意思。

“價”字后出,入《說文新附》,是“賈”在“物直”義上的今字。漢碑中“價”義的詞大都寫作“賈”。雖然宋本《玉篇》已收“價”字,但日本釋空海(774—835)據《玉篇》所撰的《篆隸萬象名義》中并無此字,則“價”字是否見于《玉篇》還有疑義。物值義的“價”字大概在魏晉以后出現的,如《小爾雅 ·廣言》:“賈,價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貝部》:“賈,凡賣者之所得,買者之所出,皆曰賈。俗又別其字作價,別其音入祃韻,古無是也。 ”所言甚是?!皟r”字至唐代盛行,如《周禮 ·夏官·馬質》言“皆有物賈”,《通典 ·禮三十八》引文中“賈”字作“價”?!都?·祃韻》云:“賈,售直也,或從人。 ”雖然“價”字后出,但“賈”字“價格”義在先秦已出現,即“價”或“價格”這樣的詞已在語言中使用,用“賈”字表示。彭裕商認為此義始見于《墨子》和《論語》,是“賈”字分化出來的意義,至戰國中后期已經較為常見,如《孟子 ·滕文公上》之“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市賈不貳”“賈相若”就是人們熟知的“價格”義用法?!抖Y記 ·王制》有“命市納賈以觀民之好惡”語,鄭玄注“賈,謂物貴賤厚薄也”,也是將“賈”解釋為“價格”這個詞。睡虎地秦簡亦屢見此用法,不贅??梢?,戰國末期到秦代,“價”或“價格”已成為人們的常用詞,用“賈”字表示“價”或“價格”這個詞是此時人的共識。這樣,由于用字的原因,《論語》此章有潛在意思被歧解的可能。

后世的《論語》文本定型于唐代開成石經,此前存在多種不同文本,即使文字也有許多差異。如此章中最容易產生分歧的“求善賈而沽諸”語就定型于開成石經,在定州漢墓簡本和熹平石經中均寫作“求善賈而賈諸”,這說明漢人所見本與唐人不同。又《玉篇 ·夂部》云:“夃,《說文》曰‘秦以市買多得為夃,《論語》曰‘求善價而夃諸,今作沽。 ”說明顧野王所見古本作“夃”,而當時本子已作“沽”,顧野王引《說文》和《論語》證明兩字是異體關系。唐代敦煌本《論語》和《論語集解》正文已基本同于開成石經,但敦煌本《論語注》中子貢和孔子語的兩個“賈”字均作“價”(張涌泉主編、審訂,許建平撰《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第四冊,中華書局,2008,1486頁;又南宋刻殘本《太平御覽》卷八〇四引同,日本靜嘉堂文庫藏),鄭玄注亦均作“價”,說明唐代俗本有作“價”者。

古人對此章的解釋本來不同,后來漸趨一致。班固《白虎通義 ·商賈》:“商、賈何謂也?賈之為言固,固有其用物以待民來,以求其利者也。行曰商,止曰賈?!墩撜Z》曰:‘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很明顯班固把“賈”解為賈人。何晏《論語集解》中所收的漢儒包咸注與馬融注也不同。包咸釋“沽”為“詃賣”,注“我待賈者也”為“我居而待賣也”,將“賈”解為動詞售賣。馬融將“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解為“藏諸匱中。沽,賣也。得善賈,寧肯賣之耶也”,他將“藏諸”之“諸”理解為介詞,“沽諸”之“諸”理解為疑問兼詞,這種不同認識,反映出他把本來屬于平行選擇關系的子貢的兩句話理解成了前后相承的關系,認為“韞櫝”就是為了“求善賈而沽”,“韞櫝”就成為了“沽”的前提,選擇疑問句變成了一般疑問句的是非問句,那么,孔子“待賈”之語就成了在子貢這一問話思路下的肯定回答,這實際上完成了“待價而沽”成語出現的邏輯轉換。馬融變“求善賈”為“得善賈”,彌合順承關系的同時,也暗含著以“善價”解“善賈”之意。漢末鄭玄注“沽”為“詃賣”同包咸,但他注“我待賈者也”為“我坐而待價者”實是在馬融語言邏輯的基礎上明確以“價”這個詞解“賈”了。從包咸到馬融再到鄭玄,一步步將“賈”理解為“價”,只是他們注解的重點都在闡明孔子反對“沽”(即“詃賣”)的思想。漢儒解“沽”為“詃賣”,從《玉篇》引《論語》“求善價而夃諸”用“夃”字也可得到印證。很明顯,他們認可孔子“求善價”,認為孔子的“待賈”即“求善賈”“得善賈”,但反對“沽”或“夃”(即“詃賣”)。這里有一個問題,“不詃賣”與“求善價”難免矛盾。所以到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在將“善賈”理解為“貴價”后,遂言“我雖不衒賣,然我亦待貴價耳,有求者則與之也”,對“不衒賣”與“求貴價”作了明確的主體區分,突出了是孔子“待價”、他人“求”,孔子只是“待貴價”而非衒賣,用“與”(即“售與”)字降低了“沽”對孔子形象的沖擊,同時也將兩個“賈”字都坐實為“價”。雖然南北朝人多釋“賈”為“價”,但亦有作“賈人 ”解者,只是此解漸居次要或邊緣地位,故陸德明《經典釋文》云“善賈,音嫁,一音古”。至北宋初年,邢昺《論語注疏》又沿著馬融語義相承的思路云“言人有美玉于此,藏在匱中而藏之,若求得善貴之賈寧肯賣之邪”,并把此章章旨概括為“言孔子藏德待用也”,雖仍用“賈”字,但很明確是在以“價”釋“賈”。之后歐陽修、司馬光等的詩文中使用此典故時,他們都做了與邢昺相同的理解。

