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山水畫教學中濕地水墨表現方法研究

2024-04-25 15:49張建國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山水畫

摘 要:藝術源于生活,源于自然。中國山水畫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傳統水墨畫善于表現意象和意境,給人水墨交融、酣暢淋漓的視覺感受。大慶油田廣袤的土地上有眾多湖泊和大片濕地,可在山水畫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水墨畫的形式描繪大慶濕地的美,系統地研究濕地的水墨畫表現技法,對濕地水墨表現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讓人們感受到大慶濕地的大美。

關鍵詞:傳統水墨;大慶濕地;水墨技法;山水畫

中國的水墨藝術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宋元時期水墨畫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在中國的傳統水墨藝術中,有“五筆七墨”,追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強調在虛幻之間尋找真實,在真實之間尋找空洞,講究墨不礙色,色不礙墨。要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白這種傳統的水墨展示方式是濕地水墨藝術的根基,濕地水墨則是傳統水墨藝術的本土化。

一、觀沼澤,賞濕地,師法自然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意味著藝術的誕生源于對大自然的學習,然而,學生并不能立即將自然的美轉變為藝術的美。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藝術家內在感受的構建是必不可少的。濕地是自然形成的景致。在中國山水畫教學中,對濕地的水墨表現方法的研究,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自然景觀中的生態結構,掌握山水畫筆墨技法,從而對濕地景觀進行有效呈現。在實際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濕地水墨的表現方法,就要讓學生對自然景觀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尤其是要對濕地生態環境、植物以及動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全面了解。而后,在進行水色表現時,要遵循自然規律,呈現自然景致,同時,在實際繪畫過程中,以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為前提。

從目前來看,對濕地水墨表現方法進行研究和探究是一項具有創新性的教學內容。

在開始創作之前,引導學生們進入濕地,欣賞它的美景。濕地被譽為生命的搖籃,是許多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的庇護所,也是鳥類的樂園,被稱為“地球之腎”。全球范圍內對濕地的維護與有效運用日益受到重視。大慶的濕地眾多,包括當奈濕地、龍鳳濕地、黑魚湖濕地、西海濕地等,此外,它還擁有100多個湖泊及低水淺灘。這一切都是大自然對大慶的一種“恩賜”。大慶濕地保持著原本的、獨一無二的自然環境,其地形較為平緩,湖泊和池塘交錯分布,數萬公頃的大片蘆葦叢猶如大海,湖灣密布似網,景象宏大。葦塘里,總會有眾多的野鴨、天鵝以及仙鶴在這里安家落戶。寬廣的湖面上,波光粼粼,魚兒在水中自由地游動,鷗鳥在上空輕快地翱翔。濕地具有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生態功能,同時對人類的精神有安撫作用。世界濕地日的確立,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關系,同時也強調了濕地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

中國的水墨藝術注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所以對描繪濕地有濃厚興趣,并非只是由于其植物群落所帶來的活力,而是在于其所承載的文化的進步、心靈的歸宿和情感的依賴,這些都體現出人類和大自然的親密關系?!巴鈳熢旎?,中得心源”總結了從客觀事物到藝術想象,再到藝術形象的整個過程。一幅濕地水墨作品的產生必須基于真實的濕地美,從真實的美中汲取靈感。

當進行水墨畫的創作時,要著重強調“意在筆先”,指導學生深入探討濕地,理解其屬性及演變歷程,尊崇并遵守大自然的特殊法則,全身心投入濕地水墨畫技巧的研究中。在《老子注》里,王弼闡釋道:“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敝挥凶裱匀环▌t,我們才能找到真理。道的根本就是自然規律,其源于大自然,與大自然緊密相關,同時也超越了大自然,擁有“以大自然為師”的屬性。通過對濕地自然風光的研究和精煉,持續探索創新的元素,找尋靈感。

在宋代,理性被高度贊揚,北宋的范寬就說:“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也?!狈秾挼挠^點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本質是相通的。在藝術創新中,我們強調實地考察和深入理解,使得藝術的形象更加真實,并且追求“形神兼備”的境界。荊浩是五代時期的杰出藝術家,他隱居于太行山洪谷,經常去山林里進行觀察,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自然。在創作過程中,他發現并欣賞了各種不一樣的風景,創作了著名的《匡廬圖》。在荊浩的“六要”繪畫理論里,他提出:“思者,刪撥大要,凝想形物?!北彼萎嫾乙讘c之,曾游荊、湖間(今湖南、湖北一帶),深入山區,入萬守山百余里觀察野生動物的生活狀態和林木巖石景物,一旦看到美景,便立刻記錄下來,并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捕捉,用筆尖去描繪。清代畫僧石濤,他的藝術成就不只體現在他的創新能力上,更體現在他廣泛的作品主題上。石濤的創作手法富有變化,獨樹一幟,展現出了他的風格特質。他提出的“搜盡奇峰打草稿”,進一步強調了學習自然的重要性。他的藝術風格的轉變與他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關。他后半世云游四方,飽覽名山大川,這些自然環境的真實景色培育了他的藝術修養和基本功。他在對自然的真實體驗和探索中,將前人的技巧進行靈活運用與革新,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特色。他強調“師法自然”,將藝術創作和審美觀念結合起來,提出“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近代的藝術巨匠黃賓虹,遍游祖國的名山大川,他九上黃山、五游九華、四登泰岳,還登峨眉、游青城、走四川、歷長江三峽、登巫山十二峰,“旅行記游畫稿積以萬計”。他詳細闡述了從畫前的思考到最終的完成繪畫這個過程是從外向內逐步深化的。四個步驟構成了他繪制山水畫的過程:首先是深入接觸并全方位理解;其次是以山水為師,深入觀察其細節;再次是在內心深處充滿自然美景;最后是落筆。最后一步需要進行兩個思考:一是在繪畫之前進行構思,二是在繪制過程中進行深度的思考。

