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媒體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敘事定位構建

2024-04-25 11:58王文娟
現代語文 2024年2期
關鍵詞:敘事網絡媒體身份

摘? 要:從敘事定位的視角出發,以網絡媒體中有關國際中文教師的報道為例,運用敘事定位分析方法,構建新聞敘事框架。通過各種話語資源的分析,在不同層級的定位中展現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構建軌跡。研究發現,網絡媒體中國際中文教師身份構建主要包括自身身份認同和責任身份認同。通過敘事定位“聲音”及評價的過程,將國際中文教師定位為語言教育者、中華文化傳播者和國際胸懷者等身份。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構建原因包括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兩者共同作用于其多元身份的構建過程。

關鍵詞:國際中文教師;身份;敘事;定位;網絡媒體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為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前景,隨著漢語學習人數的不斷增加,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如火如荼。作為“三教”問題之一的國際中文教師,在漢語的國際推廣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國際中文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學水平等,都對中文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梢哉f,教師身份研究已成為教師發展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國際中文教師是漢語國際推廣的中堅力量,直接面對漢語學習者進行教學,其多重身份使他們在漢語國際推廣中身擔重任。媒體所構建的國際中文教師身份以及國際中文教師所認同的自身身份,對于其努力提升教學能力、建立職業情感具有重要意義。關注教師的個人觀點以及教師如何理解自身教學和教學實踐,是教師教育研究的新的切入點[1]、[2],它包括了解自身對于發展和構建教師身份的相關性[3]。目前,鮮有涉及敘事定位視角下國際中文教師身份構建的研究,特別是網絡媒體對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構建。有鑒于此,本文采用敘事定位理論來分析網絡媒體海外版對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構建過程,希望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勾勒國際中文教師身份敘事定位的構建途徑,探究其身份構建原因,為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海外認同提供借鑒。

一、敘事定位與身份構建

在一定意義上說,人是講故事的動物。正如Benwell & Stokoe所說:“講故事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部分,人們通過它回憶、敘述和反思自己的生活?!盵4](P130)語言被視為“人構建的主要場所”,身份的表征也屬于社會行為。身份的構建必須在某些限制條件內形成,比如話語。如果說自我和身份是在話語中構成的,那么它們也大多是在故事中形成的。講故事是人類的基本行為之一,“通過講故事,敘述者可以對自己和他人進行描述和評價,從而在故事的某些點上,突出身份的構建過程”[4](P130)。在敘事實踐分析中,定位(positioning)是一個很有用的分析工具,有助于說明社會身份是如何在敘事實踐中被松散地構建的。

V?h?santanen & Billett指出,身份的構建需要一個持續的過程,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都會影響教師的職業認同[5]。近些年來,教師身份的概念化傾向于后現代主義和后結構主義,呈現出多重性、不連續性和社會性特征。教師的職業身份不是固定的和預先定義的,而是與他們在社會環境中的個人敘述和經歷相聯系,并在不同自我定位之間的不斷協商中發展。敘事也是情境語言使用的一個方面,是敘述者運用敘事來定位身份的語境化展示。在概念層面上,身份和敘事可以通過“融合連通性和時間統一性的概念產生一種同一性連貫感”的觀點聯系起來[4](P138)。Wortham & Gadsden提出了“四層敘事定位”的自傳體身份來構建分析模式。第一,敘述者將自己定位為經歷過去的各種敘述性事件。第二,敘述者“聲音”或立場,在他們的敘述中,包括他們自己的各種敘述,將自身作為可識別的類型人。第三,敘述者在對自己和其他人物發聲的同時,也對這些聲音進行評價,這樣敘述者本人就體現了在所代表的人物類型上的重要地位。第四,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敘述者在講故事中以互動的方式與對話者進行定位[6](P319)。Clifton也指出:“運用定位理論和方法論,不僅允許社會行為體在互動中定位自己,而且還允許參與者在故事世界中定位自己和他人?!盵7]在國際中文教師的敘事建構中,四層敘事定位、發聲和評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將成為本文關注的重點。同時,我們將Wortham & Gadsden的四層定位敘事對身份構建的分析擴展到新聞敘事的研究中。

