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技術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覺傳播研究

2024-04-27 17:17張中旭胡正敏
今古文創 2024年16期
關鍵詞:視覺傳播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中旭 胡正敏

【摘要】黑龍江省同江市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赫哲族的發祥地和主要聚居區,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赫哲族口頭傳統的搶救性發掘、整理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發展,同江市不斷推動赫哲族文化傳承活動向廣覆蓋、向精發展,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并入選“2022年全國‘村晚示范展示點”。近幾年,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館等單位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依托數字技術為公眾提供高質量信息服務,通過將非遺文化項目圖片、視頻形象逼真地展示在電子屏幕前,使廣大游客居家就能了解赫哲族獨具魅力的文化藝術風采,既增加公眾的參觀興趣,也為赫哲族口頭文學的保護與傳承路徑提供了例證。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赫哲族;口頭文學;視覺傳播;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6-01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6.040

基金項目:2022年赤峰學院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 《中國文化傳播史》課堂教學方式變革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CFXYYJG2208);赤峰學院教學研究項目——應用型院校微專業建設研究——以數字傳播為例。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世居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其生活區域位于祖國東部,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黑龍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參觀了赫哲族民俗展,觀看了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教學。他贊揚赫哲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特別是漁獵技能高超、圖案藝術精美、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因此具有悠久的口頭文學傳統和豐富的民間文學類型,推動赫哲族口頭文學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目前以及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同江市非遺保護工作的重點方向,探索赫哲族口頭文學的數字化保護、展示與傳播路徑,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突破點。

一、豐富的赫哲族口頭文學類型

赫哲族口頭文學豐富,“伊瑪堪”是其中最亮的那顆明珠,被人們尊稱為“伊瑪卡奇瑪發”的民間歌手常在獵場、網灘或漁村茅屋里說唱古史和英雄故事,久而久之形成了這種獨特的說唱藝術。它代表著赫哲族的文化傳承,伴隨著赫哲族實現了從漁獵游牧到定居農耕,再到邁向小康的歷史性跨越。2006年“伊瑪堪”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調查赫哲族民間保存的“伊瑪堪”作品有40余部,已采錄的有《希爾達魯莫日根》《滿斗莫日根》《滿格木莫日根》《安徒莫日根》《香叟夏日丘莫日根》等十余部。此外,“說胡力”“特倫固”與“嫁令闊”等形式在民間也很盛行?!罢f胡力”是以講述故事為主的文學,內容包括寓言、童話、神話等各種體裁,形式活潑,短小精悍;“特倫固”內容多為傳說,如《天鵝姑娘的傳說》《金鹿的傳說》等;“嫁令闊”是民歌,曲調固定,明朗輕快,輕柔抒情,悅耳動人,多用以歌頌美麗的大自然,抒發對山河風光、家鄉田園的熱愛,如漁歌、獵歌、情歌和船歌等。

