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中國近代以來科學主義思潮的歷史回顧與超越

2024-04-26 03:42陳建清
關鍵詞:科學主義人文主義權威

陳建清

(中共莆田市委黨校 科學主義主義教研室 ,福建 莆田 351100)

科學主義也被人稱之為唯科學主義,是一種關于科學萬能的信仰。近代中國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科學的力量與價值被世人所稱頌,科學方法被當成獲得知識和真理的唯一正確途徑,隨著孔教價值權威地位的崩塌,科學成為無人敢于質疑的價值權威,即使社會科學也需要用科學主義來論證自己的“科學性”。

一、近代以來中國科學主義的發展歷程

五四時期,就在科學與玄學論戰正酣之時,陳獨秀對科學在中國的認同做了一個相當悲觀的估計:“你看全國最大多數的人,還在迷信巫鬼符咒算命卜卦等超物質以上的神秘;次多數像張君勱這樣相信玄學的人,舊的士的階級全體,新的士的階級一大部分皆是。像丁在君這樣相信科學的人,其數目幾乎不能列入統計?!盵1]3西方科學主義是以自然科學的發展為前提和基礎,通過科學方法、理性的推廣而實現科學萬能的信仰;但近代中國科學主義的產生機制不同于西方,中國的科學主義是在國家危亡之時由西方傳入中國的,又恰逢舊社會價值權威的瓦解,反而由于中國古代無西方意義的科學、近代科學事業落后的國情,造成了國人迫切需要科學。近代中國的有識之士把中國的落后歸根于科學的缺失,迫切渴望通過科學的力量和價值來實現救亡圖存的政治訴求,因此,在中國還遠遠談不上具體科學有什么實際進展時,科學卻徑直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科學主義。

(一)科學權威的樹立

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利用唯物主義的自然科學來擴大基督教在中國的影響力,但上百年的閉關鎖國使得中國的自然科學未能跟上世界科學發展的時代潮流。然而,就在這短短上百年的時間里,西方由于科學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2]277

自1840年后,中國對西方科學的認識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由“技”、“用”至“道”。對西方科學認識轉變的直接原因是,洋務運動轟轟烈烈進行了30年,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卻以全軍覆沒而告終。這時,國人終于意識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無法改變中國的落后命運。19世紀末,戊戌變法運動興起,維新志士開始把科學當成一種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接受,在這些維新志士中,康有為與嚴復的觀點最有唯科學主義傾向。

1885年,康有為開始“從事算學,以幾何著人類公理”,康有為認為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還是道德禮俗的,也要完全以“科學公理”為判斷標準,尤其是幾何公理。嚴復的唯科學主義傾向集中體現在他翻譯的《天演論》當中,赫胥黎在所著的《天演論》一書中體現了真正的科學精神,認為生物進化規律不同于社會進化規律,不能生搬硬套,“他甚至還認為進化論對人類道德、倫理問題,是無能的”[3]147。但嚴復在翻譯該書時,表現出明顯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傾向,對赫胥黎進行多方批判,備加推崇斯賓塞的社會庸俗進化論。根據學者段治文的考察,我們可以確定中國唯科學主義的種子是由康有為和嚴復播下的?!叭绻f康有為從方法論上運用并肇始了唯科學主義,那么嚴復則是從內容上為唯科學主義在中國的產生奠定了又一重要基礎?!盵4]不過,科學知識在當時的中國還未被公認為是人類知識中最有價值、最具權威的部分,那時中國社會的價值權威是儒教,康有為還不得不在孔子的旗幟下“托古改制”。

1905年,清朝正式批準從1906年開始停止所有科舉考試,大力興辦新式學堂。這是因為,傳統的儒家教育與考試已經同晚清以來的富國強兵風馬牛不相及。至辛亥革命后,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被廢除,連同背后支撐這一制度的價值權威——儒家思想開始全面走向崩塌,但新的社會制度又接連試驗失敗,并出現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稱帝等丑聞和鬧劇。近代中國仁人志士在彷徨掙扎中苦苦尋求新的價值權威,新文化運動公開喊出打到孔家店的口號,科學成為“賽先生”,開始逐漸取代儒家思想成為一種絕對的價值權威。