南宋時,張栻在《癸巳論語解》中言“待賈者循乎天理,而求善賈則己心先動矣”,將“待賈”與“求善價”的差異落在天理、己心的不同,以二元對立的方式把“待賈”與“求善賈”完全區分開來,表現了用理學詮釋此章的觀點,是在皇侃之后對此章理解的新發展。稍后朱熹《論語集注》注“賈,音嫁”,言“孔子言固當賣之,但當待賈,而不當求之耳”,表現了和張栻相同的觀點,認為孔子只是“待賈”而非“求善賈”。張栻、朱熹兩人均以“價”釋“賈”。南宋著名學者衛湜在《禮記集說》中用“韞櫝藏玉,所以待賈而沽之者也”語解《禮記 ·儒行》,也表現了和朱熹相同的觀點??梢?,在南宋理學家和學者那里以“價”釋“賈”的詮釋語言中,音“古”的“賈人 ”意在《論語》此章中被完全排除了。

可以說,以“價”釋“賈”在漢至宋的學術演變中已經占據了主流,并最終完成了《論語》此章話語選擇關系向承接關系的轉變,為“待價而沽”成語的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

正是在這樣理解的學術背景下,出現了“待賈”“待價”等語。如《后漢書》記載東漢張衡《應閑》云“且韞櫝以待價,踵顏氏以行止”,正表現了和馬融相同的語言邏輯和文字理解;嵇康《琴賦》云“經千載以待價兮,寂神跱而永康”,亦表現了和鄭玄幾乎相同的文字理解。還應指出,南北朝人多以“蘊奇”與“待價”并稱,此“價”正是“善價”之意。至唐代,唐人不但解釋《論語》此處時用“價”釋“賈”,而且對《后漢書》《文選》等書引用這一典故做注時也多用“價”來注“賈”字,如《后漢書》卷八九、卷一〇三之李賢注,《文選》卷一八嵇康《琴賦》、卷五〇范曄《遺民傳論》兩處的李善注,就都毫無例外,他們承襲南北朝人,都沒有表現出質疑。

就現存文獻看,雖然唐以前“待價”已較多見,但“待價而沽”很少見。這應該和“沽”字“衒賣”義有關,這為此成語的出現設置了障礙。應該指出,馬融已注“沽,賣也”,“沽”字賣義在漢之后的語言中也時有使用,至隋唐這種用法更為常見,如《經典釋文》云 “‘而沽,音姑,賣也”,“‘沽之,音姑”,又《廣韻》云 “‘酤,賣也,又音姑?!?,上同”,都說明“沽”漸變為泛義的“賣”詞。至宋代“沽”幾乎變成了“賣”的同義詞,《集韻》 “‘酤、沽,賣也,略也,或作沽”。上引朱熹《論語集注》也是如此解釋的,言“孔子言固當賣之”已看不出“沽”與“賣”有什么不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唐宋人在文章、筆記中才出現了成語“待賈而沽”“待價而沽”。雖然很難找到是誰第一次使用了這個成語,但是“待賈而沽”和“待價而沽”在唐已出現是不爭的事實,如唐人張環、鄭荖萊的作品中均出現了這個成語。至宋代這個成語更為常見,宋儒楊億、司馬光、楊時、陳淵、蘇籀、胡寅、余允文、王十朋、朱熹、鄭霖、孫夢觀等的著作中均曾出現過這個成語。

