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建設途徑研究

2024-04-26 08:28張福春
中國農業會計 2024年7期
關鍵詞:內審審計工作監督

張福春

(作者單位: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國家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加快,各行業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緊迫性也越來越突出。國家與地方也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力度,以推進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建設和優質校建設。高職院校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力量,順應形勢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數量迅猛增加。由此給高職院校在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學校內部審計作為學校治理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學校建立健全現代管理制度、完善治理結構、推動依法治校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圍繞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建設進行探究,提出有益對策,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一、內部審計在推進高職院校治理現代化中發揮的作用

近幾年,國家大力扶持職業教育發展,高職院校迎來發展的春天,辦學規模越來越大,辦學模式多樣化,辦學自主權不斷擴大,辦學資金除了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外,其來源渠道呈多元化、結構復雜化的格局。內部審計作為學校治理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職院校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投入宏觀調控要求、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方針和政策、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益等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一)發揮“守護員”作用

近幾年,高職院校發展迅速,學校原有的治理模式與辦學規模對治理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發展過程難免出現盲目決策、管理不到位等造成浪費損失的問題。而內部審計作為高職院校治理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做好學校重大經濟政策的落實情況的跟蹤審計,防止盲目投入,促使決策更加科學化和前瞻化,加強經濟責任審計,推動領導干部依法辦事、主動作為等方面發揮作用,促進學校治理體系規范化和制度化,當好資金資產的“守護員”。

(二)發揮“安全員”作用

隨著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國家和地方財政投入和學費收入也隨之增多,高職院校廉政風險和資金資產風險也越來越高。內部審計可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強化對基本建設、資產管理、科研經費等重要領域的專項審計,排查風險,針對重大風險隱患苗頭,提出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風險措施,堵塞漏洞,落實審計結果應用,促進制度完善,提高治理水平,確保資金資產健康安全發展,當好防范風險的“安全員”。

(三)發揮“監督員”作用

內部審計要重點關注權力運行和責任落實兩個方面,學校重大決策推進到哪里,審計就要及時跟進,突出對基建工程、實訓室建設等項目,以及對關鍵崗位負責人的審計,確保學校各項政策落實到位。加強審計結果的應用,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為學校用好資金當好參謀,為重點項目建設保駕護航,當好依法治校,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監督員”。

二、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審計認識不到位,領導不重視

由于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工作開展的時間較晚,大部分高職院校領導對內部審計應賦予的職能和定位不清楚,還停留在財務收支、經濟活動的監督印象上,認為內部審計只是對已出現問題的審計,不能從根本上防止問題的發生;對內部審計關注較少,對內審機構及人員建設投入不多,認為內審機制的建立和完善與否無關緊要。內部審計的重要性宣傳也不到位,使得相關部門認為內部審計就是在找問題、挑毛病,對內部審計工作有抵觸情緒。內部審計的職能除了監督,還有評價和建議職能,因認識不到位,不重視,內部審計開展工作所需設備、人員等資源,未能完全配備并未與時俱進相應更新,導致難以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

(二)內部審計獨立性地位不高,權威性不強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未設置專門的內審部門,多隸屬于紀檢監察、財務或其他職能部門,內審部門及負責人在學校組織體系中地位不高,缺乏充分的權威,且在實際開展審計工作時,一般從各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內審工作組。這些人員往往與各部門在業務上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難以自由地、不受阻撓地實施內審工作,迫于多方壓力,內審工作組無法大膽開展工作,出具的審計報告避重就輕。由于獨立性不高,權威性不強,內審在有效監督、公正評價和合理性建議方面難以充分發揮作用,為高職院校管理埋下重大隱患。

(三)內審理念及方法落伍,質量不高

《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指出:內部審計是指對本單位及所屬單位財政財務收支、經濟活動、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實施獨立、客觀的監督、評價和建議,以促進單位完善治理、實現目標的活動[1]。由此可以看出,內部審計理念已從原來的側重監督向服務轉變,從原來的側重控制向預警轉變,從原來的側重發現問題向提供建議轉變。其審計重點也應從事后審計,轉向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審計。但高職院校內部審計起步晚、起點低,內部審計工作存在臨時性短期性特點,審計理念、審計方法還較為落伍。例如,在基建工程項目審計中,還停留在單純的竣工決算報告的事后審計,僅能發現報告中存在的問題,難以發現漏項、缺項問題,對施工過程中內控管理可能出現的風險點也無法預料;在財務審計中還停留在對科目進行逐筆詳查的階段,未能充分應用信息化審計手段,導致內部審計不僅效率低下,其審計質量也難以保證。

(四)內審人員專業知識不夠,內審隊伍建設不足

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內審隊伍建設存在很大的差距。本科院校內部審計開展工作時間較早,經過多年的發展,其內部審計機制不斷完善,特別是內審人員隊伍不斷壯大,人員配備齊整,審計手段與時俱進,水平不斷提高,整體素質和綜合素養較高。反觀高職院校,在辦學規模不斷擴大過程中,在原本編制不足的情況下,往往側重滿足于教師隊伍不足的需求,而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本來就起步較晚,在配備內審人員時多是從相關職能部門中調劑解決,不僅人數較少,而且存在專業知識掌握度、審計能力熟練度嚴重不足的問題。隨著內部審計職能的拓寬,對內部審計人員要求越來越高,內部審計人員不僅要掌握審計專業知識,還要具備財務、法律、工程、計算機等方面知識,人員構成綜合素養要求高,高職院校在短期內難以配備齊整,使得內部審計人員專業水平不高,勝任能力不足,無法適應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工作的需要。