二、研究設計

國際中文教師的身份構建分析主要包括兩步。在分析的第一步,通過識別新聞報道中國際中文教師自己的聲音以及相關的人物和他們各自的聲音來進行編碼。這些聲音通常與過去的各種敘述事件有關,身份通過這些事件加以表現。在國際中文教師的敘述中,自己的發聲位置主要是通過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來確定的。同時,在報道中還有其他聲音,在敘事中主要通過他們各自的聲音以及使用第三人稱代詞,或者國際中文教師引用個人或機構的話語來實現[8]。根據特定的聲音和他們的特征來定位自己時,常常通過評估來予以強化。在國際中文教師的敘述中,與他人不同的聲音和敘述的自我評價也被編碼。因此,在分析的第二步,網絡媒體中所有關于國際中文教師報道的聲音和評價相互關聯,以勾勒出國際中文教師的多重身份。國際中文教師的特征和評價揭示了其如何定位和看待自己。

基于此,本研究對近十年來《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官方網站“海外網”中有關國際中文教師的報道進行統計分析,提取各篇報道的共同特點,并以2019年12月12日的《三年鮑村,歲月如歌》和2021年8月18日的《讓外國人學說中國話會寫方塊字》兩篇報道為例,采用敘事定位研究方法,厘清網絡媒體中有關國際中文教師的不同聲音,具體呈現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敘事定位構建過程,從“聲音—定位—評價”三個層面對其身份構建進行考察。

本研究主要探討兩個問題:一是網絡媒體中構建了國際中文教師的哪些身份?二是影響國際中文教師身份構建的因素有哪些?

三、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敘事定位構建

敘事中的身份構建是一個涉及自我與他人的協商過程,是語境與敘事結構之間的互動。網絡媒體中有關國際中文教師的報道運用各種話語資源,遵循敘事結構,在不同層級中進行身份定位。通過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認同構建和責任構建,網絡媒體在話語互動中清晰展現身份的定位軌跡,完成身份的構建過程。

(一)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認同構建

國際中文教師在海外講授漢語的過程中,文化差異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感也處于不斷變化中。這里以《三年鮑村,歲月如歌》為例,分析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認同構建過程。

1.定位過程

這篇報道敘述了“我”的海外漢語教學經歷,通過“發聲”實現了“我”的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定位。

(1)3年,能做什么?3年,能改變什么?3年,能讓我懂得什么?

在我登上飛往美國的飛機之前的幾百個日日夜夜里,這3個問題,我問自己最多。赴美求學是自己從小的夢想,能在實現夢想的同時做一名漢語教師志愿者,把自己喜歡的漢語和英語結合在一起,用來向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介紹中國文化和中文,這對從小就頗有點書呆子氣的我來說,頗具誘惑。只是3年的時間,真的夠嗎?和選擇留在國內求學3載相比,其中得失,又將如何?大洋彼岸的世界,是否如想象般美好,種族和文化的差異,是否真的是不可逾越的溝壑?

在報道的開始,反復出現了國際中文教師“我”對于“3年”這一時間的強調。根據敘事自我構建的對話方法,如果同一特征或聲音在許多場合重復出現,說明敘述者想要強化一種特殊的自我意識[9]?!拔摇睂ξ磥沓錆M了未知,不知道未來三年自己能做什么,會發生什么,對于出國留學及作為國際中文教師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存在疑惑。種種聲音表明,此次作為國際中文教師出國任教,或許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此后的敘事中,“我”到了異國他鄉,面對種族和文化的差異,從開始的不適應到逐漸成長為合格的國際中文教師,經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

(2)初為人師,文化間的巨大差異讓從小習慣了尊師重道、端坐靜聽的我對美國孩子的“散漫”和“吵鬧”大惑不解,再加上毫無教學經驗,曾一度到了崩潰的邊緣。那時,我一想到上課,就會莫名地緊張冒汗,想要甩開一切逃離。但一到走廊里,聽到同事們帶著笑意的熱情問候,感覺便好了一些;等到了教室中,面對幾十個孩子發自內心的問候,爭先恐后地告訴你“中文課是我最喜歡的”,還有那一聲聲夾雜著美國口音的“你好,劉老師”時,一切負面的情緒都煙消云散。