科學主義所謂的科學萬能,常常首先被理解為科學方法的萬能。正如胡適所說:“我們也許不輕易信仰上帝的萬能了,我們卻信仰科學的方法是萬能的”[5]9。近代中國,科學權威的樹立,蘊含著以科學方法重構、規范各個學科,科學似乎構成了知識的惟一形態,不同的學科、學術領域都應該引入科學方法,以科學化為其追求的目標。陳獨秀也知道世間的學術并非只有自然科學一種,但認為其他學術需要利用科學規范才能進步、才有價值,在完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后,陳獨秀理解的科學范圍擴大了,把那些運用自然科學方法來研究的社會學科也稱之為科學,“象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法律學、經濟學等,凡用自然科學方法來研究、說明的都算是科學,這乃是科學最大的效用”[6]123。

1922-1923年科學與玄學的論戰以科學派戰勝玄學派而告終??茖W被認為不僅可以統一知識領域,還可以間接改變人生觀和直接造出一種人生觀,比如說科學的求真精神,就直接能夠造出一種勇往直前的人生觀。至此,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科學統一知識領域又入主人生觀領域,科學的影響覆蓋了社會方方面面,科學的權威真正樹立了起來,正如1923年胡適在為《科學與人生觀》作序時所言:“這三十年來,有一個名詞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他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度。那個名詞就是‘科學’?!盵1]9

(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問題

在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歷史背景下,科學被賦予了極端的社會功利性期望,科學成為救國的武器,在統一知識領域和入主人生觀領域之后,科學在科玄論戰后樹立起絕對的權威,同時科學也成為了評判其他學說是否真理的標準和準則。從科學方法萬能論的角度看來,科學方法就是獲得知識和真理的唯一途徑,沒有用科學方法規范的其他學科無法從其獲得有價值的知識,而馬克思主義學說在陳獨秀心中就是科學的社會學,“馬克思搜集了許多社會上的事實,一一證明其原理和學說。所以現代的人都稱馬克思的學說為科學的社會學,因為他應用自然科學歸納法研究社會科學?!盵6]364馬克思主義作為代表工人階級的革命學說,在工人階級占人口一小部分的中國之所以能夠順利傳播與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利用科學主義來論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樹立起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權威。

在馬克思主義學說里,兩大發現之一的唯物史觀具有辯證唯物主義的重大科學意義,成為近代中國探索救亡圖存道路的科學指南。1927年,國民黨發動反革命政變攫取政權,但這只是權力斗爭中的政治變動,而指導性的社會理論問題并未解決,這使得許多知識分子更加生發了探求科學的社會發展道路之愿。這些知識分子希望有某種統一的更好的未來,就像列寧說的“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實踐”,于是爆發了新的論戰,這個論戰就是關于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問題的論戰,他們希望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解釋中國的社會史,并得出無可爭辯的結論。中國人對歷史的反思是對社會科學觀的贊同,隨著這次論戰而來的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科學性的增強、馬克思主義影響力的擴大。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化有利于其價值權威地位的樹立,但同時又是機械理解馬克思主義造成教條化的重要原因。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中給馬克思主義下了一個唯科學主義的定義:“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的科學,是關于被壓迫和被剝削群眾的革命的科學,是關于社會主義在一切國家中勝利的科學,是關于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科學”[7]111-112。斯大林的這一定義,在中國向蘇聯全面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了馬克思主義價值權威的地位,但是由于照搬照抄蘇聯經驗和對馬克思主義的機械教條理解,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早期,年幼的中國共產黨不敢質疑共產國際的意見、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等,就是典型的教條主義——照抄照搬蘇聯革命經驗,數次給中國革命帶來危機和危害。1957年,在“雙百方針”影響下,一部分知識分子提出改變對舊社會科學的態度、通過改造舊社會科學而不是取消等建議,但在不久之后的反右派斗爭中,這些知識分子被戴上“反馬克思主義”的帽子,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在“大躍進”的高潮中,片面理解馬克思主義,認為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就能夠改變國家落后的命運,浮夸風盛行卻無人敢于提出質疑,給國家帶來巨大損失。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許多科學家和知識分子被當成“臭老九”、被定性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被強行貼上階級的標簽。