(五)內審成果應用不充分,內審職能作用發揮有限

高職院校內審成果應用不足,職能作用發揮有限,由以下多種因素造成:首先是認識不到位,對內審工作不重視,認為審計工作是走過場,發現問題化大為小,整改過程缺少配合;其次是專業勝任能力不足,遇到疑難雜癥等問題時無從下手,難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再次是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不夠,內審人員可能受利益驅使、礙于人情等不良因素影響[2],而高舉輕放,重審輕改;最后是結果共享度不高,沒有形成有效的整改工作機制。實際工作中,內部審計部門為審而審,沒有真正做到與紀檢監察、組織人事部門等監督力量協作配合,結果共享,整改成效好壞與否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整改工作機制不完善,使得整改措施難以落實或流于形式,未能做到舉一反三、查錯防弊、防未病的作用。

三、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建設途徑

(一)領導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內審的重要意義

內部審計是高職院校治理監督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對高職院校業務活動、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等實施全過程審計,作出客觀監督、評價,提出科學有效的合理化建議,及時查錯防弊、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從而促進高職院校完善制度,不斷提升治理水平,推進高職院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首先,要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機制。建立黨委、校長直接領導下的內部審計工作機制,黨委負責把方向、謀大局,做好統籌協調,校長直接分管業務,建立和完善制度建設與管理。營造黨政高度重視內部審計的濃厚氛圍,推動內部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要打造良好的內部審計環境。在全校范圍內大力宣傳上級有關部門的內部審計政策,宣傳內部審計對提升學校治理水平的重要性,宣傳內部審計是預防教職工觸“底線”有力手段之一,從而在全校上下形成共識,使內部審計工作獲得廣大教職員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二)設置專門內審機構,增強內審的獨立性

內部審計獨立性是指內部審計部門和人員在開展內部審計工作時,不存在影響內部審計客觀利益的沖突狀態。獨立性是內部審計最本質的特征,是內部審計的靈魂,其獨立性的強弱主要取決于內部審計機構在組織中地位高低。因此,高職院校應成立由院黨委直接領導下的內部審計委員會和校長直接領導下的專門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部門直接向內部審計委員會負責并匯報工作,以確保內部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3]。內部審計部門獨立于其他職能部門,其獨立性越強,權威性也越高,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才能不受干擾,確保內部審計結論、意見及建議客觀、公正、有效、合理,為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

(三)更新審計理念,改進審計方式,提高內審質量

內部審計要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審計理念,圍繞學校戰略規劃,服務中心大局,助推內部審計轉型升級,從原來的側重監督、控制、發現問題,向服務、預警、建議轉型,不斷拓寬審計職能的深度和廣度,開展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審計,開展綜合審計;同時,要改變原有傳統的人工審計方式,運用審計軟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4],實現網絡聯查審計,提高審計效率,提升審計質量水平,助力學校完善風險管控、健全治理結構,促進學校健康安全有序發展。

(四)加強內審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內審人員審計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內審人員的水平高低將決定內部審計的質量高低。高職院校內部審計人員不僅要掌握必要的審計專業和財務相關知識,還要熟悉國家和有關部門的與審計相關的政策和規章制度、具備一定的工程、法律、計算機等相關知識,并且相關知識還要做到融會貫通,才能從容面對復雜的審計業務。首先要加強內審團隊建設,盡可能配備內審所需要的各類人才;其次要加強培訓,定期邀請專家對內審人員相關專業和技能等方面進行強化培訓,不斷提升內審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提高內審人員的綜合素養。

(五)強化審計成果應用,充分發揮內部審計作用

高職院校內部審計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學校的經濟活動、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等實施審計,作出客觀公正的監督、評價,并提出合理化建議,以促進學校治理水平的提升和健康安全有序發展。倘若審計結果應用不充分,那內部審計必將做無用功、流于形式。因此,高職院校應強化審計成果應用,以充分發揮內部審計職能作用。首先,主要領導要高度重視,建立整改工作機制,整改問題要清單化,清單要責任化,責任部門要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明確整改完成時間,人事部門和紀檢部門要及時介入整改過程,整改效果納入組織人事考核目標,納入紀檢部門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考核目標[5],從而增強整改責任意識,強化整改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其次,要建立審計結果和整改結果公開制度,實現舉一反三,引以為戒,促使各相關部門主動加強自身建設,不斷提高管理水平。

四、結語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高職院校在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推進學校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內部審計作為高職院校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高職院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內部審計工作,增加審計認識,更新審計理念,加大審計部門及隊伍建設和投入力度,強化審計結果的應用,充分發揮內部審計作用,為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歡
內審審計工作監督
推動內部審計工作數字化的探究
聚焦內審轉型升級 提升增值服務水平
建材發展導向(2021年6期)2021-06-09
突出“四個注重” 預算監督顯實效
加強工程結算內審的思路
新監管框架下銀行的風控和內審體系
會計集中核算制下的內部審計工作
監督見成效 舊貌換新顏
夯實監督之基
完善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