在美國任教期間,“我”重新協商了自己作為教師的身份。在這一過程中,“我”強調作為一名教師“成為”自己的重要性,即擁有一個符合自身性格的教師身份。初次作為國際中文教師在國外教授漢語,文化的巨大差異以及教學經驗的缺乏,使作者在教學中對自己產生了極度的懷疑;而學生的喜愛與同事的熱情,又使作者能夠戰勝自我,繼續扮演好國際中文教師的角色。在這里,“我”將自身身份定位為國際中文教師,并致力于完成漢語國際推廣的使命。

報道接著說:“在不斷的打磨下,教學不再是沉重的工作內容,反而成了我和美國學生們最期待的溝通方式?!蓖ㄟ^不斷適應,“我”更加認同自身的國際中文教師身份。同時,在“我”的中文課的影響下,一對美國父子選擇去中國旅游,這更使“我”信心倍增。按照Bannister的觀點,身份的社會性意味著教師身份是在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和在話語中構建的[10]。剛到美國,因為沒有車,上下班比較麻煩,最初一年里,“我”全靠同事上下班全程接送。后來才知道,這是同事自愿,接送“我”后通勤時間延長了三倍。在教學工作壓力很大的情況下,同事的關心和照顧更使“我”堅定了國際中文教師的身份。

2.評價

如前所述,敘事中反復出現的聲音是“我”身份定位中最突出的聲音。在“我”的敘事過程中,不斷地表達作者過去自我的聲音。也就是說,“我”在不同的自我位置之間進行自我對話[1]?!拔摇卑炎约褐v故事的能力和“我”敘述過去的個人聲音放在一起,描述了自己從一個對工作迷茫的新手轉變為一個更自信、更善于教學的國際中文教師的過程,同時,作者建立并保持了這種自我的聲音,這是一個自我身份認同的過程。

可以說,聲音和評價相互關聯的過程,也就是定位的過程,這里主要用來勾勒“我”的國際中文教師身份,從而增加了分析的力量——敘事中的一種特殊的自我意識[9]。由于敘事本身具有改變自我的力量,因此,在“我”的身份協商中,也有助于放大自我不同身份及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3)3年,讓我慢慢懂得就算有不同的語言、文化和膚色,人與人之間也存在毫無保留的善意,求同存異,將心比心,就能結出友誼的碩果。3年,讓我慢慢懂得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只要放下懷疑、克服懶惰,以一顆真心去對待工作和生活,換來的結果也一定不負所托。3年,逝者如斯,轉瞬即過??晌沂冀K知道,那座名叫鮑靈格林的小城里,有我的家人和朋友,他們說:“不管你何時回來,我家的房間,總會為你留一個?!蔽乙仓?,那座美國南部小鎮的每一個日子里,歲月如歌。

國際中文教師在定位自身身份的同時,也注重對自身身份構建的評價。語言不僅指稱外部世界已存在的實體,并且能通過命名,將它歸類為不同的類別。分類系統對構建語篇中的概念身份起著關鍵作用[11](P29)。分類方式主要由語篇中的詞匯關系決定。詞匯關系是一種協變關系:由上文詞匯關系決定的同時,也對下文的詞匯關系進行預測[12]?!拔摇痹诖_立國際中文教師身份時,通過在敘述中表達和評價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以及其他人所賦予“我”的教師身份特征?!奥谩睆娬{作為一名國際中文教師,“我”認為需要盡快適應環境和提高教學能力?!笆冀K”“知道”“也”等詞語表明,“我”的國際中文教師身份在與他人和社會的互動中得到了確認。在作者的自我敘述中,一直在積極地同構敘事定位,構建自己的身份,這種自我定位有助于“我”的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確認。

(二)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責任構建

在海外工作的國際中文教師中,亦不乏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或海外漢語學校的校長。海外所創建的漢語學校校長大部分是華人華僑,他們秉持著對祖國的熱愛、對漢語的熱愛,克服重重困難,創辦漢語學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本身的身份也經歷了很多變化。我們以《讓外國人學說中國話會寫方塊字》為例,對國際中文教師身份責任的轉換過程進行敘事定位分析,剖析國際中文教師管理者身份的構建過程。

1.定位過程

這篇報道中,韓芳通過敘述自己創辦漢語學校的故事,完成了她作為海外漢語學校管理者身份的定位。

(4)出國之后更愛國。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化,海外華僑華人心中都有揮之不去的情結。令我備感欣慰的是,回國兩年,兩個兒子的中文水平突飛猛進。只是,兒子回國后,和我的感情日漸疏遠。這讓我非常難過。我決定把孩子們接回身邊,自己辦中文教育。

