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化賦能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的價值 困境及對策

2024-04-26 14:33謝體美
現代農村科技 2024年3期
關鍵詞:信息化學校發展

謝體美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鄉村小規模學校是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由以前人數較多(100 人以上規模)的學校逐步發展變化而形成的,人數不足100 人的鄉村小學和教學點[1]。鄉村小規模學校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義務教育的短板和弱項。2023 年8 月16 日教育部等部門發布《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并指出著力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適當整合小、散、弱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同時保障必要的上下學交通條件,切實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梢娻l村小規模學?!按妗迸c“亡”事關義務教育質量發展,小規模學校辦學是滿足偏遠鄉村地區學生“有學上”的底線需求。同時讓學生“上好學”應是信息時代鄉村小規模學校創新發展的追求[2]。

1 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價值

1.1 國家層面:保障鄉村小學受教育的權利和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主要有保障“走不掉一代”的受教育權利和推動教育公平實現的價值。一是小規模學校的發展能夠實現“走不掉一代”學生“有學上”的基本要求。受城鄉二元制結構的影響,城區學校在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和師資質量等方面等都優于鄉村學校,導致鄉村大批生源流失。留下群體多為留守兒童、特困兒童以及一部分的單親和離異家庭的兒童,這部分學生受客觀環境、社會文化和家庭經濟的影響被迫留在鄉村,成為了“走不掉一代”鄉村學生群體。若地方政府簡單機械地將鄉村小規模學校進行合并或毫不作為等它自然消亡,不僅會毀掉這部分學生的受教育權利,而且會導致鄉村文明衰落以及加劇鄉村社會空心化,形成“城擠”“村空”的局面。撤并小規模學校其實是對這部分兒童教育權利的損害和剝奪[3]。因此鄉村小規模學校的辦學發展是國家對“出不去”學生受教育權的保護。二是小規模學校的辦學能促進教育公平實現。國家從未因鄉村小規模學?!靶 焙汀叭酢倍艞壗ㄔO辦學,相反2018 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并指出鄉村小規模學校是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好這類學校是實施科教興國和加快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并且從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建設和強化經費保障等幾方面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的辦校,盡可能縮短城鄉學校的辦學差距,讓偏遠地區小規模學校的學生也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最終實現教育公平。

1.2 社會層面:促進鄉村發展和鄉村振興。鄉村振興與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繁榮共生[4]。鄉村興,則鄉村教育興;鄉村教育興,則鄉村興。但鄉村要振興,教育需先行。欠發達地區的小規模學校作為鄉村學校的“后進生”符合中國鄉村教育發展的歷史邏輯。因此,鄉村小規模學校興,則鄉村教育興,鄉村教育興,則鄉村興。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是助力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鄉村小規模學校在培養鄉土人才和鼓勵學生“反哺”家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梢詭椭鷮W生樹立鄉村文明自信,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仍有意愿回村建設家鄉。除此以外,農村教育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的關鍵[5]。學校教育還可以通過提高人才的素質,為鄉村發展助力。農業現代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教育發揮著關鍵作用[6]。學校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面向廣大農民科普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術使用,使廣大農民通過農業加科技實現農業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和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勞動效率和生產率,推動農業發展。今天的鄉村振興,不僅僅是鄉村社會的富裕,更是鄉村文明的振興[7]。鄉村小規模學校作為整個鄉村文明的中心,除了具備教書育人的功能之外,在傳播和塑造鄉風文明方面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鄉村小規模學校教育振興作為鄉村教育振興的重中之重,承擔著鄉村振興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必須要重視小規模學校的發展。

1.3 個人層面: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數量越來越多,這類學校的發展和建設也成為了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8]。小規模學校對于鄉村來說是挑戰與機遇并存。因這類學校小且分布比較散,辦學會對鄉村的發展建設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但同時這類學校的優勢也不應該被忽略,與大規模的學校相比,這些學校因學生少,班額小,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和全面發展。在師生關系上,小班額比大班額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教師可以兼顧每一位學生,能夠與班級每位學生產生深入互動交流[3]。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形成差異化的教學,實施精細化的管理,開展針對性的評價。學校和教師應該利用小班額的優勢努力辦成小而優、小而美和小而特的學校,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獲得個性化的發展。同時,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鄉村小規模學校還可以依托網絡平臺,獲取優質教學資源,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2 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的現實困境

2.1 基礎設施不完善,使用率低。雖然大多數學校的校舍和教學樓等建筑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有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有待改進,如有些鄉村小規模學校的運動場地小,缺乏標準化的運動跑道。配備基本的教學設施設備是學校高質量地開展教學活動、保障學生高效學習的必要條件[9]。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發展,雖然鄉村小規模學校信息化教育設施不斷的得到了補充和更新,但仍有學校教學信息設備數量短缺以及原有設備破損老化。信息技術硬件設備作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載體和物質基礎,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條件[10]。這些硬件設施對于推動鄉村教育發展和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有些欠發達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多媒體設備、計算機設備和功能教室仍還配備不齊全,或又因為學生數量少和教師結構性失衡使得一些設備處于閑置狀態,最終導致設備老化和破損。

2.2 辦學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低。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數量少,且年齡較大,這些教師多數思想僵化,對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接受度較低,外出培訓學習機會少,較少有接觸新的教學和管理理念的機會。他們對于自己學校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和當地特色的認識也不夠深入,因此較難結合時代發展形成特色的辦學理念。在教育教學管理方面,一些鄉村小規模學校因分工不明確導致管理效率低下,因學生少,教育經費有限,無力雇傭其他專職人員承擔學校管理工作,因此,教師不僅要承擔教育教學工作,還要承擔學生管理和安保等工作,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師往往都是一個人身兼數職,教師們便會出現“各行其是”的現象,阻礙學校發展。