二、赫哲族口頭文學視覺傳播探索

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座能較為全面展示和介紹赫哲族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生產生活、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民族博物館,在我國博物館體系中獨樹一幟,是外界了解赫哲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博物館矗立于三江廣場周圍的生態林中,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70平方米,是東北良好生態景觀與民族文化相映生輝的典范。2006年被國家民委批準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018年9月18日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建館20年來,赫哲族博物館一直關注行業發展,注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挖掘文物與民俗資源,拓寬展陳媒介與形式,走上了一條順應時代發展的數字化建設之路。2017年赫哲族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線,作為博物館對外網絡宣傳的主要陣地和信息化時代公眾了解場館的重要渠道,微信公眾號提供了博物館簡介、專題展覽、數字文物、線上云展、全景漫游和預約參觀等服務,走在了很多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前面。2019年實施“流動博物館”項目,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發揮公共文化機構服務基層的功能,通過圖文聲畫等形式讓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惠及地方。2020年策劃了系列線上參觀項目,如“足不出門參觀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館”“中俄邊境文化季線上活動”“館藏文物精品線上展覽”“云上端午,品味龍江”“平安清明,文明緬懷”等,分別從館情館史、文物文化、民俗風情、語言文字、民族發展、對外交流等角度進行線上策展,便利、豐富了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2021年春節開啟了線上云展系列活動,內容涵蓋節日習俗、傳統美食和口頭文學等,同時策劃了“白山黑水育英烈”“永遠跟黨走”“東北四大精神”等紅色云展,與黑龍江省博物館聯合開展“垂教千秋——先師孔子傳”線上展覽,將民族工作與黨史黨建深度融合。雖然這一時期的云展仍以圖文結合的平面形式為主,但拓寬了策展視角與形式,擴大了受眾范圍,實現了多種文化資源之間的共有共享,提高了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2021年12月,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館“全景漫游展”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線,數字展館依托館內文化資源,采用數字化三維建模復原場景效果,將文物多角度、清晰地展示在觀眾面前,并利用微信互動平臺進行展示。數字展館由四個不同的鏈接組成:一是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館簡介,包括周邊環境——三江廣場自然風光和博物館建筑風格與外部裝飾,博物館的建筑風格是在赫哲族傳統民居撮羅子、地窨子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圓柱形尖頂式磚瓦結構。博物館圓柱形外墻上金黃色浮雕生動地再現了赫哲族遷徙、御敵、狩獵、捕魚、信仰(薩滿)、藝術六個方面的場景。二是一樓展廳——悠久的民族歷史與燦爛的漁獵文化。三是二樓展廳,包括濃郁的民族風情與獨特的生活習俗、豐富的藝術形式與絢麗的文化瑰寶、文體文化交流黨和政府關懷三個展覽,最后是三樓展廳——英雄的歷史人物與繁榮的今日赫哲。博物館館內為三層式結構,現有文物及各類展品4300余件,其中二級文物24件,三級文物503件。館內展出的1300余件展品中,有赫哲先人使用過的石斧、陶罐、瓷器、骨器等,還有魚皮服飾、樺皮船、托日乞(狗拉雪橇)和118張反映赫哲族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生產生活的照片。數字展廳把枯燥的文物圖片利用三維形式,形象逼真地展示出來,實現文物的數字化展示,讓更多公眾可以全方位的了解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館的館藏珍貴文物,增加公眾的參觀興趣,使廣大游客居家就能了解到赫哲族的漁獵生產生活習俗和獨具魅力的文化藝術風采。

三、赫哲族口頭文學視覺傳播方式

赫哲族博物館主要采取了三種形式進行口頭文學的視覺傳播,第一是“赫哲族諺語”主題云展,赫哲族諺語是赫哲人民生活和社會歷史經驗的結晶,凝聚著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是赫哲族口頭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赫哲語言在日常交往中逐漸為漢語所代替,現今赫哲族所流行的諺語主要是以漢語為表達手段的文本。赫哲族博物館深入貫徹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借由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元宵節的時機與平臺,針對“赫哲族在元宵節沒有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的習俗,但在赫哲族諺語中卻有表達這些節日的習俗”這一文化現象,推出“赫哲族諺語”主題線上云展。展覽按照諺語的內容將其分為三大類進行展出,即生產勞動、自然節令和民俗新禧,向公眾普及了“獵手不怕虎豹豺狼,漁民不怕江濤海浪”“江里有金也有銀,就看你手勤不勤”“老太婆愛唱白本出,小媳婦愛玩摸瞎糊,老頭愛聽伊瑪堪,小孩愛聽說胡力,姑娘愛唱嫁令闊,小伙愛講特侖固”等傳遞赫哲族傳統生態智慧、反映赫哲人民獨特精神文化的諺語。

