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黃姜栽培技術應用初探

2024-04-27 03:23陳光敏
種子科技 2024年6期
關鍵詞:黃姜懸浮劑病斑

陳光敏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安順 561200)

近年來,鎮寧縣小黃姜產業發展較快,種植面積從2018 年7 200 hm2發展到2022 年的9 806.7 hm2,產量達到26.8 萬t 以上,產值8.5 億元左右。主要種植在寧西、白馬、丁旗、扁擔、馬廠、募役、江龍、本寨等中、北片區鄉鎮(街道),產業發展每年帶動農戶3.4 萬戶、10.6 萬人增收??h級政府部門指導農戶以“公司+合作會+農戶”“公司+農戶”的模式進行種植,加快了小黃姜規?;?、標準化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有效推動了小黃姜種植產業的發展。小黃姜易于種植、產量高、產值大、易儲存運輸,對市場價格波動適應性強,是鎮寧縣促進農戶增收的“短、平、快”產業。

鎮寧縣小黃姜主要種植區域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6.2 ℃,年無霜期長達297~345 d,年日照時間1 142 h,年均降水量1 277 mm;溫度適中,降水量充沛,氣候宜人,且多濕、多霧,高溫低涼,氣候復雜多樣;種植地形以坡地、山地為主,土壤類型繁多,以黃壤、黃棕壤和沙土為主,土壤pH值為6.0~7.5,為弱酸性偏中性,土質疏松肥沃,土壤條件適宜,富含Zn、Fe、K、P、Ca、Mg 等多種微量元素,滿足小黃姜生長需要。由于鎮寧縣特殊的地理環境,使當地所產小黃姜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美容價值都遠超于其他地方的同類產品,具有開胃健脾、促進食欲、防暑、降溫、提神、殺菌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市場需求量大。

1 姜種選擇

小黃姜栽培過程中,應做好姜種選擇工作,選擇高質量的姜種,保證姜苗健康生長,提高小黃姜的質量與產量,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實現增產增收。選擇生長旺盛、葉片飽滿、分枝較多、單株產量高、塊莖光滑飽滿且無異味、肉質新鮮且不破皮、無蟲孔、無病菌為害斑點的種塊進行留種。應仔細鑒別每塊姜種,將帶有病蟲害的姜塊剔除,保留完好的姜塊作姜種。通常需要姜種4 500 kg/hm2,單塊質量以100~150 g 為宜。

2 姜種處理

選好姜種后,還應做好姜種處理工作,具體如下。

1)做好姜種出窖準備。通常根據播種時間確定姜種出窖的時間,一般在播種前20 d 打開姜窖通風2~3 d,確保姜窖內的溫度與外界溫度相同,同時保證通風后窖中的污濁氣體排出,不會對人身體造成傷害后,趁天氣晴朗干燥時出窖。

2)晾曬。出窖后的姜種晾曬2~3 d 后即可種植。具體措施:將姜種攤放于寬敞干燥的地板上晾曬,目的是曬干姜種水分,以防種皮老化或感染病蟲害,有利于打破姜種休眠。從窖中剛取出的姜種水分較大,不易看出是否變質或有無病蟲害,通過陽光照曬,未變質或未受病蟲害為害的姜塊飽滿光滑鮮亮,而變質的姜種外形干癟灰暗,或呈褐色病斑,選種時把變質的姜種剔除,選留健康的姜種。

3)催芽。通過晾曬后的姜種,將其集中堆放在干燥的地板墻角,選擇透氣性與通風性較好的位置,避免陽光直接照射,早晚蓋上塑料膜布做好保溫工作,堆放時間為15 d 左右。

4)困種。種姜用50%多菌靈500 倍液浸泡消毒,用薄膜覆蓋,確保藥液充分滲透姜種,殺死姜種病蟲源,困種48 h 后,攤開晾曬3~4 d。

5)掰種。待姜芽分化,芽點凸現,可以進行掰種處理。在掰種過程中,種姜質量以100~150 g 為宜,所掰姜種保留1~2 個壯芽,去除病弱芽。掰種時,認真挑選姜種,選擇表面光滑、肉質鮮亮飽滿、果皮干凈、掰種時斷裂聲音清脆的姜種。掰好的姜種可用藥劑拌種,攤開再次晾曬干后可以種植。