在“師法自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傳統水墨畫來描繪大慶濕地的美,從模仿大自然到回歸本真,描繪原野、沼澤、葦塘、飛鳥等自然之景,通過水墨畫淋漓盡致地呈現濕地的美。

二、尚古意,溯畫理,師法傳統

繪畫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最初的寫生、臨摹,到寫生與臨摹相結合,再到后來的臨摹、創作相結合,這些變化表明繪畫能力在不斷完善和提高。在學習山水畫的繪制時,除了“師法自然”外,還要學習、臨摹歷代傳承下來的優秀山水畫作品,也就是“師法傳統”。從一開始的臨摹到后來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逐漸達到技巧的純熟,實現畫面景物的協調、統一。水墨畫作為中國繪畫中一個獨特的品類,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在啟動濕地藝術創新之前,筆者帶領學生們了解山水畫的兩種類型:一種是以李思訓及其子李昭道為代表的青綠山水;另一種是水墨山水,以王維、張璪與王洽為代表。在教育過程中,筆者重視培養學生的古法學習能力。筆者認為筆墨只是中國畫的一部分,被視為中國畫的基本元素,然后從某一特定的位置或者路徑進行研究。開始書寫時,筆尖的隱顯,提拉和按壓的輕重,墨色的深淺,側面和中央的轉換,三次轉動的快慢;寫作結束時,位置是否合適,是否有反向動作;選擇何種類型的筆作點線及如何挑選合適的宣紙;等等。唯有徹底理解并掌握這些核心要點,我們才能真正領悟到古代文化的精髓。

元代的畫家們深入探索山林,繪畫的材料由原先的以絹本為主漸漸改為了以紙本為主,這樣就形成了更多元的墨色變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描繪的是森林的秀美、山谷的幽靜,其意境深遠。王蒙喜歡使用解索皴,他的筆觸精細,墨色豐富,畫面茂密而且生動。倪瓚的山水畫則經常使用干筆進行折帶皴,他喜歡描繪平遠的景象。這種畫意境深邃,蕭瑟而優雅,畫面清新而有活力。吳鎮在法度之中創新,在豪放之外傳遞妙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五墨的完美結合。明朝時,“吳門四家”表現出清新自然的風格,華亭派的書法藝術充滿了情趣。清朝時,“四王”畫家認為,“借鑒元代的書法風格,融合宋代的深邃思想,并融入唐代的風采”,這樣才能達到完美的成就。清初“四僧”中,弘仁的筆法雄渾而整齊,清新而優雅;石溪的筆法蒼茫而厚重;石濤的筆法縱橫自如,既離奇古樸又精細而適宜。在近代,吳昌碩、黃賓虹、潘天壽、李可染等眾多的國畫大師,將山水畫的傳統畫法與西方畫技相結合,達到了水墨藝術的巔峰,為后輩留下了豐富的經驗理論。

縱觀古代水墨畫,“師古人之心,而不師古人之跡”,讓學生明白畫家需要將自然、傳統筆墨以及他們想要傳達的主題融為一體,才能塑造出不朽的藝術形象。這些形象是畫家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和磨礪才得以完成的,它們并非對自然的模仿,而是展示了畫家的個性、品格、修養、視野和技藝,也就是說達到了“中得心源”的境界。山水畫的演變已經持續了上千年之久,它主要關注的是創建意境,并致力于傳遞畫家內在精神,表達畫家對大自然的敬仰及對人類社會的深沉思考。觀畫時,要理解畫家創作時的情緒和心境,掌握作品的內在氣質和外在風格,例如莊重、寧靜、嚴謹、公正、深邃、清新、朦朧等。要通過理性思考,深入探討,與古代畫家進行“交流”,了解其創作情感。