隨著中國和南非不斷擴大開放,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和中國人到南非投資創業,如何提升當地華僑華人和中資機構人員子女的中文水平,便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現實問題。非洲華文教育基金會主席韓芳作為華人華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忘記漢語,于是把孩子送到國內學習漢語。由于長期跟孩子分離,感情日漸疏遠,因此,她又決定把孩子接回非洲,自己創辦中文學校。她的目的不僅是解決自己孩子學習漢語的問題,同時也是為當地華僑華人以及中資機構人員子女的中文教育提供便利條件。這里,韓芳由母親身份向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發生轉變,重新定義了自己的教師身份。

在這種自我對話中,韓芳通過重新定義自身的國際中文教師身份,使她與自身的個人立場更加緊密地結合,從而解決了個人和職位之間的沖突[13]。對韓芳來說,國際中文教育的實踐代表了一種她可以認同自己的聲音:成為校長就意味著做自己。

(5)除了讓學生“走進來”接受中文教育,我們還“走出去”辦學。我們不僅和南非當地頗具規模的學校合作辦學,并且應當地多家主流媒體邀請向當地民眾推介中華文化,在南非引起良好反響。此外,我們還在當地舉辦大型中華傳統文化展演,與當地武術協會合作舉辦武術比賽,在南非都很有名氣。

除了做好語言教育者身份的轉變之外,韓芳還積極投身于推廣中華文化的行動,并在當地舉辦大型中華傳統文化展演等,這些做法都提升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知名度,在南非引起良好的反響。這里,韓芳又由語言教學者身份轉變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者身份,這種身份的轉變其實是非常自然的。作為一名國際中文教師,其身份不僅僅是漢語教學者,同時更是中華文化傳播者,要助推中華文化走出去,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傳承。

(6)新冠肺炎疫情對南非中文教育造成極大沖擊。我們積極探索線上教育模式,免費為所有想學中文的學生開放。在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南非華文教育基金會中文學校不僅留住了相當數量在線上打卡學習的生源,還吸引了贊比亞、肯尼亞、博茨瓦納等非洲國家中文學校的學生。

Wortham & Gadsden認為,一個人物的聲音可以被視為代表一種可識別的社會類型或具有相關特征、價值觀的可識別類型的人[6](P319-320)。韓芳的聲音則顯示出,她擔當校長重任,對漢語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迎難而上,積極推行教學改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探索線上教育模式,并且吸引了非洲其他國家中文學校的學生,以此構建了其漢語國際推廣者和執行者的身份。

2.評價

Wortham & Gadsden指出:“根據特定的聲音和他們的特征來定位自己,常常通過評價來加強?!盵6](P331)通過評價這種方式,敘述者可以與敘述中的各種聲音保持距離或區別,接近或認同敘述中的聲音,強化發聲定位。比如,通過語言手段(如動詞或形容詞的選擇)來表達否定或肯定的評價,或者是使用某些評價性的、語境化的術語。新聞作者也往往通過話語中的評價資源,來不斷強化對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定位。在例(5)中,“在南非引起良好反響”“在南非都很有名氣”等,都是韓芳對自己從事中華文化推廣工作影響力的積極評價,從而構建了其國際胸懷者的身份。由此可見,聲音與評價的相互聯系強化了敘事定位過程中分析的力度。

四、影響國際中文教師身份建構的重要因素

為了深入理解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構建過程,我們以所收集的語料為基礎,反復回到新聞報道關于國際中文教師的敘事中,探尋影響其多元身份構建的各種因素。實際上,國際中文教師的身份構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影響因素的不同,我們將其分為兩類:一是個人因素,二是社會因素。

(一)個人因素

在我們所收集的語料中,大部分國際中文教師都在海外教授漢語,其中包括中國政府派出的國際中文教師和海外本土中文教師??傮w來看,從事國際中文教師工作是他們主觀意愿的選擇,或者是對漢語教學抱有極大的熱情和興趣,或者是致力于將漢語和中國文化推廣到全世界。因此,在國際中文教師的身份構建及身份認同的過程中,個人因素占較大比重。針對這種情況,萬赫達、樊清華指出:“在個人現實下充分發揮教師本體能動性,在把握漢語教學語言知識的同時豐富語言教學知識,重視對教師個體實踐性知識的批判反思,將是實現教師身份的必由之路?!盵14]