3 選地與整地

3.1 選地

選擇土質肥沃、有機質豐富的地塊,最好選擇水旱輪作、前茬未種植過辣椒、西紅柿和茄子等茄科蔬菜的田塊進行種植,對于發生過姜瘟病或種植過茄科蔬菜的地塊,確保3 年以后再進行輪作。

3.2 整地

冬閑地種植小黃姜,在11—12 月深耕,通常深度為25 cm,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溫度,有利于種子發芽和根系生長。有條件的地塊可以深水灌地15 d,殺滅田塊中的病菌和蟲卵,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開春時需要再次翻犁細耙,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溫度。若地塊種植了冬季作物,作物收獲后,應翻犁耙細,經過5 d 晾曬,起壟種植。起壟時,應順坡由高至低進行,按寬1.5~2.5 m 起壟,保證壟溝深度為30 cm,寬度為30 cm,壟凈寬在1.2~2.2 m[1]。為避免出現積水問題,應將壟整成高壟低溝,呈蓋瓦狀。姜地周圍開挖背水溝,深度與寬度均為40 cm,大溝小溝串通,確保排水通暢,做到廂面不積水、不淹水。整地環節,應施足底肥,每公頃施入腐熟的農家肥30 t、氯化鉀225 kg、多元素微肥75 kg、硫化鉀225 kg、復合肥750 kg、過磷酸鉀750 kg,充分混合拌勻后,作底肥施入小黃姜種植地。

4 播種

小黃姜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更易生長,通常地溫高于16 ℃即可播種。應合理選擇播種時間,播種過早或過遲都會影響姜苗生長,若播種過早,會導致低溫凍害、干旱缺水問題,影響發芽,出苗遲;若播種時間過晚,會導致生長期過短,降低產量。鎮寧縣小黃姜播種時間以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為宜。

播種過程中,采用高畦,壟廂開溝,廂上開溝栽培,播種時結合姜芽強弱、大小,分級播種,保證溝深10~15 cm,株距26~30 cm,行距35~40 cm,姜種順溝斜放,姜芽統一朝南排列,然后蓋上一層薄細土,再撒入農家肥或少許化肥,最后蓋細土3 cm 左右即可。播種過程中,應結合姜芽強弱、大小分級播種,通常播種量為4 500 kg/hm2,種植密度為105 000~120 000 株/hm2。

5 種植管理

5.1 合理控水

種植小黃姜時,應保持土壤濕潤。小黃姜出苗期,為避免地表板結影響幼苗出土,通常無需澆水,春季降水量較多,應保持土壤濕度在70%左右,同時雨天需要注意開溝排水[2]。小黃姜出苗后,地表溫度較低,降雨后搶晴中耕1~2 次,并及時清除雜草。7 月為小黃姜植株生長旺盛時期,植株逐漸封壟,雜草生長數量減少,根莖膨大速度加快,根系逐級增多,不適宜再進行中耕,有雜草可及時用人工拔除,以免傷害根系。此時小黃姜生長速度加快,成活率較高,且蒸騰面積逐步擴展,但因根系較淺,水分吸收能力不強,無法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要做好排水管理工作。

5.2 除草

小黃姜種植后,當出芽率在5%以上時,進行第1 次中耕除草。由于小黃姜為淺根作物,除草以淺耕為主,可提高土壤透氣性,還有助于根系吸收更多的養分和水分。中耕除草最好在大雨后天氣晴朗時進行。小黃姜出苗后,全生長期結合追肥再進行2 次以上中耕除草,也可人工拔除雜草。