二、近代以來中國科學主義的特點與價值

在救亡圖存與中國傳統社會秩序瓦解這個大背景之下,科學主義的出現滿足了當時中國社會急需新權威的心理,并且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順利的傳播與發展打下了基礎。

(一)近現代中國科學主義的主要特點

美國夏威夷大學的華裔歷史學家郭穎頤是這樣認識唯科學主義的:“唯科學主義是這樣一種思想,它把所有的實在都置于一個自然秩序之內,而且認為只有科學方法才能理解這一秩序的所有方面,無論是生物的、社會的、物理的或心理的?!盵8]17從這個認識中我們可以看出,郭穎頤把唯科學主義的核心特征當成科學方法萬能論,唯有通過科學方法才有獲得有價值的知識。正因為郭穎頤對科學主義的認識與上述的歷史事實,我國許多學者都認為中國科學主義的核心特征就是科學方法的萬能。中國科學方法萬能論這個特征與西方科學主義是一脈相承的,西方在科學主義興起于歐洲之初就已經具備了這個特征,比如孔德建立的“社會動力學”和“社會靜力學”。他們利用科學方法來重構和規范所有學科,無視社會科學學科的特殊性,把科學方法視為獲得知識和真理的唯一正確途徑。

近現代中國對科學方法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被時人譽為“中國西學第一”的嚴復。1895年,嚴復在《論世變之亟》一文中就曾指出:西人富強的真諦,既不是技術,也不是科學,而是黜偽崇真的科學方法和屈私為公的政治原則。到1922-1923年那場著名的“科玄論戰”,對科學方法的崇拜進入了高潮,科學派認為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可以用科學方法來研究,都可以成為科學研究的材料,丁文江就一再強調:“在知識里面科學方法萬能;科學的萬能,不在他的材料,是在他的方法?!盵1]190與西方唯科學主義相比,近代中國唯科學主義更加顯著的特征應該是它的實踐指導功能。學者顧昕認為,郭穎頤忽視了唯科學主義的另一重要特征,“意識形態不僅在認識上具有獨斷性和一元論的色彩,而且還更強調實踐性,企圖支配、左右社會政治行動?!暱茖W為打破傳統保守的思想觀念的束縛、推動社會進步的武器。換言之,唯科學主義對科學抱有極端社會功利主義的期望”[8]。西方唯科學主義崇拜科學萬能主要體現在用科學來解釋一切,近代中國唯科學主義崇拜科學萬能主要體現在用科學來實現救亡圖存的目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科學主義以具體科學發展為基礎,通過科學方法、理性的推廣而實現科學萬能的信仰,科學萬能的信仰經過了嚴密的推理和論證,中國科學主義與西方科學主義都有科學方法萬能論的特征,但由于中國古代缺乏西方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和近代落后的國情,中國科學主義一直沒有形成嚴密的理論體系。在救亡圖存與傳統社會價值權威崩塌的大背景之下,中國知識分子見識到科學的力量與價值之后開始崇拜科學萬能,并賦予科學價值權威的地位,以科學來衡量、評判一切救國學說。馬克思主義經過科學主義的論證之后,在先進知識分子的心中成為救亡圖存的科學理論,但無人敢于質疑的科學權威性機械的轉移到了馬克思主義身上,直至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二)近現代中國科學主義的價值

首先,科學主義促進了近現代中國科學的體制化,從而使科學變成一種有社會價值的、相對獨立和自主的探究活動,增強了科學的內部與外部的合法性,有助于科學穩定發展。中國科學主義的興盛有助于中國科學體制化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在科學成為“賽先生”之際,1915年模仿英國皇家學會成立的中國科學社,開啟了中國科學體制化的進程。在科學主義興盛之時,1928年官方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標志著中國科學事業從此邁上了新的起點。

