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述強《時間之野》讀后

2024-04-27 15:22蔣郁蔥
新閱讀 2024年2期
關鍵詞:椿樹曠野故鄉

蔣郁蔥

作家何述強的散文集《時間之野》于2023年12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該書既具有古典散文的深刻和內斂,又具有現當代文學所積極倡導的人文和審美價值,能激發人們內心深處隱秘的事件和情感。該書剛出版,就引起了國內外讀者廣泛的共鳴。

時間的力量

該書第一輯“隱伏的村莊”,以《時間的鞭影》開篇,敘寫少年何述強“草露芬芳”的童年記憶,“茅草屋頂的農舍、爐灶里的火光、烤糍粑的香氣”等充滿溫馨畫面的鄉村生活。然而在這尋常之中,一個偶然的事件如當頭棒喝使他從懵懂中蘇醒。那是一篇語文老師贊嘆的范文,出自何述強同學之手,作文中寫道,何述強同學13歲了,他從鄉村背到縣城的書包,背帶已經磨損到只剩下一條繩子。

這段記敘性文字看似普通,對年少的何述強卻有著撕裂般的力量,那沉重的壓迫感并非成年后才會面臨,它早就在年少的生命里默默生根和發芽,并非物質和欲望,還有時間,有精神生命。何述強以“失語、無力、陷落、崩潰”等詞語表達了這種多層次情感的相互搏斗和滲透,這沉在心底的情感使作者養成了深刻的內省習慣。何述強從此致力于開拓人生內部的風景:“唯有在閱讀中,或者沉溺于文字織造中,才會恍惚進入一個隱秘之境”,這個“隱秘之境”,“波涌云橫,草長鶯飛,一如我曾經經歷的豐盈的村莊和田野”。

在《石龜行走在記憶的洪荒曠野中》一文中,何述強借由自己書柜里的一只石龜,回憶一個與石蛙有關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正是作者的故鄉羅城縣。彼時,羅城匪亂猖獗,各派勢力占山為王,互相傾軋,謝思卿僅僅在這里做了一年縣官,就毅然離職。此前,謝姓與覃姓兩大家族為采礦權發生激烈的械斗,覃姓失敗后,重金請人,瘋狂報復。一夜之間,謝思卿失去了妻子和三個兒子,他本人帶著女兒在外做官而幸免于難。然而,緊接著,唯一的女兒也失足墜馬而死,悲痛欲絕的謝思卿失去了理智,竟將隨女兒出門的幕僚殘忍處死。繼而謝思卿陷入深深的懊悔之中,害怕報復,遂連夜出走奔逃。不過,時間使人寬恕了一切,謝思卿和他的族人最終厭倦了冤冤相報而達成和解、睦鄰友好。孤獨的謝思卿后來混跡于貴州一支舊式軍隊里,并再次燃起溫情的火焰,續弦了一位美麗的少數民族姑娘,誕下一女。這個叫作寬鳳的女兒,被謝思卿許配給他的摯友也即何述強的曾祖父做兒媳。而那只石蛙,正是謝思卿贈送給曾祖父的禮物。謝思卿憤怒到慈和的心理歷程,滲透了作者的悲憫意識。

人類的情感歷程更多的是他的聽覺歷程,從小耳聞前輩親人的故事,恨無緣見到那只心念中的石蛙。也是機緣巧合,20年后,他在宜州古隆河邊拾到一只石龜。在作者看來,龜和蛙一樣,“生命力極強,不易滅絕,它們仿佛地氣所凝”,在陰沉、潮濕的生存環境里,長年累月的“匍匐中流淌著堅硬的寂寞”。作者依賴視聽和觸覺去想象和復述一個人的一生,使得他的文章帶有史傳散文的傳奇色彩。拋開文體和形式語匯看,這種思維方式和小說寓言式的寫作技法,其實是何述強情感表達的需要和必然:古老的石蛙隱匿了,更古老的石龜顯出,“生命的符號在我們的曠野里生生不息”。

時間的溫度

《時間之野》筆之所觸,是先輩和前輩投入了大量勞動和物力活動的遺物和留存,他們有色彩、神態,也有聲音和語調,有的溫暖,有的悲涼。作者將故鄉比作“一個人龐大而幽微的系統,它記錄了你生命的密碼,你受它縈絆,同時又獲得它的滋潤”。

何述強母親以堅定的意志、一擔泥巴一擔泥巴壘砌起的三間房屋,并沒有住多久,因為房子建好不久,他們一家都進城了。母親為此失落遺憾并常感慨唏噓,絮叨她修房子受了多少氣、吃了多少苦。兒女們對母親的執念深表同情,因為那不是一座簡單的房子,“它是母親重要的生命歷程”;“如果在故鄉看不到我們的舊房子,那么,無論我們多么風光返鄉,我們都會感到不知所措,感到有些恓惶”。

《寂寞的墳碑》里,何述強的叔叔,一個鄉下的木匠,說起一百多年前,有個人從遙遠的地方遷徙到自己的家鄉,蓋起了房子,并在門前種下一棵椿樹,他因此成了這一門的開基祖,備受后人的尊崇。然而這個人沒有料到,一百年后的今天,為了給他豎一塊墳碑,他的后人決定賣掉這棵椿樹。木匠叔叔花了450元買下了這棵百年老椿樹。何述強想象那種樹人的墳前豎起的、一塊像老椿樹一樣寂寞的墳碑,“也算是一種木石前盟”。因為家庭赤貧而做出的無奈選擇,讓讀者感到徹骨的悲涼。但作者復述這個故事的語氣是內斂和隱忍的,也沒有使用“悲涼”二字?;蛟S因為“悲涼”只是對事件后果的注解,悲涼過后意味著結束。而“寂寞”,是一個狀態相對恒定的詞,它幽暗、綿長。消極、抑郁、無意義,正是曠野那些終將被徹底遺忘的墳碑的寫照。

荒野讀碑,感悟何述強最多的,是無法從那些程式化的、破損嚴重的鐫刻文字中看到真實的情況。它給后世留下了想象空間,也留下了悵惘與虛無——“那股洪荒曠野的蒼涼意緒”。時間流逝,墳碑也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它甚至可能成為一個千人踩、萬人踏的墊腳石。

除了豎碑這種嚴肅而普遍性的行為,生活在桂西北的毛南族人,在獲得子嗣后,會請法師做一場還愿儀式,以表達對圣母娘娘的感恩。對于這樣的習俗,何述強以濃墨重彩記錄和渲染其儀式和氣氛,而且不無深情地禮贊他們的虔誠:“生命因為儀式而莊重,古制、古禮、古風,其初衷都是為了捍衛生命的尊貴和莊嚴?!?/p>

故鄉對一個人終身的牽掣,是他的精神活動始終離不開地域意識。一個人在外面生活多年后回到故鄉,腳下那塊孩提時代具有無限精神蓄養能力的土地,仍在記憶中行走。何述強以一種孩童般的詩意精神,以批判現實主義精神,走入故鄉的地理世界,深入那片久遠的、陌生化了的鄉土和曠野,辨認出人類活動中那些被遮蔽和隱藏的奇跡,解開了世間萬物都有特定因緣的風土密碼。

作者系北海職業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椿樹曠野故鄉
從書齋走向曠野
村口的老椿樹
故鄉的牽掛
守望曠野(外三章)
走在故鄉
曠野的風
月之故鄉
《故鄉》同步練習
《曠野》
陸儼少山水畫譜(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