第二是通過公眾號推文的方式線上參觀“赫哲族語言與口頭文學”展覽,隨著赫哲族生存模式和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受其他文化的影響,赫哲語的功能急劇減退,已成瀕危語言,赫哲語的保護工作迫在眉睫。目前除了一些民族小學開設赫哲語課程外,同江市非遺保護中心也通過現場授課和網絡教學的方式保護和傳承赫哲語言。赫哲族博物館以圖文的形式介紹了赫哲族語言的歷史沿革和傳承現狀,展示了赫哲族語言書籍等豐碩的研究成果,并公布了漢語與國際音標對照表,為民族語言愛好者提供了學習資源。赫哲族有語言無文字,傳統文化靠世代口耳相傳,在精神文化方面創造了內容豐富、曲調優美、獨具特色的說唱文學藝術形式。最具代表的有“伊瑪堪”“嫁令闊”“說胡力”“特侖固”等,這些都是對赫哲族的歷史、生產生活、神話故事、美好愛情等廣泛內容的謳歌和傳頌,伴隨著赫哲族從遠古到今天的說唱藝術,不僅有珍貴的藝術價值,還有重要的史學價值?!耙连斂啊笔呛照茏濯氂械囊环N口耳相授、世代傳承的古老口頭文學樣式,內容豐富,篇幅宏大,具有強烈的英雄色彩,被當作赫哲族的英雄史詩?!耙连斂啊庇梢蝗吮硌?,說一段、唱一段。歷史上,產生了莫特額、古托力、葛德勝、吳連貴等一大批優秀的伊瑪堪歌手,她們創作并流傳有《希爾達魯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馬爾托莫日根》等數十部作品。

赫哲族民歌“嫁令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包括漁歌、獵歌、情歌、搖籃歌、喜歌、悲歌、節令歌、古歌、遷徙歌、英雄征戰歌、請神歌、謝神歌、敬酒歌、風俗禮儀歌和贊頌新時代幸福生活的新民歌等。展覽通過圖片形式展示了《漁歌》《想情郎》《赫哲姑娘唱贊歌》《赫哲兒女表深意》《過去痛苦的日子》《難忘的赫哲漁鄉》等經典歌曲的曲譜?!罢f胡力”指的是赫哲族民間故事,篇幅短小、主題突出、善惡分明、以物喻人、蘊含哲理,典型作品有《額敦叉魚》《獵人與仙鶴》《白兔和灰兔》《粗心的獵人》等?!疤貋龉獭笔呛照茏宓纳裨捄蛡髡f,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漁獵生產、社會生活、天文地理、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代表作品有《火神》《魚中皇》《江水為什么向東流》《釣魚臺的傳說》《太陽和月亮的后裔》等。對于這兩種口頭文學形式,均采取了神話、傳說、故事文本內容,與傳承人講演傳習圖片和相關書籍成果相結合的策展方式。在伊瑪堪文化項目的策展上略有創新,除運用大量圖片介紹了吳寶臣、尤樹林、吳明新、尤文蘭、尤文鳳、尤秀云、葛玉霞等傳承人采錄、表演、傳習伊瑪堪的事跡,還加入了精心攝制的演唱與講述視頻,傳承人身著精致考究的民族服飾,在森林或靜謐的情境中,感情充沛、又說又唱地進行講述,聲音連綿起伏,情節引人入勝,肢體語言豐富,給觀眾以身臨其境之感,并且方便反復觀摩與學習。此外,還展示了伊瑪堪相關書籍資料,這次線上參觀為赫哲族博物館日后建設數字展廳積累了豐富的資源。

最后是赫哲族博物館全景漫游展(即數字展廳)中的口頭文學策展,通過三維信息技術將館內外相關展陳進行了處理,給人身臨其境之感,隨著鏡頭由三江廣場進入博物館大門,整棟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便展現在眼前。圍繞著博物館行進,暗金色的外墻浮雕上描繪了赫哲族先祖遷徙到三江口的神話故事,刻畫了“嫁令闊”“說胡力”和“特侖固”等口頭文學,并重點呈現了赫哲族文化瑰寶“伊瑪堪”。走進博物館一層大廳,巨大的木刻浮雕中也融匯了赫哲族崇拜的圖騰紋樣,魚、鹿、狗、天鵝,祥云、群山、海浪、日月,均是來自于神話傳說中的文化符號。在一層“悠久的民族歷史與燦爛的漁獵文化”展廳中,有播放“伊瑪堪”表演視頻的場景;在二樓“豐富的藝術形式與絢麗的文化瑰寶”展覽中,設有單獨的“伊瑪堪”展臺,和“嫁令闊”“說胡力”“特侖固”展區,令人遺憾的是,這兩部分的數字展廳仍然沿用了線下展覽的二維平面形式,除了增加語音導覽外,并沒有額外的視聽或互動體驗。

