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寸之間的大自然——生態瓶微景觀制作”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2024-04-26 07:46劉傳
新校園 2024年3期
關鍵詞:跨學科環節生物

劉傳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首次設立“生物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主題,提出“應整體規劃跨學科實踐活動,探索項目化實施”??鐚W科學習是為解決一個真實的問題,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對問題產生整體理解。項目式學習是從現實生活需要出發,學生運用學科基本概念和原理,通過觀察、探究、合作、分享等活動,將問題逐步分解,在一定時間內解決問題的過程??鐚W科項目式學習,就是為解決一個真實復雜的問題,學生創造性地整合不同學科的核心知識和能力,形成整合性的項目成果和新理解?!霸O計并制作能較長時間維持平衡的生態瓶”是新課標給出的可選項目之一。生態瓶制作本身承載著豐富的生物學概念和思想方法,具備迭代升級的可能性,是學生在做中學的好抓手。依托人教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下面以“方寸之間的大自然——生態瓶微景觀制作”為例,介紹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一、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的設計

1. 項目情境設計

項目學習的情境應當來源于真實生活,結合表現性任務的設計模型,具體的項目情境如表表1所示。

2. 項目目標設計

(1)初步制作個性化的生態瓶,并根據現實情況調整生態瓶。(勞動技能;工程實踐能力)

(2)運用多種方式,從多個角度記錄的變化。(觀察與記錄)

(3)說明生態瓶內各成分之間的關系,闡明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探討生態瓶適宜的放置環境條件。(系統與模型;生態觀)

(4)繪圖表示生態瓶內的食物鏈與食物網,說出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物質與能量流動關系。(系統與模型;物質與能量觀;尺度、比例與數量)

(5)闡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歸納影響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的因素。(穩定與變化)

(6)分析生態失衡的原因,認同綠色生活、保護環境的態度責任。(生態觀;態度責任)

3. 鏈接學科分析

生物學:運用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物質與能量、穩定與變化等相關概念與知識,設計一個能維持2周平衡的微型生態系統。

數學:運用數量感、模型意識與空間觀念,能夠基于生態瓶的尺寸,計算非生物材料的用量,以及各種生物合適的比例與數量。

工程學:選擇適當的材料、工藝工具和設備,運用勞動技能組裝生態瓶,并根據實際情況對組裝方案進行改進與優化。

藝術:基于審美感知,對生態瓶的景觀布置進行創意設計與表達。

4. 項目流程設計

結合情境內容,提出本項目的核心問題:如何設計并制作出封閉狀態下能夠維持2周生態平衡的生態瓶產品?結合教學內容,將核心問題拆解為三個子問題:生態瓶里應該放什么,才能營造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如何使生態瓶中的生物有長期穩定的物質與能量供給?誰的家生態瓶自我調節能力強?根據子問題,設計對應的子任務與課時目標。具體學習流程如圖1所示。

二、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的實施

1. 第1課時:入項導引課——生態瓶的設計與組裝

環節一:從生物圈2號到生態瓶制作

教師展示科學家嘗試建設生物圈2號的相關文本和圖片,以人造生態系統最終崩潰的事實,使學生認同科學家不斷探索的努力,以及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盡管完全模擬生物圈是困難的,但嘗試通過建立模型,比如搭建小生態瓶,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及運轉方式,對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環節二:展示項目海報和單元學習導航圖

在提出組裝生態瓶的任務后,教師展示“方寸之間的大自然——生態瓶微景觀制作”項目海報,向學生介紹本項目的情境、角色、受眾、目標和產品,以及成功的標準,加深學生對項目的理解和參與感。進而展示單元學習導航圖,明晰項目路徑,使學生從項目伊始就能從整體上感知學習活動,讓學習更有方向感。