5.3 合理施肥

5.3.1 施肥技術

小黃姜種植管理中,施肥屬于較為關鍵的工作,通常需要進行3 次追肥,分別是壯苗肥、生長肥、根莖膨大肥。推薦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磷肥、鉀肥,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一般每公頃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22 500 kg、過磷酸鈣1 200 kg。進入生長盛期,需水量多,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75%~80%,追肥1 次,施尿素225 kg/hm2或三元復合肥750 kg/hm2。此外,根莖膨大期,中耕施肥時應做好培土工作,避免根莖暴露于地面[3]。

5.3.2 應用有機肥與物理殺菌技術

開展小黃姜種植工作時,應選擇科學的管理措施,通過應用綠色有機肥與物理殺菌技術,減少農藥化肥用量和農產品中化學藥劑殘留量。因此,小黃姜種植前,應使用經過高溫滅菌的有機肥,如發酵后的雞糞中具備較多小黃姜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元素,高溫滅菌后,可有效保存營養物質,有助于小黃姜生長。土壤在多年施用化肥的影響下,會出現土壤板結、變硬的情況,影響植株成活,通過施用有機肥料,可有效緩解這一問題。

6 病蟲害防治

小黃姜整個生長期,應重點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通過有效的手段,將病蟲害對小黃姜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使小黃姜獲得良好的種植效益。

6.1 病害發生與防治

6.1.1 姜瘟病

姜瘟病又稱姜腐敗病,是小黃姜的主要病害之一。發病初期,葉片尖端開始枯萎蜷縮,發病中期感病部位逐漸向葉面延伸,病害嚴重時,整個植株變為黃褐色,最后全部枯死。姜瘟病嚴重時,小黃姜會成片死亡。姜塊患病后,會出現水浸狀黃色病斑,逐漸軟化腐爛,并散發出惡臭味[4]。據調查,姜瘟病始發期在6 月下旬,7—8 月隨著雨天、降水量增多加速姜瘟病的暴發,一直到采收結束均可能發生該病害。高溫高濕的田間小氣候易造成病害加重,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黏質土或在開溝淺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重。該病的初侵染源為土壤、姜種及病株殘體帶菌、積水、地下害蟲、農事操作等;高溫多濕、時晴時雨的天氣或早晚霧氣重、山區、地熱槽子等濕度大的地方,也利于病害發生蔓延。

防治姜瘟病,1)可通過3 年以上土地輪換種植;2)做好姜種選擇,禁止種植帶病姜種,并對姜種進行預處理;3)選擇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塊,深挖田間排水溝;4)發現中心病株要及時拔除,再用殺菌劑及時噴施徹底滅菌,避免病菌蔓延繁殖。防治藥劑可用20%噻菌銅乳油、12%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或20%噻唑鋅懸浮劑灌根防治1~2 次,也可對著葉面與根莖部位噴施噴透,連噴2~3 次,防治效果良好,以提高抗病性。

6.1.2 炭疽病

炭疽病屬于真菌性病害,會為害小黃姜葉片,發病初期,姜葉緣或葉片上會出現病斑,斑面呈現小黑點,逐漸向外擴展,數個病斑聯合呈斑塊狀,潮濕時病斑呈褪綠斑,形成不規則形大斑,嚴重時葉片干枯,濕度大時病斑上長出大小不等粗糙的黑色小粒點。病斑為害莖稈或葉鞘,形成不定形或短條形,并有黑色小粒點,嚴重時可使葉片下垂,葉片仍為綠色。該病害借風雨傳播,從傷口或孔口侵入致病。病菌可在田間多種寄主作物間輾轉傳播為害。連作地、低洼積水地或偏施氮肥或長勢過旺,易誘發該病害。

防治炭疽病,可用2%辛菌·四霉素水劑600~800 倍液、50%咪鮮胺錳鹽可濕性粉劑、40%多硫懸浮劑500 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50%復方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30%氧氯化銅懸浮劑300 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等,每隔8~10 d 噴灑1 次,連續噴灑3~4 次。