其次,科學主義對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茖W主義推進了科學思想、方法、思維方式向非科學學科和領域的滲透,有助于新興學科的誕生與舊有學科的成長。譬如,孔德的科學主義思想對于西方社會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的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在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當陳獨秀等人竭力否定國粹與舊文學之時,胡適以“評判的態度”與科學的精神反對盲從、反對調和,提出一個積極的主張——整理國故,用科學武裝起來的辦法來解決民族遺產問題。

最后,科學主義適應近現代中國孔教權威崩潰后的社會心理需求。1917年,陳獨秀在《再論孔教問題》一文中提出,宗教之所以能夠使人解脫,只是自欺欺人而已,主張以科學取代宗教,開拓國人之真實信仰,“真能決疑,厥惟科學。故余主張以科學代宗教,開拓吾人真實之信仰,雖緩終達?!盵9]253于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用科學主義來論證馬克思主義,這種唯科學主義傾向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傳播,有利于馬克思主義權威的樹立。

三、科學主義的潛在風險與超越

近代中國在救亡圖存與儒教權威瓦解的背景下,科學樹立起了無人敢批評的權威,成為評判一切學說的標準和準則,這時期科學主義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中國尋找一種可以團結指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實踐的科學理論,完成科學救國的歷史使命。但機械的理解馬克思主義與科學主義之間的結合又是造成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重要原因,不僅給我們的科學工作帶來一定的危害,也給社會主義事業帶來巨大損失。

(一)科學主義的潛在風險

近現代中國科學主義主要的認識誤區,就是認為科學是無限度的:科學不僅能夠解決自然界的問題,也同樣能夠回應人文領域或人文學科中的問題;科學方法不僅適用于自然科學,也同樣適用于非科學領域,不管科學研究的對象或材料是自然、社會還是人自身,只要采用科學方法行事,就是科學研究。殊不知,科學的顯著特性之一是能被重復證明,而不同民族和國家由于各自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道路和指導理論必然不同,所以社會發展理論也必然不同,唯科學主義在社會領域和人文領域就是不科學的??紶柖≌J為,人們面對的三大問題是自然、人和上帝,“科學處理第一個問題,文學、法律和歷史處理第二個,神學處理第三個,哲學對三個問題都處理?!盵10]307在處理人和上帝方面,科學無疑不具備優勢。

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打破了“兩個凡是”的束縛,馬克思主義開始擺脫唯科學主義的束縛,一方面通過科學實現救亡圖存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馬克思主義在新中國價值權威的地位已經穩固,馬克思主義已經不需要通過科學主義來論證其科學性和權威性;另一方面經過1979-1989年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爭論與21世紀初有關唯科學主義的爭論之后,人們開始逐步認識到科學價值極端化的危害。隨著以人工智能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的到來,在中華民族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之際,科學主義在中國有了新的發展土壤。

人生觀內在蘊含著對理想之境的追求,而科學派以求真為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義難免會被限定在科學知識的領域內,往往使人生過程中善和美的向度難以實現,將人生意義中向善和向美的趨向消解于求真之中,無疑將使人生過程變得機械化、片面化。百年前的科玄論戰,雖然以科學派戰勝玄學派而告終,但如何處理事實與價值、科學技術進步與精神家園建設等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當今中國正處于新發展階段,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之際,科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科技革命可以改變世界格局。以三次科技革命為例,每次科技革命都能夠改變世界格局;英國憑借第一次科技革命成為了“日不落帝國”,美、德、日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快速實現了趕超,美國憑借第三次科技革命牢牢把持了世界霸主地位。以人工智能等為主要特征的當代科技革命中,中美正在進行激烈的競爭,中華民族能否在21世紀中葉實現偉大復興,關鍵就看中國能否引領第四次科技革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征程中,科學的力量和價值固然作為基礎,但是決不能實現漠視人文學科和人文關懷對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作用和價值。

(二)超越科學主義

既充分發揮科學的效用又要避免陷入唯科學主義的誤區,就是要消除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沖突,實現科學與人文之間的融合發展,促進人的存在走向健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中世紀歐洲以上帝作為意義和權威的本源,現代西方世界則是以人文主義為無意義的世界創造意義,科學負責提供力量,人文主義提供意義和倫理判斷。西方世界為了讓現代社會免于崩潰的命運,解決的途徑是實現科學與人文主義的結合,“每股科學的陽,都包含著一股人文主義的陰,反之亦然。陽給了我們力量,而陰則提供了意義和倫理判斷?!盵11]220