1.教學經歷

由中國政府公派至國外的漢語教師及志愿者中,高校教師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研究生占較大比例?;趯h語教育事業的熱愛、漢語國際推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們選擇到世界各國去擔任國際漢語教師。在這些人員中,大都有在國內教授留學生漢語的經歷。這種教學經歷對于國際中文教師的職業選擇起著決定性作用。

2.教學能力及提升空間

國際中文教師在國內教授中文時,大多接觸的是留學生,他們是在漢語的母語環境中學習漢語。這和在海外教授漢語差異較大,如文化語境、教學模式、課堂管理等。因此,很多國際中文教師為了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與教學能力,選擇到國外教授漢語,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體驗漢語教學的豐富性和差異性,這也為教學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進步空間和更多的經驗支持。在異文化語境中,國際中文教師應該既是教學者,也是思考者,更是學習者[15]。由于海外漢語教育在教學對象、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方面,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國際中文教師能夠遇到在國內教學時所接觸不到的特殊案例,對于其教學能力、科研水平的提高都是有所裨益的。

3.教師情感與職業認同

國際中文教師對于自身職業的情感認同,在其身份構建過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奥殬I認同”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16],正是出于對自身行業的熱愛,國際中文教師才選擇了這一職業,并且積極從事漢語的國際推廣工作。在投身于中國語言、中國文化推廣的過程中,他們也對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產生了高度認同感。同時,漢語國際推廣既是一項影響深遠的重要工作,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進一步促進漢語國際推廣工作,網絡媒體在對國際中文教師進行報道時,會選擇那些對其職業認同度較高的事例。這些報道對于國際中文教師的身份建構起到了正面作用、示范效應,也更有利于廣大受眾接受國際中文教師的身份。

(二)社會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構建也離不開具體的社會語境。其中,國家政策和教學環境都會對其身份構建產生一定影響。

1.國家政策

我國政府積極倡導漢語的國際推廣、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在世界各國設立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為喜歡漢語的外國人提供學習機會。同時,還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培育人文交流綜合平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為了促進漢語與職業技術的結合,在2018年舉行的第十三屆全球孔子學院大會上,首次提出要實施“漢語+”項目,因地制宜開設技能、商務、中醫等特色課程,建立務實合作支撐平臺。2019年,國際中文教育大會提出國際中文教育要聚焦語言主業,積極融入本土,為各類學校和培訓機構開展中文教育提供支持,積極推進“中文+職業教育”項目?!爸形?職業”項目的推出,也促進了國際中文教師“‘中文+職業實施者”身份的構建。

在我們所收集的語料中,很多新聞報道是關于國外本土中文教師的,他們在成為國際中文教師的過程中,最初是受到了相關政策與中國文化的影響,努力學習中文,立志做一名中文教師,在自己國家進行中文教學,積極推廣漢語。Johnson & Golombek指出:“敘事探究也是一種為教師身份構建創造中介空間的工具。教師通過敘說生活故事,對故事進行提問、解釋、表達和連接,促使自身對經驗做出反思和評價,從而理解和重構自我?!盵17]網絡媒體新聞報道體現國家的方針和政策,因此,在構建國際中文教師身份時,會選擇國際中文教師的典型事例和人物進行身份敘事構建的報道。

2.教學環境

國際中文教師包括國內教授漢語、海外教授漢語的中國教師以及海外教授漢語的本土漢語教師。國內教授漢語的中文教師,由于處在母語文化中,因此,各個方面都比較適應。但是身處海外的中文教師,由于中外文化的差異、教學環境的變化、教學對象的不同等,會使他們在教學之初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或產生一定的自我懷疑,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整,大部分國際中文教師都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并實現漢語教學者身份的轉變。在我們所收集的語料中,海外本土國際中文教師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在中國學習漢語、獲得學位的外國留學生,學成歸國之后,在本國的漢語教學機構或高等院校教授漢語,這類國際中文教師的身份,是由學生轉變為漢語教學者,亦即中國文化傳播者。另外一類教師是常年居住在國外的華人華僑,他們的身份轉變則出于對祖國和漢語的熱愛,積極致力于在海外進行漢語教學與中華文化的推廣。有些華人華僑還創辦漢語學校,招收漢語學員,為漢語的國際推廣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們所收集的語料中,無論是以第一人稱“我”或以第三人稱進行敘事的新聞報道,網絡媒體都選取了有利于突出國際中文教師克服困難、投身國際中文教學的事例,構建出國際中文教師漢語國際推廣者、中華文化傳播者、國際胸懷者等多元身份。