元明兩代,“待價而沽”已經成為人們較為熟知的成語。經學注釋,元明學者大多沿襲邢昺尤其是張栻、朱熹的解說,以“賣”釋“沽”,以“待禮 ”釋“待賈”,主張“待賈”反對“求善賈”,認為孔子循天理入仕,前提是有道,強調君王賢明和致敬盡禮來對待孔子。用“價”釋“賈”在這里已經變成了這一典故和孔子身世的理論基礎,這可以胡廣等撰的《四書大全 ·論語集注大全》為代表,此書明代勒為功令,版本眾多,影響廣泛。當時,很少有人從源頭去反思這個成語的來歷及其可能存在的歧義,反而是屢見時人用“待價而沽”概括《論語》此章者,也有人用此成語注解《周易》《禮記》等經籍及其他部類著作的,如朱公遷、胡炳文、胡廣編纂的作品等。由于典出《論語》且和圣人孔子息息相關,在明人的詩文作品和俗文學中,“待價而沽”出現的頻度更高,如程敏政、馮惟敏、韓上桂、李贄、婁堅、茅元儀、湯賓尹、謝肇淛、童冀、王艮、吳寬、楊爵等人作品中均曾出現此語,人數眾多,不勝枚舉,感情色彩作褒義和貶義兩種都有,俯拾即是,可以說“待價而沽”已經成為人們習用不覺的一個成語,大家對其含義似乎并不懷疑。

明后期學風漸變,辭官后的郝敬著《論語詳解》,其書卷九中標“賈”音“古”且言“坐販曰賈,善賈猶言良賈”,寅亮《四書湖南講》卷二也提出了類似解釋,惜未引起時人的重視。

時至清代,考據學興起,人們注重從語言學、歷史學等方面對學術問題作專深尤其是探源研究,在很多方面不但突破了宋代學術的范式,而且也遠邁漢代。但是從清前期到中期,無論學界還是民間,對《論語》此章的理解并沒有大的變化,人們依舊沿襲漢唐尤其是宋儒解釋此章的觀點。自然,“待價”“待價而沽”的使用也一如元明,如孫奇逢、李漁、黃丕烈等均曾使用此語,尤其是乾隆前期清高宗為《欽定禮記義疏》所撰的圣諭也使用了“待價而沽”成語,這更有標志性意義,可以說這一成語已經成了朝野上下的共同詞匯。

也應看到,郝敬的影響在清代逐漸擴大,其新解也有被人接受的可能;另一方面清中后期,日本古學派名家物部茂卿(荻生徂徠)之《論語征》等傳入我國,受到了劉寶楠( 1791—1855)、戴望( 1837—1873)、俞樾( 1821—1907)等學者的推崇,接近古義的解釋日漸流行?!墩撜Z征》于《論語》此處云:“善賈者,賈人之善者也。賈音古。 ”解同郝敬。劉履恂( 1738—1795)《秋槎雜記》中據《周禮 ·司市》“賈民”和《儀禮》《左傳》用玉、沽玉均需“賈人 ”,明《論語》此處“賈”作賈人解。后其子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云 “‘善賈,喻賢君也?!`謂下句‘待賈,亦謂待賈人 ”,對此章作了統一解釋。稍后,戴望《論語戴氏注》云“善賈,良賈。美玉求良賈而后售,君子待明王然后仕”。應該說學人對此章的解釋一步步接近了古義。楊伯峻《論語譯注》譯文從劉寶楠,將“賈”譯為“識貨的商人”,但其注釋又言“賈……又同‘價,價錢”,實是兩說并存。

但是,學人對《論語》此章的新解似乎并沒有影響到成語“待價”和“待價而沽”的使用,學術認識并沒有溢介入人們的語言領域,“待價而沽”早已成為一個獨立于早期文獻的語匯。尤其是到清末民初,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思想的開放,“待價而沽”一度成為人們的常用語,在新聞、報紙和許多人作品中屢見不鮮。

綜上所述,“待價而沽”雖然可以溯源至《論語》,但此成語的用字、意思與《論語》原文均有不同,不可遽用《論語》來校正此成語。裘錫圭在《一句至少被誤解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常用的話 —“予取予求”》(《古漢語研究》 1993年第2期)中曾指出“予取予求”“出爾反爾”的語源與使用義存在誤解現象。類似于裘錫圭先生所言,“待價”“待價而沽”產生的學術背景是東漢以來人們的《論語》學認識,并不完全契合先秦的《論語》本義。此后《論語》學經歷了義疏、理學不同的學術形態,義疏家、理學家的解釋對“待價”“待價而沽”成語的獨立提供了學理基礎,并使之得以廣為流行。雖然明末逐漸產生了符合《論語》原義的解釋;但成語“待價而沽”并沒有隨著《論語》學的演變而變化,其用字和意思基本保持不變,至清末民初成為人們的常用語。這樣的學術本原與語言使用的雙軌現象告訴我們,對于漢語詞匯中的傳統詞匯,相比語源來說,其具體的產生背景和語用義等更值得重視。從這一角度來說,《辭源》和《漢語大詞典》對“待價”“待價而沽”的解釋是合理的。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猜你喜歡
子貢論語成語
要補考的子貢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如何讀懂《論語》?
不知不識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恥下問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拼成語
《論語·為政第二》
猜成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