2.3 教師數量不足且教學質量偏低。由于地處偏遠鄉村以及教學環境差,導致教師“下不去”也“留不住”,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教師教學質量普遍偏低主要體現在教師的學歷、職稱以及專業知識和技能等方面。一方面大多數村小以及教學點里有部分教師是民辦教師轉正的情況,他們雖具備奉獻精神,但由于學歷以及自身知識更新速度慢,導致教學理念落后,無法與時俱進,往往只能傳授給學生一些“死”知識。另一方面,多數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由于對于自身缺乏正確定位和合理規劃,投身教研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導致教學方法落后,專業知識和技能發展受限。

2.4 教師隊伍不健全且不穩定。教師隊伍不健全主要體現在結構性失衡、性別失衡和年齡呈現兩級分化。由于教師結構性失衡導致學校在課程開設方面存在“開不齊”“開不足”和“難開好”的問題,教師多注重語數外等主科的教學,音體美等課程開設往往流于形式。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多數會出現男女比例失衡的情況,部分教師因婚戀而選擇離開學校。雖然近些年在國家“三支一扶”和特崗教師等政策的支持下,這些小規模學校的師資條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教師待遇、教學環境以及離家距離等原因,導致大多數教師在服務年限滿后便離開學校,也因此導致教師在年齡結構方面呈現兩個極端:偏年輕化或偏老年化,年輕教師即使“下得去”最終也“留不住”,留在學校的都是部分居住在學校附近的年老教師,這些小規模學校教師的流動性較大,教師隊伍不穩定。

2.5 學生學習能力普遍薄弱。鄉村小規模學校學生的學習力較薄弱。由于受進城務工、易地搬遷和城鄉教育差距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村大量生源流失,鄉村生源質量較差,留下的學生多為留守兒童或者其他特殊困難學生群體,這類學生多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看管照料,爺爺奶奶只管學生的吃穿住,在學習輔導方面無暇顧及,學業方面無人輔導管教,導致這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和態度普遍較差,以及受家境經濟條件和所處環境的影響,他們也很難有機會享受到家庭供給的優質學習資源,導致他們在社會認知能力普遍較弱,因此,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普遍較弱,也經常讓學校教師“頭疼”。

2.6 學生信息素養普遍較低。鄉村小規模學校學生信息素養較低。城區學校因為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優于鄉村學校,往往能夠給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更多接觸網絡資源的機會,加上家長比較重視子女教學輔導,因此城區學生的整體信息素養都普遍偏高。而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學生,因父母外出務工,缺少家長管教,以及地處偏遠地區,環境相對封閉,較少有機會與外界接觸,他們獲取知識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學校老師,鄉村教師質量是決定鄉村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和核心力量,但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年齡偏大,信息素養普遍較低,學校信息技術課程也無法開展,導致學生整體信息素養偏低,對一些信息化教學設備使用不太熟練。

3 信息技術賦能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對策

3.1 加強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補齊信息化教學環境短板。在互聯網+時代,鄉村小規模學校要想實現教學質量提升,縮短城鄉教育差距,信息技術是關鍵,而學校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是信息化環境的物質基礎。鄉村學校教學所需的各類硬件設施設備能否配備到位會直接影響信息技術提升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教學質量[11]。因此加強學校信息化環境建設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信息化環境不僅能夠改進個體知識發展所需的外部條件,而且能夠增強教師持續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12]。對于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教育經費在這方面的投入,盡可能做到??顚S?。二是加強信息化網絡環境建設確保網絡通暢,真正的實現5G 網絡進課堂,為教師網絡研修和遠程同步課堂的發展提供良好網絡環境。三是信息化設施的配備,盡可能補齊補足網絡教學所需的硬件設施,如希沃白板、多媒體教室、功能教室和移動終端設備等。

3.2 打造教師網絡研修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持續性發展。我國要實現現代化,鄉村教育是關鍵,而發展鄉村教育,鄉村教師是關鍵[13]。鄉村教師隊伍的高質量發展便是鄉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信息化時代,促進教師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隊伍專業發展,除了國家加大政策支持和撥款力度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外,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升師資隊伍質量。首先是需要加強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提升信息素養。教師培訓是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重要抓手[14]。學??梢酝ㄟ^網絡平臺挖掘優秀信息技術培訓視頻,提升教師在信息化設備上的操作動手能力,為信息化教學奠定基礎。其次通過國家建設的信息化教育綜合服務平臺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充分利用好“三個課堂”、“一師一優課”和“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等網絡教學資源和平臺。這些平臺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教師身處偏遠鄉村也能像名師學習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最后建立城鄉學校聯盟線上線下教研活動。相對于網絡優質教學資源來說,這種校際線上線下聯盟教研活動,更具有針對性,更有利于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成長,這種校際線上線下對口聯系機制有助于鄉村教師獲取適切的資源[15]。

3.3 構建城鄉遠程聯體課堂,助力鄉村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雖然鄉村小規模學校學生因地理位置和社會環境等因素暫無法與城市學生一樣享有優質教學資源,但大數據、數字化和互聯網等資源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勢必會給這類學校注入新鮮血液,使得他們有機會和城區學校學生一樣共享優質信息資源?;谛畔⒒膬炠|教學資源供給是提升鄉村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16]。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學生可以通過“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城鄉互動小課堂”等優質網絡教學資源,享受和城區學校一樣的全科教學,名師授課。除了城鄉遠程課堂等,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還使得學生獲得差異化和個性化發展,因人工智能能夠追蹤學生的學習數據,教師也能夠精準獲取并利用,因此信息技術加教育,給鄉村小規模學生帶來了發展機會。

猜你喜歡
信息化學校發展
月“睹”教育信息化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幼兒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學校推介
信息化是醫改的重要支撐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信息化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