通過對網絡媒體中國際中文教師新聞報道的敘事分析,本文厘清了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敘事定位構建過程。媒體在敘事中通過國際中文教師自身的聲音以及評價的過程,凸顯了國際中文教師語言教育者、中華文化傳播者、國際胸懷者等多元身份。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構建包括身份的自我認同與責任構建的過程,并受到個人因素、社會因素的影響。新時代面臨新挑戰,國際中文教師身份將更加多元化和專業化。網絡媒體在構建國際中文教師身份時,應以國際中文教育的優化升級為導向,選擇恰當規范的語詞,構建科學的修辭模型,以提升傳播效果,最終促進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國際認同。

參考文獻:

[1]Akkerman,S.F. & Meijer,P.C.A dialogical approach to conceptualizing teacher identity[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1,(2).

[2]Cohen,J.L.Getting recognised:Teachers negoti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as learners through talk[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0,(3).

[3]Meijer,P.C.,Korthagen,F.A.J. & Vasalos,A.Supporting presence in teacher education: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aspects of teaching[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9,(2).

[4]Benwell,B. & Stokoe,E.Discourse and Identity[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5]V?h?santanen,K. & Billett,S.Negotiating professional identity:Vocational teachers personal strategies in a reform context[A].In Billett,S.,Harteis,C. & Etel?pelto,A.(eds.).Emerging perspectives of workplace learning[C].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2008.

[6]Wortham,S. & Gadsden,V.Urban fathers positioning themselves through narrative:An approach to narrative self-construction[A].In De Fina,A.,Schiffrin,D. & Bamberg,M.(eds.).Discourse and Identit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7]Clifton,J.Small stories, positioning, and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leader identity in business meetings[J].Leadership,2014,(1).

[8]Aveling,E.L.,Gillespie,A. & Cornish,F.A qualitative method for analysing multivoicedness[J].Qualitative Research,2015,(6).

[9]Wortham,S.Narratives in Action:A Strategy for Research and Analysi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

[10]Bannister,N.A.Reframing practice:Teacher 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ons in a collaborative group[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15,(3).

[11]Halliday,M.A.K. & Matthiessen,C.M.I.M.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M].London:Hodder Arnold,2004.

[12]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Philadelphia and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

[13]Hermans,H.J.M. & Hermans-Konopka,A.Dialogical self theory:Positioning and counter-positioning in a globalizing socie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14]萬赫達,樊清華.后方法視域下國際中文教師身份認同構建研究[J].高教論壇,2022,(6).

[15]張虹倩,胡范鑄.全球治理視域下的漢語國際教育及孔子學院建設:問題、因由與對策[J].社會科學, 2017,(10).

[16]陳詩琦,王添淼.對外漢語教師職業認同現狀調查與分析[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9,(4).

[17]Johnson,K.E. & Golombek,P.R.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narrativ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TESOL Quarterly,2011,(3).

Narrative Positioning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dentity in Network Media

Wang Wenjua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position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news report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network media as an example, applies the method of narrative positioning analysis, constructs the framework of news narratives, and shows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dentit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discursive resource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positioning.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dentities in network media mainly includes their own identities and responsible identities, and that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re positioned as language educators, disseminator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minded peopl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narrative positioning “voice” and evaluation. The reas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dentities include personal and social factors, both of which play a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multiple identitie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identity;narrative;positioning;network media

基金項目: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國際中文教育研究課題一般項目“網絡媒體話語國際中文教師身份的修辭構建”(22YH11C)

作者簡介:王文娟,女,文學博士,曲阜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敘事網絡媒體身份
網絡媒體記者走進山西農谷
跟蹤導練(三)(5)
論晚清史詞的“詞史”特質
東方奇幻與眼球審美:對中國魔幻電影的解讀
略析沈從文小說創作的藝術特質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中的隱喻探究
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新聞互動傳播探索
他們的另一個身份,你知道嗎
網絡媒體在輿論管理中的作用及應用
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網絡媒體新聞宣傳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