四、赫哲族口頭文學視覺傳播路徑

通過對赫哲族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初步得出結論,目前民俗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機構,仍然是少數民族口頭傳統視覺傳播的主要陣地,相較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視覺傳播方式,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優勢在于能夠提供一手的資料與體驗式的活動。那么如何將大量的音視頻資料和互動體驗項目通過線上的方式,傳播給更多的游客與觀眾,是博物館、非遺中心、研究機構以及文旅部門都需要去思考與解決的問題。結合民間文學、民俗學、文物學、博物館學與文化遺產學的研究方法,我們或可通過以下三點去設計或思考未來赫哲族口頭文學的視覺傳播路徑:

一是優化現有載體的體驗方式,深化、細化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館的數字展館,挖掘口頭文學相關文物資源與影像資料,拓展參與數字博物館的媒介種類,使用VR與AR技術,創設網絡虛擬場景,增強現實情境體驗,以動圖、視頻和虛擬體驗代替原本的展陳內容,從而解決了展區空間有限和不易變動、陳舊死板等策展痛點。在相關文物的設計上,也可以加入全景觀賞數字文物的鏈接,而不僅僅是重復“點開=圖片+音頻”的機械動作,讓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通過數字賦能真正實現讓文物“自己開口說話”。開放“伊瑪堪”“嫁令闊”“說胡力”“特侖固”等口頭文學項目的線上體驗,便于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愛好者欣賞、觀摩、學習赫哲族口頭傳統,同時也豐富、創新了人口較少民族口頭文學的傳承方式。

二是推動“伊瑪堪”數據庫可視化建設,包括但不限于制作數字展館、線上體驗項目等,在非遺項目的數字化保護方面,可以效仿福建芳華劇院的越劇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項目“數字芳華”?!皵底址既A”是在芳華劇院實體場館的基礎上,運用信息技術打造的增強現實數字展館,將館史館情、劇目劇照、服道文物、經典唱段和劇院展廳融合為一個嶄新的數字博物館,基本實現等同于實地考察的效果,是福建芳華劇院重點打造的越劇數字化保護、傳承項目,現已成為劇院乃至整個越劇行業對外宣傳和線上傳承的金牌名片和首要渠道。南方沿海地區在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建設與傳承方面已經為我們提供了成熟的范例和可供參考的借鑒,東北地方劇種與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的數字化建設勢在必行。

三是創新赫哲族口頭文學視覺傳播形式,比如進行線上直播、架設空中劇院、制作科普短片、設計文創產品等。發揮文化遺產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專業優勢,提煉文本中蘊含的民族文化符號,將罕為人知的古老圖騰轉化為中華多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形象,并通過平面、立體與實物等多種、多維的形象設計,使其由文學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利用短視頻、直播等全民信息化平臺,推進口頭傳統的宣傳普及,讓“酒香”飄得更遠、更廣,強化人口較少民族口頭文學在豐富全民精神文化生活過程中的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到各類空中劇院、云上展演活動中來,在開放包容的網絡環境中高質量、有規劃地完成與外界的交往、交流、交融,探索出順應時代潮流、持續健康發展、保有自身特色的傳播與傳承路徑。

參考文獻:

[1]劉育辰,王曉敏.5G時代赫哲族農業非遺文化創新發展探索[J].核農學報,2022,36(07).

[2]湯洋.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02).

[3]曲軼莉,張開亮.民族文化傳播數字虛擬化研究——以赫哲族歷史遺存數字虛擬化陳展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7,(05).

[4]莊善潔.赫哲族民族研究文獻資源數字化建設[J].圖書館建設,2005,(04).

猜你喜歡
視覺傳播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赫哲族音樂的幾點思考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賞冰樂雪活動中的應用
新媒體“圖像事件”的傳播及其影響
黑龍江省赫哲族“伊瑪堪”說唱保護項目現狀解讀
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
推動沈陽市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策略研究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我是歌手》節目視覺傳播要素分析
試析央視六一晚會的視覺傳播及創新路徑
視覺傳播時代圖像的呈現方式及符號化功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