科學人文主義想要真正超越科學主義,必須實現科學的“陽”和人文主義的“陰”之間的協調融合發展。隨著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指出了一種可能,“21世紀的新科技可能會徹底扭轉人文主義革命,讓人類交出權威,送到非人類的算法手中?!盵12]319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很有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現象,人類的大多數工作崗位將被機器和人工智能所取代,大多數人類將成為“無用階級”,一小部分算法難以理解的特權精英階層經過升級成為“超人類”,到時人文主義將崩潰,所謂的科學人文主義也將獨陽不長。

自然科學以研究自然規律為己任,促進人類文明實現了飛躍式發展,為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提供強大力量??茖W沒有階級屬性,但自然科學一旦被資本所主導,科學就會成為西方發達國家殖民發展中國家的幫兇、就會成為資本階級剝削人民的工具。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之所以預測西方自由人文主義極有可能無法對科學形成有效制約,科學會徹底扭轉自由人文主義,根源就在于資本主導下的科學為了滿足資本追求剩余價值的需求,隨著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將使人類不平等再升級,絕大多數人類將會成為無用的普通人,一小部分特權階層成為“超人類”,這時自由人文主義將徹底崩潰。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科學人文主義才能實現科學的“陽”和人文主義的“陰”二者之間協調融合發展,才能實現對科學主義的超越。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實行科教興國的同時,也要促進人文主義和人文學科發展,科學教育、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要均衡、協調發展。

首先,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精神與人文主義融合的典范。它在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用科學的精神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又飽含人文關懷,要從根本上為人類求解放。共產主義是一個自然主義和人本主義相融合全面的綱領,正因為如此,共產主義才能成為一種神圣而偉大的目標,一種我們愿意奉獻生命、奮斗終身的理想。過去我們受到科學主義的影響,長期把目光局限在自然主義層面,隨著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解的逐步深入,不得不感嘆馬克思在19世紀上半葉就已經提出要統一人的科學和自然的科學。

其次,只有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避免把馬克思主義絕對化,才能擺脫唯科學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束縛。在救亡圖存和儒教價值權威崩塌的背景下,利用科學主義論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價值權威的樹立,但同時又造成馬克思主義與科學主義糾纏在一起。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早期,年幼的中國共產黨不敢質疑共產國際的意見、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就是把蘇聯革命經驗教條化,給中國革命帶來數次危機和危害。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的革命實踐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開創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最終完成科學社會主義救國的歷史使命。改革開放時期,面對貧窮的社會主義中國,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并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開始擺脫唯科學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束縛;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逐步擺脫唯科學主義的藩籬,賦予了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理念以新的生命力。

最后,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只有在一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中,才能避免社會功利主義、崇拜科學萬能而漠視人的主體地位和人文關懷。資本主導下的科學是為資本服務的工具,科學在為資本追求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各種各樣的負面影響,如加劇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這些不是科學的過錯,而是因為資本成為了科學的主人。中華民族在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的過程中,在努力引領新科技革命之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提出堅持人民至上原則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原則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只要人民成為社會的主人、科學的主人,那么科學人文主義就不會由于科學的強勢而失衡造成科學人文主義獨陽不長;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需要科學為全人類解放運動創造條件,科學技術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必不可少的條件,只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實現科學與人文主義之間的協調融合發展,才能使人的存在走向健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對科學主義的真正超越。

猜你喜歡
科學主義人文主義權威
中國旅游發展筆談
反科學主義與“世紀末”文學的“時空”意識重構
“科學主義”影響下的五四文學
民間資源、自然神性與人文主義立場——阿來小說論
寧夏人文主義戲曲現代化探索之路
各大權威媒體聚焦流翔高鈣
法治評估中的科學主義:反思與揚棄
跟蹤督察:工作干得實 權威立得起
權威發布
如何重構人文主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