環節三:初步設計方案,組裝生態瓶

教師向學生介紹已有的實驗材料,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初步方案,搭建生態瓶。開展本環節的意圖在于,使教師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生也能初步對制作生態瓶有粗略體驗。制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課后觀察發現的小魚死亡、水質渾濁等現象,也能為后面的項目學習提供事實經驗與依據。

2. 第2課時:項目探究課——生態瓶內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環節一:繪制生態系統各組分之間的關系圖

教師引導學生繪制出生態瓶中的所有組分,并將其進行歸納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用文字和箭頭說明是各部分之間是如何影響的,形成生態系統的概念。接著,找出關系圖中可能影響小魚生活的所有因素,比如魚蝦之間的捕食和競爭,陽光、空氣、水等為小魚提供適應的環境,并將這些因素歸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獲得生態因素的概念。

環節二:探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各組分享觀察結果,有的小組發現小魚和小蝦會躲進大石塊和水草的縫隙處,說明生物會適應所在的環境;有的小組發現,小魚和小蝦產生的糞便漂在水面上,導致水質變渾濁,說明生物也在影響和改變著環境。通過這些生動的觀察實例,引導學生形成生物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適應的觀念。

環節三:探討生態瓶的調整方案

通過分析各組生態瓶出現的問題,可以分析背后出現的原因,進而對生態瓶組分進行調整。比如,基于影響小魚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探討生態瓶合適的放置位置;針對魚蝦糞便難以清理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哪些生物可以分解糞便呢,從而使學生認識到,還需要細菌和真菌的存在,并繼續思考從哪里獲得這些微生物,為下節課生態系統組分的學習做鋪墊。

3. 第3課時:項目探究課——生態瓶內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

環節一:繪制食物鏈與食物網

將微生物補充至上節課繪制的關系圖中,從物質和能量來源的角度,將生物部分劃分成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環節二:繪制生態瓶內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系圖

基于關系圖,梳理吃與被吃的關系,繪制食物鏈和食物網,并將環境因素和分解者融入其中,繪制生態瓶內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系圖。

環節三:形成生態瓶的最終方案

各組結合生態瓶的尺寸,從尺度、比例和數量角度,考慮生態瓶中動物的數目、水的體積、含氧量、光照、植物的多少等,形成最終方案。

4. 第4課時:出項展示課——生態瓶的自我調節能力

環節一:產品展示、評估與方案整合

各小組展示生態瓶封閉2周的觀察結果和支持證據,以及設計的用戶使用說明書,其他小組進行打分,教師做出點評和修改建議。匯報結束后,綜合評估各組方案,形成較為系統完善的最終方案。

環節二:經驗分享,維持平衡或系統崩潰

通過歸納相關事實,說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而且是有限的。比如,有的小組發現,在最初的幾天里,水質比較渾濁,隨著時間推移,水質逐漸變清澈,說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還有小組發現,由于生態瓶水草放置過多,留出的空氣也較少,導致含氧量下降較快,魚蝦死亡較多,說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對比不同組生態瓶的穩定性差異,分析影響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因素。

環節三:從“生態瓶維持”到“環境保護”

通過列舉生態瓶中的失衡現象,類比生物圈中類似的現象,引導學生構建如下概念:人類活動有可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人類是大自然的一員,應當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合理利用資源,對已破壞的環境加以保護和恢復。

綜上,項目式學習是開展跨學科實踐主題教學的有效教學形式,跨學科實踐本身就需要長時間、全身心的投入,才有可能使學生真正將學科知識與親身實踐融合,在實踐中體悟生物學的概念、態度和思想方法。在跨學科實踐教學中,應努力挖掘跨學科主題背后承載的大概念,梳理知識脈絡線,將其貫穿至項目活動中,使學生學習既符合學科學習邏輯,也符合工程實踐邏輯,讓學生在情境化、結構化、活動化的項目學習中,獲得持續深入的理解,培養實踐能力,發展生物學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猜你喜歡
跨學科環節生物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上上生物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必要的環節要寫清
第12話 完美生物
在農民需求迫切的環節上『深耕』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