三、融畫法,悟哲理,研究技法

古人根據對自然的熱愛和理解,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審美理念。一代又一代的畫家們用他們的筆墨和情感塑造出一座座藝術巔峰。自近代以來,在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家的創新精神的引領下,山水畫創作日益革新。筆者始終致力于技術創新,追求將書法的筆觸融入繪畫中,用富有活力的線條描繪濕地的水、草、動物和雨雪。在中國繪畫的傳承過程中,要遵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研究傳統畫法,理解古代畫家的思想,與他們建立“交流”,實現畫藝與歷史的延續。當學生們熟練掌握了山水畫的技法后,他們將獲得一套較為全面的繪畫技術和理論指導。接下來,需要應對的是濕地實景的挑戰,要去濕地進行寫生。這是“師法自然”的過程。

宋代以后,中國的傳統山水畫大多數都是水墨畫風格。通過筆墨的精確控制與調節,我們能夠描繪出水波蕩漾、魚兒嬉戲、鳥兒歌唱的濕地風光,同時通過顏色的深淺、干濕的轉換,進一步營造出明亮卻不失雅致、溫馨卻不過度的畫面效果。在講學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恰當運用石綠、朱砂、石青、胭脂等多種顏料,再配合適宜的墨色,從而實現“以色助墨光,以墨顯色彩”的目標,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濕地意境。

“道法自然”是歷史上所有山水畫師們所遵循的理念,他們更傾向于表現出深沉而內斂的特質,并強調畫作獨特的精神氣質。這一理念還和中國傳統的哲學觀念緊密相關?!白匀弧钡男螒B,是濕地水墨畫的“理解之象”。意象的表現方式通常包括兩種,一種是獨立表現,另一種則是重復表現。獨立表現的,即從一種特定且孤立的視角,為觀者帶來具有真實感的體驗,例如,一朵純潔的白色云朵,其外觀自然,呈現出原始的樣子,但能夠引發觀者各種差異化反應。這樣便能讓觀者產生“復制性”的思考。在濕地里,蘆葦叢生,宛如江南的水鄉景色。于是,筆者在創作時選擇了簡潔的顏色,甚至有大面積的留白,以展現水的寧靜。然后,在保留空白的前提下進行線條勾勒或者點綴,以展示水流的速度和形狀。在蔚藍的天空下,一片蘆葦蕩無邊無際,中央還有一片香蒲,與周圍的蘆葦形成一種相互映襯的效果。天空描繪用色灑脫,展現云的氤氳和縹緲。水面色彩鮮艷而有波動,展現水的流動、光影的跳躍。通過把握畫面虛實、急緩的節奏變化,提升整體氣韻的連貫性。在繪畫過程中,墨色的濃淡和筆觸的輕重緩急,都會塑造出豐富多彩的畫面效果。最終,在氤氳的云氣中,似乎有旺盛的自然活力在流轉,塑造出了云氣繚繞、神秘莫測的意境,產生了色墨交融、暢快淋漓的藝術效果。

四、結語

在中國山水畫教學過程中,通過濕地水墨畫創作,探索特有的水墨表現形式與風格,帶領學生走進濕地,進行濕地景觀的全方位水墨描繪,并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歸納以及研究。在創作中,重視濕地水墨畫的意象表達,著重于濕地元素的展示,強調濕地造型手段的運用,從而提升了畫面效果,讓濕地主題的藝術表達變得更為鮮活,使得觀者可以感受到畫作中蘊含的情感。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傳統的水墨技巧,進行恰當的墨色搭配和畫面景觀布局。濕地水墨畫中,霧、雨、風、云以及朦朧夜色的展示,需要參照現實景象的表現,并應用各種技法,以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先理解濕地水墨畫的構圖,從而使其在創作中實現“形態的自然之美”,并打破傳統水墨藝術的局限,使學生能夠以現代的視角去體驗和接納大自然,深刻領略大慶濕地的壯麗景象,從而用獨特的筆觸和精細調配的墨色進行表現,呈現濕地之美。

參考文獻:

[1]葛路.中國畫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葉紀彬.藝術創作規律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4]王伯敏.中國畫的構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5]劉綱紀.藝術哲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6]申少君.中國畫畫理[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

[7]李小可.李可染畫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7.

[8]沈華瓊.張大千山水畫集[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13.

[9]王學俊.論中國畫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現[J].國畫家,2005(3):64-66.

[10]朗惠卿.中國濕地植被[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1]趙學敏.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家園[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12]柯英.濕地[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

[13]趙魁義.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張建國,大慶師范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畫。

猜你喜歡
山水畫
我來打開山水畫
山水畫的寫生觀及價值初探
中國山水畫的成熟
一幅山水畫怎么題字?
中國山水畫大觀 從隋唐到明清
煙霧溟漠——“迷遠法”在傅抱石山水畫中的應用
論山水畫中符號衍生的利弊
雒紅強山水畫作品
室內山水畫最養人
老年教育(2016年10期)2016-11-2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