6.1.3 斑點病

斑點病又稱白星病,為真菌性病害。小黃姜發生該病害后,葉片會出現黃白色病斑,形狀為長圓形或梭形,長度2~5 mm,病斑中部較薄,較易穿孔或破裂,病害嚴重時,小黃姜全葉病斑密布,會對其生長造成嚴重影響[5]。潮濕時,病斑上會發生分散的黑色小粒點,干燥時,病部開裂或穿孔,若許多病斑相連,可使葉片部分或全葉枯干。

防治斑點病,可采取農業防治措施與藥劑防治措施,其中,農業防治措施禁止偏施氮肥及連作,應增施腐熟有機肥與磷鉀肥。藥劑防治時,應在發病初期,噴施75%百菌靈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30%氧氯化銅懸浮劑,間隔10 d 左右噴施1 次,連續噴施3 次,可獲得良好效果。

6.2 蟲害

據調查,2019 年以來鎮寧縣小黃姜種植中的蟲害主要有姜螟和草地貪夜。姜螟俗稱鉆心蟲,是一種雜食性害蟲。生姜出苗至收獲前均能造成為害,姜螟以幼蟲取食為害,鉆入處有明顯的蛀孔洞。幼蟲鉆入莖稈取食,造成枯心,導致水分、養分運輸受阻,被害葉片呈薄膜狀并殘留有糞便,葉片上有不規則的食孔,莖和葉鞘常被咬斷。苗期受害后莖稈枯死,上部葉片枯黃、凋萎或折斷,而下部葉片一般仍表現正常,也可形成駐孔和枯心,所以田間調查發現上枯下青的植株即為姜螟為害。草地貪夜蛾的低齡幼蟲群集取食姜葉片的葉肉后,剩下葉表皮形成半透明薄膜狀的窗孔和網孔,或葉片被吃后呈大小不等的孔洞;3 齡以上幼蟲常鉆蛀到幼嫩心葉取食為害,蟲量較大時,幼蟲可進入姜莖稈取食。近年來,在鎮寧縣個別鄉鎮調查到草地貪夜蛾為害小黃姜,為害時間為7 月下旬至9 月下旬。

由于姜螟、草地貪夜蛾均會對小黃姜品質與產量產生影響,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對蟲害進行防治。1)農業防治。實施輪作換茬,有效減少病蟲害問題的發生。2)物理防治。每2 hm2安裝1 盞頻振太陽能殺蟲燈誘殺姜螟、草地貪夜蛾成蟲;從成蟲始見期開始采用草地貪夜蛾性誘劑,誘捕器懸掛在高于地面1.2~1.5 m 處,密度為60~90 個/hm2。3)藥物防治。出現姜螟或草地貪夜蛾為害時,可用15%茚蟲威懸浮劑,或5%銳勁特懸浮劑、35%氯蟲苯甲酰胺水分散劑、10%四氯蟲酰胺懸浮劑、25%甲維茚蟲威懸浮劑或8%阿維茚蟲威水分散劑等藥劑噴霧防治,獲得良好的效果。

7 結束語

小黃姜為鎮寧縣四大主導產業之一,在當地農業經濟結構中處于重要位置。為了有效促進鎮寧縣小黃姜種植業發展,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重點推廣小黃姜栽培技術,更新種植方法與模式,同時對小黃姜栽培過程進行有效管理,降低病蟲草害對小黃姜的不良影響,提高小黃姜的品質與產量,提高種植經濟收益。

猜你喜歡
黃姜懸浮劑病斑
羅平板橋鎮小黃姜產業園冷鏈物流中心小黃姜將直達北京家樂福超市
15%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懸浮劑的配方研究
40%丁香·戊唑醇懸浮劑配方的研制
系列嵌段聚醚在高濃度可分散油懸浮劑的應用
改進自適應分水嶺方法分割棉花葉部粘連病斑
一種桑輪紋病病葉發病程度的評價指數
9種藥劑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試驗研究
黃姜中薯蕷皂苷元提取工藝的優化
微囊懸浮-懸浮劑和微囊懸浮劑不是同種劑型
威寧小黃姜帶富一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